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蹈与幼儿素质培养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与幼儿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是一环,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舞蹈《中国娃》,这首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幼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在幼儿边跳边唱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
二、舞蹈与幼儿的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韵律活动《小鸡出壳》这一活动中,我给幼儿一个简单的提示,当小鸡出壳后会怎么做呢?这时幼儿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接着我让幼儿听音乐表演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他们有人抖动羽毛,有的闻花,有的原地旋转,有的找虫子吃„„表现出小鸡后的情景。
三、舞蹈与幼儿美育。
美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苏霍姆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经验,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强大源泉”。美好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舞蹈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在幼儿学习舞蹈的同时,身体形态也同时得到训练,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如手臂波浪、脚尖步等动作,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练习后,四肢动作协调、优美,这是对幼儿产生的最直接、最显着的美育功能。此外,舞蹈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敢、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自信。
此外,因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会接触了解许多故事,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如舞蹈《拔苗助长》,幼儿不仅了解了《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还懂得了一个凡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全面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将继续从幼儿经常接触和感兴趣的活动入手,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选择相应的舞蹈内容,使舞蹈教学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
第二篇:如何培养幼儿舞蹈兴趣
中舞网
如何培养幼儿舞蹈兴趣
刚刚学走路的孩子喜欢跳舞,特别是和他的爸爸妈妈在一起跳。舞蹈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燃烧多余的脂肪。在他们小时候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利于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不要强迫孩子学舞,这样他们可能不乐意接受。每天做一些舞蹈活动可能会帮助他们更自然地接受舞蹈。
1、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歌曲比如“hokey pokey” 或者其他的有舞蹈的歌舞。和孩子一起跳。安排一个每日的舞蹈计划,让他乐在其中。
2、在听一些简单歌曲之后,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可以向他展示些自由式的舞蹈,鼓励他自已学着跳。将音乐打开关掉,让他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再跳。
3、给宝宝放一些不同风格舞蹈的DVD,或是带着他去看一下舞者的现场表演。带他去儿童剧院看一些舞蹈表演,比如删减版的《胡桃夹子》。
4、给你的孩子报名参加适合他年龄的舞蹈课程。最好是小班授课,全是和他一样大的孩子,有一些课程会提供服装,可能会有些主题比如童话舞蹈。可能会有些小玩偶或者布娃娃给这样孩子跳舞做道具。
中舞网
第三篇:舞蹈教育与少儿综合素质培养
舞蹈教育与少儿综合素质培养
少儿时期是人生中的关键成长期,在这一时期里人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等都处于待开发状态,就像一颗刚刚播下的种子,期待阳光雨露的滋润。而舞蹈作为一门展示的综合艺术,是少年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开发少儿智力,培养少儿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下面结合我自身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舞蹈教育对少儿综合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爱心,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素质 德,是立身之本。也就是说,立身做人,道德要先行,唯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做基础,才能做好人,做好事。
孩子的心灵纯净如水,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对少儿进行爱心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让孩子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认识什么是真、善、美,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并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少儿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泥娃娃》,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没有家的泥娃娃的,谁来关心、爱护泥娃娃呢?通过这个舞蹈,激发了孩子的同情心,使孩子们在学习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懂得助人为乐,关爱他人,这些平时需要无数次说教才能使其明白的道理。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我也骑马巡逻去》和《国旗国旗我爱你》,其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少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 1
主义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孩子们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被理解了,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的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大家,在得到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回报,献出自己的爱心。
此外,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尊敬师长的礼貌行为,自觉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二、舞蹈教育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知识教育,于是就偏重于开发左脑。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分管”音乐欣赏、空间识别、动作协调等内容的右脑,其功能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是电脑无法替代的。而舞蹈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跟右脑有“不解之缘”,舞蹈教育对右脑有着很好的开发作用。
首先,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对少儿有音乐欣赏、动作协调及空间识别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学习舞蹈实质上是右脑在“做操”,使右脑的潜能不停的得到开发。
其次,舞蹈作为一种艺术,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善于幻想,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而舞蹈恰恰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这样富于想象和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少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能够掌握
一些舞蹈语汇,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并通过“知觉促动”使孩子们在其自身的能力对艺术进行掌握、阐述、解疑和改进。其创造力在这里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如《秋天的落叶》舞蹈,音乐具体形象,有风声、雨声、沙沙声,上课时我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提示,先请他们欣赏音乐,然后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经过几次练习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随风飘舞,有的随雨水的流淌缓慢移动,有的三三、二二堆聚在一起原地旋转,还有的时聚时散自由舞动,像一幅画一样将“秋天的落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蹈过程中,孩子们尽力使身体动作协调,使大脑不停地高速运转,促使左右脑的全面开发,从而使少年儿童的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
三、舞蹈教育可以培训孩子的审美情趣,提高少儿的审美能力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幼儿也不例外。而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艺术活动,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少年儿童来说,舞蹈是培养孩子们审美兴趣,提高少儿审美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一是舞蹈节目的内在情感能让孩子们感知美、欣赏美。受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少儿对美的感受总是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等活动方式表达出来,带有行动性的特点。比如听一首欢乐的乐曲,孩子们总会随着节奏动起来。从这一点来看,舞蹈是深受
少儿喜爱的一种审美活动。舞蹈教育就是使少儿感受舞蹈动作的美,并使其表现、创造这种美。比如教小班幼儿摘果子的动作之前,我就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说:“小朋友,秋天到了,我们的果园丰收了,看!这儿是红红的苹果,那是黄黄的梨子,呀!地上还掉着熟透的桔子呢,我们去摘果子好吗?一边说还一边用动作、眼神表现,使幼儿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情绪。这样,孩子们在学习摘果子动作的同时,能够充分体验、感受并表现该舞蹈动作之美。
二是舞蹈艺术丰富的内涵能让孩子们学会创造美。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蕴含了丰富的美的内涵:有人体动作美、有队形的美、有服装的美、有音乐的美、有歌词的美,等等。在孩子们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让孩子们看一看舞蹈中有哪些动作、学一学你认为美的动作、评一评舞蹈中的服装及道具美在哪儿、说一说对舞蹈音乐的感受,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能积累大量关于美的直接经验,他们就能把这些经验转移到舞蹈的创编活动和表演中来。比如,我们在编排蒙古族舞蹈时,通过学习就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蒙古族渊远的文化历史和生活习性,在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以较强的理解能力完成了各种动作和造型,并通过优美的身体语言充分表达了蒙古民族那份真诚豪爽的历史美与现代美。在这一过程中,少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得到发展。
四、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少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塑造少儿的形体美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的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同时,通过舞蹈训练能塑造出少儿的形体美,使少儿具备优雅的和较好的外形气质。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诸如手臂波浪、脚尖步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有意识状态,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的训练使少儿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改善,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举止。与此同时,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的舞蹈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其心理上完全放松,无拘无束,没有压力,有助于少儿的身体健康。
五、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少儿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少儿的行为能力
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几个舞蹈家,而是借这方舞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着良好行为能力的社会的人。
一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较高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积极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体不断奋斗的动力。在舞蹈教育中,通过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的方法得到了落实。比如在舞蹈《小雪花、小雪球》中,孩子们通过用动作表达看到下雪的喜悦心情和小伙伴打雪仗的紧张场面,孩子们的自信心伴
随着勇敢得到了全面展示。
二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性格。比如,通过开展小联欢会、汇报表演、艺术交流等活动,为孩子们创造表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孩子们在舞蹈中养成了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三是舞蹈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比如为孩子们树立“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一个目标,让他们知道要上台表演必须要使自己的舞蹈水平有进步,还要能与别人竞争。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地学习舞蹈,实现自己的心愿。同时,通过集体舞蹈队形排列,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共享空间;通过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让孩子们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通过换演出服装的一些细节,让孩子们从中学会如何请求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这些使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此外,孩子们在学习舞蹈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了解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从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眼界,能有效地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之,舞蹈作为一种美好的艺术,对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以独特的儿童思想和浓郁的儿童艺术情趣,在社会的文化生活与舞蹈艺术中给广大观众展现出一片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
第四篇:幼师舞蹈教学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幼师舞蹈教学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闫 洁
菏泽学院音乐系 山东菏泽 274000 内容提要:
本文以舞蹈教学和对学生素质培养做为主题,阐述了要想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优秀幼儿教师,必须要通过全方位的舞蹈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和提高她们全面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幼师 舞蹈教学 素质培养 表演能力 思想素质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称生认为“幼儿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师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是期又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历程,因此,幼儿教师的任务更加重大,而幼儿教师的素质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改革幼师教学弊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舞蹈教则无旁贷。所以幼师舞蹈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舞蹈基本训练,形成学生健美的体态,自然饱满的情绪,提高身体素质。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一个理想的幼儿教师,不仅要身体健康,而且体格要健全,包括坐、立、走都要有正确的姿势等等。因为儿童是好模仿的,不论幼儿教师的姿势是否正确,他们都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模仿。所以,在舞蹈课的教学中,根据舞蹈教学的规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首先要通过基本训练,形成学生健美的体态和自然饱满的情绪。从一年级新生入手,先训练学生的站姿,克服学生驼背、含胸等自然体态。因为没有很好的站,就没有很好的走,就没有很好的舞姿。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训练,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在教室,即使在平时走路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真正成为一个健美的形体。
二、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量及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所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基本的韵律特点,在学习这个民族舞蹈之间,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这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及舞蹈录像。因为不管是哪个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地域特点和 民族风情特点。学习蒙古族舞蹈组合之前,先欣赏有关蒙古人民生活生产劳动及舞蹈的录像,有利于学 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舞蹈的韵律特点,而且在动作中能展开积极的想象,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中,更重要视排练组合和学习民族成品舞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积累素材,掌握它的基本风格、韵律特点。同时,在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欣赏到动听的音乐、欣赏到优美的舞姿、美丽的民族服饰,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表演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通过广泛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丰富舞蹈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幼师班的舞蹈课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而是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学习面广一些,程度浅一些。所以幼师生不能只进行表演训练,不学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包括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的种类等等。
舞蹈教学往往只重视课堂训练,而忽视了课后的舞蹈笔记。学生在做舞蹈笔记的同时,一方面复习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学会了记录笔记的方法(舞蹈笔记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笔记),包括记录动作名称、特点、形象姿态、动作路线、场地队形及常用术语等。
通过学习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汉族的民间舞蹈,向学生介绍这些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省分,从事的生产劳动及他们的生活习俗。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 识。
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具有抒情性的特征,舞蹈家吴晓邦说过:“在我们日常生活习惯中,当我们用语育和文字难于传达或不能透彻表现某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我们往往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反而可以简单明了的表达出。”由于舞蹈艺术具有抒情性的特征,人类的各种情感和情绪,都会在不同的舞蹈作品中有着鲜明、生动、具体的体现。所以运用舞蹈这种艺术手段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收到明显的效果。排练舞蹈《黄河儿女》,可教育学生我们是炎黄水孙,我们是龙的传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艺术宝藏,向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爱国教育。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最起码的条件是热爱孩子,一方面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另一方面要面向幼儿园,多学习一些幼儿舞蹈,在幼儿舞蹈排练中,间接地感受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感受孩子的童心童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孩子、热爱将来要从事的幼教事 业。
五、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能力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的人才需要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幼儿教师不能只会跳舞,更重要的是会编舞。所以舞蹈教学中既要重视丰富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知识技能,广泛积累舞蹈素材,又重要具体的实践——即要求每个学生最少能独立地编一个完整的幼儿舞蹈,对学生自己创编的舞蹈伤口要进行汇报演出,激发学生创编的积极性。
创编幼儿舞蹈,并不是成人舞蹈的简单化,它应该是表现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世界。要想创编出一个较好的幼儿舞蹈,必须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动作水平,因为创作的源于生活,还要求学生通过跟孩子一起活动、游戏,了解幼儿雅朴的情感、觉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加工孩子们天真、形象的动作。
幼儿教师不仅会跳舞,还要会编舞蹈,更要会教孩子跳舞蹈。所以幼师舞蹈教学中,还要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艺术。一方面教师要起一个表帅作用,课堂上教师讲解动作、示范动作,学生不仅学会了动作要领,也学到了教学的艺术和方法。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如:在学习过程中选出动作较好较标准 的同学当“小老师”,或者分成小组,轮流做一次“小老师”,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能使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幼儿舞蹈教学必段依据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幼儿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提高幼师学生的教师素质,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不少人对幼师舞蹈教学有着一种偏见,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哄孩子、蹦蹦跳跳就行了,这是错误的。
幼师舞蹈教育是崇高事业,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儿童茁壮成长,而且也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的一种骄傲和自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业,都是需要智慧和汗水也能完成,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幼教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教师和家长还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看了电视、听了故事,最喜欢模仿的常常是反面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家长和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除了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外,还要在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注意冲淡反面角色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把孩子打扮得怪模怪样。如染红指甲、烫头发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应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