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假期我有幸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受益匪浅。便暗暗下定决心不再冷漠地批评犯了错的孩子,不再苛刻的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不再无视孩子的天真浪漫,而要——无私的献给他们关爱!读到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比较我的教育现实,我茅舍顿开:我这才知道我的教育生活为什么会如此黯淡无关!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是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可是,我一直自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当好老师,倔强的不肯向学生“低头”。然而一次次的失败让我终于明白,其实事实并非向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哪怕你知识再渊博,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哪怕你知识再丰富,照样会有不买你账的学生。这种情况让人手足无措。于是我就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等到我好不容易改进了教学方法,虽然一度吸引了不少学生的注意,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还是会有人对你熟视无睹,甚至故意对抗。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难教?现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拿到了我的手上,我终于明白:原来一切缘于一个“爱”字!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的关心孩子的生活,”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李镇西老师也在书中说道:“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教学中,当我带着亲切的笑容,投去友善的目光,耐心教导时;休息中,当我想向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说笑话时-----------很快的,学生和我亲近了很多,我和学生之间逐渐建立了民主、平等、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真正地为他们利益特别是关系到前途的利益考虑,这样,才会真正的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使人们希望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而现在的许多孩子的确又特别地强,我们老师在涉及到敏感问题是要特别小心翼翼,除了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还要向他们敞开我们自己的心灵!
爱学生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们。陶行知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但是,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们本身就讨人喜欢。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们的考验。这时我们学会的应该是宽容、爱护、和风细雨,这样才能润人心田。
爱学生就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感情感受来铺设。我们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学生,善于发现他们心中能影响我们召唤的一隅,师生间像朋友,共享胜利,共担失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首完美的诗歌,一首动听的乐曲;每一个孩子将来都可能成为诗人、音乐家。这需要我们辛勤的浇灌,不懈的付出。作为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始终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就能成为诗人、音乐家。在孩子委屈时,为他们分担忧愁;在孩子受伤时,为他们包扎伤口;在孩子进步时,为他们呐喊助威。最后还是用托尔斯泰的话来概括我的感想吧:“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些通晓书本,但即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没有爱肯定没有教育。
第二篇:《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第三篇:《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第四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爱生如子 待生如友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禹化小学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书中提到:“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但是正是这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和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独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样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回想起近几年在中学和小学的教学经历,许多事实更能说明尊重的重要性,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转型期,你如果不尊重他,不要说大声的呵斥辱骂,哪怕是一个对他不屑的眼神,就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更是毫无遮掩,爱“恨”分明,因为你的不尊重,他可能路上遇到你不会向你问好,上课更是不会认真听讲。“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我想,为人师表,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反思我的教学,我真的不了解我的学生。忘记了他们只是孩子,而学习不能是单纯轻松的游戏而是一种劳动。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样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和计划学习。当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情绪产生了,那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来念书了。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办法给予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爱学生,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对于这一点,我想谈谈我的做法: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
爱学生,就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那么,是否爱就应该对学生放宽要求了呢?当然不是。爱学生,反而应该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爱而不严,学生成不了才;严而不爱,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古代有一位大教育家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那么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个学生,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既然我已经选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愿意永远保持与拥有一颗永远童真的心。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
第五篇:《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