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

时间:2019-05-12 12: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

第一篇: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

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主席郑重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时代发展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科学概括和阐明了当代革命军人必须坚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为强化全军官兵精神支柱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人民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民兵要充分认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忠实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一、着眼时代背景,充分认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世纪我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积极构建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军官兵普遍关注的共同课题。胡主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系统提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刻揭示了我军80多年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科学概括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军队的政治要求,是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认清胡主席郑重提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用意,切实打牢自觉培育践行的思想根基。

(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是人们对善恶、美丑、贫富、是非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好比人生的指南针,人们想问题、做事情,总是受它的影响和支配。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价值观念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居于基础和支配地位,发挥着引领和统率作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它蕴含在我军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民军队所特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中。毛泽东同志为我军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和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革命精神。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军要“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等。江泽民同志要求我军做到“打得赢、不变质”,强调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军魂,并倡导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艰苦奋斗和尊干爱兵”教育等。正是由于我们党注重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我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和对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全军智慧和各方面意见,经过缜密思考,科学概括并系统阐述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回答了听谁指挥、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是新形势下胡主席对我军优良传统的创新发展。

(二)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动力源泉。拿破仑讲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精神,一种是利剑,从长久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履行使命而体现价值。没有忠诚使命、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完成各项任务就失去了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甲午战争中,甘肃宁夏镇总兵卫汝贵奉命率清兵向朝鲜开拔,他把饷银24万两中的8万两汇往自家。其妻回信说“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意思是说现在家境富足,你要善自为计,保重自己,不要到前线冲锋陷阵。卫汝贵果然不负妻子所望,平壤之战一开,立刻弃城逃跑。日本人看到这封家书,视为奇闻,将其作为战利品,并一度放入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只存私心杂念而缺少核心价值观的军人,不要说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甚至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2008年,我军官兵在执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等重大任务中,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一往无前,勇挑重担,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启示我们,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围绕使命任务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必须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聚军心士气,不断升华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思想境界,为有效履行使命打牢坚实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袭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始终不忘对我渗透破坏,国际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我军担负的任务会更加多样、所处的环境会更加复杂、面临的考验会更加严峻,对广大官兵的政治信念、价值追求、战斗意志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主张“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利己主义人生观,有人主张“人生在世,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有人主张“钱能通神”的拜金主义人生观等等,面对这些资产阶级腐朽人生观,只有努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铸牢我们的精神支柱,才能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紧跟形势任务,准确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概括起来说,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科学阐明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一)忠诚于党——当代革命军人的灵魂所在。忠诚于党,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是革命军人寻求真理、探索道路的灵魂所在。从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起,在西方一些国家的策划和主导下,世界上出现了一股以推行“多党制”和实行“军队国家化”为主要标志的“民主化”浪潮。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相继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颜色革命”等重大事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不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造成的。苏联执政党就是因为对军队实施“国家化”改造,主动放弃了对军队的控制,致使在“8.19”事件中,派往攻打议会大厦的部队指挥员不听党的招呼,态度消极,没有能够按时发动进攻,甚至直接站到了党的对立面,扮演了党的“掘墓人”角色。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一定要自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的指挥。

(二)热爱人民——当代革命军人的根本宗旨。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我军是人民的军队,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军的根本宗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形势任务如何变化,我军都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为人民打江山、求解放;和平建设时期,我军为人民谋幸福、保平安。权力本来是人民给的,应该用来为人民服务,权力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重。有的人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的,认为有权就有一切,甚至不择手段跑官、要官、买官。这种人以追求权力为人生目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朝权在手,便做人上人,甚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作威作福,这都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也会被人民所抛弃。作为人民军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人民军队爱人民、为人民,忠实捍卫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信念永远都不能变。

(三)报效国家——当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报效国家,就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新世纪新阶段,即2020年前,是一个必须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10月份曾公布过一份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报告,预测了未来50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发展前景,指出中国的经济总量2010年以前超过德国,2020年前超过日本,2045年前超过美国。依据国家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我国2008年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依据国外最新预测,我国经济总量2016年左右很可能就会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这种发展机遇千年不遇,历史上我们曾多次错失战略机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今天,难得的战略机遇就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作为当代革命军人,能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履行伟大使命,是我们无尚的光荣。

(四)献身使命——当代革命军人的行为准则。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注定是革命军人永恒的行为准则。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一直对我国的安全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当前,国际恐怖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出现了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合流的趋势。这“三股势力”内外勾结,对世界和平和发展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我国西线与14个国家接壤,边境线近2万公里,周边环境杂、地缘条件差、矛盾交织多、管控难度大,历来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在我国周边地区,中东、中亚、南亚和东南亚正成为恐怖活动的高发区,境外“东突”恐怖组织加紧向我国内渗透,西北尤其是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一直没有停止破坏活动。作为预备役部队,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参与抢险救灾等各种行动是我们的重要使命职责,我们一定要加强军事训练,强化专业技能,立足岗位坚决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五)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的不竭动力。荣誉感是军人具有的高层次心理需要,也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能,完成各项任务的内驱力。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军人,无不视荣誉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崇尚荣誉,就是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珍视荣誉、为荣誉而战,誓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功勋,是革命军人牺牲奉献的动力所在。1951年,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忍受着饥饿寒冷的煎熬,疲劳挑战着战士的极限,志愿军116师参谋长薛剑强烈士在日记中写到“谁都不愿死,谁都希望活。然而荣誉却有时推翻了这个规律。荣誉使人勇于和死神接近„„我们也和常人一样,珍惜我们的青春,但我们觉得把青春用在这儿,却是异常的恰当。”80多年来,不论是与凶残的敌人战斗,还是与无情的自然灾害较量,我军都一次次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铸就了人民军队的辉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价值观念日趋多样、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情况下,崇尚荣誉对当代革命军人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官兵在认识和处理与党、人民、国家、军队关系和官兵相互间关系时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表明了党、人民、国家、使命、荣誉在军人价值天平上的分量。战友们,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产生的,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它真正进入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呢?下面,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争做自觉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让它融进血脉和灵魂,才能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信念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真正做到打得赢、不变质。

(一)坚定理想信念,在执著追求中端正目标方向。理想信念是走好人生之路的指南针,失去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一艘失去方向和动力的航船,必然要搁浅和沉没。人的一生要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甚至要面对生死考验,没有理想就会因找不到奋斗目标而失去信心、勇气和力量。有的人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为了钱,道德、良心、人格、信誉统统可以不要,甚至不惜践踏国家法律,铤而走险,这都是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1952年7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费罗伦丝,挑战太平洋沿岸一个21英里宽的水域。15小时以后,由于雾大水冷,她坚持不下去了,当她上了救生船之后,才发现离目标只剩下200米。她说:“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和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马克思呕心沥血40多年创作科学巨著《资本论》,是因为他胸中怀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革命先烈李大钊面对绞刑架从容就义,是因为他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片子,剧中许三多这个“三呆子”,在一代代“班长”的热情鼓励和耐心督促下,执著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终于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一代“兵王”。

(二)加强理论学习,在反复领悟中筑牢思想防线。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我国国情出发,指引着我们党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指引着我军不断向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迈进。有人认为“人生苦如海”“世事艰难”;有的人一遇挫折失败,就烦恼苦闷,彷徨悲观,甚至自甘沉沦,厌世轻生,这都是因为不注重理论学习而产生的悲观主义人生态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先进典型向南林在和大学生座谈时,曾感慨地说:“这几年我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坎坷坷,如果仅仅局限在寻找个人出路上,也许我早就坚持不住了,是科学发展观给了我人生的大智慧。”党的创新理论使我们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要靠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党的事业的坚定举旗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运用科学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辨别是非,才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三)淡薄功名利禄,在拼搏进取中升华人生价值。名利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军人来讲,名利问题主要表现在提拔使用、晋职晋级、选取士官、学技术、考学、入党、立功受奖等方面。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成长进步的动力,反之就会变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能否拥有一颗淡泊、平常的心态,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像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言:如果鸟儿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飞远吗?淡泊名利是人生的大智,是有志者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事业为重,抛弃私心杂念,才能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党和军队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集中精力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

同志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灯,照亮前行的方向;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镜,端正自己的言行;以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尺,廓清是非的界限,怀抱理想,脚踏实地,在火热的军营里,书写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绚丽人生。

第二篇:感悟家乡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感悟家乡变化,坚定‘三个自信’

邵阳学院 音乐系2009级 舞蹈学专业

摘要 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6周年。新中国的历史是不长的,但道路却是艰难曲折。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大会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民生等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十八大”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坚定及鼓舞着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东南西北各族人民,都紧紧团结在一起,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及中国的发展变化,使更多人去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从历史层面去揭示坚定“三个自信”的客观性及必要性,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关键词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中国梦;

一、关于“三个自信”

(一)“三个自信”的提出背景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 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 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三个自信”的历史意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进步、伟大成就,让我们增强了这种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有利于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利于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二、“三个自信”的联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奋斗目标。每一名中共党员都应该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从家乡变化看“三个自信”

我的故乡是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别称“中国凉都”,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西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划定的特区。市名来自最初下辖的六枝、盘县和水城三个特区的头一个字组成,是“三线建设”诞生的一座年轻工业城市。1978年撤地建市后撤销两个特区设县,保留一个至今,即六枝特区。2013年末全市国土面积9965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285.9万,人均GDP仅次于省会贵阳。[1]

六盘水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北盘江流域两岸,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该市炎热夏季月平均气温仅19.7℃,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天堂,有四季美不同的特色旅游风光。2005年经中国气象有关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2]

六盘水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矿泉水、生物制药构成了市内的重要经济发展。特产有风猪、猕猴桃、杜仲、天麻、核桃。

六盘水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中国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先后获得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多项荣誉。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有了党的宏观政策,人们开始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劳动,不管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出力、出汗,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而不懈努力着。党的政策好,方针好,家乡才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三个自信”衔接紧密,逻辑严密,自成体系,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结晶,体现了严密的系统性、强大的科学指导性。道路自信体现选择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选 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鲜血的洗礼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积贫积弱的中国将依旧 暗无天日;理论自信体现指导的科学性,伟大实践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情,摸着石头过河,坚持 将伟大理论根植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伟大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更加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指 导;制度自信体现保障的坚定性,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特征,只有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为根本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实现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党建推进等全方面事业的体系性、制度性,坚持以制度为统领规范权力运转、规范利益分配,规范科学发展,确保党和人民事业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家乡在“三个自信”中发展的更好,走得更远!

四、“三个自信”与大学生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大学生培养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紧随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高校应当肩负起历史重任,把大学生“三个自信”培 养任务落到实处,起到作用。我们深知,自信源于实践检验,自信源于不断创新。“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 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党的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理论引导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鼓足了信心。大学生必须关注国家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各方面学习和实践“三个自信”。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的内在性要求,是能否推进“三个自信”培养的核心部分。因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塑造和自信培养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是自信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体,自信人格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高校学生需要深刻领悟到,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是健全自身人格的主要路径。在课堂 上要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教育,努力使各门人文素质修养课的内容融为一体,集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身,使自己具备清醒的自我认识,汲取高品位的鉴 赏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课外实践中应多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锻 炼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手段,通过多方面地吸收人文社会知识,有意识地领悟其中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善于分析和规范言行 的习惯,努力使自身成为优秀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志向,有担当,能吃苦,能做事,能做贡献的大学生,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添砖添瓦,把“三个自 信”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 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应对社会热点问题,解除学生思 想困惑,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实 践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以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 动学习知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提出的 新要求。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可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修订第四版

第三篇:学习感悟党史坚定道路追求

学习感悟党史 坚定道路追求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的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的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广大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不可不知的重要国史和党史。

一、困于噩梦

中国古代经历了较长的辉煌时期,强盛的国家实力曾经令西方人望尘莫及,中国作为富饶东方的代名词成为令人向往的所在。直到14世纪,中国在各方面都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从14世纪后,中国的发展步伐慢了下来,西方国家逐渐追赶上来,并终于在19世纪中叶,用坚船利炮颠覆了中国“泱泱大国”“万国来仪”的神话。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之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陷入前所未有的屈辱。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中国人在列强大炮加鸦片的打压下几乎无法抬头,“东亚病夫”的奇耻大辱像难以挣脱的噩梦一般困住每个中国人。

在亡国灭种的考验面前,中国的各方仁人志士一直在为摆脱民族噩运而努力奋斗,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从最初向西方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思想上的改造;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到教育救国;从点点滴滴的改造,到荡气回肠的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百年如一日,以各种方式尝试着要把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深渊中拯救出来。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肉强食”的现实,正是当时中国的写照。“老师”欺负“学生”的戏码不断上演,使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不断加深。各种努力虽然都没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但却强大了中国人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最后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

二、摆脱噩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加剧了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优越性的质疑,处在迷茫中的中华民族面临着新的选择,亟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和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而此时,在世界的另一面,在资本主义链条较为薄弱的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把断言西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特别是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不仅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还主动提出废除帝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掠夺取得的不平等权利,第一次使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人感受到“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亲切感,心灵受到震撼。对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向往成为中国有识之士心目中实现中国救亡图存的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正是承载着这种希望应运而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完成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成为此后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主要引领者。

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还很弱小,却很快抓住了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公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肩负起引领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重任。这一重任的第一步,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斗争中,继续探索出中国中国革命的路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为农民分配土地,在中国率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始终把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郑重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此时,中国人才重新获得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国家的人民所该拥有的政治尊严。中华民族终于从噩梦中醒来。

三、描绘新蓝图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历史平台,激发出获得解放新生的中国人民史无前例的建设热情,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全国人民描绘出向民族复兴迈进的新蓝图——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实现目标,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但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千疮百孔,且正经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时刻面临着再次遭受战争打击的威胁。毛泽东曾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中国的困顿: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当时的中国只有10%左右的现代工业经济,而90%左右仍然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用什么来阻挡战争可能带给的新的灭顶之灾?“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当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不言而喻,中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维护这种政治独立的局面,不但要建设强大的国防,更要有以强大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实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然而发展重工业对一个几乎没有重工业基础,并因百余年战争摧残而千疮百孔,资金、人才、技术、原料等都极度匮乏的国家来说,谈何容易!中国人民并不气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这个过程是精彩的,却也是复杂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几乎不可避免的使这一探索过程刚开始没多久就走上了弯路。幸运的是,这一探索所指的大方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符合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的,这一探索也为后来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强国之梦结出了累累硕果,我们又向实现中国梦靠拢了一步,为中国踏上民族复兴之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四、赶上时代前进潮流

在经历了极左错误思潮指导下的十年浩劫后,中国人又重新开始审视自己。邓小平对当时的现实提出了巨大的问号:“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未来的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探索,这次被誉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承载了全国人民的希望。“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邓小平用简短而坚定的语言把改革开放的目的阐述的非常透彻、非常清晰。

在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束缚,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共同愿望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奏响强有力的时代音符——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从打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付出了代价,但在“赶上时代”的时代号角声中,党领导下的人民,不仅没有被暂时的困难吓倒、退却,反而迎难而上,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此时的中国,不仅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了政治上的独立,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在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10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五、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赶上“时代潮流”的目标实现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全国人民的关注点,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自从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近,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各方面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做好了准备。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体中国人170多年来的梦想,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必然选择,是全体中国人170多年来的梦想,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几代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虽然前行的路上仍然荆棘密布,但在拥有共同梦想的13亿中华儿女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一语中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既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回想近代中国之所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淫威面前不断沦陷,使曾经称雄于世的中华民族逐步沦为任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政府漠视人民的力量,不是把人民作为依靠力量,不是去唤醒人民的觉悟,反而叫骂“换不在外而在内”,把人民当作主要敌人来镇压和报复,结果却使自己离太平盛世越来越远,并最终丧失了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改革派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也都是因为忽视了人民的力量而遭受了失败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重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救亡图存的使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总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的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确引导人民沿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前进,充分发挥了人民推动历史的动力作用。

毛泽东曾经多次表达对人民的信任,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新一届党中央也反复强调:“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历史经验表明,曾在历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的中国人民,今天仍然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创造相结合,将构成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在此力量的推动下,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声音

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习近平

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习近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

第四篇:3.3.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讲学稿

3.3.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 讲学稿

【本课在中考中的地位分析】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由此可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科学发展观是今年乃至今后中考的重点。可能会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联系点调研与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各地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材料为载体,考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觉悟。既可以单独考,也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题型既可以考选择题,也可能考论述题。

例如:(2009湛江)2008年9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这一活动(ABCD)A.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B.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C.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D.是新时期我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题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科学发展观这一重点知识点。侧重考查考生对重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们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可见,A、B、C、D项,都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故应选ABCD。

【知识梳理】

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3.科学发展观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我国为什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何重要意义?)3)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资源檑对短缺且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这些问题制约着我重竖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这是由党的皇贡妥定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溉蛏镘结底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利益。③这是应砖交蚕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 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只有立足科掌发甏.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风险能力,把中国特色事业推向前

进。④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5.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请你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②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③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④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6.作为湛江市民,我们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要从小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③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④在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7.什么是科学发展道路?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也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我国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一律不再实行票价上涨,今后也不再上调,已有数千万旅客受益。这一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A.以人为本 B.统筹兼顾 C.共同富裕D.协调发展

2.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也一度出现返乡民工潮。对此,市政府要求各县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工自主创业,切实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市政府的做法(A)A.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说明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我市当前工作的中心 C.符合同步富裕的原则

D.没有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下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内容表述顺序正确的是(C)①以人为本 ②发展 ③统筹兼顾 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4.芜湖市九莲塘地段棚户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改善人居环境的最高奖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视改善人居环境(A)A.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B.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已经从总体上改善我市生态环境状况 D.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5.2008年10月9日至l2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BC)A.体现了同步富裕的根本原则 B.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C.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是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6.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下列事实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是(ABD)A.北京奥运村设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和印度教的宗教中心

B.为纪念大地震中的死难者,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C.抓获小偷之后,将其挂牌示众,以此促进社会安定 D.杭州城区增设公交自行车网点,方便市民租用

三、论述题

7.(2009湛江模拟)材料一:“三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写照。然而,党的十七大后,深圳的决策者明确提出,今后将不再以GDP论英雄,不再简单地拼规模、拼速度、拼GDP增长,而要更多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从“深圳速度”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转变。

材料二:2008年10月6日,湛江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部署湛江工作。2009年2月16日湛江市委书记陈耀光说,当前湛江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正进入重化工业发展期,大规模基础设施 兴建期和城市化提速期。全市土下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湛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完全可以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

(1)从“深圳速度”转向“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观? 答: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深圳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何启示?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②抢抓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落户湛江 的机遇,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③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④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

⑤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3)作为湛江小市民,我们青少年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些什么? 答:①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增强法制观念 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积极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行使批评建议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⑤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BC 6.ABD 7.(1)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新发展战略。

②抢抓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落户湛江 的机遇,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③大力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④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湛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湛江。

⑤深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具有湛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湛江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3)①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发展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增强法制观念 和社会责任感,严格依法律己,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积极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行使批评建议权,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⑤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如不浪费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第五篇:中国模式 增强了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中国模式 增强了走自己道路的信心。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探索,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独立探索精神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致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15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5个。中国当时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中,顶住压力和逆流,力挽狂澜。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语言向世人宣告:“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在这场社会主义危机中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稳住了自己的阵脚,同时也就稳住了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脚。此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反而大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希望所在。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说:“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在目前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借鉴。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在二战后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获得解放成为独立国家的。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近一个时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差距更加扩大,致使这些国家急需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示,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启迪。

中国模式实现了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邓小平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不仅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一是为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了一条路,一是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是必由之路,这就是中国模式的当代价值。

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要按照集体所有权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动、农民利益不能损的原则,慎重稳妥地推进。在授权范围内,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征地制度等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赋予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范围。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土地等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设区模式等,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大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力度,研究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严格生态空间保护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大对自然价值较高的国土空间的保护力度,改变自然资源的粗放利用状态。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综合补偿与分类补偿相结合,转移支付、横向补偿和市场交易互为补充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健全评价考核、行为奖惩、责任追究等机制,加强资源环境领域法制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答:“中国模式”具有很好的当代价值,中国模式 增强了走自己道路的信心。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的探索,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独立探索精神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致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15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5个。中国当时在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中,顶住压力和逆流,力挽狂澜。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语言向世人宣告:“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在这场社会主义危机中起了顶梁柱的作用,稳住了自己的阵脚,同时也就稳住了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脚。此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反而大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希望所在。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说:“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在目前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借鉴。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在二战后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获得解放成为独立国家的。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近一个时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差距更加扩大,致使这些国家急需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示,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启迪。

中国模式实现了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邓小平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不仅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一是为第三世界国家走出了一条路,一是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是必由之路,这就是中国模式的当代价值。

1、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现状: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学生成长的宏观历史背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本没有错,但是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人们改变了价值观。于是产生了“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和西方思潮的负面影响,使得一部分政治观不坚定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同时随着高校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扩招以及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等项改革的进行,社会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在校期间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17。罗森伯格和本斯曼的自居作用认为通过模仿他人行为,以他人角色自居,从而内化文化,形成态度和人格的社会学习方式。在自居过程中,个体既扮演自身角色,又扮演自居对象的角色。双重角色扮演的结果是个体逐渐将自居对象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内化进自己的人格结构中,成为自身稳定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大学生产生实用主义意识,更倾向于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从而缓解对就业压力的恐惧。

不论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在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还是学校系统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在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容忍别人的意见存在。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主张发生冲突时,我们要能够容忍,如果没有相当大的容忍气度只有徒发冲突,最终问题也不会因为冲突而解决,反到会加深政治系统的裂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损于民主政治。然而以我自身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很难做到妥协的态度,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对于社会有很多美好的期许,妥协对于很多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不会有的态度。

2、我的建议有一下几点:

(一)学校层面

第一,切实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大学生社会参与过程中,学校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社会参与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保证大学生社会参与的正确方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保持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及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富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社会参与模式,这些都必须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参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政治技能的养成最好能通过切身的政治实践来进行。“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他们更加确信,自己以前关于世界知识的见闻将有助于解释未来。

(二)政府层面

政府的作用就是在于大学生社会参与宏观环境的构建。这主要包括民主法治政治的推进,廉政文化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的公平等等。在中国这些都需要政府等主导作用。尤其要整顿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使其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三)社会层面

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起良好的社会政治“导向”作用。

(四)家庭层面

家庭对公民的社会参与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关系融洽,平等的家庭环境一定会有利于大学生顺利社会参与。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 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 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 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 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 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 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1)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从政治式的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没有政治性,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种制度下,政治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高教和整个教育系统。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系统承担着很多政治功能,中国的问题不在于高教的政治化,而在于政治控制,教育体制变成了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点是 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决于“人”。在总体政治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有一部分人政治化了。所以中国必须从政治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让政治和教育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政治和教育达到双赢。

(2)去行政化,就是让高校系统从国家的官僚系统中脱离出来。由于政治对高校的控制,高校内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具有同质性(尽管与其他 行政组织比较,高校组织结构还是比较扁平的)。实际上,在高校设置行政级别完全没有必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高校有部级、副部级的设置,行政级别不去除,就很难改革高校系统的政治化、官僚化行为。更严重的是,这种制度“有效地”淘汰了真正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

(3)高校还需要去商业化。高校变成了商场,“能否搞到钱”似乎成为很多大学衡量成败的价值标准。“钱搞得越 多越有价值”,这实质上就是GDP主义在大学的延伸。如果仅仅是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高教系统对金钱的追求已经变成了 一种商业文化。很多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连发达国家的学校都难以比拟。

中国高校教育内部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拥有资源数之间也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中国的高校,一面是外部政治体制不让它自 治,另一面则是内部财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权化,结果就变成了“谁有本事,谁去弄钱”,各个院系在赚钱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

就这方面的结果而言,生产功能,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不再重要。中国高校这种逐渐商业化的状态不纠正,即便经济怎么发展,国家财政给高校多少钱,都难以做到高校的去商业化。当这种做法变成一种文化后,就很难再纠正了,而这个趋势发展得非常快。

高等教育可以理解为一个生产过程,其产品就是人才。这方面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生产中的定位,二是生产人才所 需要的资源。在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生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合格的师资力量、合适的教材和课程以及相应的科 研设备。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甚至大量失业,同时又没有能力培养中国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结果就出现了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有用人才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提高附加值的能力。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反而演变成一个人才浪费的过程

这里要强调的另外一点是,民办、私立学校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好处。过多、过严的行政控制阻碍了它们发展有特色的教育,所以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不起来,或者说有发展但是很肤浅。

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下载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课 认清形势、感悟变化,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