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硬笔书法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学习硬笔书法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硬笔:变毛笔粗壮为纤细的点画,去肉精存骨质。
五个一:端正一个好的心态,选好一个字帖,订立一个目标,采取一个行动,掌握一个方法
书写姿势;执笔方法;
硬笔练什么“五个练”
1、练眼,即认真读帖
2、练脑(练心)
3、练手; 练笔画
5、练结构
每天至少三个字,重点突破,每天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初见成效。临摹,对照
基本笔画;偏旁部首(框架组成);间架结构(装修连贯);抓规律 8个基本笔画:
点:侧点、平点、竖点、撇点、挑点、长点 横:长、短、右斜、左尖、右尖 竖:垂露、悬针、短竖、弯竖、上尖 撇:长、短、平、竖、兰叶、回锋 捺:斜、平、尖头(反)折:横、竖、竖弯、撇折
钩:横勾、竖勾、弯勾、竖弯钩、横折弯钩、斜勾 提:竖提、撇提
直与弧:横竖撇捺; 长与短:根据结构;粗与细:笔力;斜与正(如横撇、竖撇),(上、七)
4、
第二篇:安全员需掌握内容
(2010年10月修改)
1、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哪些火灾?
答:干粉灭火器综合了泡沫、二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灭火器的特点,适用于扑救油类、可燃气体、电气设备和遇水燃烧等物质的初起火灾。
2、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作业人员缺乏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2)防高处坠落的安全设施,设备不健全。
3、进入塔、罐的安全要求是什么?
答:进入前由负责人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办理许可证,有关生产系统的隔绝情况置换和分析应符合规程,取样时应符合取样分析规程。
4、什么是高处作业和高温作业?
答:高处作业:工人离开地面2米以上的地点进行工作,统称高处作业。高温作业:主要指作业场所温度经常在38度以上,辐射强度每分钟每平方公分在12.56焦耳以上的工种。
5、当发生什么情况时,压力表应停止使用?
答:指针不能回到零位或者超过允许误差;表面玻璃破碎或表盘刻度模糊;封印损坏或超过校验有效期限;表面漏气或指针跳动;其它影响压力表准确的缺陷。
6、什么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答:凡在生产区域内进入或探入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井、池、涵洞等封闭、半封闭设施及场所作业统称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7、工业动火中,监火人的职责是什么?
答:(1)有较强的责任心,了解动火区域和生产岗位的生产过程,熟悉工艺操作和设备状况,能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及其他救护器具。
(2)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消防设施到位情况,发现落实不好或安全措施不完善时,有权提出,暂不进行动火。
(3)应熟悉应急预案,并能指挥处理异常情况。(4)监火人必须持火票。
8、什么叫违章作业?
答:凡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工厂安全规章制度以及有关安全生产的通知、决定的作业。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重大危险源”的含义是什么?
答: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10、常用防坠落护具有什么?
答:安全带、安全绳和安全网三类。
11、按防护部位不同,劳动防护用品分为哪九大类?
答:安全帽、呼吸护具、眼防护具、听力护具、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服、防坠落护具和护肤用品。
12、在安全管理中,所说的“特种作业人员“包括哪些?
答:包括:司炉工、水处理化验工、高压电工、低压电工、压力容器操作工、液化气操作工、电气焊工、起重机械操作工、厂内机动车辆操作工等。
1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反违章六条禁令的内容是什么? 答:
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2、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
3、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
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
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1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九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
1、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2、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3、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4、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5、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6、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7、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8、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9、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15、通常所指的污染“三级”防控设施指的是什么?
答:一级:装置区或罐区的围堰。二级:事故缓冲罐。三级:紧急事故池
16、有感领导的含义是什么?
答:有感领导最初是由美国杜邦公司首创的,是指企业各级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其中蕴含着安全影响力、示范力和执行力三个层面的内容。
17、直线责任指的是什么?
答:各级管理者必须直接对管辖区域或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环保工作负责。
18、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是什么?
答: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的说来,2 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19、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可分为哪些类?
答: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20、按照事故类别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可分为哪些类?
答: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和其他伤害。
21、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2009年7月发布了多少项企业标准,分别是什么?
答: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规范;作业许可管理规范;炼化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规范;挖掘作业安全管理规范;进入受限空间安全管理规范;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范;HSE培训管理规范;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规范;管线打开安全管理规范;启动前安全检查管理规范;脚手架作业安全管理规范;移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规范;工作循环分析管理规范;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规范。
22、安全观察的含义是什么?
答:对一名正在工作的人员观察30秒以上,以确认有关任务是否在安全地执行,包括对员工作业行为和作业环境的观察。
23、不安全状态的含义是什么?
答: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其它事故的物(设备设施和环境)的状态。
24、不安全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答:可能对自己或他人以及设备、设施造成危险的人的行为。
25、工作前安全分析的定义是什么?
答: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
26、启动前安全检查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车间内容:
CO的性质及危害性?
答:无色无味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危害:二级高度危害毒物,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心悸、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烦躁、步态不稳及轻度意识障碍,中度中毒还可出现面色潮红、多汗及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时意识障碍严重,呈深度昏迷或植物状态,部分急性中毒者昏迷苏醒后,经2-30天的治愈期后出现迟发脑病。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脑衰弱综合症。
CO2的性质及危害?
答:无色无味气体,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危害:有窒息和麻醉作用,在浓度90-120mg/L,一小时内能使人致命。
硫化氢的性质及危害?
答:无色有恶臭气体,溶于水、乙醇等。
危害:二级高度危害毒物,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焦虑、意识障碍、抽搐、昏迷、全身肌肉痉挛或强直。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立即昏迷,甚至死亡。
五氧化二钒的性质及五氧化二钒的危害? 答:橙黄色或红棕色晶体或粉末。
危害:高度危害物,接触10mg/m3可发生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表现为眼、鼻、咽刺激症状,中度中毒可出现呼吸困难,重度中毒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5、CO吸入的急救措施?
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畅通,并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予常压口罩呼吸氧气治疗,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及时送就近医院。
6、烧伤的抢救?
答:迅速脱离热源,紧急情况下用大衣、棉被迅速覆盖热源,也可用水浇淋降温。脱离热源后,可用冷水浸泡或湿敷伤处,使疼痛缓解,伤处的衣服剪开或撕破,不应剥脱,以免加重损伤,暴露的创面可用清洁的被单、毛巾等覆盖或包扎,注意呼吸道通畅,就医。
7、氨对人体的毒性? 答: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浓度高时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引起痉挛,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
8、造气装置区共有消防井、消防水炮各有多少个? 答:11个,6个。
9、压缩厂房内主要危险源有哪些? 答:火灾、爆炸、中毒、噪音。
10、造气车间的重大危险源有哪些?
答:造气重大危险源是脱硫塔,脱碳塔,精脱塔。
11、造气装置为员工配备的安全防护用品有哪些?
答:造气装置为员工配备的安全防护用品有一氧化碳逃生仪、空气呼吸器、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防化服、防化手套、安全带等物品。
应急预案应知应会
1、根据本车间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等安全情况,突发事件分为哪3类?
答:1)生产操作上的突发事故;2)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3)危险源引起的突发事件。
2、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有哪些?
答:洪涝灾害、暴风雪、雷击、高温天气、低温天气、地震灾害。
3、造气车间危险源引起的突发事件有哪些?
答:一氧化碳压缩机、电除焦油器、气柜、氨冷器、阀门管道。
4、当发生危险、危害事故时要坚持的总原则是什么?
答:要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重点后一般,先控制后消灭的总原则。
5、简述紧急疏散程序的程序过程。
第三篇:党建需掌握内容
党建需掌握内容一、六项规定(农村)
上级安排部署的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不到乡(镇)、落实不到村党支部的,一律上查一级,对县(市)委组织部长或乡(镇)党委书记进行诫勉;失职失责、情节严重的,视情况给予组织调整或组织处理,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1.工作不抓基础、不求实效,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的,一律在全州通报批评,对村党支部、乡(镇)党委或县(市)为组织部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诫勉;弄虚作假、欺骗上级的,视情况给予组织调整或组织处理,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2.到乡(镇)、村督导工作不动真碰硬,该指出的问题不指出,后被商机通报、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律严肃驻九督导责任,对州、县相关督导人员进行诫勉,并取消其评先选优资格。
3.对上级督导调研指出的问题整改不及时或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严肃追责问责,责令相关党组织作出书面检查,对村党支部、乡(镇)党委或县(市)委组织部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诫勉;上级反复督促仍整改不到位的,必须责令相关责任人停职检查。
4.村党支部建设出现重大问题的,在州及以上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一律纳入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坚决调整乡(镇)党委书记、撤换村党支部书记,并从重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直至给予纪律处分。
5.乡(镇)、村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律纳入县(市)党委抓党建工作点评意见问题清单,作为县(市)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依据。
二、机关党建“四同一结合”
1.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安排
2.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督查指导
3.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考核考评
4.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追责问责
5.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相结合三、机关党建“四分机制”
1.分片包联,将州直机关和13个县(市)划归为4个片区,各片区分别设包联工作组组长1名,副组长3-4明,负责片区机关党建各项工作的联系协调、督促指导。
2.分层明责,以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机关党委统领作用、党支部主抓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层层压实党建主体责任。
3.分类优化,坚持以提升党组织活力为重点,通过“巩固、提升、整改”党支部,全面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建强战斗堡垒。
4.分段考核,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务求评估实效,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推动州直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四、党费收缴方式:按月收缴
五、党员发展流程
1.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2.5个阶段25个步骤
5个阶段,25个步骤:
申请入党阶段:递交入党申请书党组织派人谈话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入党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确定和考察发展对象阶段:确定发展对象报上级党委备案确定介绍人④政治审查⑤短期集中培训并进行公示
接受预备党员阶段:对发展对象进行审查填写入党志愿书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表决④形成决议后上报上级党委⑤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谈话上级⑥党委审批⑦入党宣誓⑧预备党员教育考察
预备党员转正阶段:本人提出转正申请支部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对预备党员进行综合审查④党支部讨论表决预备党员转正⑤上级党委审批预备党员转正⑥党委正式通知审批结果⑦建立党员档案六、五个基本
1.持续提升基本组织:一是全面开展“达标创新”动态管理,结合实际制定“达标创新”管理工作方案,对评定为“后进”(软弱涣散)等次的党支部,明确蹲点联系领导(乡机关王勇)、制定方案、落实具体措施进行集中整顿;对评定为“一般”等次(四南达村、庄房村、朴头村、一颗印村、新店子村)的党支部,参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制定评星定级评分标准;对评定为“先进”等次(梭罗沟村)的党支部实行“星级化”动态管理。二是强化对村级组织和村级事务管理的领导,定期听取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汇报,建立红白理事会,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建立功能性党组织,建立草山药山临时党支部等。
2.持续建强基本队伍:一是推动村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每年进行1次考核,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集中培训,每名村党支部书记至少有1名象征党委班子结对帮带。二是实行党员“积分评星”分类管理,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先选优和“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提名重要依据。三是强化带头人队伍战略储备。四是抓实发展党员工作。
3.持续抓实基本活动:一是定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二是办实办好农牧民夜校。
4.持续完善基本制度:一是完善村级事务决策运行机制;二是健全村党支部应急管理机制;三是规范“三务”公开制度;四是建立村组干部值(坐)班制度。
5.持续强化基本保障:一是确保经费保障落实到位;二是推动村级活动阵地规范管理;三是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保障;四是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联系指导;五是推行基层党建工作“月例会”制度。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掌握的内容(2010.12)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6.商品: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7.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8.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9.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0.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1.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3.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14.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6.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17.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9.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20.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21.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22.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2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4.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25.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26.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27.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9.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30.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3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2.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23.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24.资本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25.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
26.固定资本:是指由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27.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辅助材料和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28.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29.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30.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3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之比。
32.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33.平均利润: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大小和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4.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35.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36.垄断利润:是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出售产品而获得高额利润,或者垄断资本企业凭借其对资本的占有和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得的高额利润。
37.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标规定的价格。38.利息:是产业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贷出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40.级差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41.经济体制:是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调节方式等构成的体系。
42.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
43.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对经济资源即生产要素的所有、使用、经营并相应取得收益的权利。
4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45.股份制企业:又称股份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企业。
46.股票:是一种拥有一定数额股份资本并据以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47.股票控制额:是指达到能控制公司的股票数额。
48.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49.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50.准备金率: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51.贴现率:是商业银行扣除的从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时的贴现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52.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53.金融寡头:是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54.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总称。
55.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简称,它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56.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57.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
58、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输出和输入商品总值之比的差额。
59、贸易顺差:又叫出超,它是指输出商品大于输入商品。60、贸易逆差:又叫入超,它是指输入商品大于输出商品。61、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向外国出口商品。
62、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67、汇率:是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或比价。
68、浮动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听任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波动的制度。69、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70、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71、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72、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73、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74、集体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共同所有。
75、合作社:是劳动者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76、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77、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
78、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经济成分。
79、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80、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80、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81、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82、企业经济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对策和行动。83、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84、市场体系:指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85、金融市场:指的是货币资金的自由流通,包括货币资金借贷和各种有价证券买卖。86、直接融资:是指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融资活动。
87、间接融资:是指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
88、价格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89、商品比价: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90、商品差价: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9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92、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9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9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95、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96、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97、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98.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99.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的生产、流通、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10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101、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或者:它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10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103.国民收入: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104.税利分流:就是企业将盈利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留给企业。105.分税制:就是将不同的税种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106.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对各类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107.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108.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109.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制度。
110、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111、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112、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13、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114、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115、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116、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二、简答题、论述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 4 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劳动生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就整个行业来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却还要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和经济行为的影响
具体来说: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不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不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第三,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
4、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运用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两因素决定的。可用公式来表示为: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5、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实现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6、产业资本循环及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1)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自身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7、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1)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第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3)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第二,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时,获得更多的利润。
(4)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意义。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样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1)平均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商品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形成,各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大体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利润在部门之间平均化的趋势。
利润平均化趋势,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
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的形成。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各部门的产品按生产价格出售,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因此,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第二,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经过这种转化,市场价格就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9、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由普通的中介者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垄断大银行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结合控制大企业;与此同时,垄断工业企业也通过同样途径控制大银行。这样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溶合,形成了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是指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它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首先掌握主要公司的股票控制额,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再以同样的办法控制下一层公司。金融寡头就是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其在经济领域里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即他们通过收买高级官吏和国会议员,指派自己的亲信担任政府要职,或者亲自出马占据国家领导要职等来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
10、国家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制,高收入者纳税多,它可以起到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对垄断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这一措施可以增加垄断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第三,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扶持需要大力发展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抑制某些部门生产的增长。第四,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总量调节措施。通过减税可以刺激积累增长、投资增长;通过增税,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
(3)用财政支出政策调节经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增减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这项措施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减,从而调节市场。第二增减社会福利开支。这项措施可以增减社会购买力。第三,增减政府直接投资、7 对私人的投资的津贴和补助、各种价格的补贴、各项事业费用开支等。这项措施可以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4)财政政策的紧缩与扩张。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政策。第一,从才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财政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11、国家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成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收紧银根”。
(2)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节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3)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12、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与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的影响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劳动资源的国际再分配,它对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促进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劳动力输出国、输入国和劳动者本身带来许多问题。
(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资本主义企业从中获得了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加重剥削外来移民中榨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
(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
13、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等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经济国际化相比,有如下特征:
第一,国际化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全球化则是与信息业的高度发展相联系的。第二,经济国际化时期,还有许多国家不是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经济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经济国际化时期,世界市场的内容、规模、形式及其参与的主体还有限,而全球化则形成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深深地卷入其中。
第四,经济国际化时期的国际经济往来,采取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
第五,经济国际化时期,资本的运动速度、规模、形式还有限,而全球化中资本迅速扩张,其规模、形式、速度,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等,都是空前的。
第六,在经济国际化条件下,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了密切国际经济的重要主体。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局限性和弊端。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经济上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还不成熟的一些特征: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关系不成熟,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够健全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生产力关系到民富国强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第一,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第二,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经济赶超发达的资本主 9 义国家,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并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4)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和任务,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重要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展开和具体化,其内容包括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基本目标包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
(3)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经济和各种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我国现阶段的劳动生产力状况总的来说比过去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不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虽然有了一批技术比较先进的中大型企业,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企业的装备落后,城乡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人均收入低。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要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因为:其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只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借助于国外力量),以便将潜在的各种生产要素(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经营才能)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其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它们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除其少数特殊行业由国家垄断经营外,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投资和发展。
1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内容、主要组织形式、组织结构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2)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法人制度。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法人制度,简言之,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在对所有者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能够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二是有限责任制度。实行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限责任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只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的责任;二是当企业破产清偿债务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三是科学的组织制度。现代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来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0(3)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划分的。国际上通常将企业分为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分为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在世界上得到大发展的是有限公司,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企业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4)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设置组织机构,应使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形成各自独立、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既要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又要切实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同时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公司的组织机构有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
股东会由股东组成,它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作为所有者掌握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由股东代表和其他方面代表组成。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全权负责公司经营,拥有支配法人财产和任免经理的权力。
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领导,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18、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
(1)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企业实质上是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和权利关系的结合。这三个不同的利益和权力的主体,都要求企业目标与本身利益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又要兼顾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实现这种要求的途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并相应建立组织机构,使三者之间形成利益相关、权责分明、互相制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所有这、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也才能促使企业行为的合理化,克服不讲经济效益行为短期化的倾向。
(2)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必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环境对企业经营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的行为表现为富于创造性和进取性。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缓和,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外延型为主。
19、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有哪些?
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行为、生产经营决策行为、营销行为、经济核算行为、收入分配行为。
20、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 11 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1、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2)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和劳务,从而有利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增加企业盈利和国家收入,增加资金积累,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与资源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
22、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
(1)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2)其次速度和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2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按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同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在不发达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难以避免。当经济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增长则是以集约型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是经济不发达阶段转变到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与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来实现的,因而经济效益比较高。利用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能够较快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根本途径。
24、工业化:
(1)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工业份额上升、农业份额下降的过程。工业化要求大大提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降低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第二,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3)中国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在于: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已经提上日程,中国必须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现代化,走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中国国情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人均资源的穷国,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传统工业化的弊端,不能再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25、城镇化:(1)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2)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镇化滞后或超前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情况总体来说是城镇化滞后。
(3)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加快城镇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其次,城镇化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6、国民收入的使用(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
(1)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主要是指城乡居民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支出,同时也包括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投资是指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后形成的投资资金。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进行技术改造,用于增加学校、医院、文化和体育场所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
(3)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和投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消费是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则是为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将来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但消费和投资又存在着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投资的国民收入多了,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就少了,反之亦然。
(4)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原则是两者都要兼顾,即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要使消费和投资都有所增加。
27、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由以下三个条件共同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是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第三,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就是由上述三个经济条件共同决定的。只要这三个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必然的,是不可取代的。
13(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4)按劳分配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2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即它带来的是不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我国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对全球化的挑战,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29、引进技术的作用和原则
(1)引进技术主要有以下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其次,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之间有必要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经济、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更为必要。再次,代价比较小,而收益比较大。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和经费,使本国生产有较高的起点,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培养科技队伍,迅速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2)引进技术的原则是: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为此,要使引进的技术符合和兼顾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第二,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
30、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要使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国家就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第二,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机制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其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盲目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引导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政府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31、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有哪些?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 14 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到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动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a.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仍然是调控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很小。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b.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为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和汇率手段。
c.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d.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是必要的,但运用行政手段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同时应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科学性,保证行政手段的使用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重点掌握内容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重点掌握内容
第一单元变小的世界
1、交通在线
重点掌握:
(1)新型的交通工具有哪些(2)怎样看交通图。(9页知识点滴内容)知道经济发
展的“先行官”是发达、便利的交通运输
(3)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
(4)知道什么是绿色交通。
2、现代信使
重点掌握:
(1)现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学会写信与寄信的基本格式(2)电话的发明者—贝
尔<美国>1876年发明的电话,打电话的基本礼仪(23页知识点滴),随意拨打119、120和110电话是违法行为。
3、信息社会面面观
重点掌握:
(1)知道现代传媒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有哪些。(2)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有哪些,能够辨别真伪信息。
第二单元辉煌的科技殿堂
4、科技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重点掌握:
科学技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它源于生活又改变了生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5、走进科技殿堂
重点掌握:
(1)自世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2)在自然科学史上具有影响的十大科学发明。
(53页相关链接,都是谁发现、发明的)
(3)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52页)
6、我们爱科学
重点掌握:
(1)知道一些科学家以及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以书中介绍的为主)(2)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来带来的问题。
第三单元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7、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重点掌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8、工业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重点掌握: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9、劳动光荣
重点掌握:
(1)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2)知道各个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情况,尊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101页表格(填写3种以上普通职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