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

时间:2019-05-12 12:5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

第一篇: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

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

泰来三中:张晓雷

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

泰来三中:张晓雷

“情”,即道德情感,是在现实的道德关系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情绪与感受。情感体验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感受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君子。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只升体验水平,才能有效地激发体验有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内容,创新体只能培养伪验形式,提的道德自觉,引发自主的道德实践。

一、创设“角色学习”的道德情境,实现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的有机融合,以情育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在实行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青少年是在实践中体验的,即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体验自己的角色身份和价值定位,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验社会对自身的评价。

养成教育必须使青少年置身于活生生的实践中,创设情境引发真切体验,强化各种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的体验环节,充分唤起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做到情境交融,引起共鸣,在情感体验中促使青少年做出符合自身角色的道德行为,以情育行。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为此,江苏省常州少先队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以“活动·情境·角色·体验”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小老师,我能行”、“今天我当家”、“我做社区管理员”等一系列“模拟性”社会活动、“修正性”实践活动、“亲缘性”实践活动、“本位性”实践活动、“准备性”实践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其心理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行为习惯。角色承担能够为青少年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更多机会,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对行为的实际操作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关心他人的情感,提高了践履责任行为的可能性,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得以内化和升华。

二、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需要,塑造体验主体,让青少年主动体验、主动发展 事实上,我国青少年已经承受了太多来自成人想当然为他们设计的教育,也经历了太多由教育者主宰的说教。实践证明,最好的、最有效的教育必然是来自他们自身需求和自觉条件下的观察和体验。体验是学习者本人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他人无法替代;是真实的、主动的,他人无法强迫。因此,养成教育必须重视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体验,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需要,设计开展体验活动,使体验活动更具感染力与活力。同时,吸引青少年参与体验活动的设计、筹划、组织和开展过程,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一切体验活动的主体,自主选择活动方式与参与形式,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主动体验,陶冶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行为实践的心理自觉,反复体验,不断强化,升华道德自觉。

三、营造感染性的虚拟道德情境,引导青少年健康的网络情感体验

有学者指出,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以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造成青少年对近距离沟通的疏离与情感冷漠,其实并不尽然。青少年选择网络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多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网络本身。而且,三维技术、动画、声像处理等技术为网络空间提供了虚拟现实的各种场所,能够充分调动人体各个感官的参与,促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

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营造虚拟情境,以情境的感染性引导青少年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调节与改善自身的道德行为。如利用健康的网络论坛、聊天室、BBS讨论区等引导青少年的交往体验;利用网站的“嘉宾聊天室”等让教育者现身说法,吸引青少年参与互动;利用热点主题开辟讨论区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通过角色扮演等主题的各种电脑游戏与网络游戏让身临其境的青少年在角色互动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四、教育者须重视自我塑造,加强情感养成,充分发挥情感特征的独特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怎样做。”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乃至道德品质并不完全是依靠认知教学过程获得的,往往是学生自发地向教师模仿、认同,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起行为的制约,即所谓的潜移默化。无论是认知教学的质量,还是对受教育者行为引导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育者的情感特征和情感交往能力有着重大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身的情感能够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关心和理解学生出发,培养教育爱,热爱、尊重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主动和善于与学生交往,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伙伴,而不是灌输的对象;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进行经常性的角色置换,促进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和宽容意识,以宽容的态度表现对学生改正“缺点”的期待和发展的期望,以自身对学生的合理期望与评价作为指挥棒,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教师期待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作用,促使师生双方相互促进、整合性地前进。

第二篇:《新课程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指导技能》讲义

新技能《新课程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指导技能》讲义

培训时间:2013年10月6日培训类别:校本培训

主讲教师:陈灿课时:2课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必须使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寻找自己的“兴奋点”,有了“兴奋点”,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主动探求的意识和愿望。

一、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从以上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是后天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

在教育学领域,学习是人类个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自我意识自我超越,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结。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是价值与潜能的实现。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即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和对原有经验的发行与重组这两方面的建构,即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

一般认为,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而狭义上的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以掌握前人经验和行为规范为主,本书所说的学习是指狭义上的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1、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划分,可以把学习分为知识性学习、动作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三种类型。

(1)知识学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也就是经语言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各学科知识体系。分为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①概念学习:包括对生活经验日常概念的学习和对科学概念的专门学习、教育。

②原理学习:包括规则学习、命题学习、建立在概念学习基础之上,本质揭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原理学习具备的条件:掌握概念、形成命题,原理应用。

③问题解决学习:学习的高级形式,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面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原理的综合应用。

(2)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而知识学习属于人的认识活动),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来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是人的外显行为的学习。

(3)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规范又称为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用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个体与群体、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由此来实现对社会的调控,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家冯忠良先生指出:“规范的学习是在认识与实践基础上,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品德结构而实现的。在规范的学习中,既要确立规范行为的需要及动力机制,又要确立规范行为的定向与执行机制。其中既包含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行为规范的执行及情感体验等问题。”

2、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式划分

(1)教师传授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最传统,只占了人一生中所学知识的10%,但这种学习方式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2)学生自主选择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活动的方法包括探索、试验、自我教育、调查和保持好奇心。

(3)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人们70%的知识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习得的。)

(4)通过反思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仅占1%-2%。

3、基于学生在学习中采取的策略划分

依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的次序,学习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

(1)机械学习。学习者无需任何推理或其他的知识转换,直接吸取环境所提供的信息。

(2)示教学习。学生从环境(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如教科书等)中获取信息,把知识转换成内部可使用的表示形式,并将新的知识和原的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3)演绎学习。学生所用的推理形式为演绎推理。

(4)类比学习。利用两个不同领域(源域、目标域)中的知识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类比,从源域的知识(包括相似的特征和其他性质)推导出目

标域的相应知识、从而实现学习。

(5)归纳学习。归纳学习是由教师或环境提供某概念的一些实例或反例,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该概念的一般描述。

4、根据学习的意义划分

可以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大类。

(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有计划的系统学习。

4、学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

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如何激发学习动力

案例:选自《21世纪的革命》

一个位于旧城的贫民区的领导发现,大部分少数族裔儿童虽然上完了小学,但实际上却是半文盲。教育理事会专管识字部门的人都被叫了来,但于事无补。该区的领导于是向当地一所大学一位毫无扫盲经验的教授求助。这位领导解释说,专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局外者也许有办法。

这位教授研究过该社区的其他问题,他知道这些孩子并不愚笨。相反,他们有着机警得惊人的生存头脑。因此,教授怀疑他们读书方面的缺陷是由于缺乏动力所致,而非智力方面的原因。在研究生的协助下,教授在该社区进行挨门挨户的调查,看看有多少家有藏书。结果发现65%以上的人家都没有。而且他还发现,上学的大部分儿童极少(要是有的话)听过父母或其他成人给他们读书,甚至极少见过有人读书。

在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文化是以口头传承而非读写为主导方式代代相传的,说唱是这种文化的一个发明,而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

教授使用从西尔斯基金会那里获得的资金购买了一套查理·卓别林的无声片,每天在小学礼堂里放映,允许学生随意进来看电影。一时间,渴求识字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校园,学习开始了。因为学生们特别渴望能看懂电影中的字幕。

(一)避免学生出现“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也就是在某一种情境中,不管用尽什么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从而丧失自信,导致完全没有了学习动机。从学习中产生的无助感就叫“习得无助”。

产生“习得无助”的结果,其实错不在学习者,而是教授者的错误或疏忽造成的,可能是教授者所教的东西远远超过学习者的起点;也可能是

教授者的教法不适合学习者。作为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力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来是快乐的事,也是获取知识、丰富经验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中有的学生厌倦学习,不想学习,甚至把学习看成一种乏味的负担;有的学生也想好好学习,把成绩赶上去,但一遇到困难,便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更别说提高学习成绩了。这个时候,只有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里“好之”、“乐之”其实指的是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时候,如果我们教师能利用非智力因素,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就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对学生已有的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提问,引起学生注意。

(三)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1、尽量多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强调评价应突出发展、促进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观发生了很多的转变—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注意了对学生智能因素的多元评价。

成功体验是学生通过自组化的内部加工获得知识、情感、方法、逻辑等一体化的真实体验。它既表现情感驱动的参与行为,又反映为所学、所思、所得、所悟带来的认识与发展的愉悦。其基本方法有:

(1)准确认识和把握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教育的关系,通过学习活动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和情感体验。

(2)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愉悦,恰当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能力。

2、请别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说到表扬,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评价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更是专家和教师们所提倡的。新课标提出,“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选拨和甄别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

3、学生需要得到鼓励。

新课标提倡教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表扬,让孩子在自信中快乐学习。教师在表扬学生时,应该持有以下观点:

(1)表扬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一种信念。

(2)表扬应该是真诚的。

(3)要表扬真正值得表扬的成就。

(四)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

1、正确认识“自制性归因”。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以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对应学生的“自制性归因”的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全面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学会从教师的角度想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

2、调整好学习的精神状态。

情绪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习的进行,而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则会极大的阻碍学习。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鼓起面对重压的勇气,产生化解重压的兴趣,提高承受重压的能力,还掌握了化解重压的方法。

3、培养参与意识。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景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这是最有效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到达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下载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分制下激发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情感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