第一篇:学习林崇德老师的《教积极而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林崇德老师的《教积极而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的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也表示它的相反方向-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有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病理学与缺陷观占据心理学的主要地位,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特征的研究,如乐观、希望、知识、智力和创造力等。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认识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大众传媒因素、网络因素,另外还有学生内部自身因素。通过学习,使我使认识: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是:体现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人与人相处方面的心理健康是: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第二篇:继教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继教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马场九年一贯制学校郝月莉
生理的发展变化,带来心理的发展变化,使中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不考虑后果的特点,加上个性品质、家庭背景、心理素质等千差万别,学生个性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注意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教育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中学生有复杂的心理矛盾,但他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不必说去纠正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指出他们平时不健康心理的具体表现,告诉他们健康的心理应该是能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制、乐于工作的,让他们对照健康心理的条件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知道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健康心理。
良好行为的训练包括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并要求正常发展中的青少年努力建立完美的自我形象。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或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物;确立并努力实现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形成健康心理。
通过自我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如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每周由学生自行确定一天(离家远的学生可以在假期进行)为自己当家的日子:学生自己买菜做饭,安排全家的活动,家长只当顾问。事后学生写小结,家长给出评价。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训练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独立精神。
通过与家长转换角色,改变独生子女的依赖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的艰难和父母的不易,从而使亲子之间更多地沟通、理解和信任。
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如在班内开展评比“单项标兵”活动,设立的项目应多种多样,力求使每个同学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在学习方面可设立“小作家”、“解题大王”、“实验能手”等项目;在体育方面可设立“飞毛腿”、“投篮高手”、“小邓亚萍”等项目;在生活方面可设立“卫生标兵”、“守纪律标兵”、“劳动标兵”等项目。每月或每学期评比一次,列上光荣榜。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健康人格,训练他们自尊自信,从而使学生由某一方面的优点与特长带动全面发展。
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如开展与单亲家庭学生“手拉手”活动。让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多名学有所长,富有爱心的学生组成“手拉手”互助小组,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谈心,遇到困难,大家援助解决。这样可以消除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帮助他们重建自尊和自信。同时,也可以培养正常家庭学生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训练双方的交际能力。
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如开展评比“先进宿舍”、“先进学习小组”、“亲密无间的同桌”等活动,由班委会发起,向全班同学征集评比方案,选出评审小组,最后将结果列上光荣榜。这项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达到行动自律的目的。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
教师影响+家长影响<同龄共振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人而异,但这种趋向似乎在日益显现出来。现在的学生愈加重视朋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烦恼,这恐怕是一般家长和教师所企望莫及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说明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影响他周围的许多同龄人。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中树立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让他们发挥同龄共振的作用。当然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会有传染性,我们要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以及不足和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学习掌握了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可以预防那些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总之,在教师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师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多处渠道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0年1月10日
继教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文章
马场九年一贯制学校刘宏敏
经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体会颇深。随着时代的变革,体制的更新,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与以往迥然不同,受社会的影响,受成人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也日趋复杂化。学生中不乏心理扭曲现象者,如大款家庭子女养尊处优而使己唯我独尊,贫困家庭子女自认低贱而令己少言寡语,残缺家庭子女无所依赖而感己恐慌失落,民工家庭子女背井离乡而觉己寄人篱下等等。
鉴于以上诸种问题,给予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使学生起到逆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习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爱,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很重要。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要教育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经受挫折的磨炼,学习他人对待胜利与失败的坦然态度和沉着应付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受己爱人,尊己尊人,相互帮助,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会生存、做人、处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竞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这样在个人利益和别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提得至高无上,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这个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会去千方百计算计别人和集体,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想把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占为己有。
三、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有了这个美好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学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可爱,它会使学生有种幸福感、安全感、依赖感、自尊感、目光远大感。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种潜移默化和渗透感染的力量,最容易为学生所感知、仿效和接受,成为学生行为的指南和方向。因此,作为一位教师,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让全体学生人人心理健康。
201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