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舆论监督立法 铸造反腐斗争利剑——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舆论监督立法铸造反腐斗争利剑——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庄前生刘瑞生张化冰 发布时间:2011-1-17 10:05:27 来源:
健全监督机制是构建我国反腐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让大众传媒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既是健全监督机制的重点,更是一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立足于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从如何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角度,对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主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状况,二是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此外,课题组研究并撰写了世界上主要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状况的报告附件。
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成为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提高。
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开展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既有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开展的公开、有序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有我国公民通过互联网等非主流媒体自发、自主进行的新闻舆论监督,还有中国特色的内参机制。在宪法之外,与新闻舆论监督相关的法规主要是近年出台的一些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1.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1)党中央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高度重视和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贯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报刊是最主要的媒体,当时党中央把新闻舆论监督称为开展报刊批评,通过报刊反映群众意见、密切联系群众,批判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例如,1950年4月中央做出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间,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我们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党中央更为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舆论监督,到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连续五次写入“舆论监督”。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作为制约权力、抑制腐败、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成为新时期党中央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逐渐步入制度化轨道。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八节就是“舆论监督”。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宣部随后制定《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对该项工作做进一步部署。
2)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形态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在数量、种类、功能、受众数量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传播功能更为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迅猛,成为新闻舆论监督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环境中,新闻舆论监督渠道大大拓宽,形式日益多样。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评论、讨论、批评、热线等方式,新兴的多种互联网和手机传播形式成为倍受人民群众青睐的舆论监督方式。就监督的主体、渠道和组织性而言,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
第一种是主流媒体开展的公开、有序的新闻舆论监督。………
第二种是我国公民通过非主流媒体自发、自主进行的新闻舆论监督。……
第三种是我国的内参机制。………
3)新闻舆论监督队伍不断扩大、主体日益多元、参与更为广泛
4)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和受众数量的迅速增长,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广播和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均超过90%,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和相关报道为广大受众高度关注。例如,中央电视台1994年开设的《焦点访谈》收视率长期稳定在20-30%,每期节目的观众达到上亿人。
与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相比,新闻舆论监督是没有强制力的非制度性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等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有效地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在反腐斗争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2.新闻舆论监督相关法规建设状况
宪法规定舆论监督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多见于一些近年来颁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1)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般认为完整的公民监督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等。改革开放前,我国宪法只规定了公民的控告权和申诉权,1982年12月通过的宪法则增加了公民的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具体内容如下:
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以上内容在1983年之后的四次宪法修正中均未改动,这是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宪法依据,标志着舆论监督成为宪法赋予和保障的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普通法的相关规定
对新闻舆论监督有明确规定的相关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相关内容有:
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997年《价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舆论监督。”
2002年《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七条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2006年《国家公务员法》第六条:“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第十二条第三款要求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规定了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必须接受法律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这些是关于人民群众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法律依据。
3)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相关规
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行政法规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是我国目前管理传播媒介的最高规范,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这些法规对非法信息、不良言论传播的有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没有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规定。
相对而言,对新闻舆论监督规定相对比较多的是1990年之后乃至近年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主要法规和内容如下:
1990年《报刊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把“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列为报纸的功能之一。
1996年《河北省新闻工作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新闻工作应当……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2002年12月通过的《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写入 “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内容
2004年12月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对媒体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相对比较多的规定。如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新闻媒体报道或者反映的问题,可能涉嫌职务犯罪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可以将调查处理情况向新闻媒体通报。”第二十三条规定:对“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造成恶劣影响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06年11月30日浙江省人大通过《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第15条规定:“新闻媒体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舆论监督。”
二、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多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发展状况、反腐斗争的要求和大众传媒环境的巨大变化相比,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法规缺位等问题。相当数量、比例的群众对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满意度不高,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工作中的监督力度弱、层次低、范围窄、作用小。社会各界要求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呼声不绝于耳。
1.新时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挑战
1)社会发展形势、反腐败工作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传媒大众化对传统新闻舆论监督格局的挑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彻底改变了“一报两台”格局,中国大众传媒的数量和受众人数急剧增长,传播技术水平提高显著,大众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发展态势迅猛的互联网、手机等非主流媒体强烈冲击着固有的新闻舆论监督格局,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舆论监督的力度、水平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舆论监督主体更为广泛。……
第二,舆论监督渠道大为拓展。……
第三,自发、自主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四,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2.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上述问题,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及相关法规建设的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的新闻舆论监督观念,提高对媒体“耳目”功能的认识
各级党政部门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是舆论监督能否得到积极开展的内在因素和重要条件。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传统、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束缚了媒体舆论监督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首先要求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体地讲,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亟待提高:
1)充分认识新闻媒体兼具“喉舌”和“耳目”的双重功能,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2)客观认识新闻法治对于党管媒体的积极意义
3)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惩治党内腐败的积极作用
2.大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通过新闻法治保障新闻舆论监督权利和规范新闻舆论监督行为
3.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阵地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新格局
1)要进一步办好现有的新闻舆论监督品牌栏目。。。
2)在各级各类媒体普遍建立新闻舆论监督阵地。。。
3)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