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信念筑“三个自信”之桥
理想信念筑“三个自信”之桥
近日来,有记者探访南京红色遗址,追寻先烈光辉足迹:浦口区浴堂街,王荷波秘密策划工人运动;老城南磨盘街,南京地下党组织在此秘密联络;通济门九龙桥,9名烈士遗体被投进秦淮河„„一个个历史现场、一段段壮烈往事,把我们带回当年那段峥嵘岁月,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
总书记形象地把信仰比作“总开关”。他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同时也具有非常丰富、深邃的时代内涵。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对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针对理想信念坚不坚定、“三个自信”牢不牢固、党员身份和自身作为匹不匹配,来一次深刻的检查和反思、总结和纠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捐躯赴难,靠的就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加入共产党不是通向升官发财,而是通向坐牢砍头,尽管这样,一批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仍然一心向党,毅然决然地加入共产党,为共产主义的理想顽强奋斗。许多党员被捕入狱后,面对酷刑的折磨、亲情的考验、死亡的威胁,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南京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最集中的殉难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身上体现的信仰力量,成为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珍贵财富,其间所蕴含的“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 “雨花英烈精神”,是南京城市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今年以来,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走进全国高校、引发强烈反响。传承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筑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南京的党员干部理应走在全省、全国的最前列。
历史给人启迪,也催人奋进。当前,我市正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全体党员要对照党员标准,切实做到“五查摆五解决五强化”,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查摆信仰信念是否动摇,解决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认识不清、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迷茫、组织或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信仰宗教、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等问题,强化政治定力。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要以学习教育为重要契机,拧紧信仰“总开关”、补足精神之“钙”,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建设新南京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二篇:用“三个倡导”筑牢“三个自信”
用“三个倡导”筑牢“三个自信”
2013-02-0光明网-《光明日报》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 谭苑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笔者认为,“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我们要用“三个倡导”来筑牢“三个自信”,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在理论前提、预设目标、本质特征和价值互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理论前提的一致性,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三个自信”中的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无疑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在“三个倡导”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其理论前提,也是其内在要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目标设定的一致性,都是以巩固和提高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气派。但国家实力的确证和大国地位的确立,不能光靠经济指标的硬实力,还要靠价值体系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既要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硬实力,也要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国家形象的打造与推广等方面展现独特的价值优势,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显然,“三个自信”的提出本身就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民族自信,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三个倡导”更是在中西价值交流与冲突的空间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间长河中、在中国实力提升与全球化困局的现实环境里,构建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与共同精神家园,突显我们的文化价值优势,提升和巩固国家的软实力。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本质特征的一致性,都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鲜明特征。首先,“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三个自信”本身就是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而提出的,是构成“中国模式”的基本要素。而“三个倡导”的内容建构里,不仅吸纳“富强”这样的反映当今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价值,也吸收了“民本、和谐、善政”这样的中国传统价值元素。其次,“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也表现出广阔的世界视野,具有鲜明的开放气派。“三个提倡”大胆吸收了“自由”“平等”“民主”这些体现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价值元素,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突破;“三个自信”虽然强调中国特色,但已不再有过去那种自我论证、独善其身的含义,而是表现出兼济天下的积极姿态,彰显出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互动作用的一致性,两者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互供保障的关系。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为基础和前提。“三个自信”为“三个倡导”提供理论背景、制度优势与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则作为“三个自信”的核心要素为后者提供文化、价值基础与动力。另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相促进、互供保障。“三个倡导”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又表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价值诉求;同时,“三个倡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方向。
发挥“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在观念输入、全面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四个方面筑牢“三个自信”
以“三个倡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观念输入、形式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等四个方面来构筑“三个自信”。
用“观念输入”筑牢“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体现出党对国情党情的清晰认识,对科学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但“三个自信”既不是自我封闭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傲视天下的盲目自信,而是建立于时代与实践发展之上的坚定信念,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使用了“倡导”和“培育”的字眼,这从性质上说明“三个倡导”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昭示出“三个倡导”的能动性与超越性。从内容上看,“三个倡导”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既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易于转换成公民个人的自我认同,也使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凝练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都为“三个自信”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构筑起“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
用“全面覆盖”来筑牢“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同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两者的社会作用机理不同,牵涉的主体也有差别。一般说来,“三个自信”属于国家层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制度,具有较强的严肃性、稳定性以及与社会公众的疏离性。而“三个倡导”不仅关涉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主体层面,而且关涉全社会、全方位的日常道德实践活动。因此,一是要把两者的作用机理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用“三个自信”去指导和规范“三个倡导”的凝练与培育,也可用“三个倡导”全面覆盖的价值培育与道德实践更加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二是要运用“三个倡导”的长期性特点,把“三个自信”作为“三个倡导”的内容贯穿于价值凝练和道德实践的全过程。三是通过“三个倡导”与日常生活的对接和引领,把“三个自信”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惯性和文化传统,使之真正被社会公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逐渐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用“善治政府”来筑牢“三个自信”的制度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经三代领导集体的制度创新并不断完善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体化与现实化呈现。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某些领域腐败问题高发,市场秩序混乱,伦理道德缺失,社会管理无序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首先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于我们的制度建设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践履引导人们对制度的忠诚。其次是要强化执政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构建诚信政府、善治政府,通过政府形象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执政党和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导向标,要想社会大众有道德,执政者必须有道德;要想社会有诚信,政府必须首先有诚信。在践行“三个倡导”坚定“三个自信”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德义务,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用“基础抓手”来筑牢“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三个倡导”的培育和“三个自信”的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表面功夫,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不懈的坚持、不断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伦理教育。要从学校教育体系出发,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根据“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社区伦理建设。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死角。要根据社区的特点,推动“三个倡导”教育与实践,坚定“三个自信”。三是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道德,一个社会只有守住了道德的底线,才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社会,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社会。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坚持一般的道德要求,也有确立特殊的职业规范。总之,要通过学校伦理教育、社区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构筑“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
(作者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 谭苑芳)
第三篇: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初步学习,感受最深的可用“三个充分体现”来概括:报告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的表述,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现代化道路。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造成了不少失误。改革开放后,在党领导下,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思路,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经济危机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道路愈发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中国人民在世人面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受人尊重,享有尊严。中国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等,这些基本制度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情,顺应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逐步形成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性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富有特色的一系列制度,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国古代“执两用中”的哲学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考验和危险。如官僚主义、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收入差距拉大等。但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不断依靠深化改革,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充分依靠全党,充分依靠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与势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信外化于行动,才能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三个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篇: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发展的底气
十八大盛会隆重闭幕,而十八大报告中的精神,正为未来发展翻开新篇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展现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淀了未来发展的底气。
如今,国家综合实力取得飞跃,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都和三个自信不无关联。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全面认识道路自信,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总结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2011年,天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91元,比上年增长15.5%,首次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之比为2.3∶1。”天津市农委主任张国庆代表颇为自豪,“天津市农民收入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他认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正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了解理论自信,就要深刻体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科学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发展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赋予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勃勃生机。
我们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广大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之壤中,理论之树常青。
全面坚定制度自信,应该扎实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以人为本和尊重民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鲜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特色鲜明,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等问题,机制障碍会制约科学发展。为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制度建设,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代表说:“无论是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考验,我们党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代表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的制度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的10年,我们先后经历一系列自然灾害。正是依靠这一制度,我们才能集中人财物,成功战胜这些困难。”
而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关键点落在“创新”这个词上。老一辈共产党人发扬集体智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而又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使之越来越成熟。
第五篇:“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1、三个自信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源自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
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90多年来,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敏锐的理论自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三个自信-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于制度确立、制度创新和制度自觉,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在制度确立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