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产业建设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农村产业建设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农业产业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两翼”特别是**区50万土家苗汉儿女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生猪、蚕桑、烤烟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把加快“三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靠政府“强推硬逼”的发展产业,转变为出政策给扶持、上规模重激励、送科技教方法,增强农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导服务式发展。
第一,要形成“区域大产业”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政府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基层和“中枢”,是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 的“主战场”。走“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大户带动、规模经营、整乡推进、全面发展”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实践表明,水市烤烟、金溪猕猴桃、石会蚕桑的产业,无论是群众的接受度、面积的占比、收入的比重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如何巩固现有基础,进一步夯实面积,以点为轴扩散周边,尤其需要我们沉心静气“一抓不放”。一是学有样板,以白石乡“六分工作法”为榜样,结合实际抓一个产业扭住不松手。二是完善机制,机制活、产业兴,在后农业税时代,怎么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围绕“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百计千方构建乡镇工作机制。三是加大投入,在用好、用活、用够各级政策的同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兑现各项扶持“三大农业产业”的“硬”政策。“区域大产业”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农业产业,使愿意直接投资农业的人更多,从农的人员、资金、项目更广泛,分布更合理,措施更具体,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要强化工作重点,突出“主业”,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乡镇工作性质的使然,但并不是说,工作就平铺直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是有轻重缓急的,有“主业”的,那就是一切围绕 产业想、产业转、产业投。大力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修村级连网路、入户路、农网改造、水窖、农房改造;产业与帮乡扶贫相结合,继续实行区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街道镇乡,在加大扶贫帮乡力度上有新举措,机关干部下驻帮扶贫困户制度上有新突破,街道帮镇、镇帮乡的梯度帮扶上有新进展;产业与科技有效结合,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乡镇,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上做文章,鼓励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200亿**、跻身全市区县20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乡镇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的人民群众共享**乃至全国发展成果,这项工作主要靠农业产业的发展来完成。改革开放30年,我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物 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成绩有目共睹,农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874万元、13.9万吨、71元上升到XX年底的21.27亿元、24.77万吨、2828元。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在产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粮食、最直接的“票子”、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做到勤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常兴安民之举,使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较多地增加。市委《决定》规划到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6000元,要达到平均水平,今后4年平均要增加400元以上,如果产业上不去,难度极大,更不用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应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认真谋划未来4年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具体措施,细化到年,分类到作物,科学测算对GDP的贡献份额,而不是上有政策、我有对策,上有指标、我有数据。着力帮助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规模经营大户、有致富“领头雁”的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有劳力、有土地、有种植头脑的农户,给予其必要的扶持。同时,壮大集体经济、镇域个私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产业投入,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产业建设,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能创业的产业氛围。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抓好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乡镇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在经济建设上,围绕产业大招商、招大商,把现有各类生产、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3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做大做强,对有市场前景、产品看好的企业,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科技技术的应用力度,提高企业的产出效能。在政治建设上,加强街道镇乡领导班子建设,对不在状态的干部,不换状态就换人,真正把街道镇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推行部门“科级”干部一律到乡镇任职3—5年后,视实绩提拔到部门使用,原则上干部要有基层工作经历。加强村居班子建设,只有建设好强有力的村居班子,才能更好地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在文化建设上,进一步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载体建设,挖掘草根文化、山歌文化、农耕文化,普及土家知识,让乡村喇叭“吼起来”、荧屏“亮起来”、摆手堂前舞“跳起来”,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劳有所得是根本,学有所教要育人,病有所医急民急,老有所养顺国情,住有所居不可少,管理有序定民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 森林工程,宜居**,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不断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发挥基础和引领作用。农业“三大产业”的重点就是在农村实施产业带动帮助农民群众致富,因而对统筹镇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中,只有产业强,经济总量大,老百姓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才能有消费的拉动,集镇扩容建房经商办厂随之而生,城乡一体共繁荣才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要以统筹区域发展为重要任务。区域布局决定产业成败,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在生猪无公害养殖区,统筹建交易市场、屠宰场、有机肥料厂、土家腊肉制品加工等配套设施;在蚕桑种植区,建小蚕共育室、室外养蚕大棚、片区技术服务站和收购站;在烤烟主产区,建烟水配套工程、自动化烤房,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正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 要方面。以发挥产业区资源、人文、地理以及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行项目“捆绑式”开发,发展特色产品,形成特色产业,使优势产业乡镇增强生机与活力,迅速发展起来,持续发展下去。
第二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学发展观
浅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是致富农民、搞活农业、振兴农村的首要前提和根本途径,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既是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干部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本人试围绕这一主题思想,谈点肤浅认识和建议。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为什么有些地区、很大一部分农民为什么总调不准路子,调不出特色,调不高成效呢?关键问题在于从农村基层干部到广大农民群众,没有牢固树立起调整产业结构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在:
其一,农民思想上的茫然性。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严重挑战面前,广大农民群众几经摔打,有的掌握了商品经济规律,按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由于思想保守,信息闭塞,视野狭窄,仍然没有跳出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圈子,或产品几十年一“贯制”,或等待观望“走着瞧”,或追“红”弃“黑”赶“浪潮”,以致往往处于“赶猪羊走俏,赶羊猪走俏,猪羊一起赶,样样都不俏”的被动局面。本来就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是“呛了水”,就是“翻了船”,再也经受不住折腾了。时下,大多基层干部都是普遍在那里一层跟着一层喊:“什么畅销、赚钱就调什么”。竟究哪些产品对路,哪些项目赚钱,农民群众仍然感到茫然。他们迫切需要有经济头脑的干部帮助指点迷津,提供有价值的商品信息,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和指导其调整产业结构,广辟“订单农业”的销售渠道,做到贯彻政策不走样,正确决策不失误,调整结构不守旧,提供信息不失灵,搞活流通不积压。真正使农民受到“种有所靠,卖有所依,劳有所赚”,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尽快走上治穷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
其二,农科工作上的滞后性。农民在实路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现在是科技经济时代,农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有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创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也才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民情调查情况来看,发财致富的农民,都是懂科技、有头脑、善经营、会管理的典型代表。用他们的话说,“致富奔小康,科技是翅膀”。在同等竞争条件下,谁的科技水平高,谁就能取胜。另外的调查表明,有的农户搞种、养业投入多,产出少,更有甚者,是产品不适销对路,往往得不偿失,生产亏本。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科技工作的滞后性,以致这些农民没有科学把握调整的尺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还有些种养项目,听介绍是高产高值的,可是一经普遍推广,不是产量上不去,就是品质变了样,或是市场无销路。他们在这方面吃够了很多苦头,付出了不少“学费”。因而期盼农技、农机、畜牧、林业、水产和信息等科技干部长期下乡蹲点搞示范,为他们提供实用的科学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为他们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努力将本地的自然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以致最终的经济优势。
其三,干部素质上的局限性。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中,广大乡、村基层干部经受了初步锻炼,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但应当看到,在基层干部队伍中,低文化水平的多,高文化素质的少;熟行政管理的多,懂专业知识的少;搞微观实施的多,抓宏观调控的少。因而,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要求比,特别是对照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尚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一定的局限。一是思想意识跟不上。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机遇和开放、发达地区的逼人形势,少数基层干部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对从事“三农”事业既无长期打算安排,存在思迁不思变的短期行为;又仍然没冲破计划经济的羁绊,或无动于衷,或怨天尤人,或犹豫傍徨,或无所适从。有的求静怕乱,满足于“少吃一口,慢行一步”,不想带领群众调产业、闯市场;有的求易怕难,满足于“啃别人吃过的馍”,不愿带领群众调产业、闯市场;有的求安怕险,满足于吃“安稳饭”,避开“风险船”,不敢带领群众调产业、闯市场等。因而,难以带领农民完全走向市场,科学调整结构,找准致富门路。二是工作行为跟不上。首先,在发展思路上习惯于旧模式、旧路子,“老三篇”念不活,“新三篇”未入门。所管辖的区域或基点没有特色产品,没有骨干企业,没有拔尖行业。其次,在经营规模上习惯于小区域、小批量,热衷于土法上马,小打小闯,不敢想“洋”的、干大的,在“饿不死发不了”的“三世界”中徘徊。再者,在规划目标上习惯于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急于“吹糠见米”、“起网见鱼”,缺乏远大目标,办不成事业,难上新台阶。三是活动方式跟不上。一方面在活动节奏上,习惯于“慢半拍”,“月亮走我也走”,不愿敢为人先吃“螃蟹”,不善于抓住机遇挤“头班车”,往往步人后尘赶“末班车”。另一方面在活动范围上,往往因资金、精力等方面的条件影响,大多局限在事物性工作的圈子里,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开拓眼界,只能固守本地吃“篮盆草”,跳不出原耕地圈子、生产圈子、地域圈子、产业圈子,参与不进国际、国内的市场经济大循环。四是作风水平跟不上。在思想作风上,不求真务实,“只唯虚,只唯上”;在工作作风上不艰苦深入,不扎实过细,只喜欢当观众,不善于当“演员”,自己缺乏唱功和做功,却喜欢对别人品头评足;在生活作风上,不艰苦朴素,不廉洁自律,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权钱交易上,而没有放在“三农”事业上,如此等等,难以成为群众调产业、闯市场、奔小康的领路带头人。
二、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和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农村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还是要帮助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完善机制,创造条件,大胆开拓。
对策之一,从深化教育入手更新观念。对于广大农村来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仍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现实反复证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我们要以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一方面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增强宗旨观念,坚持立足于基层,热衷于事业,服务于群众,奉献于社会,做到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体贴农民,不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决不休战。再一方面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增强市场观念。要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如实指出近几年农业丰收后,出现农副产品“卖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为独立商品生产的农民没有大胆地、大批地走进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好产业结构,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机联系,传统的生产未能与逐步提高的、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对接。要从典型对比教育入手。结合宣传发达地区和本地农民调整产业,闯入市场,发家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干部和农民懂得,只有走市场经济的路子,按照市场取向科学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组织发展生产,农村才有广阔的前景,农业才会兴旺发达,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才能实现新的跨越。要从认清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入手。使干部和农民深刻懂得,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也是一种多角竞争的经济,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法治质量的竞争,是科技、信息和资源的竞争。要想在市场
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发展,必须真正解放思想“换脑筋”,不断武装自己,冲出一切羁绊,树立全新的竞争意识,大胆而科学地抓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之二,从提高素质入手更新形象。广大干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否有所作为,根本问题取决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要帮助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增强计划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科学实施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帮助干群改变知识“贫困型”形象。市场既是经济竞争之所,更是人才和知识的较量之所,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能人,既要有勇于探索的胆量,又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商品经济头脑,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脸不变色心不跳”,胸有成竹迎挑战,卓有成效抓调整。我们要在农村结合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坚持“文盲、科盲、法盲”一起扫。坚持不断更新知识,把准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并掌握几项农科技术,共同提高走向市场的本领。其次,要引导干群改变气质“懦弱型”形象。教育干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敢为人先,跳出“井底之蛙”的境地和无所作为的羁绊,在调整决策中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变微观型为宏观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培养新型农民的气质,既发扬“草鞋精神”,又讲究“皮鞋风度”,做到“下田是农民,进厂是工人,出门是商人”,以开拓者的勤奋,经营者的精明,企业家的气魄,理直气壮地驾驭市场经济。三是要指导干群改变行为“盲从型”形象。市场是商品经济波涛汹涌的海洋。农村广大干群进入这样宽阔的海洋,要引导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学会独立思考,运筹帷幄,见风使舵,把准方向,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行事,追赶时髦,步人后尘。总之,要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牢牢掌握主动权,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不迷航,不偏向,不翻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对策之三,从健全机制入手更新环境。要引导农村广大干群科学调整产业结构,齐心协力发展市场经济,除了内部条件之外,还要健全各种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一要优化队伍。对于农村干部的选拔调用,切忌搞关系照顾,硬性安插,“陪衬”席位,强行将那些不懂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农村工作的干部分配到乡镇工作,切实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为科学调整产业结构,迎接市场经济挑战奠定雄厚人才基础。二要优化政策。既要用活用够“大政策”,又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小政策”;既要向农民倾斜,又要向农村干部倾斜;既要向目前的优势产业倾斜,又要向潜力很大、发展前景看好的产业倾斜。三要优化机制。要充分发挥办点示范的指导作用,基地生产的幅射作用,市场信息的导向作用,产业协会的抗震作用,价格政策的激励作用等,在农村形成产业结构的综合催化功能。四要优化服务。各级党政领导和业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实做好服务工作。一则是加强导向性服务。主动帮助乡村干群出主意、抓信息、订项目、找门路,做到产业上见诸“一、二、三”,产品上见诸“名、优、特”,市场上见诸“贵、俏、热”,使其多得实效,少栽跟头。二则是加强调控性服务。对农村干群搞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帮助他们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科学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避免时冷时热,防止大起大落。三则是加强系列化服务。坚持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综合性服务,做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四则是加强“造血性”服务。按照“先予后取”、“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尽量从资金、场所和上交提留等方面给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使其增强“造血”功能,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又能有利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五要优化舆论。宣传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中的好典型,尽量使其上报刊、上电台、上荧屏、上主席台,努力塑造乡村干部和现代农民的良好形象,形成“投身农村工作理直,发展农村经济气壮”的浓厚气氛。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要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壮胆
撑腰,排忧解难帮助理顺好各方面关系,搞好责、权、利的配套,尽力解决好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
第三篇: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我认为目前其切入点,应该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硬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为此,今年3月—4月,我对衡阳市蒸湘区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听取了乡镇干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村干部座谈会,走访了村民,实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其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新进展,但速度明显滞后,设施严重老化,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蒸湘区现辖2乡1镇3个街道,共有3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近5万人,耕地面积3.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1万亩),渔塘面积1.1万亩,蔬菜面积1.4万亩,水果面积6000亩,森林面积3.2万亩。2001年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区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当薄弱,特别是新划入的呆鹰岭镇、雨母山乡基础设施落后,针对这种情况,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水利设施有所加强
据调查,近几年来,蒸湘区先后争取上级资金610万元,抢修防洪堤、水库险工险段22处,护坡加固1500米,更换防洪闸门32块。同时,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00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10处,移动土石方210万方,新开山平塘318口,新修水渠3500米。现在已有水利设施3661处,其中防洪堤31.1公里,固定排灌机埠42处1083.8千瓦,固定排渍站7处565千瓦,小
(一)型水库1座,小
(二)型水库9座,山平塘2925口,总蓄、引、提水量可达4669万立方米。
(二)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近年来区、乡、村、组四级累计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新硬化路面11公里,改造维修村组公路130公里。区乡两级投入200万元修建了雨母山旅游公路4.1公里,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修建了呆鹰岭镇北片交通干道振兴路2.2公里。
(三)电力供应惠及大众
该区所有村和农户都已通电,电力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
能源。而且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建立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电网,电价下调了,农民负担减轻了,为农村电气化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大部分村民修建了砖瓦混泥土楼房,少数村民住房按城市标准设计了新型厨房和冲水式厕所。村委会均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个别发展好的村还建起了办公楼。如雨母山的湘桂村,用征地收入和村民集资款建起了4层的村委会楼,配置了比较舒适的办公设备。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尽管这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但薄弱环节更为突出,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由于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修建的,而且当时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的标准很低,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所以,经过了近五十年的运行,设施严重老化,堤身单薄,堤脚滑坡十分严重。排渍、排灌机埠也都是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设备,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急需更新。虽然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维修加固堤防险段、排渍机埠等,但仍存在诸多隐患,难防大汛。据估算,如果进行大规模彻底维修改造,所需经费将达数千万元。经费从何而来?市、区两极政府财力有限,而几乎所有的乡镇(街道)都欠债,所以,资金短缺成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农村能源建设进展缓慢。
现在大多数农民以煤为能源,有的还以稻草、桔杆、柴为燃料,而使用电能、沼气、天然气、液化气及其它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农户极少。农村能源建设进展十分缓慢。就拿沼气来说,我们知道,沼气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综合效应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沼气建设是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据了解,农民使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燃煤0.8吨以上,节约薪柴2吨左右,每户平均增收可达800元,农户还可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左右。既然益处多多,为何沼气建设发展迟缓呢?原因有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沼气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各级、各部门缺乏对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缺乏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缺乏管理机构和服务队伍的建设;三是社会各层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支持帮助激励机制,没有调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农户本身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加上建沼气池能力不足。据了解,农民建一口沼气池的费用大约3000元左右,虽然每建一口按国家政策可奖励600元,但农民还是无法承受。
(三)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力量不足
目前农村生活用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农业生产用电的农网改造难以开展下去。部分村仍然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架设的老线路。这些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用电费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农民负担,限制了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呆鹰岭松陂村的变压器经常出毛病,在用电高峰期,各组需聘请电工在变压器旁看守,以应对突发情况;电线杆常无故倒塌,曾发生鱼塘里的鱼被电死的事件,村民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该村一年的农用电费高达8万余元,村民无力交纳,村里也无钱垫付,由于老欠未清,农网改造迟迟不能进行。
(四)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极弱
公路通,百业兴,这个道理人人知晓。乡村公路是农村最主要的出行通道,是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农村公路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调查得知,该区修建的村级道路技术等级较低,路面结构大多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虽然可以通车,但抗灾能力极弱,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非常不便。究其原因,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公路建设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的原则。说是地方为主,但是有些地方投入能力有限,为不了主,所以,公路建设资金“等靠要”的思想在基层干部中很普遍。即使争取到了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的资金,但往往用到了县级以上等级公路上,真正投入到乡村公路建设上的微乎其微。二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据调查,目前部分乡镇还没有养护机构和管理组织,已经损坏的公路得不到及时修护。管理很不到位,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五)农村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凡是到过农村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印象: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村庄的大小道路两旁、农户庭院内外,到处可见断砖、碎瓦、乱石、桔杆、牛马及鸡鸭等畜禽的粪便。蒸湘区农村亦不例外。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农户养鸡鸭以散养为主,家禽粪便随处可见;许多农户的牲禽圈舍就在住房旁边,圈舍里滋生大量蚊虫、苍蝇,极易传染疾病;农民家中的厕所多为“旱厕”,直接与牲禽粪坑连接,没有经过处理,有的甚至是露天厕所;路旁屋边到处是一堆堆的垃圾和肆溢横流的生活污水,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直排沟渠和水塘。村边的水塘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造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区、乡政府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如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此外,与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差,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有关。由于人力、资金条件的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开展过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各村镇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这些环境卫生的治理带有临时性、突击性,创建完成验收后,管理上松懈了,“脏、乱、差”现象又迅速回潮。新农村要有新环境,农村没有天蓝、水清、村绿、整洁的环境,再富裕的乡村也称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计划、财政、扶贫开发、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可成立区长挂帅,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副区长的领导班子,农办、水利、卫生、建设、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认真开展调研,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订出适合本区区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同时,为确保各项支农、涉农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区里可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和区直单位目标责任考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
(二)宣传造势,形成氛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从去年起,免征农业税,加大粮食直补,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等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借此良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而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三)加大投入,社会共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在,我们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特别是利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在严格按照衡发[2006]2号文件规定,确保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谁出工,谁受益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农民、个体大户或企业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乡镇地方财政,要通过压缩其它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通过申请补贴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
与此同时,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搞政绩工程,让资金使用合理高效。
(四)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塑造农村新风貌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村庄住房和水、电、路、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文章,设施不配套的问题。目前我认为重点是抓好“二清二治四改”:“二清”即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活动,目的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二治”即治山、治水。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四改”即改路、改水、改圈、改厕。改造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公路,村主干道硬化(油化)率达100%,村庄内公共道路平整通畅;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改变农村传统养殖习惯,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鼓励农户改厕,建设无害厕所。
(五)引入竞争,市场管理
据了解,以前农村的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所以造成了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的状况;而且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步伐就越艰难。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确保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年限。同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产权可以进行拍卖或承租,所得资产由村委会集中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对容易管理和维修的基础设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定期支付其劳动报酬。
第四篇: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出台了《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原则,赋予了**农业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任务。特别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明确了重点、提出了要求。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中切实履行好农经工作“三大”管理、“三项指导”职能,我认为应从理顺和解决当前农经体系机构缺失、人员缺位等基础问题入手作一些探讨。
一、农经体系基本情况
机构设置
目前全市共设有市县级农经机构46个,农经人员共2378人。其中市级设经管处、市农经站2个机构,共有农经人员18人;区县设农经站40个、农经科4个,共有农经人员400人;镇级无农经机构,大多数地方将职能归到经发办,有农经公务员350名,各地根据实际,多数农业服务中心具体承 担了全部或部分农经工作。
管理体制
市、县农经机构人、财、物分属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乡镇级归乡镇政府管理。区县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属事业性质,有27个区县农经站已纳入参公管理;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于XX年进行改革,取消了乡镇级农村经营管理站,农经职能交由乡镇政府承担,未招录入乡镇农经公务员的农经事业人员归入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
经费保障
乡镇经发办的农经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及福利纳入财政统一核算,比较有保障,而农业服务中心普遍工作经费紧张,人员工资及福利一般较低。区县履行农经基础工作所需基本经费有保障,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事业人员工资及福利有较好保障。市农经站年基本运转经费30万元,年均承担项目约50万元,在省级机构中相对偏低。
二、农经体系职能发挥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把贯彻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是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重要环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切实履行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与资产“三大”管理职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三项”指导,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收入统计,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完成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工作,指导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668.5万份,合同签订率达97.6%,承包地面积1969.4万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指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97.2万份,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97.7万亩,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度达18%。
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发展。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开展专业合作组织部、市试点工作,全市完成193个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带动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85个,合作社成员86.9万个,其中农民成员82.5万个,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探索创新农村经营管理。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全市在7个区县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集体与个人新的分配关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开展农村债权债务的监测化解试点工作,完成镇村不良债务的清查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筹备成立市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投身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税费改革工作任务。贯彻落实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 策,开展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探索农村筹资筹劳以奖代补办法,积极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三、农经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统筹城乡的发展,农村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显视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乡镇农经职能的调整,市、区县级农经站纳入参公管理等,总体上全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权威性得到提升。但全市农经体系特别是基层农经体系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层农经机构缺失。全市乡镇级取消了农经事业站后,多数乡镇政府不重视农经职能的履行,致使上级相关工作无法落实下去,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无法真实反映上来。全市农经系统陷于“有头有身无腿”的尴尬境地,不仅基础不牢,而且濒于崩溃的边缘,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
基层农经人员缺位。据调查,XX年通过招录的1300名左右农经公务员,目前仍在农经岗位专职从事农经工作的不到30%,大部分都由乡镇安排到其他岗位工作。除了农经职能外,这些人员承担着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市场管理等职能,基本无法确保有人专职从事农经工作。未能招录入公务员的其他农经事业人员由于身份、待遇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存在抵触情绪,没有积极性从事农经工作。
农经专业人才缺乏。农经工作业务性、政策性强,市县虽然每年都进行业务培训,但由于乡镇无农经机构,农经机 人员变动频繁,经常是一年或半年一变,刚来的基本不熟悉农经工作,基层农经专业人才缺乏,难以保证农经工作质量。
农经工作推进缺项目。农经项目建设与其它行业关联较大,涉及到培训,有科教管理机构,涉及产业发展,有具体产业管理单位。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更容易投到具体产业和培训主管机构,而农经主要是敲边鼓,甚至做嫁衣。农经统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等基础性项目,由于缺少“看点”,年年申请,年年都没能立项,农经工作缺少项目支撑。
农经政策落实缺力度。目前,需要农经体系贯彻落实的农业农村政策越来越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愈趋健全。但由于农业农村情况特别复杂、有些政策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以及缺乏较硬的监督保障机制,部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甚至没有执行的情况。如我市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尽管已经超出国家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90%的要求,但受工作经费少、人员不足以及不触及深层次矛盾问题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仅作简单顺延,不少地方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没有在镇街集中管理或未及时整理归档,个别地方还存在“一户两证”或“一地多证”的现象等。
四、下一步工作和建议
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理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进一步完善乡镇改革意见。一是理顺农经职能。将农经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能明确由乡镇政府承担,规范归口管理的内设机构。二是加强农经岗位管理。乡镇有固定的农经岗位是整个农经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切实改变全市农经系统这种“有头有身无腿”的状况,建议设置乡镇农经岗位,确保农经体系健全。三是将重点农经工作纳入政府或行业考核评价范围,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提升农经地位。建议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区县农经机构管理,积极推动区县农经机构全部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逐步理顺农经体制,整合农经职能,加强统一管理。
强化农经工作项目支撑。各级农经系统要加强农经项目包装建设能力,积极包装争取部、市级农经项目,农经专项工作争取全部纳入项目计划,实行项目运作和管理,强化项目对农经工作的支撑,通过项目提升农经工作的水平。建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村经营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抓好队伍建设。一是建议确定农经队伍定期培训项目,开展队伍素质建设。对区县农经人员每年培训一次,乡镇农经岗位人员每二年轮训一次;二是稳定原乡镇农经事业人员。充分发挥原农经事业人员熟悉农经业务、政策性较强的 优势,探索将服务性、中介性的农经有关职能,如农业保险等委托或授权其履行。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心得体会
——绵州路中段社区冯椿森 2014年4月9日城北街道党工委组织辖区党员参加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幸福和谐新社区”的一次关于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一次大型活动,会上梅校长通过了五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
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统战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
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 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统战成员的本领。新形势下,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
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者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统战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统战工作的落实。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十日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从思想上
深刻地领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观的正确把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身边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我就自己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后的感悟收获,浅谈以下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现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
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以扎
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体现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解决,因此,我要立足本职、不断学习提高,努力完成做优、做好、我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做好队伍管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
“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作为队内安全管理人员,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员工起到良好的表率带头作用。
社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供热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进取,在上级领导正确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我们的供热服务工作。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推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中国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转折和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在当前的思维惯性、体制惯性和经济发展惯性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绝非易事。我们虽然明确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但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怎样
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怎样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却不是发展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换句话,今天出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和问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今后要实现科学发展,如果没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念、决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万万不成的。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不是解决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会保证。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生态,也很难保护自然生态。
一、理念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但是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实,必须有其他相应理念相支撑、相配合。一是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制定政策措施基准是保障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权益。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质,为其成长、成才、成就事业提供公平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不仅仅要为当代人负责,更要为子孙后代负责。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有效解决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用老话说,就是解决了立场问题、情感问题。二是要树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类生存于自然的环境之中。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必须珍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当我们开发建设的时候,当我们劈山填海的时候,当我们排放污染物的时候,是否会触及你对破坏自然的伤痛,是否会引起你对自然报复的警惕,是否会唤起你对人类共同家园、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感?有没有这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决定着对大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三是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起码应有的理念,但
当前确实又是很难做到的突出问题。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真实发展的问题,坚决克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杜绝搞假大空,坚决制止数字造假。同时,要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宁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没有质量和效益或低质低效的发展。强化实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地区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不搞投机取巧。四是强化持续长远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哪一项都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摈弃传统的大干快上、立竿见影模式,克服当年红、现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科学发展不能看一时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谁看得远、谋得深、持得住。精雕细刻出精品,十年磨剑天地间。如果只顾当年、只想当届,如果只想多出政绩、快出政
绩,那就很难实现科学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科学发展是为下届后任的发展,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
二、决策保证
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科学决策。如果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不必讳言,从政府角度,以往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经发生的决策失误;毫无疑问,目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有效实施的最大危险是可能继续发生的决策失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决策机制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中首先做到决策科学化。一是切实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判明是非、做出决策的根本标准。确定战略、新上项目、制定政策、选人用人等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来取舍。二是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决策。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必须充分论证,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能
搞长官意志,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不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前在决策环节上既要解决情况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乱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质量;更要解决上知下晓、明睁眼露、一拖再拖不决策的问题,以提高决策效率。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规范来执行决策。决策执行率低、执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同时,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决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严格执行,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后改的问题,更要克服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五年、十年规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人才保证
产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科学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企业家的发展理念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决定企业是否坚持科学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有科学发展观理念和能力的企业家,把推动科学发展变成广大企业家的
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资源环境的保护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的转换升级都迫切需要提高我们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要率先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必须是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的率先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选拔任用干部,必须选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在中国文化背景和现行体制条件下,有没有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如何选拔培养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迫切。一是必须做到按照科学发展观来选人、用人,拓宽用人渠道,改革选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公开性、科学性,坚决克服选人用人上的“近亲繁殖”、论资排辈,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潜规则”,实施用人上的阳光工程。二是要提高用人标准。要把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能力比较强、脚踏实地按科学发展观干事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是要建立淘汰机制。要提高干部素质,就必须解决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问题。企业、社会其他组织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只有党政机关一直是“铁饭碗、铁交椅”,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不公。建立淘汰机制,不在于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过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证
说到底,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靠深化改革、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运动,不能靠行政命令。除了前面我们谈到的科
学决策、科学用人也必须有制度保障外,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是深化以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型,使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必须明确,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亲自开发、亲自建设,更不能亲自生产和经营,而主要是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抓紧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总量指标,强化质量和效益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二是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提高各类主体消耗资源、牺牲环境的成本,并强制执行有效补偿制度。三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四是改革招商体制和对外开放模式,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
和水平,让对外开放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在一次分配中向职工工资倾斜。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农村、向资源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在增值税转型,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改革房产税、知识产权转让税等方面大胆探索,为科学发展建立起强有力的税收激励和约束机制。
xiexiebang.com范文网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