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
唱法是指演唱歌曲的方法。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种唱法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标准,用不同唱法演唱的歌曲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唱法已不再是17世纪的唱法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同时,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唱的流派,有“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总之,不管哪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声音连接圆润优美、行腔委婉、线条优美流畅,吐字准确清晰,字音连贯、母音一致,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高位置起音,高位置安放。
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气去歌唱。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的艺术,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伴奏通常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音色,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论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在当前,将民族韵味放在歌唱观念之首位的唱法即为民族唱法。它独特的韵味通常表现在咬字、行腔、音乐风格等方面。咬字俗称“唱字”,是根据汉字四声行腔归韵的。我国的民族唱法特别注重咬字,戏曲和曲艺也同样如此。民族唱法我们通常要求的是咬清字头、唱好字腹、收准字尾。在行腔上,民族唱法讲究一些“小拐弯”,也就是一些装饰音、倚音、滑音等唱法比较讲究。它通常用韵味的浓淡来衡量歌手演唱的表现力,“死曲能唱活,任凭腔来润,腔随情感转,字领腔儿形”就充分地说明了民歌的韵味。
民族唱法发声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真声为主的演唱,这种演唱大多用的是胸式呼吸,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声带整体振动,声音结实、明亮。比如:郭兰英演唱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还有她演唱的民歌《南泥湾》等作品,采用的都是真声唱法。这种声音适合演唱中、低声区的歌曲,因为以真声为主,所以,唱高音比较困难。
第二种是以假声为主,唱高音较容易,唱低音较困难,这种声音声带缺少张力,往往适合演唱柔和的作品,强劲有力的作品不适合。比如:刘长瑜演唱的京剧《红灯记》“都有一颗洪亮的心”;云南民歌《猜调》等等。
第三种是真假声结合的演唱,这种方法中低音以真声为主,且掺少部分假声,到高音,以假声为主,真声很少,也有人比喻“假声的位置真声唱”,这种声音,如果能够很好地和气息、共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这种声音会是非常的圆润、明亮,刚柔相济,赋予表现力。比如:《亲吻祖国》、《世纪春雨》、《枫桥夜泊》、《茉莉花》等等,目前,我国的民歌作品的演唱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发声方法,同样,这种发声方法也是和美声唱法的发声是一致的。
民族唱法的共鸣和共鸣重心的调整比较灵活,整体的共鸣型号比美声的要小一些,可以说,它的共鸣管道比美声的共鸣管道要窄,有些作品甚至要窄得多,我国民族唱法所用的共鸣有利于表现我国的民族语言和旋律的韵味,对体现我国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恰倒好处。这一点,我们从声音的效果就能够听出来。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声音自然,形式灵活,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流行唱法提倡歌者个性的张扬,而不拘泥于固定的演唱标准。
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来扩大效果的,因此说,一个好的音响师是至关重要的。它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宣染气氛,用不同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队伴奏,集说唱一体的演唱技术。
通俗唱法的发声也有真声、假声和混声。使用真声时声带完全振动,它的共鸣主要是胸腔;在流行歌曲中,叙述式的主歌部分一般采用真声演唱较多,华语的歌手像田震、蔡琴、李宗盛、迪克牛仔等。
使用假声时声带局部振动,它的共鸣主要是头腔。假声的特点是声音尖细而飘逸,需要用气息的有力支持,来控制好声音的强弱。假声一般用在歌曲的***部分,也就是高声区,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往往和真声交替使用。如:杭天棋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的最后部分就用了纯假声的演唱方式。
使用混声,是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的声音,音量不大,缺乏力度,一般歌手在进入高声区时,往往用此方法。
通俗唱法的共鸣同样是分成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通俗唱法的共鸣和美声不一样,唱歌的时候不需要每个音都有共鸣,比如,唱轻音和中音时就基本不需要共鸣,但在唱高音时就必须用这个技巧。
通俗唱法的风格大致分这么几种:说唱风格、音乐剧风格、民谣风格、中华民族流行风格、爵士风格、摇滚风格、乡村风格等等。
总的来说,通俗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实力来。如: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亚.波切利就拥有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一样的技巧,并将通俗唱法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声音的音色、还是音乐的表现力都堪称世界一绝,他以崭新的方式打破了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的界限而雄踞欧美许多国家流行榜的冠军位置。
综上所述,在发声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是混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的是真假声结合的方法;通俗唱法运用的是真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是整体共鸣,强调的是整体歌唱,其中最注重的是“面罩共鸣”;民族唱法的共鸣腔体就美声来说,相对较窄,没有美声开得大,用的多,但也比较讲究声音挂在面罩上;通俗唱法的共鸣一般来说,唱高音时用一些,因为在演唱时有麦克风,所以,不是特别强调共鸣的音量。
三种唱法的共鸣效果不一样,但是共鸣腔体确是一样的。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上,美声唱法改变以往的重声不重字的现象,现在也强调吐字要清晰,这一点,可以借鉴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对唱好美声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通俗唱法的吐字咬字强调的是要像说话一样的自然、清晰。总之,三种唱法都要求的是声音靠前,明亮,吐字清晰。
三种唱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同”大于“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唱法的研究也不例外。
第二篇: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唱歌气息及发声的基本知识
就中国目前声乐发展的形式和情况,早在86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三种唱法气息运用以及发声方法的基本知识。
1、美声唱法:它是国外的声乐艺术,17世纪由意大利歌剧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在很大的剧场演唱,而且不用电声的麦克,直接穿透乐队来演歌剧。这就要求在唱法上要非常的科学。世界各国都在学美声唱法,而且公认这种唱法非常的科学。三十年代和我国解放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美声。(合唱主要运用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一)来源:它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1)是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曲艺(戏曲有三四百种,以唱、念、坐、打为特点。曲艺又叫说唱,是以说和唱结合的叙述性的形式和特点。(2)是来源于民歌(它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直接来自于民间,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二)定义:在继承和吸收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这三种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混声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声音更圆润、亲切。
3、通俗唱法:又叫流行音乐、流行唱法,是指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是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麦克风演唱。
一、唱歌姿势、面部唱相、放松问题(一)姿势:头正,眼睛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下巴内收。挺胸,略向前倾。两肩、双臂、手自然下垂,放松。肩膀向下、向后展开,这样有利于胸部的扩展。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即脊椎要立起来,但注意整个后背不要像铁板一样,那样整个脊椎会僵硬,把用力点放在腰椎上,即把力气用在腰椎上。两脚自然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稳,脚底 要有向上充实的感觉。整个人处在即积极又放松的状态。
(二)面部唱相:眼睛有神,不要皱眉,脸是打开的,面带微笑,脖子到头顶都是自然兴奋的。双唇自然放松,嘴型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以自然的微笑状态打开就够了。
(三)放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是说在歌唱状态下放松(简单的说,该放松的放松,不该放松的不要放松。)放松并不等于松懈。(例如:塌胸、驼背、脚站不直等等。)
二、唱歌发声的器官
包括呼吸器官(动力)、发声器官(振动体)、共鸣器官(共鸣器)、吐字器官。
(一)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支气管、肺、胸腔及隔肌(横膈膜)。呼吸原理:胸腔有左右两个肺(肺本身没有扩张和吸气的能力),胸腔里有十二对肋骨(上小下大)。横膈膜在第五大片。它把胸腔和腹腔隔开。吸气时,空气由口、鼻,经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这时,肋骨扩张,横膈膜下降,整个胸腔向下伸展,容器增大。呼气是,肋间肌肉放松,胸廓容积缩小。
(二)发声器官:发声器官由喉头和声带组成。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上连舌骨,下接气管。
声带:喉头中间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气息经过气门,击起振动,声带就闭合挡气,发出声音。声带在不发音的状态下是张开的,在发低音时半张,发高音时闭合。
(三)共鸣器官:包括头腔、胸腔、口腔。
头腔:处于硬鄂以上,包括鼻腔、鼻咽腔、额窦、蝶窦。
胸腔:处于喉头以下,包括气管、胸腔等
口腔:中间部分,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口腔等
(四)吐字器官:包括唇、齿、舌、牙、喉、腭(软腭和硬腭)。
三、唱歌的呼吸
日常生活的呼吸是一种自然生理运动,它是下意识进行的,而歌唱的呼吸则是一种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控制的呼吸运动,是有意识的,这种呼吸运动要靠后天去培养,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是不仅要获得大量吸入空气的能力,而且要以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力量呼出气体,从而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和统一纯美。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最终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是歌唱发生的动力和基础,没有呼吸的歌唱只会是一纸空谈。但对从来没有进行过声乐训练的教师朋友要掌握正确的歌唱呼气存在着困难。怎样感受歌唱的吸气?怎样的吸气是正确的?
唱歌的呼吸
胸腹式呼吸:借鉴美声唱法。即横膈膜和肋骨联合呼吸。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肋骨向周边扩张。气吸入丹田(即肚脐眼下两指)。它合乎生理机能规律,有助于脊椎两柱的扩张,吸气量比较充足,跟歌唱状态能协调一致,得到全身唱的效果。
要求:吸气动作快,外部动作小,动作平稳而轻巧。注意气不要吸得太深、动作太僵,这样声音容易发沉,发闷。)体会睡觉时的吸气。用的是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肯定失眠。合唱的呼吸:
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
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
四、微笑(容易获得高位置)
微笑就是笑肌抬起来歌唱(一抬笑肌后,整个歌唱的通道缩短,整个声音往前走,可以获得声音的明亮流畅,更容易获高位置。)注意:(嘴放松,不要与呼吸脱节)(唱完歌后,感觉两狭有点酸、累,那就对了。)
五、唱歌的喉咙状态(开喉吸气)歌唱发声中,打开喉咙和喉头位置的正确与稳定是极为重要的。
(一)喉头位置:将喉头放在向下的吸气位置,或深呼吸的位置上。(卡鲁索曾经说过:打开喉咙只需依靠呼吸的一点力度,而不需要使人察觉到张大着嘴。)
(二)打开喉咙:指口、咽腔的打开。即“半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的要领:首先注意鼻、口同时吸气,打开喉咙,气从喉头那下去颌关节向上打开,下颌是松的,挂着的。抬上颌的同时,硬腭和软腭抬起来并保持住。当然,吸气时,鼻腔是打开并保持住的,舌位和嘴唇放松,是积极的从里面带动外面打开。越到高音,喉头更通畅。
六、唱歌的通道
在歌唱训练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是“U”通道。即后通道、全通道(用比喻来讲,就是在耳朵后边,裤线的后边)
“U”通道的好处:(1)上下比较通畅。(2)声音容易进入头声。(3)气息跟头声下边容易连成一条线。
金铁霖教授曾经将歌唱的通道比喻成高速公路。引用他的话说:如果路修不直,修不平。则汽车走不顺走不快。反之路不平,又窄又堵塞,好车也开不快,也很难到达目的地。
七、唱歌的共鸣
声带振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共鸣腔内产生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歌唱时的共鸣有以下几种:(一)口腔共鸣:口腔自然地打开,面带微笑,下额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喉咽部的负担,进而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点在硬腭前部)
(二)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软腭也随之上抬,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犹如打哈欠或打喷嚏的准备动作,使声波能沿着上腭骨传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处。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但要注意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里送出,造成鼻音。(点在硬腭后部,即软腭小舌头上)
(三)胸腔共鸣:咽喉作半打哈欠状态,上胸稍有下榻的感觉,把声波在硬腭上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犹如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这种共鸣效果宽厚、结实。要注意防止声音故意下压,咽喉肌肉紧张,造成喉音。(点在下牙背上)
八、唱歌的气息和位置的问题
(一)声音与气息支点分开,成反向走法。既位置越高,气息越深(点越下)。
(二)声音在前,人在后(人重心在后,腰椎有力,后背不能发僵,肩膀向下向后,利于胸腔打开和人的扩展。)
九、起音和音域
(一)起音的要求:打开喉咙形成的“音管”至起音的动作必须是平滑的进行的。
注意:以开喉吸气为前提,嘴唇放松,以点带面(哼鸣的高位置),一发音就往里吸。
(二)音域:为使三个声区都具有头生色彩,以均匀而统一的音域为歌唱的主线,用掩盖、变圆的声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所必不可少的主要条件。(在练习中,先用假声来体会高位置即哼鸣的感觉,然后在同一位置上加入真声的混合唱,或用单叫法练习体会。)
第三篇: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教案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6小结。
第四篇:浅谈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融合论文
摘要:美声和民族唱法在当下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声乐教学中逐渐将两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这样的歌声将具有美声和民族声乐的特色,弥补了各自单一歌唱中的不足。本文简单探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对比及融合的措施,希望能够给声乐教学一点新的启发。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声乐即人声演唱,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按字面意思即优美的声音,即唱法本身就涵盖了优美的特点。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植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产生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歌唱形式;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涵盖的民歌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样性。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国现代声乐的两大重要标志,同时两种唱法本质区别较大,教学如果能将两种唱法有机融合,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差异
1、气息运行的异同
声乐,是由人声来演唱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声乐教学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需气息的运用。中国唐代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说:“善于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两种唱法中共同需要严格练习的。民族唱法,气息运用讲究从中腹部(丹田)酝酿,胸腔而发。美声唱法,气息却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学中有专业三点强调,即印堂、横膈膜、下腹部这三点,就是歌唱中气息运行呼出的关键。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学强调唱出细致清晰的单线型声音,即重视气息和声音的一致性,而美声唱法则重视气息的保留和存储,强调尽量能用最少的声息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演唱中关键在于气息的呼出,配合协调声门,让气息平缓而舒畅。所以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强调气息的运行与呼出,强调腹腔对于气息的把握与控制,只是在实际声门呼出,最后形成的声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
民族唱法重视声音的线性流出,强调声音的强度与清晰度,气息运行期望达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词、音乐的交汇,展现出民族独具特色的唱法音调。美声唱法始终重视声音发出后的优美度和动听度,所以在运气方面大多予以保留,并不在意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线性凝聚力,只要气息能够顺畅的在声腔中流动,让气息运行下的唱词展现出优美的表现形式即可。所以从最终声音效果上看,美声唱法的气息较深厚,声音柔美、饱满且稍显松散,重视共鸣,善于将唱词与气息运行交汇合成,通过气息运行表现唱法的整体共鸣之美。而比较民族唱法,声音铿锵有力,气息强且浅,声音明朗且冲击力度大,声音效果亮、薄,真声频繁,气息运行抒发快且相对彻底,带来的是直接而透彻的听觉体验。此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语气上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唱法语气相对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固定音调,气息运行多变,有提气、歇气、换气等。美声唱法要求唱词不允许被语气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调转变,乐句的分句来换气。
2、嗓音运用的异同
嗓音运用是整体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点在于嗓音的运动方式,强调嗓音的运用技巧。不论民族方法和美声唱法,声音都是由人体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民族唱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别是受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影响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又在固定范围内,都有着单纯、直接、铿锵有力的特色,彰显我国整体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鸣教窄,声音单纯,一般唱词明朗,情感鲜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声较多。美声唱法重视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气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气息都是对应合理划分的,以便能够在完美的气息配合下发出最为动听的声音。美声唱法为确保嗓音发出较为清晰、圆润、松弛,一般会将喉头位置放低,强调声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实现宽广、统一的音域开拓,歌唱情感表达是贯穿、连续的。另外,在嗓音的运用上民族唱法有一个有别与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特技巧,润腔过程一般带有演唱者的表情传达,体现出演唱者的主观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的鲜明特色。润腔技巧的表现过程一般带有颤抖、连滑,伴随假唱,在各种民族歌曲中随处可见,若缺少润腔技巧,即会失去民族唱法的灵魂特征。润腔是民族唱法有别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
3、共鸣展现的异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之处在于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共鸣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将声音传达,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声唱法的表现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视,通过口腔的打开,最大化提高共鸣展现空间,因此对于咽喉部的运动要求非常细致。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展现共鸣效果的最基本方式,头腔共鸣能够将嗓音聚集高位置产生面罩共鸣,使得整体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远的传播距离,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共鸣主要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决定的,因此每种民族唱法的共鸣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体上民族唱法共鸣多表现在局部,展现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鸣和鼻咽腔共鸣,有别于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鸣特色使得整体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间会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强化了歌曲艺术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达张力。民族唱法发声嗓音很多出力与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倾,表现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妩媚,唱词随曲调自由切换,不刻意追求气息与嗓音的配合度,而侧重在嗓音流出的张力,使得嗓音共鸣展现方式富有戏剧性感染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鸣在表现方式和唱法技巧上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两者追求的共鸣意义和共鸣效果却是共通的。两者共鸣展现技巧、共鸣汇集位置在认识上具有共通性,同时表现共鸣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论相通性。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从声乐观念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不只局限于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演唱表演能力。声乐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舞台演唱过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达,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舞台表演组织和演唱排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需要具体的声乐课堂给予足够的教学培养,教学培养的指导理念便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观。声乐观念是所有学习声乐艺术的人必须有的对于声乐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它的本质是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爱好,表现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探索精神和目标追求。目前声乐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爱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毫无借鉴,更没有融合意识,只是单纯局限在民族唱法教学本身的规范要求上,反复练唱那几种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使得学习单调而枯燥。另外喜爱美声唱法的学生同样有这种现象,学生使用始终辗转在美声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鸣表现上,很少涉猎民族唱法领域,美声唱法也固封在领域,得不到发展和革新。这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想要将两种唱法顺利的融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声乐观念入手,教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每种唱法,认识到每种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进一步认识唱法融合带来的声乐综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从技巧借鉴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属于音乐文化传播范畴,所以教学内容本质上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美声唱法源自于欧美,唱法的灵魂就是表现美感,因此对歌唱效果的动听度要求极高,演唱效果追求灵动曼妙,极富艺术性,往往有华而不实的空洞。我国民族唱法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结合生活劳作,表达出一种最直接真挚感情,所以唱法表现的直接生动,追求给听众最真切直白的情感传达,要求歌唱效果必须明朗透彻、生活气息浓厚,不过往往有肤浅的世俗之嫌。两种唱法的融合将会各自弥补单一唱法的单薄寡淡,给声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学应从两种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鉴,深入开发融入应用领域,这种教学理念可以作为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美声唱法毕竟和民族唱法虽有诸多差异,但是融合教学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点,找出具体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实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美声唱法的必须加强民族风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须重视声乐美感的提升,所以这样的改革方向也给声乐教学关于两种唱法的融合带来明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便于实施两种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两种唱法融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从源头解决了各自唱法单一的缺陷。不过两种唱法作为整体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完全教会学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才有机会进一步融合贯通。
参考文献
[1]耿俊超.试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3):90.[2]薛靖淳.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艺术,2018(01):74.[3]张海强.微探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206.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五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分析与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分析与研究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编号:2013D070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分析与研究,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本人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一线服务了十几年,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在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运用“一刀切”的教学环节是非常普遍的。学校对现在幼儿教育形式发展的不重视,造成了所培养的幼儿教师不能达到教学单位的专业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严重妨碍了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演唱技巧、发声练习上,对学生将来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重视,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目标相背离。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内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直接推动了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展。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中,气息的使用规范成度较差,歌唱状态的调整和运用也不是非常到位,共鸣腔体的运用不是很全面,整体感不强。在美声唱法介入后,上述一些缺欠得到了很好的填充。在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掌控上有了明显提高。从实际演唱中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气息的稳定程度明显增强,气息的利用率也有显著提高,气息的支持力也明显增加了许多。一改以前传统民族唱法声音轻飘的歌唱质感,增加了歌唱的稳定性。歌唱状态方面积极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通畅状态,这种通畅状态能提升歌唱的开阔度,演唱声音增添了许多金属光泽,也有利于气息的流畅通过,气息的流畅通过就直接减少了歌唱负担,给歌唱的动力(气息)铺平了道路,气息可以直接作用于发声器官,从而较顺利的进入歌唱状态。民族唱法在与美声唱法结合后,民族唱法的歌唱共鸣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唱法所使用的共鸣是局部共鸣,美声唱法使用的是整体共鸣。局部共鸣与整体共鸣的共鸣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使用局部共鸣所产生的歌唱效果较为直白,音量不够宏大,声音的空间感不够开阔。在演唱高音区时,歌唱的声音效果不够柔和,听起来有一定程度上的尖锐感。整体共鸣的演唱效果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共鸣缺憾,运用整体共鸣来进行歌唱,音色圆润饱满,声音有稳定性和开阔感,音量的可调节程度远大于局部共鸣,在演唱高音时声音依然稳定坚实、饱满雄壮。民族唱法把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融入其中,用稳定的歌唱气息、开阔的歌唱状态、完整的歌唱共鸣把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声音有效地掌控在高度统一的歌唱状态内,使歌唱声音稳定圆润、合理统一,尤其高音区,以往尖锐、扁白的声音质感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开阔、明亮。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方式
唱歌即要唱声更要唱情,作为声乐教师,要学会自觉地引导学生从音乐出发,唱出很自然和谐又好听的歌声,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训练。我们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听觉艺术,歌唱当然也是听觉艺术,从事这项专业的人要有一副好的耳朵,耳朵里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是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如何使学生鉴别正确的声音概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听”。男、女、高、低声部的歌曲都要听,好好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中国的,外国的作品唱得好的都要听。如果耳朵里没有丰富的听觉积累,就听不出好坏。听着都差不多,这个也行,那个也好,好在哪却不清楚,听着有毛病也说不清楚,那么如何建立正确和谐的声音概念只有多听。例如,我们学英语,谁的发音标准,谁的发音不标准,听上两年全是英国人说话,这样一来,你的耳朵里就有了听觉的积累,再听就有了标准,有了辨别能力,就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的。音乐是听觉艺术,用嘴说很难说清楚,耳朵要有辨别能力,包括坏的,听了坏的要知道哪是坏的,别那样唱,只要是唱得好的声音,一定是自然的、和谐的。教师要训练学生多听、多区别、多分析,避免学生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弯路,树立起自然、和谐的,正确的声音观念。当你唱出来的声音内行外行听了都满意,那就是好的方法,好的声音。沈湘老师曾说过:“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好的声音都是科学的。总之,古今中外歌唱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共性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要不断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严格训练声乐的基本功。在取长补短,相互吸收的原则下,让我们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勇于突破。进一步推动、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声乐演唱及教育事业。以我为主,外为中用,艺术要有民族特征,但不应有国界,她是属于全人类的。必须牢牢记住:“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3 完善声乐教学评价
声乐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价值,依据声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的教学过程和所达到的教学成果是否有助于教学,判断声乐教学的开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是否达到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声乐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第一,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声乐实践进行反馈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表现为学生在教师抽查时,自主进行演唱的能力,教师对其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在学生接受较短课时所采用的教学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是整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整节课的综合评价。适合于一段时间的学习或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评价。第三,总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评价形式,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完全部声乐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对学生声乐学习形成的总结性评价。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正引导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现在,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稀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都是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是我们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浩亮.谈幼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现代交际,2009(12).[2] 余朝红.新时期幼师声乐教学探讨[J].教师,2009(09).[3] 马磊.内蒙古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4] 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5] 赵晖.幼师声乐教学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J].音乐天地,2011(05).[6] 袁萍.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与声[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作者简介:李丽华(1977―),女,安徽人,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