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

时间:2019-05-12 12: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

第一篇:《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

《教育实话》读书心得

李春玉

最近,我读了陈桂生老师撰写的《教育实话》一书,我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馨香。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就是《教育实话》带给我的实实在在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玄虚的道理,没有做作的姿态,全都是作者日常的教学随笔,是作者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文章。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却又深入浅出、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一些教育学上的原理、道理,使人茅塞顿开。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陈桂生自然是有一套相当高深的理论的,但他不是将这些理论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在娓娓道来中使人明了其中的道理。就拿文章的题目来说吧,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以“漫话****”或“也谈****”为题,从不为自己取一个哗众取宠或令人遐想的题目,他平实得没有任何作秀的题目,让人感到的恰是那种实在的风格。但这丝毫不影响文章的感染力,从这一点上说,实话实说,我觉得这样的书比起那些挖空心思,取上各种匪夷所思的题目的专家们要好得多。

再看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教育领域内的教育炒作现象和教育论文中的虚话、套话,进行了强有力的辨析。他的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空洞说教的,而是通俗易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来讲述的,他的行文也不是呆滞刻板、讲究章法的,而是庄谐相生、亦趣亦理的。对每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剖析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他的“实话”“实”在地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地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他书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我们教育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就在读书过程中陈教授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做一点剖析,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也谈“教育常规”

我想大家都会和我一样认为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但是陈教授就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不能只以安静作为衡量课堂教育的尺度。陈教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师曾经标榜他在上课时静的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陈教授认为单靠纪律管制手段是不可能达到和保持这样一种安静的状态的。能做到这样安静上课的人,往往是学生们都被老师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再有就是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哄堂大笑,按照我们的“常规”理解可能会去批评这位授课老师,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哄堂大笑”也要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种情况可能是学生起哄而导致哄堂大笑,但是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可能就是老师或同学偶然说了一句引人发笑或可笑的事情。如果是后者导致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总比死气沉沉,睡倒一片的好。拿我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来举个例子:有的老师上课时没有一点新颖之处,只是在机械的念教参,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和学生也没有任何的互动。大家甚至有时候都不知其所云,这样没有吸引力的教学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向我们抱怨,不认真听讲,既是浪费我们的时间,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这真的全是学生的责任吗,真的是我们有意不尊重老师吗?换位思考,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也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

二.从“罚抄作业”谈起

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罚抄”现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不当行为,对学生出现的差错、错误,应分清其性质,并区别对待。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写错一个词抄写上百遍,希望通过罚抄让学生长记性,记住所学的知识,出发点是好的。而学生往往是为了应付老师,在被罚抄的时候,只是手在做机械运动,大脑根本没有思考,根本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任何的痕迹。当然适度的“罚抄”会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但是真的有必要写上几百遍吗?这难道不是变相在剥夺学生们的时间吗?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留一些他们自己的美好回忆,或是让他们多多去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以至于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难道不好吗?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无论在任何国际比赛中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真正到了成人后,诺贝尔奖却始终和我们无缘。我觉得是其他国家的孩子在进行创造力培养和开发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在进行机械性的死记硬背,罚抄作业。在中小学的各种国际比赛中,比赛的方式不过是一道道的试题,这对于我们经历过题海战术,大量死记硬背的学生,这样的考试当然不在话下。但真正到了诺贝尔,这种需要创造性的“考场”。我们的学生就败下阵来,因为他们的学生时代,只有做不完的题与他们相伴,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什么创造力的培养。

三、漫话“教师唠叨”

陈教授说:对于学生的行为,可分为违规和不违规两种。首先判断他有没有违规,对于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原则上应按学校的纪律严肃处理,无需讲多少他们耳熟能详的道理,进行“刚性教育”,多次重复学生已经懂得的道理,反而会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的行为只要不致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和对别人自由的妨碍,也就是不违规,教师就没有理由干涉,没必要唠唠叨叨的“背堂书”。反思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老师或是家长也会喋喋不休,希望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学生违规了,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只以一通唠叨搪塞。导致不守规矩和死守规矩的学生越来越多。

由此,我感受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理念还有很大的“缺失”,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揣摩教育艺术。批评教育学生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不能信口开河,应就事论事,千万不能老帐新帐一齐算。给学生讲道理时要事前准备,理清一二三,明确四五六,话不在多,而在“精”,应切中要点。有时候学生承认错误并不是认识到错误的本身,而是“认识了老师的狠”,想早点结束这毫无意义的、让人难受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效果很显然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还应紧跟潮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理念进行“补缺”。切忌,唠叨,即使是善意的唠叨,他也不是教育。

教育无止尽,但能说实话的并不多,面对教育中媚俗的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我们则更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的道理和意见。在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象陈教授在书的结尾处呼吁的那样:教育应该真实。让我们都做实实在在的教育者,实实在在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吧!

第二篇:《教育实话》读后感

《教育实话》读后感

实话?教育实话?,我眼前一亮,在敬佩作者的勇气之举的同时,想象着作者会用什么样的笔墨阐述对当今教育的看法?带着这样的心情和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看 陈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那么实在,他从当代教育理论的高度,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审视和剖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他的“实话”“实”在说出了教育者感觉到却说不出,或者想到了却不敢说的话,“实”在透过教育表象让人们看到教育的真面目。

全书分“课堂动向观察”、“课堂改革观察”、“早期教育观察”和若干教育价值判断评议等几个栏目。

谈到“教学常规”。怎样看待课堂纪律?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如果“只是以安静为衡量课堂纪律的尺度”,那么,这样的标准是值得质疑的。如果某位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安静的“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会生动到哪里去呢?如今,教育都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着眼于保障学生自由纪律的同时,既给每个学生留下课堂中自由活动的余地,也能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保持有序的状态,这才是教育的常规状态。

再比如谈到“公开课”。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似乎一线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公开课、比赛课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走上成功。对于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的时间。这会不会影响到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呢?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今有的的家长不愿意到名师的班上读书,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作者戏言“所能听到的大都是‘公开课’,难得有机会听到‘秘密课’”,所谓“秘密课”我想就是我们的“常态课”,如果能把常态课上好,对自己每一节课都能做到认真负责,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本实实在在的书,一些实实在在的话,这就是《教育实话》带给我的感受。面对教育中各种新招和不着边际的空谈,我们则更愿意听听诸如此类的道理和意见。《教育实话》提醒我们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合格的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教育的真谛。

第三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四篇:教育读书心得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1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2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着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3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五篇:教育读书心得

篇一:教育读书心得

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教育即解放“,还是“真诚的言说”,均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给我启发,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就是服务!这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等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教育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我认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教育目标更长远,看重的是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道路;后者也许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为了学生的成绩好一点。这样只求眼前分数的教学是永远也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的目标是在于人的发展。我想,这本书中给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我想只有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

篇二:教育读书心得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三:教育读书心得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入神入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着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着。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下载《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实话》读书心得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 有关教育读书心得1 我认真读了赵国忠的《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我们是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复一日,你感觉到单调了吗?物价......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读书心得1 朱xx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1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

    赏识教育 读书心得

    《赏识教育》读书心得 秦学光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们寄予孩子梦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实现。我们为孩子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对孩子最为有用的是我们选择的教......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1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1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98期教师节特别刊《教育是什么》一文 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触。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着心理素,首先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1 《教师的挑战》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