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大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军事史
大学生参加军事理论学习的意义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是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第一,要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军事课是对国防和军事的理性认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沦与实践的教育。从道德意义上说;保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最高的社会公德。因此,国防教育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训教育,从开学的军事技能训练到军事理论课程,以此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素质。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学习军事理论,就大的方面来说,是让我们以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来认识国防,汲取各种军事理论的精华,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对个人而言,学习《国防教育》能加强我们的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胸怀。
对于军训教学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增强国防意识
什么是国防?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如今,虽然随着苏联的解体,苏美争霸世界的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个防御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的军事组织,不经联合同授权就自行对不听它话的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对世界和平构成重大威胁。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迟迟未决的台湾问题,剑拔弩张的日本与朝鲜等等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们在和平年代的忧思。
因此必须加强国防,一个国防的国防建设是其主权的保证、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国防观念是其爱国精神及综合素质的体现。那么如何加强国防观念呢?军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军训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国防、了解国防,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国防与我们息息相关,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拓宽学生眼界,端正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强国防意识是维护祖国的必须也是个人发展的必须。
二、端正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什么是爱国精神呢?其实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盲目的热爱。其实爱国精神包含很多内涵,它既是一个人知识是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反映,也是一个人思想觉悟的展示,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有人也许会问:爱国不是简单的爱国吗,还能有什么内涵?其使这是很多人包括与多大学生对爱国精神的误解。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有层次的,一个要高层次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必定要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而军训教学正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这种素质。通过军训教学大学生建立了积极的爱国精神,正确的爱国态度,科学的报国方法,存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拓宽眼界,顺应时代
当今世界是一个极度全球化的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升级,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个崭新的“地球村”是的世界已初步形成。因此,在现代社会不能只关注眼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拓宽视野、放眼世界,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这种情况在军事应用计国防建设中尤显突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当今世界复杂的形势,美国称霸的野心,日本崛起的企图,欧洲在世界上的角色,俄罗斯与我国的关系,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当今前沿科技的发展,在军事上各种武器的应用,各种先进的战略系统应用,各种战术策略的实施。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军队建设的各方面问题,步兵的基本军事技能,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贡献。这些知识极大的拓宽了我的眼界,丰富和健全了我的知识结构,使我进一步适应当今社会大发展。
四、坚韧精神品质
在军事技能训练中,教官严厉的军人作风是我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热考验是对我的磨炼,艰苦繁重的训练是对我的提升,整齐标准的列队动作是对我的规划。从中我学会了一种坚韧的品质。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无数英雄人物感动着我,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在他们身上都印证了一种坚韧的品质,正如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这种品质是成就人生,取得事业辉煌和美满家庭的重要品质,是适应社会积极人生的宝贵品质。
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在和平中快乐的成长,父母把我们从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时代小心翼翼地扶我们走过来,在温暖和无微不至的怀抱中,得到了严父的教诲和慈母的重爱。对于我们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独特的思维完整的性格和较稳定的人生观,正缺乏一种精神的指列,一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激情。
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军事理论课就是培养我们基本的国防知识和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现代战争告诉我们战争就是人民的战争,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必须依靠于人民的力量,我们就是未来战争而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曾记得一位教官说过:“你们是具有高素质的一代,如果我们的军队就是你们,那么这支军队此是一个所向披,不可战胜的军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而促进或制约生产关系。即使马无思主义政治学的计划经济学说受到当今人们的许多非议,但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学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与生命力,不能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优秀部分与精华。
将生产力生产关系学应用到我们的军事学领域,可以这样论述:军事技术(生产力)决定军事理论、与军事作战体制(生产关系),反之,军事理论与军事作战体制又会影响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做为一个大国,最终我们要实现整体军事技术的平衡发展,追求系统的整体对抗力,与此同时,必须有几项或数项抢占制高点的技术,有了制高点,我们才可不受制于人,我们才能做到不盲目跟随别人,不永远落后于人。
祖国的重任肩负于我们身上,祖国仍需加强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增强民族意识学成报效祖国,祖国明天辉煌关系于我们,我们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大学生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大学生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摘要]青年大学生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助于加强对历史的了解,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消除各种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地吸收历史中的智慧,对于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意义
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地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此,不少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不禁发出了疑问: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对于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人员、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或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对其他学生来说,疑惑在所难免。这里,就很有必要分析为什么还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何重要意义?值此新课改方案实施之际,作些探究和回答,不仅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增强他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是为新课改方案的贯彻和实施略尽绵薄之力。
一、部分青年大学生还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和了解,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并常为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故很有进一步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必要
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他们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脉络、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不能够系统地、准确地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况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历史经验还不是那么清楚。特别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应试导向和压力,大部分理科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他们的高中历史会考往往是走了过场。所以,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完全必要的。
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相当~部分青年干部,对中国近现代史、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更有甚者,有的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太熟悉。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内外各种怀疑、冲击、歪曲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时有抬头,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受到霸权主义者和强权政治者的非难,这就很容易动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伟大成就。因此近年来,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无忧虑地多次提出青年学生和干部必须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毫无疑问,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将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为了保证先进生产力始终归人民所有,为保住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必须让我们的青年牢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屈辱的岁月,牢记中国人民奋斗的征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二、大学生继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不过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_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会妨碍我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们国家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也一直非常重视开展历史教育。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特别要求要学习党的历史。他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小平提出,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懂得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他曾经在叙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论断:“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他还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并多次强调要搞好历史教育。他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他还意味深长地指出:“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胡锦涛认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使自己耳聪目明、高瞻远瞩,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就开始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内容,进行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后来正式开设了“中共党史”课,对于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优良传统作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1986年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时,把“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从更宽的角度讲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199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改革时,以“毛泽东思想”课替代了“中国革命史”课。2006年的改革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发展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她历尽危机而未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去。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灾难深重的岁月里,中国文明也未在这次危机中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地树立起来的。放眼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第三,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青年学生可以更好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I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英雄模范,为了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如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如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如王进喜那样“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他们往往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样也感天动地,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前进。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和道德情操,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炼为道德高尚的人。
第四,青年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江泽民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包括党史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其艰难曲折过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持贯彻好“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历史可以为个人的成长乃至整个民族的进步提供多方面的智慧
历史记载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就可以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和活动范围内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借鉴和知识,吸收多方面的智慧。
历史资料有时可以给社会经济生活提供很好的借鉴。比如修建水坝的时候,我们通过历史记载,就可以了解这条河流以往发生过多大的洪水,水位究竟有多高,不同的水位在当地造成的破坏情况有什么不同,然后可以确定水坝的设计标准应该定为百年一遇或五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就可实现以尽量少的投入产生尽量多的效益。
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更多地为机器所取代,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要。历史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最丰富的知识来源。中国近现代史离我们最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最为密切。20世纪前期的京华风云、前辈学者的佚事、著名大学的风貌,也只能在近代历史中去找。对共和国历史上的“凯歌行进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也离不开对中国现代史的学习。
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比如近年来大家都感叹物价上涨,怀念20世纪50年代的低物价、60年代的稳定物价。但是我们通过了解和学习历史就会知道,这样的事情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回。如晚清的人们往往会议论康熙、乾隆时物价如何便宜,民国年间的人又在比较物价比清末涨了多少……总之,应该了解一下,因为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个人和社会集团的收入增加,同时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势必也造成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会对物价造成上涨压力。一般而言,高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导致高的通货膨胀率。所以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物价越是出奇的低。了解了这些历史现象,即使我们不懂得多少经济知识,至少也会平静地对待物价的上涨。
从历史预测未来有着很大的优势。因为很多现象,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有的历史现象是重复的。即使新的情况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从近现代历史的世界格局变化看,短时期内一两个大国的确能起到一种轴心的作用,但它们不可能永久保留这样的地位。大国的兴衰今后也是难以避免的。了解俄罗斯如何从一个小公国发展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扩张的过程,就会理解它其实早已埋下了今天瓦解的恶果,而不会仅仅看作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其发动冷战、和平演变以及苏联共产党政权腐败至极的结果。而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传人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进了20世纪中国的崛起,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极大贡献。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丰富而斑斓的历史画卷。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能够为我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根据,为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加强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凝聚力,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当前中国高考改革下英语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定位
内容摘要:当前中国高考改革下英语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定位 黄楠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本文通过对其可能给大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不同影响的分析及和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应有的认识的讨论,探讨了英语在当前的改革下大学生对其应有的定位。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与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紧密相关,其重要性不会随着高考改革而减弱,大学生应努力学习英语。自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高考改革。其中,1983年英语纳入高考考试科目...当前中国高考改革下英语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定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正式颁布,本文通过对其可能给大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不同影响的分析及和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应有的认识的讨论,探讨了英语在当前的改革下大学生对其应有的定位。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与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紧密相关,其重要性不会随着高考改革而减弱,大学生应努力学习英语。
一、高考改革给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考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对许多学生尤其是乡村学生乃至他们的家庭而言,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高考的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来说就是一根指挥棒。在本次高考改革之前,大部分大学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比较有用,学习英语的态度非常积极,每天自主安排英语学习时间。当然并不排除大学期间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相信各个高校都有同学们的英语角,也有不少跟英语相关的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等。高考改革肯定会给大学英语学习带来影响,比如大学期间选择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可能学好、学会,没有了相对减轻的高考压力,学习英语定是出自于喜好或是特长,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因此有利于英语一线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适当增加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英语相关学科更加专业化的前景非常可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语言。更重要的是,新的改革情形下,考试更看重的是对英语口语和应用的考查。在之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除部分家长给与足够重视让并有能力培育孩子的英语口语外,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几乎都是哑巴英语,学生考试能得高分,但不能与人交流。现在,随着高考改革,加强了对英语实际应用的考查,让英语在我国真正成为一种语言而非一门课程。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他们仍需继续认真学习英语,对英语的学习要有正确的定位。事实上,社会对英语的需求并不会随着高考改革而减弱,英语的学习仍然十分重要,对大学生尤其如此。
二、大学生对英语应有的认识
(一)英语是世界通用语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相互依存、相互交流,而交流不得不依赖语言。在全球化趋势中,人类必然要求使用一种能够进行全球沟通的语言,英语正在扮演这种角色。《牛津英语辞典》前总编罗伯特•伯奇菲尔德博士(robert burchfield)曾说过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地球上任何通文墨,受教育的人,如果不懂英语,那他就要吃亏。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语被列为会议上两种官方语言之一;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把英语定为联合国内部各机构的官方语言;其后美国借着电子技术引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自身各个行业在世界的霸主地位,为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英语是国际性组织或国际重大会议的使用语言。也是有许多国家参与的会议中充当各国语言的中介语,例如欧盟成员国开会时,有100多对语言相互翻译,如此巨大的翻译服务需求,要找到专职人员来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只需要把其中一种语言翻译成英语,然后把英语翻译为目的语即可。例如一名专职人员把希腊语翻译成英语,另一名人员把英语翻译成意大利语。英语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通用语言。企业建立分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想要在非母语国家实现发展,企业需要很好掌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以了解当地文化,实现无障碍沟通,并成功向当地介绍自己的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再者,为了加强与外国企业交流、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无不以语言为媒介,英语是整个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语言。英语是各国文化交流间的通用语言。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村也正悄然形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为了走出去把本国著作翻译成外语,主要为英语,以便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为经济探路,在全球化过程中正如罗伯特所说,不懂英语必然吃亏。除了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英语也是世界旅游、科技交流乃至军事交流的通用语言。
大学是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参与人物,因此外语的教授与学习显得更加紧迫,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致落后。英语既为世界通用语,其定位更应准确,其地位不容忽视。大学除了教师教授知识以外,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无论学生是课堂学习还是自主学习,英语在大学都是非常必要的。正因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众多有意义的参考文献都是用英语书写,做学术及各项研究的过程中,阅读大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过程。无论高考做怎样的改革,在大学,英语都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摆正英语学习观念。
(二)英语与大学生个人语言能力紧密相关
三、结论
现在,英语可以说和计算机与机车驾驶一样,成为社会上必备技能之一。作为大学生,更要全面认识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及高考政策的改革。要知道高考改革是为了使英语语言学习更加合理,以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更好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英语口语及英语的实际应用。作为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英语在国际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作为世界通用语、国际语言,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会随着高考对其考试形式的考查而改变。相反,正因如此,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改变以前对英语学习的定位,无论是出于为出国打算还是为了在英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现在都要明白,学习英语这一语言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是为了给自己多一条通往世界知识与文化的康庄大道。而且,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踏入社会,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在大学阶段充分发展,尤其是作为我们基本能力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不仅能充分展现我们的实力,也能展现我们自己的内在,强大的语言能力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寻一方自己天地的保证。大学生应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学好英语,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四篇: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大学生学习胡{学}锦{海}(精)
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学为人为师--在大学生学习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孟二冬教授事迹座谈会上的讲
日期: 2006-11-7 20:55:45 浏览: 2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在北京大学召开“大学生学习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和孟二冬教授事迹座谈会”。刚才,孟菲同学为我们介绍了给总书记写信的背景和收到回信后的感想,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的几位同学分别结合自身情况,从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中宣部和团中央的同志对广大同学下一步继续深入学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都讲得很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在给孟菲同学的回信中对孟二冬教授的模范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愧是教书育人的突出楷模,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号召各行各业的人们,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们向他认真学习。胡{学}锦{海}涛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总书记在回信中同时对孟菲同学提出了希望,要“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这不仅仅是对孟菲同学的要求,更是对我们广大青年学生的要求。我们青年学生要认真学习胡{学}锦{海}涛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学习孟二冬教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高远志向、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做到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学、为人、为师,自觉肩负起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一、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学
孟二冬教授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广大青年学生要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学,首先应该努力培养优良的学风。为学必须勤奋,为学必须严谨,为学必须求实,只有一心一意做学问、搞科研,做到不浮躁、不骄傲,才能出精品。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其次要坚持创新。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作为人类知识的重要传承者和创造者,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开拓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再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列来提,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人
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在孟二冬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广大青年学生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入学习孟二冬教授先进事迹,首先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像他那样为人。广大学生一是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要自觉培养爱国情怀,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要自觉遵守和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像孟二冬教授那样为师
这是我针对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和其他立志要成为人民教师的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正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所以对未来的教师的要求自然更高一些,不仅要学习孟二冬教授如何为人,更要学习他如何为师。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普通的学者、教师。他在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做的都是一名普通教师,做着普通的事情,但是都做得很好。如他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他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坚守着一个教师对国家、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他以师者的崇高境界甚至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孟二冬精神是一种与优秀中华文化精粹结合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广大教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孟二冬精神是一种寓于平凡之中的伟大精神,他倾注全部的爱心与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学识渊博的教师,不乏人格高尚的教师,但我们更需要像孟二冬那样兼具两种魅力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刚才,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代表做了发言,孟菲同学也讲了她要继承父业,做一名人民教师。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即将走出校门,成为人民教师的优秀学生群体。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到像孟二冬教授那样既有学识魅力,又有人格魅力,牢固树立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崇高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成为一支光荣而合格的人民教师的预备队。同志们、同学们,学习胡{学}锦{海}涛总书记回信精神,学习孟二冬教授事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孟二冬教授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奋勇前进。最后,衷心祝孟二冬教授的家人身体健康,祝孟菲和在座的同学学习进步,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国庆假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