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班 级: 生研1202 学 号: 2011201373 姓 名:_杨海源_ 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学号:2011201373 姓名:杨海源
本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负责讲解,每位老师负责讲一节相关内容。我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因为每位讲解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 特色的授课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
每堂课、每节内容都由不同的老师上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国家政治等的看法都略有不同,但整体看法和观点基本一致。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同时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使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该课程变得趣味而生动。这些都感染着我对这门课的看法。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课程的内容分成以下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该课程从内容设计和结构安排上以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为本,贴近研究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课堂内容大多结合了国内外的最新事件、重要会议内容等,使我们有了一个从历史出发,着眼于未来的观念。从中教导我们在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历史观、全局观、责任感。我认为这些都是特色授课方式的成果。使我们收获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对 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从苏东剧变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在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获益良多。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状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与以往每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因为这门课程分为八部分,然而这八部分由八个不同老师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好处,作为学生,我们可以在一门课程里面学习到八位不同老师的观点和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这些东西已经不是单纯一门课程里面能够学习到的,这对我们正确的看待问题、看待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每个老师讲解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给我们学生能够带来更加专业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们有更多的经历专研自己的领域。这门课程内,每个老师并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且还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和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我们指明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们对当代社会有了更加深刻以及科学的认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环顾当今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平个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中国的发展给国际带来机遇,有利于繁荣;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更加和平;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存交汇,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但也带来了冲突,如东海之争,中印领土之争,中国与冰岛合作开采北极地区石油资源带来的争议等等,所以在国际的复杂环境中,机遇和危机并存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认清国际形势,抓住机遇,促进和平和发展。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回顾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才能更好的认识当代历史任务。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尽沧桑,但其悠久灿烂的文化传承不绝。但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欺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了较长时间的低潮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年代80世纪以后,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和发展都是同自己的基本国情实际相联系的。我们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现如今中国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某些地区已经发展很迅速,但是总体上处于不发达阶段,现在还有几千万村民依靠领取保障金来生存。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所以在这个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教训,全面落实马列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最根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这次经济建设课程中,我明白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运行方式。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和保证,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为人民服务,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发展人民民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要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一个兼备引领、教育和服务的领域。我们要注重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建成一个自强、自信和自觉地社会。一个国家,物质不行,一打就败,文化不行,不打就败。苏联解体的悲剧也警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只有精神垮掉了,文化衰落了,才会被真正的打败,真正的强大是文化的强大。现如今我们急需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现在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的发展。我坚信,这次十八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化改革,能够改变现今不适应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如今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极其突出,比如食品安全、腐败现象、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我认为造成诸如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而是我们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建设;三是政策机制不完善。所以在社会建设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所以现在环境问题以机构到了白日化的阶段。现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承载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全球温室效应。每一项都是如今生死攸关的大事。十八大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我们要针对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和手段来看待,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提出叫清晰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通过努力和可操作的手段来实现。我们要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不是空口喊出来的口号,这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还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考验,党的建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与时俱进,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们表达诚挚的谢意,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这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授课效果非常好。一些老师都是穿梭在北区和东区之间授课,每次来上课都是急急忙忙的,赶上交通拥挤时,连晚饭都吃不上来给我们来上课,非常辛苦。其实每个老师并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且还理论联系实际,给我们讲解和分析现如今热点问题,教我们如何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去解决问题。其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念,在以后学习生活中,要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了解这方面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篇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本学期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感觉收获了很多能让自己进步的思想,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很有兴趣学习这门课。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不同于本科时候灌输形式的教学方式,本学期老师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为我们播放一些从国外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建设的教学视频,这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得枯燥乏味的政治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点,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第二点,我们要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保证我们的思想是独立的,我们才能真正的独立,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观看了外国媒体的一些视频,西方世界是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这些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从苏东剧变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内有些官员以公谋私,榨取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果实,出现了所谓的“房叔”、“表叔”,社会各界“反腐倡廉”的呼声很高。我们的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是生死攸关、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持领导官员队伍的清廉就显得至关重要。官员财产公示这一政策实行起来是有相当的难度,会遭到相当大的阻力,比如官员们会想方设法转移财产至亲戚名下及国外账户等等,但不可因此就不作为,因为目前这一现状已相当严峻,再不加制止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在实行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有一位评论员提出,这项政策必须执行,但为了减小阻力,可以保证公示以后官员以前的财产不予追究,自公示之后开始加以考核。最后,向授课的所有老师表示感谢,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课程结束了,可是学无止境。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探索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自己始终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未来。
第二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陈
龙
近期在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当时,我们国家刚刚经过拨乱反正和经过开展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百废待兴,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疑惑,诸如: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下一步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国家、人民都期待着回答。小平同志真知灼见地告诉全国人民,“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历史的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他还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同时为我们国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本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中国人民只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才能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大潮中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会实现。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力求为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我们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和分水岭。社会主义国家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虽然在社会的初级阶段提出了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有带动后富起来的多数人共同富裕的任务。国家在发展生产力,解决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问题时会不断地制定出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我们相信,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就会越来越少,而达到和超过小康生活水平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我国的贫困和落后的状况就会不断地彻底地得到解决。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理想就会明确地由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光荣地承担起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式,是人类最进步、最文明、最高级的理想境界,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的集体的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极大地高尚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坚定而有效地以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出多少倍地去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信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今后一百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步骤,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纳入了正轨,是我们今后前进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要有点闯的精神,要勇于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邓小平南巡后,我国人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经济建设再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我们党没有照搬照套资本主义解决通货膨胀的那一套理论,而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制定了利用财政手段,紧缩银根,发展经济等多项政策,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软着陆。当亚洲金融危机肆虐而起时,我们党再次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投入,不仅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而且使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后,更加显现出它的真理性、正确性、指导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 进一步提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学习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统筹谋划。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通过学习,本人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唐兴德
近期通过系统学习,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当时,我们国家刚刚经过拨乱反正和经过开展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百废待兴,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疑惑,诸如: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下一步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国家、人民都期待着回答。小平同志真知灼见地告诉全国人民,“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历史的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他还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同时为我们国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本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中国人民只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才能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大潮中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会实现。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力求为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我们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和分水岭。社会主义国家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虽然在社会的初级阶段提出了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有带动后富起来的多数人共同富裕的任务。国家在发展生产力,解决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问题时会不断地制定出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我们相信,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就会越来越少,而达到和超过小康生活水平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我国的贫困和落后的状况就会不断地彻底地得到解决。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理想就会明确地由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光荣地承担起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式,是人类最进步、最文明、最高级的理想境界,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的集体的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极大地高尚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坚定而有效地以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出多少倍地去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信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今后一百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步骤,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纳入了正轨,是我们今后前进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要有点闯的精神,要勇于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邓小平南巡后,我国人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经济建设再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我们党没有照搬照套资本主义解决通货膨胀的那一套理论,而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制定了利用财政手段,紧缩银根,发展经济等多项政策,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软着陆。当亚洲金融危机肆虐而起时,我们党再次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投入,不仅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而且使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后,更加显现出它的真理性、正确性、指导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 进一步提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学习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统筹谋划。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通过学习,本人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与实践》课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与实践》课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值此期末之际,对本学期的课程学习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一灌输方式的授课形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主题,例如:中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再将全班分成八小组,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汇报。这样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首先让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学习,使我体验了中国伟大的经济改革,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是国际市场中的各国企业争相抢夺的主要市场,中国的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然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病,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一步开放,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国内国外具体形势来看待其中的问题,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磕绊也应得到理解,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走完全程。
虽然表面上看我国的经济情况似乎一片大好,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更要针对具体问题仔细研究提出有利改善的建设性方案,建设性应大于批评性,与其对政府工作、社会行为的种种缺陷指指点点发泄不满,不如集中智慧与能量多做实事,为问题的解决多找突破的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崛起中的通病,或者说是一些较普遍性的经济特征,比如地方经济保护主义、半开放型生产方式、无节制的浪费资源、出口产品多是低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偏轻、产品的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偏少,虽然我国在与其它国家的出口贸易中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我们难以说我国在国际贸易总额占据优势,更不能说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足够强劲,这些巨大的贸易顺差一是由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一分一分积累而来,二是其中主要份额不是由我国得到。其中的产品研发费用,品牌盈利仍流向科研有明显优势的欧美发达国家。另外,粗放型增长方
式是不能让经济增长持久的,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接纳外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坚持,拒绝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污染而坐享其中的经济效果。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不断的经济改革中进行的,我国的经济现状也正处于已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处于竞争弱势的节点上,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主要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态度去面对问题,相信国家将继续走进下一场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我们组汇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通过查找文献,整理资料,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我体会到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其次要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再次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其次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要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次要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再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最后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视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论的升华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区总体上生态环境优良,但也存在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生态水平逐渐滑坡的潜在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对我们发出了当头棒喝,敲响了发展警钟。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区,着力构建生态文明。要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其次要强化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再次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最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外还要尽快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体系。
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像从前那样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而应该作为人的一生的学习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学习和更新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当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党建的需求。在电信行业,尤其是XX公司开展这项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去年电信业的重组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全业务时代,并入移动后的XX公司,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结合移动业务,促进自身的发展,如何发挥XXXX的特色,把握全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去加以解决,需要我们将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走科学发展之路,这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一、学习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自觉加强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以利于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
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则更要注意以科学发展观来思考,自省慎独,摆正心态,使我们的民主更健全,使“三重一大”的决策更完善,更务实。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认为,科学发展观首先讲发展的。如果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观就没有意义了。而发展也是现阶段XX的第一要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高瞻远瞩。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决策,去克服发展中的盲目性。要研究市场经营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公司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发展必须做到可持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员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员工生活、提高员工收入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公司的稳定团结。现在我们与移动公司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存在,也会遇到一些阻碍,但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看待双方的合作,要看到融合是大方向、大趋势,少去计较一些个人得失、眼前利益,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加强双方沟通,如何更好地整合业务,如何更好地互促发展上来。
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的生活,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不断推进公司的发展。在现阶段与移动融合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充实队伍,我们要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给予他们培养的环境,创造学习、培训的条件,鼓励员工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让员工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只有员工素质整体提高,才能促进企业各项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经济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制定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所以,制定制度的突出问题是剔除不适时宜的旧内容,增补符合新形势的新条款,对笼统粗线条的制度进行细化,强调操作性。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能够使上下左右、干部群众心情舒畅,自觉要求、协同动作、共谋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公司各规章制度办法的时候,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广泛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创造性,让大家讲心里话,把制定制度的过程变成调动大家积极性、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提高的过程,让制度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共同努力推进公司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向前,我们处在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信息行业,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理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认知、科学的手段、科学的途径去开展工作,将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实处,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为促进公司发展、社会发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