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生的清廉,永远的执着--读杨善洲的一百个故事有感范文
一生的廉洁,永远的执着
——读《杨善洲的100个故事》有感
顺应公司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的安排,同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廉政廉洁知识,在忙碌的八月我忙里偷闲阅读了许多关于廉洁廉政的书籍,如2010年和2011年的《反腐倡廉教育读本》、《中国廉政史话》以及其他众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通过阅读,我明白“廉洁”古今有之,尤其在今天更加值得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洁廉政相关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廉洁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同时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党员事迹值得大家共同学习和引以为榜样。
开始了解到杨善洲的事迹,是在2011年的一本反腐倡廉教育读本中。读完事迹介绍后,我深深地被这位退休后在家乡施甸于大亮山义务植树22年的老干部所折服。后来详细阅读关于他的各种介绍,尤其是《杨善洲的100个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从他的义务植树二十载、深入基层当雪松、全心全意为群众、一生廉洁淡名利、入党不是为做官、政治素养永保持这六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让我从细节深处了解到这位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公仆的生平事迹,从而由衷地对他产生钦佩,并借这些生动事例激励自己以他为榜样,从细微之处努力做好自我,努力奉献自我。
杨善洲同志,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二十二年如一日地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把当初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的大荒山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大绿洲,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26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15公里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通电通路。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六十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杨善洲同志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众多党员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
杨善洲同志曾经说过,“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对党的信念的一生坚守与执着,他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作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的实际行动,时刻铭记党的教诲,严守党的纪律,完成党的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杨善洲同志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永远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杨善洲同志他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杨善洲同志的这种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身以及廉洁奉公、淡泊名利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劳动者好好学习。结合到实际生产中,我们都应当不攀比,不铺张浪费,在为单位购置设备及物品时货比三家,以最小的支出换取最大的收益。我们都应当学习他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精神,在工作中始终恪守职责,不投机取巧,真真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二十多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要知道,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有一副挽联如此评价杨善洲同志,上联:人民公仆,艰苦奋斗,恪守职责,于党、于国家、于人民、献出一腔热血;下联:草鞋书记,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为滇、为保山、为施甸、留下满目青山。这位清廉的老人,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读完关于杨善洲的有关事迹和书籍,我的内心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他的个人魅力,他的廉洁奉公,他的艰苦奋斗,他对党和人民的全心全意„„所有的一切,都凝聚在一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星,照亮着我今后生活与工作的道路,指引着我努力向前进,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积极生活,为建设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和热血。
第二篇:读《杨善洲的100个故事》有感(推荐)
读《杨善洲的100个故事》有感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杨善洲这个名字伴随着他的先进事迹就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我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此书精选了杨善洲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100个典型事例,生动展示了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书中故事短小精悍,图文并茂。
我在云南四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就常常听到许多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感人事迹,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的时候,老书记的点点滴滴,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他无时无刻的诠释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那样的感动和鼓舞着我。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最后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至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热潮。
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
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杨善洲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杨善洲同志,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为官的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这种舍小
家顾大家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他这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楷模。
合上书本,我陷入沉思,是什么信仰让他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我想大概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吧,他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作为一名警察,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勤勉敬业。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杨善洲》有感a
观看影片《杨善洲》有感
杨善洲,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大江南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被人民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农民书记”“百姓书记”。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
杨善洲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杨善洲是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在全国推出和集中宣传的先进典型,被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党员干部学习杨善洲,起码要从几个方面学起。
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地坚定信念。杨善洲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他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簿,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
向杨善洲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他又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向杨善洲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精力献给党和人民。
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杨善洲为镜子,找差距、增动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通过学习杨善洲的事迹使我体会到,做好事业必须先做好人,必须端正心态,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勤勉敬业。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以杨善洲为榜样,进一步加强执政为民的理念,随时谨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我们的干部职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以达到“创先争优”学习提高的目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化作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实际行动,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监督,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公正处事、公道用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我们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2014.5.
第四篇:读杨善洲事迹有感1
读杨善洲事迹有感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08级化(1)班20081051140普会文 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这是队对杨善洲同志的真实写照,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党员,也是一位人民的好儿子,我们应该发扬杨善洲同志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是我们的榜样,他是我们的骄傲。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歌燕舞。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这是养老爷子发自肺府的话。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种地全家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桉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十四公里的坝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
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多么肺腑感人的故事啊﹗杨老爷子用他一生去书写传奇,谁说这个年代我们身边缺少英雄,杨老爷子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一生都在忙碌,但不求回报。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官们听了杨老爷子的故事,也会自行惭愧。如果真的有天堂的话,杨老爷子一定会上天堂,杨老爷子你一路走好。,
第五篇:杨善洲小故事
杨善洲小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会从杨善洲的小故事中学习到杨善洲为他人着想,孝顺父母,生活简朴的精神。
教学内容:新房子让技术员先住、孝顺之子、住了9年的窝棚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善洲老书记的一些个人事迹。
新房子让技术员先住林场没有钱盖房子,杨善洲就和职工花7000多元钱盖了油毛毡房40多格,他们一住就是8个年头,有3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搬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他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电,每人买一盏马灯。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杨善洲执意不住。他说:“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孝顺之子杨善洲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领导后,大部分时间,杨善洲都在为工作奔忙,但这并不妨碍他惦记母亲、关心母亲。每次回家,他都要带上一点母亲喜欢吃的东西,给母亲买点补品,亲自熬汤给母亲喝。有时候时间紧,来不及侍奉母亲,他就掏出50、100元钱留给家人,叮嘱女儿们奶奶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
住了9年的窝棚建设场部,杨善洲仅仅花了5000元钱,因陋就简地修建了几间油毛毡房,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用荆条编的,办公用的桌子是用树枝架起的一条长木板。油毛毡房里一年四季都要烧火取暖,赶上下雨,床褥经常被淋湿。
同学们,从杨善洲老书记的故事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