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2014十八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最新
面对经过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社会,是沿袭原有的管理思维还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而采用新的治理思维。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宣言和纲领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是在总结我国几千年治国历史经验,也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经验,更是在总结人类之过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深刻结论。应当实行人治还是实行法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前曾在学术界展开激烈争论。在提法上,也经历了从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过程。最终于1999年修改宪法时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世界政治文明史和制度文明史反复证明,依法治国、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幸福和尊严的必由之路。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实施宪法。习总书记非常清晰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尊严也在于实施”。人民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实施宪法,在于通过实施宪法得到和实现人权受到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受到维护的生活。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宪法,既积极行使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又在宪法授权的限度内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滥用国家权力;一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
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健全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制和程序。我国已经通过宪法及立法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撤销或者改变那些违反宪法的法律文件,保证宪法的正确有效实施,保证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如果没有宪法监督制度或者宪法监督制度不具有实效性,那些违反宪法的法律文件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无法保证宪法的正确有效实施。因此,宪法监督制度是保证宪法正确有效实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制和程序。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
面对经过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社会,是沿袭原有的管理思维还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而采用新的治理思维。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宣言和纲领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是在总结我国几千年治国历史经验,也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经验,更是在总结人类之过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深刻结论。应当实行人治还是实行法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多年前曾在学术界展开激烈争论。在提法上,也经历了从主要依靠政策到主要依靠法律、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过程。最终于1999年修改宪法时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世界政治文明史和制度文明史反复证明,依法治国、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幸福和尊严的必由之路。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实施宪法。习总书记非常清晰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尊严也在于实施”。人民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实施宪法,在于通过实施宪法得到和实现人权受到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受到维护的生活。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宪法,既积极行使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又在宪法授权的限度内行使国家权力而不滥用国家权力;一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
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健全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制和程序。我国已经通过宪法及立法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撤销或者改变那些违反宪法的法律文件,保证宪法的正确有效实施,保证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如果没有宪法监督制度或者宪法监督制度不具有实效性,那些违反宪法的法律文件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无法保证宪法的正确有效实施。因此,宪法监督制度是保证宪法正确有效实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制和程序。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
法治的基本标志是宪法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及习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做到有法可依。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彻底改变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一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一体系内部那些不合法、违反宪法,以及内部相互之间不统一、不衔接、不一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查、清理和弥补。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就需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且这一法律体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进行改革,改革举措必须符合宪法法律。
法治的基本标志是宪法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及习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做到有法可依。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彻底改变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在这一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一体系内部那些不合法、违反宪法,以及内部相互之间不统一、不衔接、不一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查、清理和弥补。
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就需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且这一法律体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进行改革,改革举措必须符合宪法法律。
第二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西堡学校
樊万奎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召开,是我国一件关系民族发展振兴的大事,大力宣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仍然存在,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挑战和冲击,削弱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正确共识。为此,应大力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使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得到确立和弘扬,使假恶丑的现象遭到贬斥和抨击,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大力宣传弘扬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价值标尺,让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强化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激烈,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的思想和精神,切实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
增强人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当前各项工作都要为这一大局服务。应引导人们从这个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着眼大事、把握大势,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形成以国家、民族、人民为重的共识。全体社会成员有了这样的共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就会自觉选择那些有助于服务大局的社会思潮,主动远离或摒弃那些不利于大局的社会思潮。
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组织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干部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着力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干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需要我们组织部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挑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全会对人才选拔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要抓住纠正“四风”问题不放,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干部选拔要用“望远镜”。都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而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也是如此,没有谁天生就具备领导的才能,需要我们的组织在频繁的考察中看出员工的潜力,通过更多的历练来提升,因而对待我们的年轻人或者是后备干部,要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言行,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潜质。
干部使用要用“显微镜”。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都需要组织部门在时间的长河中去雕琢,去打磨。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显微镜”下提前看到潜在的可能,让生病的细胞在工具的辅助下干净、准确的清除,也是让“苍蝇”无蛋,“老虎”无窝。
干部提拔要用“放大镜”。细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当然倘若一辈子就是老百姓,有些缺陷不会为你的生活带来些什么,比如说喜欢占一些小便宜,它无非就是让自己身边的朋友少一点,让自己的口碑差一点,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上纲上线的可能,干部具备这样的习惯就会公权私用,就会以权谋私。“放大镜”的功用就是要帮助我们慧眼识英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制订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积极推动法律实施,稳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合法权益;广泛进行法制教育,持续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总结新鲜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就是规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治。
第三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新思维 新变化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最近一年间,经济发生的变化,企业家们的感受最直观。海南的一家大型农业种植公司营销总监吴诚说,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办事容易了:“随着政府的八项规定,我觉得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合作更规范了,政府给我们一些政策支持、项目带动,感触比较深。希望政府在管理权方面对企业还是要放权。”
企业家们希望政府放权、创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这一点,从2013年到现在,正在逐步实现。中国国家发改委曾掌握很多重大项目的审批权,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张明伦说,他们在全面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
“除少数另有规定外,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取消核准改为备案。我们测算,2014年中央层面的核准工作量将减少大约40%,再加上2013年比以前减少的大约60%,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工作量总共大约减少了76%。”
下放权限的同时,今年3月份开始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使得企业注册登记的手续大大简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大众创业的形态
在形成:“今年我们进行了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1到8月份,新注册市场主体超过800万家,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就新注册企业个数来说,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始到现在不过半年时间,同比增幅近60%,有人形容这是“井喷式”的增长,也就是说一个大众创业的形态正在形成。”
一些重要的领域也在放宽市场准入,比如,国企中石化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多家民营企业进入了原本壁垒森严的油品销售领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政府的放权促使经济更具活力:“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三中全会决定中说的,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发挥应有作用,这种清晰定位有助于市场主体发展经济、促进竞争的重大活力。原来受到的很多权力或者政府的不当干预在逐渐减轻、甚至取消,释放全民创业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凡是政府法无禁止的即可为,给普通民众和所有企业决定自己生产、经营、消费投资包括迁徙的自由,这种限制的取消或者自由的赋予,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很多人用“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新常态”来概括目前的变化。今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到“新常态”这个词。经济学家们认为,“新常态”的最大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其中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经济增速从两位数降到目前的7.5%左右。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大家都需要适应:“看
中国经济的眼光要变化。大家习惯了高速度之后,好像稍微降一点,大家总把降下来的速度看作是不正常的,认为回到高速度是正常的,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国家处在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就是要慢慢往下降,而且我们比其他国家在换档时要好。”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思路,也是要适应“新常态”,“不搞强刺激、大调整”,经济的新动力将是改革红利和民间的活力。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四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新举措的推行将规范政府行为,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次全会主题是依法治国,将会在重大法制建设方面有重大突破,这对经济发展和改革来说,会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权利和市场关系,这对未来释放改革红利、提升市场效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大意义,这将是非常值得期待和鼓舞的全会。”
第四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一】 忠诚 干净 担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阐述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新观点、新举措,绘就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奏响了“法治中国”最强音。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有力推动了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10月25日召开的中央纪委十八届四次全会,既是纪检监察系统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部署安排。通过认真学习王岐山书记的讲话,我认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自觉遵纪守法,干干净净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党的卫士。
一、围绕“忠诚”二字,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五个忠诚。
王岐山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将时刻把“十型”标准作为自身建设的重头戏,自觉践行“五个忠诚”。忠诚于信仰,忠诚于岗位,忠诚于责任,忠诚于纪律,忠诚于原则,用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党章和党纪政纪的权威性、严肃性,自觉抵制和坚决纠正一切与党章相违背的行为。
二、围绕“干净”二字,恪守清廉要求,筑牢三道防线。王岐山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必须干干净净做人、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恪守清廉要求,严格自我加压,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敲警钟,自我告诫,真正筑牢道德防线、法律防线、纪律防线,带头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努力发挥表率作用。
三、围绕“担当”二字,突出主业主责,坚守责任担当。“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严格按照“三转”要求,进一步聚焦主业,积极主动地推进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一是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纠正“四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促使作风建设落地生根,成为新常态。二是严纪律动真格常督查。坚持做到讲原则、守规矩、不变通,促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规规矩矩做事,认认真真履职。为推进依法管粮进程,实现全县粮食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
切实把依法治国要求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中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对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纪检监察系统落实全会精神进行部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强化自身对两个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全面把握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力求学深学透,入脑入心,把精神转化为自觉行动。其次,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在审计机关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第三,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持续营造新常态,严格监督执纪,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切实担当监督责任。做到“三要”:一要把纪检监督融入到审计工作中。监督审计机关发挥好维护财经纪律、揭露和查处各种腐败行为的重要职责。二要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进行监督。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没有制度保证也很难做好工作。要保证有好的制度,同时要执行好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良好格局,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要对干部队伍建设进行监督。做到严格把关,严格监督,严格问责,营造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审计执法环境。【三】
“严”字当头 “实”字落脚
10日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月25日,中纪委召开十八届四次全会,王岐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坚持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重要意义。学习传达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如何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在依法治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每一名审计干部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我认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严”字当头,把从严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严格依法审计;要“实”字落脚,在落实上下功夫,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审计工作成效中。
首先要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好、贯彻好、领会好全会精神。要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帮助每一名审计干部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推进措施,增强对推进依法治国的现实重要性和历史必要性的认识。尤其要深入钻研《决定》中对“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强审计干部积极践行依法治国的责任担当。其次要找准审计工作的着力点,严格依法从审,不断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公信力,进一步发挥审计在推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重点监督检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我县出台的一系列事关经济发展、事关民生利益的政策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着力揭示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着力反映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要求,加大对“三公经费”执行情况审计力度,揭露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建设。三是严肃财经纪律,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等关键环节,促使真正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履职情况,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
第三要以全会精神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全面谋划审计工作发展。一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审计水平。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深入学习掌握财经法纪,增强审计干部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审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的审计队伍,切实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二是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质量。针对当前审计任务繁重的实际,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全力以赴完成好工作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审计计划的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探索开展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第五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町店完小 琚花云
人们对四中全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不仅是因为一直以来中央全会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还在于,本次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向全世界发出了 一个积极的信号。“依法治国”在近年来屡屡被提及,并且这个信号不断在放大、增强。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将“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全会主题,这在党史上是第一次。“共产党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关键。”过去一年多,我们已经看到依法执政的具体变化。
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组织的法学会议。中 央办公厅法规局是十八大后成立的新机构,主要用于审查党内法规、重大决策是否合乎法律。在国务院有法制办、全国人大有法工委的情况下,党的机构中央办公厅 成立法规局,姜明安认为这是中共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如此明确党与法的关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反腐立法凸显习近平法学思维” 与此同时,第一部党内“立法法”《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出台,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提出。“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已经4次一揽子修改行政法规63部,废止3部,三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法律22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马怀德在《经济日报》撰文,感叹“法治引领保障简政放权”。
新一届政府在大刀阔斧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尤其是在7月底,一次性修改20多部行政法规取消某些行政权力,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足见国务院依法推进改革之决心。
一年多取消下放600余项审批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力推的大事。姜明安曾就此解释:“法治政府包括透明政府、有限政府和资源政府,简政放权就是建设有限政府的一部分,走上法治的轨道,就是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和控制,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做有关报告时透露,一年多来,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每一次取消下放,几乎都伴随着李克强类似的表态:“不得在法律法规之外设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审批事项”,“凡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和责任的事项,必须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设定”。
“建设法治政府尤为根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将“于法有据”具体阐释为“充分发挥立法在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