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之新教育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一位校长的心声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学校里什么也可以没有,但只要有老师和学生足够读的图书就可以称为学校,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这些话点明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真谛,但是在今天恰恰却是我们学校最缺失的。应试教育压的人喘不过气,分分分,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家长、老师、学校的命根,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用于课本,不管学生会不会,不管学生有无兴趣,反正一句话,死读课本,题海大战,提高分数才是硬道理。这样,老师和学生都没了读书的时间,更谈不上习惯。学校要么不购买图书,因为购买了反而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要么购买只能是应付检查,装点门面,让人家一看:“哎呀,学校确实办的不错,竟然书香漂满了校园”。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提高境界,受到启发,连最起码的知识面都拓宽不了,这是学校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我读了《孔子》、《孟子》等书,从中明白:作为一个读书人和文化人,家庭是担子,工作是担子,更重要的担子是体现价值,传承文化和践行理想。价值的核心就是作一个“仁人志士”,所以应该意志坚强,心胸开阔,这样才能走的更远。从中也知道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孝敬”等话语的真正含义,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一是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二是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人到四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动摇,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了正确的判断。“孝敬”,孝是行动,指给父母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关键是“敬”,是心态,要对父母始终有一颗恭敬之心。二者完全做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更让我叹服的是几千年前孔子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还提倡启发式教育。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侯,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内心有所表达而又不
会表述的时侯,不去启发他。”就是要教人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学,思,行有机结合,没有校舍,没有设备,没有经费,就是坐下和学生们一块讨论思考行动,结果却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让我不由的想到我们的教育现在怎么成这样了?我们的学生怎么成这样了?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要搞的新课改吗?
同时,孔子向老子求礼,我觉得对我们很有用处。:一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二是“戒除自己身上的骄气,傲气,戒除自己身上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也就是说,一个人,二十来岁时如果不是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不会有出息。一个人,到了三十来岁,还只是意气风发没有理性的头脑,也不会有出息。临别时送给孔子的话:聪明深察但不要议论人,博辩广大但不要揭发别人的隐私,否则都会招至危险。不要太坚持自己,做儿子,要学会听父亲的,做下属,要学会听领导的。
也明白了为政为友之道:苛上不责下,孔孟之政道,律己而宽人,孔孟之友道。我们自己做好,才能管理好别人,出了问题要从上面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而能宽恕别人,才能有真正的朋友。“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人对咱们好,咱们也要加倍对别人好,如果人对咱不好,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要有一定的原则性。
现在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弊端,故而我校从2005年开始便着手进行书香校园的创建工作,几年过去,取得点滴成绩,但可观的说,成效不并不显著。2009年我们有幸结缘新教育,此时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外面校长口若悬河介绍教育专著,咱们竟然好多连书名都没听过;外面师生共读共写,一学期下来竟然出几本书,学生创作下的校园小说、诗歌,读、写、绘作品定期出版发表,教师的教育日记,教学随笔硕果累累。看了,惊了,痛了。此时才发现,我校原来所搞的的读书活动是一种应付式、任务式工作,它不是一种让人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也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于是我们便着手实践“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营造
新的书香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我们的体会是,关键是校长给教师,教师给学生起好带头作用。要不,学生和教师心中会问,既然读书是好事,你咋不读呢?所以,读书首先从我做起,从教师做起。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现在闲暇之余读书不仅成为一种习惯,而且从中找到了乐趣。酒要喝,牌要玩,但我更喜欢闲暇时躺在被窝里读书,没有玩赌捞不回那种心焦,也没有大醉后头痛欲裂,心中难过要命。只有书海中古今中外世事盛衰,人物起伏的兴奋和忧伤。从上学期到现在我可能看了近十几本书,觉得是好书,赶紧推荐给喜欢读书的教师。不仅有教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快乐,从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中感觉到还是有些收获和启发的。读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共8本。感到了能力、态度、机遇和展示包装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总结出了成功秘诀:成功=能力+态度+机遇+包装展示。读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感觉到书中年轻人那种进取精神让人感动,使我懂得了人生,懂得了奋斗,懂得了珍惜生活。读了《秦始皇》,让我重新认识了商秧、吕不韦、蔺相如等王佐之才。明白了只有改革图强,才能事业长久,只有王佐之才,才能使事业有成。商秧变法使秦国富民强,吕不韦运作包装才能使秦始皇横空出世,统一六国。读《长恨歌》使我了解了唐明皇,了解了他的开元盛世,了解了他和杨贵妃动人的故事,更了解他亲手制造的安史之乱和不幸结局。明白了凡事要能善始善终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勤奋的身影,更明白了人才对事业的重要,只因为有了姚崇,宋景、张九龄等一批贤相,才开创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也因为有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小混混起家的杨国忠等奸相,才使国家走向了灭亡。读《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韩愈》等唐宋八大家,真正领教了他们的正直敢言的人品,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时都能一心为国为民的的责任性,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化痛苦为动力的乐观精神,才华横溢的文才。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读书人树立了一种人格模式。这种模
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是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着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心目中永恒不朽的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我们固然要学习,但更应该学习他们的做人处世。
更让我们学做一个潇洒乐观的人,一个仁义的人,一个君子,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场景!这是孔子个人的生活,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能达到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书学习,快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快乐,当我们面对委屈,误解时,假如能始终保持平静,不怨天不尤人,岂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感到自己修养的境界提高,心中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自豪,何等的自信。对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糙的食物,喝一瓢凉水,人生下来,枕头自带,快乐自有!不义而来的富贵,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挥挥手,两无猜。我们看孔子有多潇洒?谁能把富贵看成浮云,谁就真的彻底解放了,谁就真的彻底解脱了,谁就真的彻底潇洒了。我们现在的条件,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是不错的了吧。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知足,应该幸福,应该快乐,应该潇洒。应该有一份淡定、从容、宁静、乐观的心态。
做一个君子,做一个仁义之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些都要求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恕是不对别人做有害的事。何为
仁?“仁者爱人”做到“恭敬,宽容,忠信,勤敏,慈惠”就是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人,人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可能是大恶,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往往是大奸。“修己敬天,修已为人,修已为百姓“就是教导我们好好修炼自己,要有所敬畏,不能胆大妄为,最起码为了和自己相关的人,这一点做好了再想着为天下百姓做点事。
第二篇: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青松小学鲁韬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它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们要向朱永新老师学习,做一名对未来有理想的教师,做一名对社会有个性的教师,做一名对事业有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对自我会学习的教师。
第三篇:《新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第四篇:读书报告之《新教育之梦》
读书报告之《新教育之梦》
一、书名:《新教育之梦》
二、出版年月:2002年7月
三、种类:专著
四、作者:朱永新
五、内容:
(一)理想的德育
(二)理想的智育
(三)理想的体育
(四)理想的美育
(五)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六)理想的学校
(七)理想的教师
(八)理想的校长
(九)理想的学生
(十)理想的父母
六、简评:
通过阅读了《新教育之梦》,我了解到作者认为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来源于构建理想的德、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培养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只通过教育学生如何读书,做题。而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享受生活。在理想的德育中,作者认为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
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是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离开了理想的没有,学生将不能享受和体验到我们生命的美丽。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等能力;注重家校合作。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校;学校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诱惑力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善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理想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和刚强。
理想的校长应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珍惜学校的名誉、具有独特办学风格、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
理想的学生应该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自信自强、永不放弃;有广泛兴趣爱好和特长;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人缘儿”;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理想的父母应该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永远保持年轻心境,让哈子放松、自由、愉快成长;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特长;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以身作则、一诺千金;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作者朱永新所描绘的理想的教育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现在的孩子为了考到名牌大学,得到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每天除了上学就要各种补习,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近大自然;有很多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并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越来越差。有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几乎从没有过问孩子其他的问题,也没有考虑过孩子到底是不是快乐的。校长只关注本学校的升学率,老师对学生说的都是“知识改变命运”,“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生活的就不好”。就是这样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的教育,但不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状态,使得很多的学生变的很偏激,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选择了过激的方法。
但是,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发生改变。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和参与;高考不再对各种证书奖状进行加分,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更确切的是“以学生为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仅凭自己的想法,应该对各方面进行考虑。在这样发达的社会,学习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我们要注重家庭、、社会、学校合作。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科技,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完美的、理想的教育。
第五篇:《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一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
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三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