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电,数电学习心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数电与模电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
1)、个人认为,在应用上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差别是两者的工作逻辑不同。一般 来说,数字电路设计做好数字逻辑就差不多了,----剩下和问题就交给模拟去办了。打个比方说,一个纯粹的数字电路设计完成,就是逻辑设计的完成,或者 说,数字电路的设计大致上是个逻辑数学与电路程相结合的问题。但到PCB设计时,就得看你的模电功夫和耐心了。大家学习PCB设计时,可能都看到过 74374之类的逻辑器件可能在布线时不一定要按照器件引脚名顺序排列去和别的电路同序连接。原因在于追求布线简练,这看上去似乎不是什么事,其实这是模 拟所要解决的电磁兼容问题。为了做好这点,将原来的逻辑连接做一些修改是常有的事。从这点上看,电路设计软件分成logic(schematic)和 PCB“两个部分”不无道理。
2)、模电呢?说大了是个全局的问题(从学习上说就是基础问题)。说简单点,是个基本功问题。
数 字电路的模拟“部分”可以从外围元件设计和PCB设计上得以体现。模拟则远不止于此,特别是一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是极其重要的。而元件间、电路板间、设备 间、主控室(器)与现场间、通讯线路的电磁兼容以及外来电磁场所的干扰、系统对环境的电磁“污染”都要考虑其中,甚至雷电、静电问题也不能稍有忽略。这些 都是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说单板子的装置,到了PCB设计阶段,元件间的引脚连接、排列、整体布局、散热设计、电源、强电弱电元件(功率元件与信号元件)安置、出入端口、人性化设计、机壳设计甚至多方案(备用方案)融合的考虑等等都会立马突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决不是数字功夫到 家就能解决的,必须建立在适当的模拟功底为基础的下进行。
3)、模电的难处
在哪?上面说到了一点。模电作为全局的知识和技能与要求。不能不说的有许多边角要求,也实在有大多的边角要求你去“打扫”。这就象一家之主,什么都要你管,再烦也没有办法!
模电大体可以认为是去解决信号与干扰之间矛盾的问题。它所要考虑的不止是电路的逻辑问题,不要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环境条件的问题,一般也要涉及经济性和实用性的问题。
在逻辑关系上,它通常是定量的;在相互关系问题上,它通常是与干扰(电干扰、电磁干扰、温湿度干扰、漂移、绝缘<气体粉尘>、电泄漏等)做斗争的、考验人们意志的“战斗”,这恐怕是真正的难处所在。到论坛看看就知道,有多少问题是可以脱离干扰去讨论的呢?
可见,由于涉及面比较广博,要说模电难大抵如此,要成就自己的真功夫当然要下苦功夫,积累是主要的,突击的做法,难免有所缺漏。
最后,有一个关于测试的问题,这是与数字很不同的:使用标准仪器时,要求你预热xx小时后再做。这种要求也从一些方面反映出模电的某些难处,只是一般人难于碰到或少碰到罢了。
4)、我的看法----不可割裂知识间的联系
时 下流行的说法是“现在搞数电的比模电赚钱,搞软件的比硬件的牛”。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到个人专业与择业问题,不谈也罢。不过,不会一点软件也做不成什么好的 硬件。这样的“人才”也难找。何况许多人的成就都不一定是在自己原有的专业上取得而是在知识重新取向后取得的。我个人的很大部分知识,也是被实践需要 “逼”出来的。各位可有同感?
说“搞数电的比模电赚钱”,倒是一种误会。到如今,哪个人只会模电也就大大制约自己用武之地了----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同样,只会数电,怎样设计出好的板子来,实在难以想象。
个人认为,模电---数电---软件,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看待。在学习阶段,不要随意偏废。以防实际需要时束手无策。至于如何侧重,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就不说了。
模拟,数字就好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你说少了那条走路舒服?我的想法是模拟数字都上,“全面发展“。当然会有人说这是“鱼和熊掌兼得了,不实际。”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作个选择的话,我认为不要以哪个更重要为判断的准则,而是一个人的经历兴趣来挑选。
模 拟和数字都是有发展方向的。模拟上,现在的模拟集成电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各项电器性能均达到了实用程度,相信以后的模拟集成电路会大展异彩。众 所周知,模拟人才要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而现在的学生模拟电子线路方面都很差(比于数字电路),所以这方面的人才很受欢迎,需要提及的在甚高频,微波更高频 率方面的人才就更缺乏了,这在全球都是。所以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嗯?!!
数字方面,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数字电 路在现代电子系统的比重越来越大,数字电路建立了根本是信号的数字处理,这门学科现在发展的很快,随之,数字电路的设计理念也日新月异,可以说现在设备之 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数字处理能力的抗衡,是数电工程师在推动系统的变迁,他们是系统的核心竞争力量。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已经向系统级芯片的方向 发展,FPGA以经可以达到ASIC的水平(如XILINX的V2 pro),所以工程师们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说句半玩笑的话,一旦实现软件无线电,模电的工程师就可以下岗了。
第二篇:模电学习心得
姓名: 王凯 年级专业: 06物理 备注: 量子力学/电子线路1导生
姓名:王凯 年级专业:06应用物理学 备注:电子线路1
模拟电子线路学习心得
首先,可以说,模电是一门稍微难学的课程;但是,在培养理工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为今后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模电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本课程通常被列为有关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既不同于专业课——本课程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又不同于某些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在学习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时要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在分析和计算时又常常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
其次,大家要时刻记住,今天的学习是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抓住基本,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最后,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不仅固化和深化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提高电子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术语,例如,PN结,单项导电性,放大作用,截止、放大和饱和,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等等。
第二,注意掌握模拟电路常用的分析方法,例如,分析放大电路静态工作情况和分析波形失真常用的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动态性能;
第三,注意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步的电子电路读图能力,估算基本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初步能力。
个人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说一下本人的一些学习方法,对于我来说,初次接触这门课程也还是有点困难的,但困难总是暂时的,你必须通过努力去战胜困难。学习这门课,有一本好的辅导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也是你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图书馆的资源外,网络上还有很多有用的资源,你大可利用好这些很好的补充材料。有了这些资料外,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肯不肯去学,课前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也不可少。我可能重点放在课后复习上,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我会在课后去询问老师,或者去问一些同学,不要把问题留到考试时才解决,那已太晚了。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建议和心得,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第三篇:模电学习心得
模拟电路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新知识点多,学时少的学科。刚学模拟电路时,感觉打开书后全是重点,它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难学性,在此,我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出一些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从最根本入手,应该是半导体和PN结。PN结主要是因电子、元素性质决定的,所以认识它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PN结的应用的各个电流方向与成因,了解了这些后,对后面半导体、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各极电流就可以轻松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特性曲线、主要参数、等效电路等。
其次,因为模拟电路介绍的是以前没接触过的电路元件,因此引入了许多特定的名称描述各个物理量的性质,因此大家可能会搞不清楚。这个我觉得可以用英语意义来记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相近意义的物理量全部汇总起来,放在一起来比较记忆。
再次,我们每学一个电路,都是一步步递进的,即后面所学全是在前面基础上的改善的,我们只需记住它们做这样改动的意义,就可以记住后面更加复杂的电路的样子。
要想学好模拟电路,我觉得主要还是要靠老师的帮助,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一方面听讲可以知道内容的重点,这样下课自己看书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效率很高,知识点齐全,考试自然轻松;另一方面老师在课上会讲到课本上没有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和思路,而这些事自己看书根本不能得到的。
学习模拟电路的另一个好途径就是多和同学一起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流探讨中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可以选择薄弱板块进行深入思考。模拟电路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课程,而且有些电路图相当复杂,离开老师的讲解,学习难度不言而喻。举个例子,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分析共极输入时总是不太明白怎么样迅速找出公共极性,周一模拟电路课上文老师总结“Ui连接一个电极,Uo引出一个电极,那么剩下的电极则为公共极,即为共某极电路”,这样一来,头脑中立刻清晰了很多,相信很多同学也有与我相同的感受吧。模拟电路的学习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能心急。可以自己慢慢理解透,一点一点积累,要把最基本的电路掌握好,有时间和精力的最好多做练习,经常动手。模拟电路就像是搭积木,所有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基本电路组合、发展、变化而来的。
第四篇:模电学习心得集
个人建议:认真分析几个典型电路,主要掌握晶体管的等效模型,以及在电路中怎么等效。其他的都很容易解决了。只要会等效了,模电就是完全是电路的内容。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开始不要太关注乱七八糟的内容,抓住主要的,次要的回过头来很容易解决。
我现在大三,自动化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要求每字每句都会,大概的了解那些理论,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会慢慢地发现,理解原来的知识的!
二极管的特性、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虚断虚短,稳压电路,电路中电阻电容等器件的作用....笔试通常都考这些~~
首先该明白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其实这门课可以说是电路理论的延伸。其中要运用到电路理论的分析方法,所不同的是,新增加了不少复杂的电气元器件。
说到元器件,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二、三极管。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一开始都会介绍pn结的特性,个人觉得可以不要太在乎里面的结构,但其特性方程是一定要记得的。然后,二极管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单一的pn结,在电路中的表现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模型解决(理想模型、恒压降模型、小信号模型,前两者是用于直流分析的,而最后一个是用于交流分析的)。而对于三极管,就相对来说复杂些,在此本人不想说书上有的东西,只想强调一下学习中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三极管,它总共有三种工作状态,当它被放在电路中时,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它在所给参数下的工作状态。(在模电的习题中,除非那道题是专门地考你三极管的状态,否则都是工作在放大区,因为只有这样,管子才能发挥我们想它有的效用。但在数电中,我们却是靠管子的不同状态的切换来做控制开关用的)
2、既然管子基本在放大区,那么它的直流特性就有:be结的电压为0.7V(硅管,锗管是0.2V),发射极电流约等于集电集电流并等于基极电流的β倍。通过这几个已知的关系,我们可以把管子的静态工作点算出来——所谓静态工作点就是:ce间电压,三个极分别的电流。
3、为什么我们得先算出静态工作点呢?这就要弄清直流和交流之间的关系了:在模电里,我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放大电路,而其中的放大量都是交流信号,并且是比较微弱的交流信号。大家知道,三极管要工作是要一定的偏置条件的,而交流信号又小又有负值,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放大交流信号,在此我们用的方法就是:给管子一个直流偏置,让它在放大区工作,然后在直流上叠加一个交流信号(也就是让电压波动,不过不是像单一的正弦波一样围绕0波动,而是围绕你加的那个直流电压波动),然后由于三极管的性质,就能产生放大的交流信号了。
4、关于分析电路: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分析电路应该分为两部分: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不同的分析下,电路图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元件在不同的量下,它的特性不同。(例如电容在直流下就相当于开路,而在交流下可以近似为短路)。而三极管,在交流下就有一个等效模型,也就是把be间等效为一个电阻,ce间等效为一个受控电流源,其电流值为be间电流的贝塔倍。这样分析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下去了
5、备注:在模电中,我们分析的都是工程电路,而在工程中,对于精确度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在分析时能够忽略的因子就该忽略,例如在加减法中,如果有项与项之间相差十倍以上,那么那个很小的项是可以忽略的。
(二)接着就是场效应管了
对于场效应管,其种类多,性质较三极管也复杂,但其原理还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如果你的三极管会分析的话,应该不会成问题。比起三极管,场效应管要求你记住它的直流特性(是把电流Id写成关于Vgs的二次方程),然后交流时,要注意互导的概念,具体的,书上都有写。
接着是说三极管的高频、低频模型了
我们以开始说的交流分析都是在中频下的,在中频下,耦合电容可以看为短路,极间电容可以看为开路——而在低频下,耦合电容不能当作短路;高频下,极间电容不能当成开路。这就造成了交流信号的频率对于电路放大特性的影响(整个电路的等效模型都变了嘛^_^)
在此,我们把放大倍数写成频率的函数,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曲线,在用20log|A|的关系画出来,就得到了波特图。对于波特图,我不想赘述,只想强调大家要注意一下低频截止频率、高频截止频率的概念,然后注意一下几级放大电路的相频和幅频曲线随频率变化的斜率。
接着就是说三极管的一大应用了——集成放大电路
集成放大电路对体积要求尽可能小,所以我们就无法再用大电容了,所以一切的电路都采用直接耦合的方式。但这样,各级工作会互相影响。而且,由于三极管的特性对温度很敏感,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抑制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噪声。
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镜像:利用产生对称电路来抑制温度或其它噪声的影响。具体的,我也不多说了。但这部分内容的基础还是三极管的分析,只是管子变多了,电路结构变巧妙了!
接着学完集成放大电路的结构后,内容就相对简单了,因为此时我们不再是用一根根的三极管来组成电路,而是用已经做好了的集成放大器来组成电路。对于集成放大器,想必大家在电路理论这门课上也学过,但要注意的是:在电路理论中,我们只强调它的“虚短”“虚断”的性质,而从来没有考虑到它的同相端和反相端的接法问题。而实际上,由于开环的输出相位直接和端口接法相关,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然后就是反馈,信号处理电路和信号产生电路了。
(三)接下来是负反馈,这部分的内容本人觉得是最难也最重要的。主要内容有:反馈类型的判断、反馈引入的方法、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反馈的放大倍数计算和自激震荡(不做要求)。
首先,对于反馈类型的判断,用到的方法是瞬时极性法。这里就不赘述了,不过我想讲句就是:当考虑输出经过反馈回路对输入造成影响的时候,要把输入当成是零,然后再用叠加原理看反馈回路的作用进而判断反馈类型。然后,对于反馈网络和放大网络,都可以当成二端口网络来看,因此分析时就可以将其抽象化,不必考虑其结构,而对不同的反馈类型又有不同的网络连接结构。在计算深度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时,放大倍数为反馈网络放大倍数的倒数,因此我们只要把反馈网络抽象出来再对其加以运算就够了!至于反馈网络对放大电路的影响,书上有详细的说明,我也不赘述了。其实也就是反馈输出影响了输入,自然就影响了放大电路的一些特性咯^_^
为什么我说反馈重要呢?因为后两章的内容都要用到集成运放,而对于运放,其开环性能很不好,我们通常引入反馈使其工作在闭环状态下。对于信号处理电路,我们通常引入负反馈,而对于信号产生电路,我们引入正反馈。
先说信号处理电路,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本质都是负反馈的特例,只不过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我们必须引入不同的负反馈罢了。而且引入的都是深度负反馈,因此分析整个电路性能的时候,主要还是抓住反馈电路的性质入手!
再说信号产生电路,与信号处理电路不同,它的电路中除了提供集成运放的工作电压外,并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信号,就必须引入正反馈。此时,正反馈可以将偶然的噪声源放大然后输出。当然,我们并不想要噪声,我们只是利用噪声得到我们所需的信号,因此这里就要求我们的电路里有个选择信号的网络以滤去我们不想要的信号.总的说来,信号产生电路就分为三部分:放大电路,反馈网络,选频网络。当然,反馈网络和放大网络还得满足一定的参数条件,具体见书上!
(四)剩下还是补充一下直流电源的内容吧:
直流电源的构成分成三个部分:整流、滤波、稳压。这部分比较简单,书上有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说些对大家有启发的东西(主要是用信号的观点来看待全过程)。首先,我们拥有的是一个频率单一的正弦交流信号,这个时候,我们先将其进行整流,书上说整流的作用是将交流信号转化为方向单一的直流信号,在此,我觉得更好的理解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将频率单一的信号变成了频率丰富的信号(原信号的频谱完全集中在它的角频率上,而整流后的信号,在频率为0(即直流)、原角频率的两倍、及原角频率的偶数倍都有频谱分布,而且,在频率为零处的功率最大),而我们想要的,只是直流信号(即频率为零的信号)。此时,我们用一个理想低通滤波器便可将直流信号提取出来、把其他频率的交流信号滤去,但实际上理想低通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有用性能并不是很好的RC滤波器先将低频部分提取出来,此时,我们得到的信号已经与直流信号差不多,只是还有些少量的交流信号。接着,我们便利用稳压管的稳压特性进而将小的交流信号也滤去!
1>>电容降压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他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容在一定的交流信号频率下产生的容抗来限制最大工作电流。例如,在50Hz的工频条件下,一个1uF的电容所产生的容抗约为3180欧姆。当220V的交流电压加在电容器的两端,则流过电容的最大电流约为70mA。虽然流过电容的电流有70mA,但在电容器上并不产生功耗,因为如果电容是一个理想电容,则流过电容的电流为虚部电流,它所作的功为无功功率。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如果在一个1uF的电容器上再串联一个阻性元件,则阻性元件两端所得到的电压和它所产生的功耗完全取决于这个阻性元件的特性。例如,我们将一个110V/8W的灯泡与一个1uF的电容串联,在接到220V/50Hz的交流电压上,灯泡被点亮,发出正常的亮度而不会被烧毁。因为110V/8W的灯泡所需的电流为8W/110V=72mA,它与1uF电容所产生的限流特性相吻合。同理,我们也可以将5W/65V的灯泡与1uF电容串联接到220V/50Hz的交流电上,灯泡同样会被点亮,而不会被烧毁。因为5W/65V的灯泡的工作电流也约为70mA。因此,电容降压实际上是利用容抗限流。而电容器实际上起到一个限制电流和动态分配电容器和负载两端电压的角色。
采用电容降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负载的电流大小和交流电的工作频率选取适当的电容,而不是依据负载的电压和功率。限流电容必须采用无极性电容,绝对不能采用电解电容。而且电容的耐压须在400V以上。最理想的电容为铁壳油浸电容。电容降压不能用于大功率条件,因为不安全。
电容降压不适合动态负载条件。同样,电容降压不适合容性和感性负载。当需要直流工作时,尽量采用半波整流。不建议采用桥式整流。而且要满足恒定负载的条件。
2>>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模电学习的两个重点
凡是学电的,总是避不开模电。
上学时老师教的知识,毕业时统统还给老师。毕业后又要从事产品设计,《模电》拿起又放下了 n 次,躲不开啊。毕业多年后,回头望,聊聊模电的学习,但愿对学弟学妹有点帮助。
通观整本书,不外是,晶体管放大电路、场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波形及变换、功放电路、直流电源等。然而其中的重点,应该是场管和运放。何也?
按理说,场管不是教材的重点,但目前实际中应用最广,远远超过双极型晶体管(BJT)。场效应管,包括最常见的MOSFET,在电源、照明、开关、充电等等领域随处可见。
运放在今天的应用,也是如火如荼。比较器、ADC、DAC、电源、仪表、等等离不开运放。
1、场效应管是只有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的半导体器件,是一种用输入电压控制输出电流的半导体器件。有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种器件。有结型场管和绝缘栅型场管 IGFET 之分。IGFET 又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 MOSFET。MOS 场效应管有增强型 EMOS 和耗尽型 DMOS 两大类,每一类有 N 沟道和 P 沟道两种导电类型。
学习时,可将 MOSFET 和 BJT 比较,就很容易掌握,功率 MOSFET 是一种高输入阻抗、电压控制型器件,BJT 则是一种低阻抗、电流控制型器件。再比较二者的驱动电路,功率 MOSFET 的驱动电路相对简单。BJT 可能需要多达 20% 的额定集电极电流以保证饱和度,而 MOSFET 需要的驱动电流则小得多,而且通常可以直接由 CMOS 或者集电极开路 TTL 驱动电路驱动。其次,MOSFET 的开关速度比较迅速,MOSFET 是一种多数载流子器件,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工作,因为没有电荷存储效应。其三,MOSFET 没有二次击穿失效机理,它在温度越高时往往耐力越强,而且发生热击穿的可能性越低。它们还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提供较好的性能。此外,MOSFET 具有并行工作能力,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温度较高的器件往往把电流导向其它MOSFET,允许并行电路配置。而且,MOSFET 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形成的寄生二极管可以充当箝位二极管,在电感性负载开关中特别有用。
场管有两种工作模式,即开关模式或线性模式。所谓开关模式,就是器件充当一个简单的开关,在开与关两个状态之间切换。线性工作模式是指器件工作在某个特性曲线中的线性部分,但也未必如此。此处的“线性”是指 MOSFET 保持连续性的工作状态,此时漏电流是所施加在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的函数。它的线性工作模式与开关工作模式之间的区别是,在开关电路中,MOSFET 的漏电流是由外部元件确定的,而在线性电路设计中却并非如此。
2、运放所传递和处理的信号,包括直流信号、交流信号,以及交、直流叠加在一起的合成信号。而且该信号是按“比例(有符号+或-,如:同相比例或反相比例)”进行的。不一定全是“放大”,某些场合也可能是衰减(如:比例系数或传递函数 K=Vo/Vi=-1/10)。
运放直流指标有输入失调电压、输入失调电压的温度漂移(简称输入失调电压温漂)、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流、输入失调电流温漂、差模开环直流电压增益、共模抑制比、电源电压抑制比、输出峰-峰值电压、最大共模输入电压、最大差模输入电压。
交流指标有开环带宽、单位增益带宽、转换速率SR、全功率带宽、建立时间、等效输入噪声电压、差模输入阻抗、共模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个人认为,选择运放,可以只侧重考虑三个参数:输入偏置电流、供电电源和单位增益带宽
“模电”、“数电”学习心得
电子005班 刘文庆
大二学的数电、模电是我们系的专业基础课,对我们后来学习专业课以及考研、工作用处极大,所以要认真的学习。模电侧重于器件内部物理过程的数学描述及放大器的应用,而数电则强调逻辑电路的设计及作用。数电好比一个有特定功能的黑箱,而模电则像是黑箱中的结构部件。个人感觉模电应在数电之前学习,但当时课程安排恰好相反。还好当时老师讲得挺详细,而且课后常翻翻相关的资料,所以学起来还算轻松,考试成绩也还令人满意,总结一下,学习有以下心得:
首先,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大学上课的形式和高中很不一样,一两百人在一个大教师听一个老师讲课,而且老师上课的风格不一定符合自己,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听课很没意思,而且自己看书也能看懂,于是就不去认真听讲,而在课上开小差或是做其他事情。事实证明这种态度是极其错误的。一方面听讲可以知道内容的重点,这样下课自己看书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效率很高,知识点齐全,考试自然轻松;另一方面老师在课上会讲到课本上没有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和思路,而这些事自己看书根本不能得到的。这两门是逻辑性极强的课程,而且有些电路图相当复杂,离开老师的讲解,学习难度不言而喻。
不适应老师上课的风格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又一借口。如果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老师讲课的方法,千万不要有厌烦情绪。其实只要静下心来,同时保证上课时精力充沛,尝试着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慢慢就会发现听讲的喜悦了。
其次,课后要认真做作业,常常翻书复习,这两门课的特点可能会让一些同学产生错觉:上课听得懂,课后习题看着会作就行了。其实不然,上课听懂只能说明老师讲的好,并不代表你学的好,更不能保证你会考的好,用的好。而无论是设计还是计算,有些题目还是很复杂的,因此要不停的动手练习,而且是自己练,有些知识点即使上课听了,也不一定就能立即弄懂,因此提倡经常反复系统的复习,看书。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个人觉得有必要借几本相关辅导书或习题集,这样对课后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以上谈的是学习这两门课的一些学习方法。其实仔细想想,这两门课还是有所区别的,各自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数电:要会应用各种逻辑元件设计电路,而对原件内部电流大小等定量计算要求较少;还应当对离散数学,二进制算法有一定的理解,思路清晰,设计规范。设计过程中免不了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因此不提倡在思维混乱的状态下学习。
模电:偏重于pn结内部参量的计算,放大电路结构及相应特点、应用;而且也要求设计满足一定放大功能的电路。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大胆,有耐心及毅力;还有一点就是在公式推导中有不少地方用到近似的思想,这让一些习惯用等号或是全等号的同学感到不习惯,但是不用担心,多训练就会慢慢适应的。
“有志者事竟成”,和其他科目一样,只要认真用心去学习,就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和惊喜的,祝大家都能将这两门课学好。
第五篇:模电学习心得
模电学习心得
模拟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走近尾声,回顾一学期以来所做的努力,从开始的满心好奇,到后来的畏难情绪,再到后来的不懈努力,感觉自己在模电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收获很大。
还记得刚开学拿到这本厚厚的模电书开始,我心里就开始发悚,感觉这本书似乎有着无法述说的重量。大一的时候就老师学长们就和我们交流过关于模电这门课的学习难度,而且他们几乎都认为模电的学习较有难度,所以刚开始时就没敢怠慢这门课程。每次我总会满怀激情的在课外去复习和预习这门课的内容,但是好景不长,慢慢到后来,其它繁杂的事情越来越多,课程的学习难度也慢慢加大,所以有些章节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并且确实有好多问题放在那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积累起来就比较多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十分仔细,但注意力稍不集中也很容易漏点重要的知识点。再者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讲课的速度也很快。所以课后如果不花有效的时间和手段进行巩固学习,是很难掌握扎实的。
说说我对这本书的学习吧,在学习第二章运算放大器和第三章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时感觉还比较简单,也比较好掌握。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三极管及其的放大电路的知识,刚学完这一章时我总不能正确的判断共极输入的类型,尽管看了很多例题,也没能总结出一个完全正确的方法。再次课问老师时才想起老师总结过的一句话:“Ui连接一个电极,Uo引出一个电极,那么剩下的电极则为公共极,即为共某极电路”,这样一来,头脑中立刻清晰了很多,相信很多同学也有
与我相同的感受吧。对此,我觉得主要还是要靠老师的帮助,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一方面听讲可以知道内容的重点,这样下课自己看书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效率很高,知识点齐全,考试自然轻松;另一方面老师在课上会讲到课本上没有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和思路,而这些事自己看书根本不能得到的。还有课外有效地预习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很高效的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知识点。我认为模电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课程,而且有些电路图相当复杂,离开老师的讲解,学习难度不言而喻。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场效应管的学习也是我觉得较难掌握的,不过在高老师的耐心讲解下,结合自己的课外巩固,也掌握了大部分知识。
我觉得分析模电重在按部就班思考,这不是说墨守成规,而是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看到题目可以明白的知道我该做什么,会用到什么公式。毕竟我们现在的模电公式繁多,如果能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正确率也会很高。就以放大电路稳定性来看,比如需要我们求得Q、Au、Ri,如果我们头脑中一直有“求解静态工作点Q首先给出直流通路,求解动态指标首先要给出交流通路,且首先要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清晰思路,再配合上不同电路(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所要的不同计算公式,那么这道题目必然迎刃而解。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本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希望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不妨拿出来分享,也便于大家共同进步。有志者事竟成,我们都是初次接触模电,相信只要努力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很感谢一学期来高瑜老师给我们的细心讲解,透彻的解析,让我们真真的走进了电子技术的大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我们一定会去的优秀的成绩。最后也祝愿高老师的课讲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