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1:4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谢春涛教授讲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课程主要涉及了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四个方面内容,讲课内容生动具体,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的执政历程和经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不断的发展和摸索中,既经历过失败、磨难,也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和发展。总结提炼这些经验,不仅对于今后进一步提升执政绩效具有重要的借鉴,而且还为当代世界的政党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富有特色的政治智慧。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并指引着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才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的一条最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脊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头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读懂、用会马克思主义真理。

翻开党的历史,不难发现,历次党内集体学习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其目的在于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让全党、全国人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这样,既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也是我们党执政多年来的基本经验。

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准,是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关键。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始终永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三、始终把团结稳定作为执政的根本保证。团结稳定是国家的大局,是人民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社会稳定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必要保证,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社会稳定,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断及已有成果的丧失,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削弱,意味着人民生活要陷入苦难的状态之中,甚至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特大洪涝灾害、金融危机、雪灾、地震,种种的内忧外患,无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党在积极应对的同时,如何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保持国家和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历了革命根据地执政和全国执政两个阶段。根据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长期实践,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是:重视民心、民主、民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

201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在这个时候,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很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根据地执政到全国执政的艰辛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和曲折的认识过程。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可以说,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许多场合从多方面总结过我们的执政经验。其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的总结。近期对党的执政经验作过全面总结的,主要是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第二部分讲的就是“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一共讲了六条: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这六条执政经验,很系统、很深刻、很到位,应该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丰富和完善。”[1]

这里,我们换一个角度,依据党执政的历史过程及其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和总结我们党的执政经验。

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漫长实践,有一个历史转折点,这就是194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2]和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表的“五一”口号[3]。在著名的“五一”口号中,最重要的是第五句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条件成熟了。这个条件,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已经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掌握了主动权,而且是全国范围内的人心所向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我们党的根本变化。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

上,毛泽东专门分析过“政治方面,人心变动向了。蒋介石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他说,这个问题在长时期内没有解决,内战时期我们比较孤立,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4]这个人心向背问题,是经过重庆谈判、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取缔民主党派活动、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出现的社会动向。因此,“五一”口号一提出,就得到各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广泛响应,最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第一条就是要得民心。

民主。怎么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个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已经提出。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讲的就是要通过民主的道路,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当时,毛泽东所讲的“联合政府”也好,“民主”也好,是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但由于国民党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反映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反而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因此在解放战争的战场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的转变后,中国共产党在决定夺取全国政权时,毛泽东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未来新中国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性质的政权。他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非常深入。在“十二月会议”上,他认为人心向背问题有利于我们,并不等于我们就能够夺取政权。他说,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共产党。这个可能性完全有,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他明确提出,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就是要通过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统一战线的新政权。这个“统一战线”是不包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及其追随者,但包括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人民民主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五一”口号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这个建国思路。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未来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来取代过去的“工农民主专政”,是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4]在“五一”口号发表后,中共中央在同民主党派的协商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一整套民主建政的构想,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长期存在;政权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国家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实行联邦制;等等。西方有些人歪曲我们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污蔑我们是依靠枪杆子支撑的极权制度。他们完全不懂得,中国共产党拿起枪杆子,是因为我们的敌人手中不

仅拿着枪杆子,还用这个枪杆子屠杀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作为一个长期为民主而奋斗的党,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优势的时候并没有凭借枪杆子的力量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采取民主的方式,共同来建立新中国。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民主,实行民主。

民生。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愿望,就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广大人民群众贫苦的生活状况。在中国实行民主,决不能离开民生空谈民主。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人心,就在于围绕民生推进民主,依靠民主解决民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的土地改革,在民主与民生的互动中获得了民心。在中国共产党决定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毛泽东根据党历来坚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三大经济纲领,这就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与此同时,制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这样的经济纲领,这样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核心就是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明确地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其次,保护民族工商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是为了团结广大工商业者,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论述“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时说得很明白,我们实行调整工商业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工人失业。正由于实行了这样一整套符合国情特别是当时实际状况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年时间,我们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创造了一个奇迹。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还在社会建设方面包括废除陋习、取缔妓女、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进步和成就。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不可缺少的一条就是要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重视民心、民主、民生,尽管是我党在建国前后积累的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性。我党要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始终要重视这“三民”。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年):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第三篇: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历程

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历程

摘要: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指导中国发展与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成果。30多年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国家。30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中国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了理论创新的新视野。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一)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的发展

在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演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苏联的解体、东欧巨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正是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右倾机会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埋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艰难选择。这也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面对社会主义在各国的跌宕起伏,在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产生迷茫、陷入困惑的时候,邓小平根

据世情国情的具体形势,深刻阐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如果离开本国的实际去套用外国的经验,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应验。从而冲破“两个凡是”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禁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和重新定位。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突破性质变。

(二)长期以来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以为“公有制的程度越高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所有制方面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并采取了与当时所有制相对应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误区,误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成为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瓶颈所在。邓小平的过人之处,是没有拘泥于国有制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社会主义的问题,而是超越了从某种具体所有制,具体经典模式角度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旧套路,从生产力角度和目的论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指出“凡是能够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都是可取的。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使“一大二公三纯”和“平均主义”僵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攻自破。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问的矛盾越发凸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是这一时期仍被革命思想和斗争思想所主导。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但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没有实现突破他想通过阶级斗争和上层建筑领域中的革命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这种模式来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曲折和失误。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提出了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路。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由于长期对社会主义内涵理解上的偏颇,社会主义就只能被束缚在人们旧有的概念化、模式化的认识之下,无形中给社会主义设置了种种限定的框架,严重

地制约着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政治经验,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得失,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著名论断,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束缚着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

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十二个方面,探索和提炼了我国初级阶段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国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科学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结晶,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强调“党的先进性最终要落足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党在新世纪要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与国家整体发展的愿望、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深,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的视角审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江泽民因此提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两个命题,指出要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主张社会主义要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要求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最终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还“应当提倡平等协商,反对强加于人”等。从“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当代资本主义,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提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两制关系再定位,体现了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更深入的理解。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拓展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新高度。科学发展观贵在“科学”二字。所谓科学,就是要提倡一种理性精神,就是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遵循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代价,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和谐发展,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发展永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米指导发展的理论,我国之所以能取得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利用已经形成的发展态势和实践经验协调有序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落足到人,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体现为、指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抓住了发展的实质,突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从发展的目的来说,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GDP,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为了人民的富裕,为了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与权益,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角度来说,“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能否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的水平、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作为衡量我们发展观是否科学的标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只有首先抓住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方向,在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时才会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粗放,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以GDP论英雄,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带来的严重的环境、资源代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

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全球传染性疾病发生,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严重拜金主义等诸多社会问题的累积使得生观失衡,价值观紊乱。许多人道德沦丧、情感冷漠、精神家园缺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基于以上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出要协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遵遁自然规律、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有序地科学发展。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总之,回顾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发展观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它的发展观不是一般的发展观,而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发展观,发展的“人民性”始终是其不变的灵魂。从为人民而发展到为人民而科学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源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终极真理”,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必须永远面向实际、面向时代、面向未来,方能保持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只有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勇往直前,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知识点

2.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知识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结论】中国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

【特别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人民和法律赋予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为什么

A、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B、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D、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地位,也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特别提示】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但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物的决定者,也不是让老百姓行使决定权。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重大事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我国政治生活实行民主集中制,政府决策只能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由我国的决策机关来决定

(2)党不负责具体国家事物管理

管理国家具体事物是由“一府两院”行使。党不能直接组织经济建设,不能代替国家机关

1行使国家职能。

【典例】(2012年高考安徽卷5)

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①正确,②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本职能属于政府职能范畴;③项正确,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执政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反对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2)、思想领导:进行思想宣传。

(3)、组织领导: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依法执政

② 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

为国家意志

③ 依法执政的意义: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

【特别提示】区分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

某外国零售业巨头在重庆的多家门店,将普通猪肉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出售给消费者长达20个月,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庆市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罚的决定,没收该企业违法所得,并处以5倍罚款,责令停业整顿15天。这表明

①重庆市政府坚持依法执政

②我国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维护人民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三种执政方式的区分

(3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提了出来,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误区警示】

误区: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是矛盾的 评析: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

线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

免权和监督权,它在我国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要支持人大

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

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典例1】(2010年高考北京卷30)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解题思路】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当选D.A C民主执政,B属于科学执政。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党的执政方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典例2】(2011年高考海南卷)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答案】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指导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

【解析】

此题考查了党的执政方式,所以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知识指向: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可以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三个角度来分析。然后立足知识体系,阅读材料,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信息。科学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发展规划;民主执政----广泛征求意见;依法执政------------规划纲要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主观题答题模板:

共产党理论(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

参考设问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1、2、3、5、9、10…

参考设问2:党怎样做某事——1、4、5、6、7、8、9、10…

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6.领导方式: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8.科学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三好、三发展: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下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和经验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稿中国共产党执政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的李竞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一、说教材1、教......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

    政党执政已经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从1679年英国成立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迄今有330多年的历史。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生生灭灭,执政党潮起潮落......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摘要:新世纪刚刚掀开扉页, 中国共产党就迎来90岁生日。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 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

    中国共产党92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92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直到今天,走过了92年的风雨历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92年光辉灿烂的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经......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这90年的历史,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五彩斑斓,丰富厚重,既书写着英勇,又记录着艰辛;既放射着光芒,也不失有......

    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摘要】:屈指一算,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90年里,发生了很多大事,主要可以归纳为:“浴血奋战” “艰难探索” “改革开......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回首这漫长而曲折的90年,我们党走过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同时创造了辉煌......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一、九十年的奋斗历程 1、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840年以后的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成为半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