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学方剂总结
先秦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载283首方剂。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内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官休成方药典
清代 程钟龄 《医学心悟》 八法:汗和下消 温清补吐 方剂配伍的目的:协同增效(相须相使);抑消作用(相畏相杀)→降低毒性;全面兼顾→扩大治疗范围,适应病情需要;改变或影响药物药效或药性(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防止耐药性。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诸方之冠,群方之魁”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桑菊饮》“辛凉清剂”
《败毒散》“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谓“逆流挽舟”法。
《大承气汤》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大黄:厚朴=1:2)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温脾汤》 温、下、补三法兼下。“温补阳气,攻下冷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少见少阳证者。《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什么是四逆?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逍遥散》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白虎汤》
功用:清热生津
《清营汤》“透热转气”法之代表方。辨证要点: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仙方活命饮》“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辨证要点: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芍药汤》
主治: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
主治:热毒痢疾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代表方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归脾汤》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 《八珍汤》
主治:气血两虚证
《六味地黄丸》组成特点: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8:4:4:3:3:3 《炙甘草汤》 辨证要点:虚羸少气、心动悸,脉结代
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若外邪未去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弊。病证属邪实者,如热病汗出、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以及实热崩中带下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真人养脏汤》辨证要点: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脉迟细 《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本证由心肾两亏,阴血虚少,虚火内扰所致。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消法”
《半夏厚朴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止血剂:出血兼有瘀滞者,止血又应当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小蓟饮子》热结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川芎茶调散》
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 《牵正散》
主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喎斜
《镇肝熄风汤》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
系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致。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辨证要点: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
《桑杏汤》
主治:外感温燥证。由温燥伤于肺卫,肺失清肃,津液受损所致。辨证要点:为治疗外感温燥轻证之常用方。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什么要用藿香为君药?
藿香辛温芳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和中,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重用为君。燥湿化痰剂:《二陈汤》二陈指陈皮和半夏“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主治:风痰上扰证,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青蒿鳖甲汤》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用青蒿、鳖甲做君药的目的?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而有外达之机,共为君药。《小青龙汤》中五味子和芍药的作用?
本方主治外寒内饮证。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恐辛散耗气,温燥伤津,故伍酸甘之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即令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防诸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之虞,亦为佐药。《麻子仁丸》 主治:脾约证。
辨证要点: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脾约证: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去布津功能,津液但输膀胱导致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龙胆泻肝汤》方解:君:龙胆草—清肝胆火,泻肝胆湿热。臣:黄芩、栀子—泻肝胆火,除湿热苦寒,苦以折火、燥湿,寒以清火热。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祛邪不伤正)佐使:柴胡—疏理肝郁;引经甘草—缓苦寒之品伤胃;调和诸药。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经湿热下注证。辨证要点: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阳和汤》
辨证要点: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均有补气作用,主治气虚诸证。其中参苓白术散的功效除益气健脾外,尚能和胃渗湿,用治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补中益气汤长于益气升阳,适用于内伤脾胃,气虚发热或气虚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等证。组方均有甘草、白术、人参。
《补阳还五汤》方解君:黄芪—大补脾胃之气,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臣:当归尾—活血通络,化瘀而不伤血。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功用: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第二篇:方剂总结(本站推荐)
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参苓白术散,越婢汤
寒热并用的特点的方剂:乌梅丸(酸苦辛并进),半夏泻心汤,黄连汤 枳实消痞丸
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体现“通因通用”法的方剂: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体现“火郁发之”法的方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败毒散
体现“急下存阴”法的方剂:大承气汤
体现“阴中求阳”法的方剂:肾气丸,右归丸
体现“阳中求阴”法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治疗霍乱吐泻的方剂:藿香正气散,连朴饮
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方剂:消风散,大秦艽汤
体现消补兼施的方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体现增水行舟的方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表里同治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上下同治,异病同治),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积散
用热酒的方剂:牵正散,玉真散
用当归身的方剂:一贯煎,百合固金汤,清胃散
交通心肾的代表方剂:桑螵蛸散
先煎枳实厚朴的方剂:大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以泻代清的方剂:泻心汤,凉膈散,葛根芩连汤
桂枝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
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
小建中汤——配饴糖——散中寒,辛散心阳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
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 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
桃核承气汤——配桃红——活血祛瘀
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散寒
苓桂术甘汤——配茯苓——温中化饮
黄芪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玉屏风散——补气益表 归脾汤——生血 补阳还伍汤——行血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兼可利水
半夏在诸方中的应用:
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治肺饮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以治呕吐 半夏泻心汤——降胃散结以治痞证
半夏厚朴汤——降逆化痰散结以治梅核气 苏子降气汤——降逆化痰以治喘咳 旋复代赭汤——降胃祛痰以治呕逆 二陈汤——燥湿化痰以治痰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化痰熄风以治头痛眩晕
大黄在诸方中的应用: 大承气汤——泻热通便 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十灰散——泻火导热
茵陈蒿汤——攻下湿热,泻热逐瘀
治泄方的比较
痛泄要方——扶土抑本——肝旺脾虚疼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散——补脾渗湿——气虚加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汤——涩肠温补——久泻伤脾
藿香正气散——化湿调气——外寒里湿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特殊服药方法及配伍方法的方剂小结(超重要):
萆薢分清散——入盐一撮——引药直达下焦
五苓散——多饮热水,取微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后纳他药——“以缓治上”
保和丸——食远白汤下
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回阳救急汤——临服入麝香三厘——通行十二经脉
定喘汤——不用姜——
八正散——灯心煎汤送服——增利水通淋之功
木香槟榔丸——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服下
第三篇:中药学教学革新中药与方剂的应用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1],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基础。但是中药学涉及内容庞杂,信息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记忆理解;而当学习方剂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中药的性味、功效已经淡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做探索性的尝试。
1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
中药学与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是理论与临床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长期以来,两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方、药二者,方由药成,药为方统,彼此难以截然分开[2]。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药与方剂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并存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中药、方剂的起源来看二者的关系,最初人类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偶然发现某些动植物会引起药效反应,其后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当然这一阶段相关的药物知识仅仅局限于单味药的应用,这即是中药的起源。但是在单味药的应用中,人们发现其作用有限,对于复杂多变的病情往往不能全面兼顾,部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药应用不安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出现了中药的两两组合,即药对-中药最初的配伍关系,中药的“七情”是这种配伍关系的具体体现。然而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中药药对的配伍关系也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之出现了将中药按君、臣、佐、使形式的组合,并辅以一定的剂型,于是方剂形成了。中药与方剂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二者起源的相关性方面,而且在其发展中,二者亦是既各自积累又相互促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共荣的[2]。如伴随中药数量的增加,方剂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方剂数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应用理论的不断完善,单味药的功效也不断增扩,且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单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也不断发展。所以中药的发展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剂的药物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的炮制和功效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现。从中药与方剂的应用来看二者的关系:中药与方剂在具体应用中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上一脉相承。没有离开中医理论的中药,也没有离开中医理论的方剂。中药是方剂构成的基础,方剂的效用是方中药物功效的集合。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形式。由于单味药的功效各有所长,方剂集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如《药治通义•方药离合》所言“数味相合,自有一种功效”,即“方有合群之妙用”,这正是药物组成方剂的基本要求。此外,通过方剂配伍,单一药物的疗效得以增强,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得以控制,中药的治疗范围大大扩大。但在一个方剂中单味药既不能体现出其全部功效,组方后还可产生出的新的功效。正所谓“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发表退热的作用,但在逍遥散中要配伍白芍发挥调肝之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配伍升麻发挥升阳之功效,在小柴胡汤中配伍黄芩则产生新的功效——和解少阳。通过方剂的配伍,中药的多效性得以控制,作用更为集中。另一方面,中药的性能特点对方剂的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中药的归经就决定了方剂作用的靶向性[3],如肾气丸中用肉桂归肾经,功善引火归原,突显了该方剂重在补下焦的元阳不足;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升提中气从而使得整个方子作用呈向上的趋向性。此外,中药的炮制方法对方剂也有一定影响,如半夏在不同制剂中,炮制要求也不一样:藿香正气散中的半夏,若作汤剂则用常规炮制的半夏即可;若作藿香正气丸,则炮制半夏时要严格控制麻味;若作藿香正气水,用生半夏疗效更佳[4]。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学与方剂学起源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理论基础一脉相承,临床应用是密切相关,但是中药学与方剂学的教学却是脱节的。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中药学》与《方剂学》两门课程分别是在两个学期开展的,在中药学的讲授过程中,虽然也列出了含有某味药的相应方剂,但是该味药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并不清楚,不利于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掌握,同时中药学中所列出的部分方剂并不是方剂学中要讲授的内容,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方剂学时,对方剂中相应中药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已经淡忘,不能正确的理解方剂的配伍特点,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在中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更是以单一药物为研究对象,至于其在方剂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以至于学生,尤其是中药专业的学生,认为中药只不过是天然药物,研究方法完全与西药一致,完全缺少了“方药一体”的整体观念。综上所述,在中药学的讲授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方剂学的内容进行讲解,即以药为主,药方相参,这样可以增强中药学、方剂学学科之间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在《中药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我们从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入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为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做了尝试。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以复方为主的,遣药组方是辨证论治的关键[5];但是不同药物在同一方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即方剂具有组方的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种组方形式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此后明代何伯斋进一步发挥:“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由此可见,根据方剂的主治和药物的特点,中药在方剂中分别起到主治、辅治、佐治、引经等作用。许多中药的功效、主治与方剂的功能主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方剂中的君药常常体现了方剂的功效特点。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方剂的应用讲解具体的药物,突出该中药在方剂组成结构中的地位,通过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比如大黄,作为君药,配伍芒硝组成泻下热结的大承气汤,体现了其泻下攻积的特点;同样作为君药,配伍桃仁组成泻热逐瘀的桃核承气汤,体现了大黄清热与活血的功效特点。又如讲到石膏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时,可以结合白虎汤进行讲解,在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配伍,作为君药,治疗“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气分实热证,这样就可以帮助同学将清热泻火和除烦止渴的两大功效联系记忆理解。此外,我们结合方剂学讲解中药的炮制方法,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学习中药性能特点的主动性。讲授中药时有机地纵向联系方剂学的内容,体现了中医药理法方药、遣药组方的整体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学好方剂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有机地整合到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讲授中药学的教学方法,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教材《中药学》——中药的应用与临床(教改教材)及其配套的CAI课件。该教材将每味药的功效、主治与配伍组方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将《方剂学》273首方剂中涉及到的该味药的方剂名称列出,将该药在方剂中的应用地位以君、臣、佐、使直接标注,体现了该中药在临床方剂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可有的放矢,对中药的主要作用加深理解,并通过方剂组合,进一步从中学习药对配伍意义。如桂枝的功效主治、配伍组方,见表1。该教材配套的《中药学》模像记忆多媒体教学课件被列选为“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品种,卫生部医学CAI课件。该课件中,与每味药不同功效相对应的方剂都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打开,方剂的组成、功效与主治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药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将中药与方剂的相关性有机地整合到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主要解决了《中药学》与《方剂学》两门教材内容上的脱节问题,将两门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应用(方剂学——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来加深对理论(中药学——中药的基本药性)的认识和主要功用的掌握和理解。并将一些脱节的配伍内容去掉,精简了教学内容。
经过4年多的实践证明,以中药为主线,结合方剂进行讲授的中药学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2007年我们在四个班级间开展了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调查分析,通过选用不同的教材(教改教材与统编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与PPT),相同的试卷,相同的老师批阅,严格的考教分离,以期达到比较客观的结论,以探索《中药学》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第四篇:中药学总结
秦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秦汉时候
上中下品味 365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首次总结汉前成就
奠定中药理论基础
体例样式后世范模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时代:南朝刘宋时代
作者:雷敩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晋参鲁胶兼浙贝(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 绒毛的药物。炮制的方法:(4)另煎:贵重药材。修制(5)熔化(烊化)水制(★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6)泡服: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易破坏药效 火制(炒、炙、烫、煅、煨)(7)冲服 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其他(发芽,发酵,制霜、精制、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药拌)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 表药升 降 浮 沉 麻黄: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隋唐——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
最早药典首次官修
图文并茂开创先例
唐代成就大型格局
宋——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宋代代表
唐慎微著厥功非小
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承前启后奠基纲目
金元——饮膳正要
年代:元代
作者:忽思慧
饮食疗法 的专门著作
明代——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药味数:189
2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年代: 清代
作者:赵学敏
药味数:新增药物数最多
道地药材特点:
历史悠久产量宏丰
炮制规范疗效可靠
地域特点: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1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风寒症配杏仁 外、向内、向下的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肺热症配石膏 2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桂枝: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苍耳独升 表实无汗配麻黄表虚汗出配白芍 归经 紫苏:治疗风寒感冒轻证及风寒表证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 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比较 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麻黄与桂枝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不 同之处在于: 药物七情的定义麻黄 ── 重在宣肺,发汗力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利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消肿。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桂枝 ──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羌活:上半身风寒湿痹,头身肩背疼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痛独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十九畏歌 湿者硫黄原是火中精, 白芷: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水银莫与砒霜见,细辛: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狼毒最怕密陀僧; 脉反沉者巴豆性烈最为上,麻黄、香薷、浮萍:既能发汗解表偏与牵牛不顺情; 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丁香莫与郁金见,香薷:适用于暑天贪凉饮冷,症见牙硝难舍京三棱; 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川乌草乌不顺犀,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 人参最怕五灵脂; 生姜、紫苏: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结官桂善能调冷气,鱼蟹毒 若逢石脂便相欺,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毒 大凡修合看顺逆,★发散风寒药小结 炮爁炙煿莫相依。发汗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 薷。汤剂的煎煮方法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羌活,藁本。(2)后下:气味芳香以及久煎易破解表宣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耳子。1
牛蒡子:为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黄连、吴茱萸: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红芽大戟消肿大便秘结者首选 之呕吐吞酸宜选用。散结力胜。
薄荷与蔓荆子的共同功效:疏散凤连翘: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木瓜:既能舒筋活络,又善化湿和胃热、清利头目 “疮家圣药”之称。以治吐泻转筋。
薄荷、牛蒡子、蝉蜕的共同功效:比较大青、板蓝根、青黛: 秦艽:既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发散风热、利咽透疹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挛,骨节酸痛,又可以治疗骨蒸潮热,桑叶、菊花的共同功效:疏散风热、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疳积发热。祛风湿作用好,且被誉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风药中之润剂”。
菊花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之分。黄菊花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善通行十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二经脉。
明目。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柴胡常配伍黄芩:为伤寒邪在少阳,夏枯草:可用于肝阴不足,用,尤宜于寒邪偏胜之风湿痹痛。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至夜尤甚者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眩者首选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中,常用治热毒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发散风热药小结 血痢 偏于袪风湿止痛。
发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用治乳痈
子、蝉蜕 肿痛。防己、木瓜、五加皮:均可以治疗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射干:既可以治疗治咽喉肿痛,又可水肿、脚气。
桑叶、菊花 以用于痰盛咳喘。防己与五加皮共有的功效:祛风湿、解表升阳:柴胡、葛根、升麻 山慈菇: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止痹痛、利水消肿。
解表除烦:淡豆豉 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遗精和佩兰: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薄多种肿瘤。口臭宜选用
荷 生地黄: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津。草果:既可以燥湿温中,又可以除痰清 热 药 玄参:既可以治疗温毒发斑,又可以截疟。
石膏配知母: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治疗津伤便秘。砂仁: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牡丹皮与赤芍作用的共同点:清热药。”
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凉血、活血散瘀 厚朴: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黄芩:泻火解毒,清热安胎 紫草: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黄连: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紫黑。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常相须为
要药。紫花地丁:以治疔毒为特长 用。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漏芦: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房胀痛,欲作乳痈者的清热解毒药物 中偏于胃而善止呕;砂仁温中,重在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脾而善止泻。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善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
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
呕吐。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鱼腥草: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
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败酱草、大血藤:治疗肠痈的首选
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或者治湿热下药物
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既可以治疗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湿热黄疸,又可以治疗骨蒸劳热、盗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退虚热之要药
汗、遗精白薇:清退虚热,解毒疗疮
黄芩: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地骨皮:既善于退虚热,又可以清泄
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肺热。
龙胆:既可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大黄善治热结便秘,巴豆善治冷积便
又可以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秘。火麻仁善治肠燥便秘。
痛口苦,还可以治疗肝经热盛,热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
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
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
止痢。金银花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则多用于出血证。
泄里热;炒炭宜用于火麻仁: 既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
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养补虚作用。
第五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
巴豆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白芍的功效是(益气)
白芍缓急止痛宜配伍A)甘草 白芍主治D)阴虚阳亢
补骨脂的功效是(止汗)
苍术可以治疗的病证A)湿阻中焦C)风湿痹证D)风寒挟湿 柴胡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宜配伍A)黄芩
常用治阴虚内热、骨蒸劳热,以及肠燥便秘的A)生地黄 沉香治疗喘证取的功效是 B)纳气平喘 当归可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独活的功效是(去借纸)B)袪风湿D)解表E)止痛
附子的功效是(不散会)A)补火助阳B)散寒止痛E)回阳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C)鱼腥草 虎杖的功效是(E化痰止咳)黄连的主治证是(风湿热痹)
黄芪与白术均具有的功效是 B)补脾气C)利水 D)止汗 黄芩具有的功效是(E清热燥湿)
既能发表解肌,又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B)葛根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D)麻黄、香薷 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肾纳气的药物是B)沉香 既能活血调经,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D)鸡血藤 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A)栀子 既能泻火解毒,又能清热安胎的药物是C)黄芩 既善清虚热,又可清泄肺热的药物是B)地骨皮 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的药物是C)生地黄 金银花可用治(D阴虚发热)桔梗的主治证有A)咳嗽痰多,胸闷B)咽喉肿痛 D)肺痈 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C)砂仁D)紫苏E)黄芩
具有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是B)白芷C)细辛E)苍耳子 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是B)砂仁C)白豆蔻D)广藿香
决明子的主治证是A)目赤肿痛 D)肝火头痛E)肠燥便秘 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B)止咳平喘D)润肠通便 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E肾虚阳痿)芦荟的主治病证是A)热结便秘C)烦躁惊痫 D)小儿疳积 芒硝的功效是A)泻下攻积C)润燥软坚E)清热消肿 能补脾肺之气,又升阳固表的药物是D)黄芪 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为B)苏子
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药是A)滑石 秦艽的功效是(E解毒)桑寄生的功效是A)补肝肾B)强筋骨C)袪风湿D)安胎 麝香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活血调经D)开窍醒神E)消肿止痛 答案CDE 升浮药物的作用有(B消导积滞)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 桃仁可用于(C热结便秘)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C)《新修本草》
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的是 B)地榆
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A)散结消肿 仙鹤草的功效是(D清热解毒)
香附的功效是B)疏肝解郁D)调经止痛E)理气调中 消食兼可解表的药物是 B)神曲
益母草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C)活血调经 D)利水消肿 知母的主治证是B)热病烦渴C)肠燥便秘E)肺热燥咳 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首选E)牛蒡子 治疗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B)香附 治疗痰热咳嗽兼有便秘者,宜首选C)瓜蒌仁 治疗痰饮喘咳的药物是C)厚朴
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D)紫苏 治疗胸痹证取薤白的功效是A)通阳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