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地方做了重大的调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要深刻的体会和领悟新课标所给我们传达的信息,在自己的教学中落实和实践这些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前进。
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后,我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的感悟: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基本的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听说读写思考以及美感、道德感和修养。实际上在这个地方,语文素养的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作为母语教育,我们的语文课不光承担着识字写字的任务,还承担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道德的培养任务,这个任务是基础的教育,是惠及全民的,所以实际上我们语文课就有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我们全体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语文课的成败,也关系到民族的兴亡。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的感悟: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数学课物理课和化学课上的程序化东西多一些,理性成分多一些,而我们的语文课则不然,语文课上生成性的东西多一些,情感上的东西多一些,变化的捉摸不定的东西多一些,我们必须要在课堂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把握住一定的走向,同时还又不能束缚住学生自己的思维,所以一些技法是需要领悟和掌握的。另外我们社会对于公民所必备的一些能力我们语文课要成功传授,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实际上我感觉,知识的传授比较简单,能力的获得就相对困难一些,漫长一些,我们主要应该教的是能力。另外对于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我们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我的感悟:现在社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切东西都在变,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和演变。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在这个灵活而多变而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模式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把学生的潜能真正调动出来。我们的智慧是用来挖掘学生那更加丰厚的智慧的,我们教师的地位一定要发生变化,从自己观念上要改过来,不能轻视学生,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至于方式和方法,我们真的需要每个人的摸索与实践。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我们需要深入研读新课标的精神,让这种精神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
第二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杨大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纵览语文新课标的内容,主要凸显了十大关键词:
1.人文。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3.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自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6.合作。新课标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并在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7.探究。新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9.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10.开放。新课标举起“开放”的大旗,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中年教师的我,必须认真地学习新课标,因为只有了解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所依据。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二、寻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初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室,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
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第三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更改、变动的地方,是以学生为本的,如第一部分 前言中提到: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一点的改变更具有人文性,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二)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本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这一点关注了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体验。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我们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
我们的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突出以学生为重,坚持“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改变以往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做秀,不虚浮,改变那些束缚学生思想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更包容,更自由,更具有鉴别能力,在坚持变的同时,我们更要牢记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就会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能从文本中体会如何做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传承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新课改,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去除,不变的是语文的根,语文的本,只有以语文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去教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提高,才能达到以学生为本,达到教书育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获得了很多知识,现在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感悟。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轻松学习。《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 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在对课本的阅读体验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写,让他们主动探索趣味无穷的语言奥秘,自主寻找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实现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点滴心得
------李晴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开学初每位老师都有一项新的任务,那就是学习新课标。今天我接过学生大讲堂的接力棒,运用15分钟的时间拉开教师讲堂的帷幕。由于是语文老师,自然三句话离不开本行。语文学科在教育前沿中,向来是备受争议的,所以仅是个人的点滴心得,如有不到之处,恳请直言不讳。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本次课改最大特点是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作为核心。这对于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它突破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把整个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新课标中的热点词语:●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热点话题,有专家说:
●“如果你承认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相互作用和交流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个人向某些人灌输信息,那你就一定主张师生平等对话”
●“真正的对话应以各自独立为前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对话的结果是整合,是求同存异,而不一定是‘统一思想’。” ●“双方都应该是开放的,都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随时准备改变自己,每个人既想影响对方,也想接受对方的影响,如此心灵才有真正的碰撞”。
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学会选择、质疑、保留和批评,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平等,学生就可以发表不同见解。没有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不能脱口而出;没有教师的耐心倾听,学生就不能将话说完,就不能在“喝彩中陶醉”。至于其语言内容的思想误区,随着学生们的讨论与交流定会帮助其形成感悟,最终由教师的归纳性总结加以澄清。
●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
●回首多年前我上过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当时这节课被评为实验杯一等奖,●现在对照新课标细细掂量,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细细揣摩新课标中提纲挈领的简单的文字,的确可以品出不同的滋味。
在听课时各位老师可能感受最深的是当时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激情澎湃。可是这节课在上了第五次之后,我的这种激情慢慢消退以后,我发现学生的情绪更是随之减退,上课的效果远不如第一次上课。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情感是被老师渲染的,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被动生成的,不是学生自己读了文本感悟出来的,那么反思这节课,一节激情昂扬的课堂结束以后,学生过不了多少时间,这种情感消退以后,他还会留下些什么。其实在这节课当中,由于老师不自觉得扮演了主角、扮演了导演,成为了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的思想跟随着老师的指引前行,缺乏了个性的思考,缺乏了自我认识的展现,所以学生经历了一场情感的体验之后,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留下的语文知识并不多。所以我想,这也是之所以现在语文教学再三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驾齐驱、通过工具性来展现人文性的重要性,而这种体现也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
如果教师以管理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是知识的绝对富翁,对学生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的话,是“一入门墙,终身弟子”的师生关系,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教者”与亦步亦趋的“被指教者”。
然而,新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已无法垄断知识,学生更不可能再如以往那样对老师盲目迷信。要想实现平等对话,学校现在大力倡导的三育文化的思想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占有一定的空间。
●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包括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对此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老师和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对话是一种创造的、生成的教学。那么,这种教学需要一个阶段,一个过程。激而不急,使对话在创新中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耐心、信心来倾听、等待,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话的时间,进行客观性评价,不要使学生的各种精彩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应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个性,或赏或激或质疑,使每个学生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来看张铭轩老师获得自治区特等奖的《为人民服务》一课,这篇是议论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上有相当的难度。在何主任的指导下专家组和张老师经历了多次磨课之后,听完现场课的老师们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整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议论文的课型能推陈出新,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外地的老师打电话给何主任要相关资料,想更清楚的了解这种课型的模式。年轻充满朝气的铭轩老师勇敢地挑战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在备这节课时老师的主导思想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平等对话、主动学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味地读或一味地说或者写等单一的学习活动,而是多种活动有序的丰富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为老师的主导思想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并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解放了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敢说、愿意说,老师不怕学生跑到千里之外,理解学生学习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亲历就是财富。这节课上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展现教师个人的风采,而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力、独立思维能力,会合作学习的人,这一切体现的不仅是平等对话的形式,更是对平等对话内涵的一种挖掘。
●除此之外,这节课做了语文该干的事,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明白,说清楚,写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看似简单的作业纸,它始终在这节课中贯穿,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着,在我看来,这节课实则体现了是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语文而服务的。
语文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将伴随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涯。如果我们想和学生平等对话,实现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富有魅力,老师还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上下狠功夫。有了师生的平等对话,有了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同时牢记以语文的工具性做为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将水到渠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希望一节语文课就是一次师生之间自由、愉悦、美好的平等对话的心灵之旅,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将为此而努力。
第四篇: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中闸中心学校:曹兴英
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6、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7、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利用报刊资源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利用音像资源进行听力练习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级读物增加输入量,培养阅读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8、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015.12.07
第五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心得
甘棠小学 杜美华(2012.8)
放假前,我们语文教师每人拿到一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校要求我们假期认真学习,认真体会。通过对标准的学习,下面从写字、阅读、习作三方面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新课标重视识字方法和书写质量
1、识字写字量的调整 一、二学段识字量、写字量有所下降。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第三学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2、强调识字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在第一、第二学段,不仅要培养孩子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还强调要有写字的愿望。强调自主识字,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不仅注重交给识字方法,还必须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突显学生主体性。写字是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要做到天天练,确保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语文新课标大力提倡读书与个性化阅读 1.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各个学段强调有感情朗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又是一项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都要贯穿始终训练的重点。
3、提倡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三、语文新课标鼓励学生习作有创意的表达
1、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教学建议”中,把“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一句改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进一步突出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继续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同时还要求“抵制抄袭行为”。
2、写作教学与其它教学有机结合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新课标的修订,它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让孩子如何学?怎样学?这一切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为航向,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新课标为指引,开展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