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1:1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

第一篇:《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

《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

片子

源自《深圳新闻网》

作为一部命题庞大、主题先行、背负着沉重明星负担的电影,《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考试。对此段历史内容有所了解的观众,方有资格通过审查,站在观影的角度欣赏本片。而近代史考试不及格的观众们,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讲那就是“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建党伟业》虽然讲的是近代史,但重点还是建党,问题是近代史上又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非得熟悉中国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无奈只有提高观影难度,期待观众能够凭借对近代史的足够了解在脑海中自行理清脉络。

必须学习了近代史才能看懂片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建党伟业》虽然都是熟脸,但是普通观众很难记住他们演的是谁,因为这些名字只有在教科书上才会一闪而过,而那些观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等等,在《建党伟业》中的戏份都极少,对于理解剧情毫无帮助。而其他戏份颇重的人物,比如领导火烧赵家楼的学运领袖匡互生、梅思平;曾与袁世凯并肩作战而后反目的段祺瑞、冯国璋、蔡锷;在新文化运动中分立两派的胡适与辜鸿铭等等,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离普通观众又实在有些遥远,当他们像走马灯一样出现在银幕上,观众记住他们谁是谁确实存在困难,比如赵本山在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身边转了半天,估计也很少有人记住他饰演的其实是段祺瑞。

综上所述,看《建党伟业》之前做足功课实在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虽然大部分观众进影院看“建党”图的还是一个热闹,但要如果没有近代史做基础,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白。

第二篇:建党伟业影评

一部高贵的电影——《建党伟业》影评

看这部片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将我对党史的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段连接起来,也算是尽一个公民的一点责任,影片在技术上没话说,假使我们能暂时忘记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的现状,想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诸多“伟业”,再和过去的政治电影和历史观点纵向比较,那么《建党伟业》不失为一部内容相对客观,情感十分充沛的电影。

除了看热闹的人之外,我想能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类献礼片的观众,绝不是从中发现了我们伟大光荣和一贯正确的党的新的“历史功绩”,那些事基本上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开始知道。个人以为,《建国》和《建党》两部电影“巨无霸”最积极的地方在于: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之下,在事关执政党的历史问题上,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昔日的政治死敌和被打倒的历史人物,基本摆脱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这样的电影的前提自然是政治正确。在中国,过去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正确”是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很多人曾受累于此,家破人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个问题上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在献礼片中也开始加入了娱乐元素,诸多的娱乐明星的加盟自不必说,不少细节中也注意制造喜剧效果。在事关执政党脸面的问题上,不再是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乏味无聊地说教。这可以看做是这两年主旋律电影的积极方面,《建国》和《建党》都在这么做。如果以平和的心态对看,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影片主要是记录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虽然毛泽东贯穿于影片始终,但是毕竟他在建党后才大放光彩的,对于毛泽东影片主要讲述了他解救中国的激情和与杨开慧之间的爱情故事。

影片主要讲述了3段故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成立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

影片开头就是一小段战争画面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然后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一起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民国,之后就是孙中山和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之间的斗争了,与此同时就伴随着一个个背叛袁世凯的爱国之士被暗杀,幸运的一个就是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安全的到达了日本并且回国后率领朱德在棉花坡大战吴佩孚,气的袁世凯去世,也使袁世凯的皇帝美梦破碎。

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这里的主要人物就是冯远征饰演的陈独秀、张嘉译饰演的李大钊和刘烨饰演的毛泽东,这里也是打酱油明星最多的地方。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并且展开的各种斗争和争执看的飞仔激动人心,冯远征用他那声嘶力竭的嘶吼诠释着他心中的愤怒,乱世出英雄就是这样的场面。其实影片也没有将陈独秀和李大钊完全正面化,他们只是激起了一种思想的浪潮,没有真正的将革命落到实处,当时他们也不确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在这里胡适和毛泽东是看的最清楚的。

成立中国共产党

这一段都是一些年轻演员,富有活力和激情,陈道明在巴黎拒绝签约是相当的有气势,之后和俄国共产主义联盟合作在中国也建立一个共产政党,于是这些年轻的爱国人士就开始组织成立一个政党,在这里韩三平导演还本色出演了一个给共产党照相的摄影师。俄国来的共产主义者是相当的聪明——在中国你必须学会反跟踪,两次甩掉加上一次聪明的决定——转移到船上真的是救了中国啊。

这部影片大致有4个笑点,但是每一处都暗藏令大家反思的情节:

第一就是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骂日本大使的时候,在《建党伟业》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教科书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国贼”袁世凯的形象的颠覆。当然袁世凯的历史问题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抛开他卖没卖国和卖了多少国的问题不谈,单是搞复辟帝制就是开倒车,哪家历史都不会也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关键在于,袁世凯的政治问题和他作为一个人存在形态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他复辟帝制和做过损害民族利益的事情,就否定他个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气神的,否则电影就生动不起来,而《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就是一个有精气神的反派。在表现袁世凯迫于压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时,重点表现了他的愤怒和无奈,更值得肯定是这一情感表达不是从民族和国家这种抽象层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诸如“伊藤博文活着也不敢这样威胁老子”的台词来表现,是很符合这种称霸一时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二就是陈独秀他们和刘佩琦饰演的辜鸿铭的一场辩论赛,辫子的巧辩和胡适以“干不了”代替“无能为力”来表明白话文的好还蛮精辟的。在对于新文化运动上,辜鸿铭做了“保守派”,胡适做了“激进派”,而在学生运动问题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当我们今天习惯了李大钊、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便利成果时,很难理解辜鸿铭的守旧。然而,当天安门广场上再度竖起孔子像时,或许我们就能多少认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时宜”了,说到底他们是单纯地从文化上进行取舍的,而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考虑的是政治问题。当所有的一切都被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很难说清说哪一方更对一些。所幸的是,在《建党伟业》中,在关于这些过去属于非黑即白的问题上,影片给这些人物足够的空间,点到为止,不做批判。这既留给我们思考,也为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

第三就是学生用鸡蛋打卖国贼的院子,他们还在里面搓麻将,最终燃起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第四就是最后姜武无台词的殉情和叶璇的尖叫,有点像恐怖片,这段的用意有点多余,但是这为了表达他们心里压力很大,片中以青年毛泽东为重点的中国共产党众多的创始人虽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实在无法再做更多的突破。显然这一点依然受“政治正确”和“政治必须正确”的束缚,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更变的事情,压力不断堆积,压抑着他们每个人。

波澜壮阔的历史,纷繁复杂的人物,血雨腥风的国际关系,一触即发的激情岁月,这些因素都保证了建党伟业的成功,它已经不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更像是对早期新文化,新革命仁人志士的一次呐喊和致敬,没有太多客套与繁琐,有的只是当年的真实与激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洗礼,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走进影院彻彻底底的接受这次洗礼,如此而已。

第三篇:建党伟业影评

观电影《建党伟业》有感

将《建党伟业》好有一比,该片就像一本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本,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工整的记录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内的历史故事,而书中的插图则由一副副老照片和工本写意画换成了如假包换的明星照,谓之被包装过的教科书。

关于主旋律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影中通常带有那种很鲜明的红色印记,借助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事件来烘托当时的时代主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作为我国电影几乎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色品种,多年以来已经发展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建党伟业》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很传统,但又很独特。主旋律电影在我国不算专利,像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德国的《意志的胜利》、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属于电线弘扬主旋律电影,就连前不久的科幻片《洛杉矶之战》都是一部名正言顺的美国主旋律。其实说白了,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类型的文艺作品就是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符合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但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味道发生了改变,因为像美国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是一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一点在我国完全不受用。从早年间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等标准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论,而是那种令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其中包含了我国固有的红色意识形态,更多的实在宣传历史,记录历史。

而今我国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泱泱大国,是与那一段历史无法分开,自打进了学校开始,耳边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其中主旋律电影就是一个方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形象的教材,通过画面上对历史的还原,更形象的来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实际上这些电影也是在为国民记录我国长期以来的意思形态,以便通过“蒙太奇”这种形式更为直接、更为形象的表现出来,所以说主旋律电影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冲突,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手段,而主旋律则是要把电影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这种娱乐与教育方面的矛盾性冲突一直作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症结。通常电影表达的内容十分生硬,干巴巴的思想填鸭般的灌输给观众,使得大众在有效的时间内难以消化,达不到那种寓教于乐的作用。如今满大街都是一些追求时尚、讲究消费的所谓“新潮”人类。在这个消费的时代,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很难与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相挂钩的,所以说目前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就是传达的给你的东西,你能不能接受、是否会消化,或者是你会不会去主动接受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的问题。而如何为我国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这个现状寻找一个出口呢?

所以在《建国大业》之后,《建党伟业》也采用同样的手法,就是主打明星牌。让明星的娱乐性与主旋律电影教育意义这两个看似有悖的载体合二为一,也就成为了这个星光璀璨的主旋律电影,让观众在享受“看电影,赠明星”的消遣之时,同样能接受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性与目的性,达到寓教于乐,此乃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之一。

关于电影本身

再说电影本身,单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建党伟业》分为三大部分,北洋戏、五四戏、建党戏,但并没有分成以往电影中所惯用的三段式结构,而是以内容划分,彼此没有明显的界限,几乎一气呵成。电影的整体连贯性并没有被打破,反而顺风顺水的按照时间顺序递推而成,这个本片值得称赞的地方。

但为什么说本片是教科书呢?因为电影虽说时间跨度历经十年,但却没有一个主要角色,也并非一般电影所说的群戏效果,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去发展各自的人物,每一个事件或者时间跨度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物围绕着为“事件”服务的中心去各自为战,虽说毛润之与陈独秀等人自始自终的都在抛头露面,但并非重心所在,而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深入其中。由此可见,诸位谁见过历史课本中某一章节是以人物展开的?因此作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这样的叙述最合情理,也符合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致特征,可以参见《重庆谈判》系列和《七七事变》等类似题材的电影。当然主旋律电影也有以某个人物或者一小撮人物为中心的,往远了说有《天安门》,近了则由《湘江北去》和《秋白之华》。

不过这样一来,电影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流水账记叙过于单调。这相当于一部谈话电影,由一件件的历史事件所串联故事虽说小高潮不断,有激烈战争也有激昂游行,甚至还有惊悚悬疑的元素浑然其中,但是仍然有些乏味,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电影从内容方面分为三段式,但从观赏角度来说,则分为两大部分,分为袁世凯之死前后两段。毫无疑问,前一半内容饱满有加张力十足,所囊括的信息量极为宏大,人物塑造也生动形象,因为此部分是游离于我们意识形态以外的人和事,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和略微夸大,以增强电影可看性与感染力,同时也利用前一部分的革命失败来铺垫后一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后一部分首先受限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又保留了意识形态下的主观作用,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较为单一。从观赏程度来说,此部分要比第一部分略逊一筹。

但话又说回来,此部分也用了很多侧面描写,并非单纯表现一味的开会,通过还原当时历史事件之外,也从北洋政府和特务组织两个层面上推动剧情,这些侧面描写不仅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当时的不同阶段的事件的事态和人的心态,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避免了正面描写而产生的那种味同嚼蜡般的说教。

此外,电影虽说流水账的记叙降低电影的观赏程度,但把电影拆分开,用电影学院所惯用的拉片看细细琢磨每一个镜头时,观众就会发现在韩三平和黄建新两位资深导演的掌控下,每一幕都像电影教科书那样的精致,无论从摄影还是演员站位还是光影构象,每一个部分都很资深!

关于片中明星

再来看看明星们的表现,其实早在《建国大业》就有人提出:“哥看的不是电影,是明星”这样的论断,其实这种说法也难有说辞。毕竟在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汇集了一百多位明星大腕,有的观众看电影就是冲着数明星去的,哪一幕有几个明星云云,没准那个角落里就蹲着一位面熟的主儿。假如把一部电影比作一篇散文,那么电影中的明星无疑相当于构成散文的那华丽动人的词句。一篇好的散文少不了的就是一行行如诗般的话语,但是一片美丽的词句组成一起并非是一篇好的散文。要想一部电影成为如诗一般的散文,那就要看一部电影对片中明星的使用了。

与《建国大业》不同,《建党伟业》少了特性演员,也就是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在大众心中长存的历史形象在大众明星的演绎下似乎变了味道。简言之看这个人物出场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刘烨”,而不是“他是毛润之”。这就是明星在这部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中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有利也有弊。

但不得不承认一点,是如此星光灿烂的阵容捧红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毕竟所谓的那种明星效应为影片打响了知名度。其实导演安排如此多的明星来扮演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一方面是为了电影的影响力而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借助于电影这种载体把那些明星的面孔融入到历史中去。而且本片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一旁人名的注释很多,但人物一个接一个的就像造型PPT一样一晃而过,难免造成记忆上的混乱与张冠李戴。比如赵本山饰演的段祺瑞,这个在历史上三造共和的人物,在片中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本片用了自身先天之术――明星,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电影中那耳熟能详的名字,再配以一张我们所熟知的明星面孔,一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考虑到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明星,而不是电影,所以说明星们在这里所要完成的任务除了推广电影,还要把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通过电影介绍给大家,把他们参与电影中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及社会效果通通表现出来,让我们更能形象的接近历史,要比干巴巴的教科书直接的多,电影在主旋律与娱乐性方面找到了平衡,这就是明星出镜的有利因素。

电影中,毛润之与陈独秀的戏份最重,前者初出茅庐,大气而又稳重,对比于后者的激昂和深邃,而且在陈独秀身上能看到一股子钻牛角尖的意思,甚至在陈独秀特写时冯远征的目光中也似乎带有一丝令人捉摸不透的神色,不知是否为其以后错误的路线与方针打下基础而有意为之。不过电影中能体现最饱满的人物形象却在于三场戏上,其一为毛润之与杨开慧的情愫,其二为蔡锷与小凤仙“爱美人更爱江山”的离别,还有就是朱德浴血奋战的一幕。因为这三段抛离了单纯教科书似的说教,人物比较立体和形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对比于《建国大业》中蒋家父子情和延安醉酒等几场戏,这样使得人物不再一味的追求高大全形象的塑造,本片比起后者,有点稀少。

结语

无论怎样,《建党伟业》作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其成就在于它是一部能比较中肯的反映历史的教材,虽说电影还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形态,但本片影实则为我们传达那个时代的大量的信息。相信本片的出世会让很多在人建党90周年之际,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人和事而再次激动。

第四篇:建党伟业影评

当《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被一一揭晓时,许多人都说看这部由上百位明星加盟的电影,很大的乐趣在于数星星。在观看以前,我也很大多数人一样,抱着这样玩味的心态,但事实上,我并没有如愿的享受这种乐趣,且不说快节奏的电影情节,也不说大量的历史信息,单是影片中至始至终萦绕着的激扬的热血情怀和真实的生活气息就让人沉浸其中,久久难以自拔。

这部片子里有大量的演讲场面,实属罕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观众感到乏味,感到厌烦。而编导显然在这一问题上花了些心思。其中最突出的要数五四运动爆发当日,三个学生在广场上平行展开的演讲了。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同样的爱国热情展现的淋漓尽致:祖峰饰演的邓中夏,慷慨激昂,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撼动人心,气势十足;包贝尔饰演的匡互生,不完全按照“正统”的演讲法子,另辟蹊径,夸张中稍带些喜剧色彩,很容易吸引人;井柏然饰演的谢绍敏,真情挥洒,以情动人,毅然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更是振奋人心。接着以李大钊行进中的权威式的动员作为学生演讲的总结,最后将镜头拉远,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在广场上的壮观场面,把那喷薄而出的爱国豪情填满了每个观众的内心。

而影片中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则使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像纪录片似的干枯呆板,反而有了更多的文艺片气息,让那些一个世纪前的人物像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普通人一样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蔡锷与小凤仙在火车月台挥泪相别,“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 小皇帝溥仪坐在大殿的台阶上听张勋哭诉并让他在紫禁城里用鞭子放风筝,尽显十一岁的孩子的天真;轰炸机飞过紫禁城上空,投下炮弹,懿太妃抱着受惊吓的小皇帝,“你们不要再逼他做皇帝了”;中共一大代表到达上海时,毛润之戏说,“开会还能带家属?”„„尤其是片末的嘉兴南湖,以水墨画的风格,如一幅画卷缓缓展现在观众眼前,烟雨缥缈,云雾缭绕,雄壮的《国际歌》,伫立船头的女子,烟波浩淼中的画舫,诗画山水的江南。这一充满想象力、又无比唯美的意境,也正是其中的张力之所在。

第五篇: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主义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因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伟大的党啊!九十年啦!您带领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九十年征程,一路上风吹雨打,披荆斩棘,终于要踏尽泥泞步坦途了。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祝我们的民族兴旺强大,祝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2009年一部史诗巨作《建国大业》作为国庆档期献礼影片,出现在广大电影观众的面前,展现了从内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2011年的暑期档,作为《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的上映更是将这样的一个史诗巨作模式推向了极致。

2009年《建国大业》摒弃了传统历史正剧的叙述模式,整部影片没有刻板历史教科书式的镜头,没有频于说教人的讲述;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解构模式以一种线性时间的表达方式将各种历史事件贯穿到一起,在同类主旋律影片中找到了新的光彩。《建党伟业》继续秉承《建国大业》的叙事模式,除了线性时间的推进之外,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创新内容,整部片子中对于各类形象的塑造显得更加的鲜活,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上显得更为客观。

可以说电影《建党伟业》结构上遵循中国近代历史的时间脉络。从“清帝退位”,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五

四、新文化运动”似乎每一个历史车辙印都在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党的诞生。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碰撞,我们看到了各类有志青年为了祖国的富强而走上街头,似乎在整部影片中对于“人性”的歌颂,对于“思想”的启迪更是本部影片一个新的亮点。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与旧思潮的那场辩论。在辩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新旧文化领袖观点交锋,擦出耀眼的火花,台下的学子更是听着激烈。透过历史的镜头似乎我们也跟随影片又重返那个时期的北大讲堂。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新、救国“思想荡涤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间。或许这是有了这样的思潮解放,我们才能看到在中国1919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无数的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了救国而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学生们的演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的救国之志的壮志豪情。这也为后文叙述一大的胜利召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如果说一部电影之中,剧本是主线,那么演员就应该是这部电影中的魂。在《建党伟业》中对于各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述显得更为的客观,更多地强调不同人物各自鲜明的立场,突出各类角色复杂的人性。这部电影从头至尾相继出现了170多位演员,有的演员只有一句或者几句台词,但是对于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显得十分的丰满。李大钊的睿智,陈独秀的激昂,袁世凯的狡诈,无数历史书本中的关键人物的形象,在演员之间默契的配合间显得更加的鲜活。而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也为这样一部看似严肃的历史正剧增添几分浪漫的味道,因为即便在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1919,我们的生活依旧要继续。

可以说各种人物形象,在片中是一种引导,而整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为剧情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物让影片变得丰满,事件的组合也让那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从1912到1921无数个历史节点中,无数的人们用鲜血,用思想,用智慧,来唤醒中国;即使是战火纷飞的前线,即使是特务跟踪的租界里,即使在嘉兴的游船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在为着这个即将崛起的国家而在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下载《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党伟业》影评:不学近代史看不懂片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90周年,《建党伟业》作为献礼影片,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这十年里,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还有各类大小......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该片从辛亥革命写起,经历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昌起义、民国建立、孙中山退位、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袁世凯与日本密签二十一条......

    建党伟业影评

    历史的选择,民族的辉煌 ——观《建党伟业》有感 2009年,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60周年之际,国庆档期间播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强烈反响。而2011年暑期另一......

    建党伟业影评

    观《建党伟业》有感陈梦婷—31105506—服务一支部—商学06—***/676474 虽然昨天晚上我顶着寒风从寝室走到教一去观看《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不枉此行。这......

    《建党伟业》影评(五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 从建国大业的成功到建党伟业的筹拍,都在缔造者中国电影的传奇,从演员阵容到故事改编,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也许或多或少的人会把建国大业的成功,与......

    《建党伟业》影评(大全5篇)

    题目:观《建党伟业》有感 作者:王越辉 班级:高二(10)班 联系方式:*** 观《建党伟业》有感 ——众星璀璨照耀献礼大业 6月15日,凝聚万千关注的《建党伟业》全国公映,早在公映......

    《建党伟业》影评[5篇材料]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董必武、周恩来、蔡......

    近代史课堂作业《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在课堂上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的,且有些许感触。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讲述的是一段比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