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区域活动的园本教研阶段小结
关于区域活动的园本教研阶段小结
区域活动是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是实现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主题的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
然而区域活动恰恰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弱点,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存在如下误区:
一、区域设置形式化。
主要表现在:
1、设置的位置大大超出幼儿的视平线范围或可操作范围;
2、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区域设置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教师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3、主题形式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材料投放存在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材料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不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有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的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之分,各年龄班投放的材料大同小异,千篇一律。
三、教师的指导欠妥当。
1、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解者”动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指导随意性大。
2、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置身于孩子的活动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3、教师的观察不够深入、了解得不够全面,有的只是安静的看着幼儿安静的摆弄物品;有的还不知道该用哪种正确的指导方法去指导幼儿操作,幼儿遇到问题时直接代替操作或告诉结果
面对区域活动存在的误区,我们开展了“以实践为基点,以体验为核心,引导教师们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新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模式的园本教研,具体措施是:
一、一研,确立课题,寻找困惑
进行第一次教研活动,让每个教师谈自己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及在区域活动中的困惑
活动实录:
园长:“你们认为咱们在咱们一日活动各环节中,除了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剩下的其它时间是些什么时间?”教师“晨午间活动、户内活动、生活活动”“对很好,那么在晨午间活动及户内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活动”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区域活动”“那大家谈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及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吧”
艺丹老师:“区域活动能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充分展现幼儿的特性,可是咱们班容量大,活动空间小怎么活动”
老师:“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材料,为幼儿各方面发展提供契机,可是我们提供的材料太少了,我们又不知道该投放什么?”
老师:“区域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可是由显得很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教师们说的热火朝天,园长一看这场面赶紧趁热打铁
园长:“看来大家都了解区域活动的作用,然而操作起来却都不知如何下手,那咱们就把区域活动作为咱们的一个课题”大家每人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困惑的问题先写下来”
于是大家写下来:
1、区域材料因如何投放?
2、教师何时介入活动?
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评价?
4、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的有针对的指导幼儿活动不趋于形式?
5、小班孩子如何才能成功的将幼儿引导进区,教师因如何有效选择材料?……
就这样我们的这个课题就产生了,并且提出需要解决的困惑,于是我们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如何投放?”要求教师根据各年龄段目标收集材料,并投放,在实践中去研究材料如何投放?下一次活动的地点就是各班教室,到实践中去研究?二、二研,以实践为基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一)第二次教研活动是按年龄段在各班进行的,各教研组成员直接进入班级看各班的区角活动,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以下是各年龄段观摩时投放的材料及目标:
大班:自主区域活动
语言区:
1、围绕“有用的绳子”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连贯讲述。
2、了解绳子的作用,加强对绳子的了解。
娱乐区(动手操作区):
1、通过穿线板造型,穿珠子,翻绳游戏、编手链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玩绳的乐趣。
2、通过操作让幼儿学习穿线缝纫方法,学习用绳穿线造型,提高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同时达到练手练脑的目的。
数学区:
1、学计算打绳结,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学会打绳结,训练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3、通过引导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能力。
美工区:
1、纸绳、毛线绳编织、造型、贴画组图,吸引幼儿对彩色纸绳和毛线绳兴趣,感受绳子的美。
2、鼓励幼儿大胆现象构图制作。
3、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评价欣赏作品)
大二班:自主区域活动
小制作组(材料:鸡蛋壳、彩笔、手工纸、胶棒)
1、培养幼儿对小制作的兴趣。
2、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培养动手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意和创作能力。
缝制组:(材料:布头、线针)
1、愿意进行自我服务性活动
2、大胆进行精细创作活动。
3、初步掌握进行小肌肉活动的基本方法。
益智区:(材料:废旧挂历)
1、利用废旧材料,根据画面拼图。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3、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形状的组合。
泥塑区:(材料:橡皮泥)
1、用捏、压、团、揉等方法制作橡皮泥作品。
2、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及对小制作的兴趣。
穿线板组:(材料:绳子、穿线板)
1、幼儿乐意进行小肌肉活动以及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习惯。
中一班:自主区域活动
益智区:
1、让幼儿尝试按不同的颜色或瓣数进行插花,在插花中体验美感、成功的乐趣。
2、能正确点数10以内数量并写出总数,根据总数粘贴。
美工区
(一)拼贴
1、乐意寻找收集废旧材料,喜欢动手操作。
2、愿意用废旧材料进行粘贴活动,随意拼摆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图形。
美工区
(二)1、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操作,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自制春天的作品并粘贴在墙面上进行讲述。
角色区:小医院
1、培养幼儿对不同职业的人的尊敬,了解医生,知道生病要去看医生,做个勇敢的孩子。
3、了解到医院就诊的程序。
中二班:自主区域活动
服饰加工厂:
1、让幼儿通过想象设计不同的服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通过设计服饰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益智区:
1、让幼儿体验插花的乐趣。
2、让幼儿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插花
手工区:
1、通过运用种子、蛋壳、废旧布料、橡皮泥等材料进行粘贴、剪、捏等让幼儿对手工活动感兴趣。
2、让幼儿乐意寻找收集废旧材料。
科学区:
1、通过操作探索发现磁铁的特性,水的沉浮等现象。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3、大胆探索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班区域活动
小一班:主题区域活动(瓶瓶乐)
建构区:
1、喜欢尝试摆弄操作材料,对建构活动感兴趣。
2、能用饮料桶搭建简单的造型、垒高。
3、培养幼儿初步合作能力。
美工区:
1、愿意观察和探索简单物体的折叠、剪贴、等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想象和创造。
2、会简单的对瓶子进行装饰。
数学区:
1、对周围环境中经常接触的物体的形状感兴趣。
2、通过操作感知体验物体的形状特征。
小二班:主题区域活动(多样的车)
语言区:
1、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讲述。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进行讲述。
美工区:
1、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大胆尝试用美术工具进行涂色、粘贴等对汽车进行装饰。
益智区:
1、培养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成功的快乐3、学习走迷宫的方法。
数学区:
1、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和想象力。
2、运用几何图形拼贴汽车。
建构区:
1、喜欢尝试摆弄操作材料,对建构活动感兴趣2、运用废旧盒子搭建汽车。
停车场:
1、培养幼儿社会服务能力。
2、培养幼儿分类归纳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二)、按年龄段分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分析。从互相分析交流中体验总结自己班材料投放的成功与失败。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目标材料观察分及小组研讨可以看出,教师已经对区域材料投放上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对废旧材料进行了很好利用,可以说教师在实践中通过选择材料并投放,及幼儿的实践中已对材料的投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困惑。例:中二班手工区材料没有层次性?大二班投放材料目标单一?……争对这些问题我们准备开展第三次研讨。
三、三研,以实践为基点,以体验为核心,引导教师们主动建构新理论。
有了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就会言之有物,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根据实践谈谈在农村区域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教师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每个教研组总结,最后大家把各组结果综合:认为:材料投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符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操作性:便于幼儿操作,通过操作动手动脑。
3、层次性:适于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要求4、可变性:一种玩具多种教育功能。
5、时代性:要符合现代幼儿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一致。
6、创新性:有了窗新,幼儿才会更加喜欢,有兴趣7、利用性:在农村资源缺乏情况下,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及废旧材料。
8、生活性:从幼儿生活中来,为幼儿生活服务。
9、安全、卫生性: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必须是安全、卫生的。
可见,通过第三次研讨教师已经通过自己实践、体验、小组的交流分享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上升为一个成功的理论,相信教师也会很自然将自己总结的理论上升到实践中。
从本阶段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分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兴趣,已经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整个研究计划,但是活动区中教师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还很盲目,不管怎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通过活动区研究,争取让每个幼儿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第二篇:关于区域活动的园本教研阶段小结
区域活动是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最能体现幼儿的本体性价值,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依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纵玩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是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剂,是实现个别教育,增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主题的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
然而区域活动恰正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弱点,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存在以下误区:
一、区域设置情势化。主要表现在1、设置的位置大大超越幼儿的视平线范围或可操纵范围;
2、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区域设置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教师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3、主题情势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斟酌幼儿当前的爱好需要。因此,没法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材料投放存在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的缺少常常性的变化,材料一放就是一二个月,乃至一学期,不能引发幼儿的成心留意,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有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往想往操纵,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进展开;有的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之分,各年龄班投放的材料大同小异,千篇一概。
三、教师的指导欠妥当。
1、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解者动走走西看看,未能留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指导随便性大。
2、区域活动进程中,教师置身于孩子的活动少,走走看看巡查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爱好。
3、教师的观察不够深进、了解得不够全面,有的只是安静的看着幼儿安静的玩弄物品;有的班级里,幼儿在这边玩,教师们却在那边谈笑风生&
面对区域活动存在的误区,我们展开了以实践为基点,以体验为核心,引导教师们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新理论,增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模式的园本教研,具体措施是:
一、一研,确立课题,寻觅困惑
进行第一次教研活动,让每一个教师谈自己对区域活动的熟悉及在区域活动中的困惑
活动实录:
园长:你们以为我们在我们一日活动各环节中,除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剩下的其它时间是些甚么时间?教师晨午间活动、户内活动、生活活动对很好,那末在晨午间活动及户内活动中应用最多的是甚么活动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区域活动那大家谈谈对区域活动的熟悉及在区域活动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吧白老师:区域活动能使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充分展现幼儿的特性,可是我们班容量大,活动空间小怎样活动
杨老师:区域活动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自由选择材料,为幼儿各方面发展提供契机,可是农村幼儿园为我们提供的材料太少了,我们又不指导该投放甚么?胡老师:区域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可是由显得很乱,真不知道该怎样办?教师们说的如火如荼,园长一看这场面赶快趁热打铁:看来大家都了解区域活动的作用,然而操纵起来却都不知如何下手,那我们就把区域活动作为我们的一个课题大家每人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困惑的题目先写下来因而大家写下来:
1、区域材料因如何投放?
2、教师什么时候参与活动?
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评价?
4、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的有针对的指导幼儿活动不趋于情势?
5、小班孩子如何才能成功的将幼儿引导进区,教师因如何有效选择材料?[!--empirenews.page--]
就这样我们的这个课题就产生了,并且提出需要解决的困惑,因而我们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如何投放?要请教师根据各年龄段目标搜集材料,并投放,在实践中往研究材料如何投放?下一次活动的地点就是各班教室,到实践中往研究?
二、二研,以实践为基点,总结经验发现题目。
(一)第二次教研活动是按年龄段在各班进行的,各教研组成员直接进进班级看各班的区角活动,通过实践来发现题目,以下是各年龄段观摩时投放的材料及目标:
大一班:主题区域活动《有趣的绳索》
语言区:
1、围绕有用的绳索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想出解决题目的办法,并能联贯讲述。
2、了解绳索的作用,加强对绳索的了解。
文娱区(动手操纵区):
1、通过穿线板造型,穿珠子,翻绳游戏、编手链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玩绳的乐趣。
2、通过操纵让幼儿学习穿线缝纫方法,学习用绳穿线造型,进步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同时到达练手练脑的目的。
数学区:
1、学计算打绳结,进步幼儿对数学活动的爱好。
2、学会打绳结,练习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3、通过引导幼儿相互检查验证,培养幼儿合作交换能力。
美工区:
1、纸绳、毛线绳编织、造型、贴画组图,吸引幼儿对彩色纸绳和毛线绳爱好,感受绳索的美。
2、鼓励幼儿大胆现象构图制作。
3、培养幼儿审美能力(评价欣赏作品)
大二班:自主区域活动
小制作组(材料:鸡蛋壳、彩笔、手工纸、胶棒)
1、培养幼儿对小制作的爱好。
2、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培养动手和应用材料的能力。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意和创作能力。
缝制组:(材料:布头、线针)
1、愿意进行自我服务性活动
2、大胆进行精细创作活动。
3、初步把握进行小肌肉活动的基本方法。
益智区:(材料:废旧挂历)
1、利用废旧材料,根据画面拼图。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在平常生活中留意外形的组合。
泥塑区:(材料:橡皮泥)
1、用捏、压、团、揉等方法制作橡皮泥作品。
2、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及对小制作的爱好。
穿线板组:(材料:绳索、穿线板)
1、幼儿乐意进行小肌肉活动和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习惯。
中一班:自主区域活动
益智区:
1、让幼儿尝试按不同的色彩或瓣数进行插花,在插花中体验美感、成功的乐趣。
2、能正确点数10之内数目并写出总数,根据总数粘贴。[!--empirenews.page--]
美工区
(一)拼贴
1、乐意寻觅搜集废旧材料,喜欢动手操纵。
2、愿意用废旧材料进行粘贴活动,随便拼摆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图形。美工区
(二)1、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了解春天的主要特点。
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操纵,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自制春天的作品并粘贴在墙面上进行讲述。
角色区:小医院
1、培养幼儿对不同职业的人的尊敬,了解医生,知道生病要往看医生,做个英勇的孩子。
3、了解到医院救治的程序。
中二班:自主区域活动
衣饰加工厂:
1、让幼儿通过想象设计不同的衣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通过设计衣饰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进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益智区:
1、让幼儿体验插花的乐趣。
2、让幼儿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插花
手工区:
1、通过应用种子、蛋壳、废旧布料、橡皮泥等材料进行粘贴、剪、捏等让幼儿对手工活动感爱好。
2、让幼儿乐意寻觅搜集废旧材料。
科学区:
1、通过操纵探索发现磁铁的特性,水的沉浮等现象。
2、对探索活动感爱好。
3、大胆探索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班区域活动
小一班:主题区域活动(瓶瓶乐)建构区:
1、喜欢尝试玩弄操纵材料,对建构活动感爱好。
2、能用饮料桶搭建简单的造型、垒高。
3、培养幼儿初步合作能力。
美工区:
1、愿意观察和探索简单物体的折叠、剪贴、等方法,在活动进程中想象和创造。
2、会简单的对瓶子进行装潢。
音乐区、1、让幼儿在自制乐器的进程中体验快乐。
2、能应用打击乐器表现自己的情感。
数学区:
1、对四周环境中常常接触的物体的外形感爱好。
2、通过操纵感知体验物体的外形特点。
小二班:主题区域活动(多样的车)
语言区:
1、幼儿能对感爱好的事物进行讲述。
2、引导幼儿用完全的话进行讲述。美工区:
1、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爱好。
2、大胆尝试用美术工具进行涂色、粘贴等对汽车进行装潢。
益智区:
1、培养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题目的能力。
2、体验成功的快乐
3、学习走迷宫的方法。
数学区:
1、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和想象力。
2、应用几何图形拼贴汽车。
建构区:
1、喜欢尝试玩弄操纵材料,对建构活动感爱好
2、应用废旧盒子搭建汽车。
停车场:
1、培养幼儿社会服务能力。[!--empirenews.page--]
2、培养幼儿分类回纳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二)、按年龄段分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分析。从相互分析交换中体验总结自己班材料投放的成功与失败。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目标材料观察分及
小组研讨可以看出,教师已对区域材料投放上有了初步的熟悉,并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对废旧材料进行了很好利用,可以说教师在实践中通过选择材料并投放,及幼儿的实践中已对材料的投放有了初步的感性熟悉,但还存在很多题目困惑。例:中二班手工区材料没有层次性?大二班投放材料目标单一?争对这些题目我们预备展开第三次研讨。
三、三研,以实践为基点,以体验为核心,引导教师们主动建构新理论。
有了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就会言之有物,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根据实践谈谈在农村区域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教师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每一个教研组总结,最后大家把各组结果综合:以为:材料投放应遵守以下原则:
1、目标性:符合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操纵性:便于幼儿操纵,通过操纵动手动脑。
3、层次性:适于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要求
4、可变性:一种玩具多种教育功能。
5、时代性:要符合现代幼儿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一致。
6、创新性:有了窗新,幼儿才会更加喜欢,有爱好
7、利用性:在农村资源缺少情况下,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及废旧材料。
8、生活性:从幼儿生活中来,为幼儿生活服务。
9、安全、卫生性: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必须是安全、卫生的。
可见,通过第三次研讨教师已通过自己实践、体验、小组的交换分享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上升为一个成功的理论,相信教师也会很自然将自己总结的理论上升到实践中。
从本阶段的研讨来看,全园大部份教师们对区域活动课题研究都有爱好,已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有信心完成整个研究计划,但是活动区中教师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评价等方面、还很盲目,不管怎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往,通过活动区研究,争取让每一个幼儿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教研增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第三篇:园本教研
园本教研
摘要:以幼儿园为本体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研修等方式,在行动中获得和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实际知识,提高教学的领悟力。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结对扶助、逐级带教;脑力激荡、活跃思维;课例研究、互动学习;精读书籍、分享交流;建立档案、促进发展的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实践取向。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实践取向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体的,以教师群体性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的,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幼儿园为本体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研修的核心要点,在行动中获得和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实际知识,提高教学的领悟力,从而应对本园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运作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使幼儿园获得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行为改善的能力。
一、结对扶助,逐级带教
这是一种传统的传、帮、带的教与学的方法,师徒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结对形式,引导教师同伴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平台。老教师带新教师,初级教师跟中级教师,经验教师学专家教师,通过直接观摩完整的教学过程,学习教学策略,亲身体验可操作的教学方式方法,模仿、消化和汲取,不断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
二、脑力激荡,活跃思维
脑力激荡法可以用在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研讨上。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模式在当今幼教风靡时,教师们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的问题,如当年瑞吉欧教育理论之风吹进我园时,教师们提出:方案教学与主题活动有什么不同?实施方案教学还要实施领域活动吗?……通过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思维碰撞,组与组之间交流、分享,最后达成共识。
三、课例研究,互动学习
以往我们的课例研究,仅仅停留在某一次活动或某一种组织策略的研讨上,侧重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教师所获得的经验是单一性和片段性的。如今的教研活动我们把立足点放在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上,改变以往以某一单一活动为课例的教研方式,围绕着以专题性的主题系列活动为课例,以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线索,以集体性的参与观察讨论与自我尝试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活动形式,展开研究和讨论。
四、精读书籍,分享交流
没有教师的学习就没有教师的发展,教师学习的方式有多种,但阅读专业书刊是一种经济可行、操作方便的重要途径,阅读专业书刊是一种接受专家专业引领的隐性方式。
读书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靠的是什么?靠读书。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读反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每学期开展两次教师读书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交流为主:教师结合自己的个人情感与体验、教学实践、幼儿个案等阐述自己所读书的精髓,鼓励不同意见的辩论。我们还建立了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五、建立档案,促进发展
教师成长档案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凭证,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进步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的材料汇集。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1.教师成长档案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汇集的是教师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样本,它提供了教师进步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成就。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会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教师成长档案能够提高教师反思的能力
教师经常整理和检视自己的成长档案,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自己的进步过程和方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教师在预料自己教学行为后果的基础上作出明智决策和及时调整,有利于克服困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教师成长档案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
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的敬业与奉献、中年教师的干练与经验、年轻教师的创新与无畏……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参阅和了解同事的成长档案后而感受到,并在感受的同时激发互相学习的愿望,同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
4.教师成长档案能够为幼儿园发展提供依据
幼儿园管理者可以通过教师成长档案,了解本园教师队伍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而幼儿园的健康发展,自然就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只有在学习中提升教研理论,在反思中调整教研策略,在研训中改进教研方法,在探索中发展园本教研,才能使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代荣华.成功幼儿园管理制度全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3).[2]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
第四篇: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
时间:4月6日下午
地点:教研室
参加人数:
主持人:
活动主题——如何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
一、此次教研活动的背景
我们开展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研讨,目的在于:在研讨中通过思维的碰撞转变教师观念,改变一日活动以及过渡环节的处理方法,统筹安排,丰富环节的组织形式,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
二、活动准备
每位教师事先了解“过渡环节”的概念,对自己在过渡环节中得组织方式进行概括、小结,并寻找一些资料,学习他人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开展年级组讨论,改进自己在过渡环节中的组织方式。
三、本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主持人刘改娟:
近段时间发现老师们在组织过渡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请大家说说什么是过渡环节?都包括那些环节?
李自娟:过渡环节就是幼儿一日的学习与活动分割为不同的版块,在版块与版块之间便出现了一个转换时间,被称之为过渡环节。
王丽娜:两个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是过渡环节。宋华清:午餐与午睡之间的时间也是过渡环节。
孙旭博:其实过渡环节包括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转换,不过是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而已。
主持人刘改娟将教师列出来的过渡环节在大白纸上罗列:
短时间过渡环节:晨间活动与早点之间、早点与教学活动之间、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户外活动与餐前活动之间。
长时间过渡环节:午餐与午睡之间、午睡与午点之间、午点与游戏之间。
主持人刘改娟:
前两个星期,大家对如何组织过渡环节进行年级组讨论与学习,大家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自己这两周来在组织过渡环节中成功的经验。
杜琴英:我们中班孩子很喜欢拖拖拉拉,又的过渡环节之间只有短短一两分钟时间,因此我在过渡环节时注重规则意识培养,例如整理物品、洗手等环节,我就用音乐来建立常规,规定孩子在我把乐曲弹完之前,一定要把做好一切事情。
孙旭博:我们在上下楼梯时,孩子们很拖沓,往往派头已经到操场,排尾还在教室里,为了减少等待,我们大班规定:两个班级份楼梯走,孩子们要在一分钟走完楼梯,不拖拉。
张静丽:我认为小托班的孩子,在两个教学活动之间就是孩子上厕所,洗手,培养一些生活的习惯,我们会在过渡环节中教孩子洗手等。刘淑辉:我们班为孩子们提供了图书,在孩子们进行完生活活动后,可以自由看书,又便于收拾。
于平:我在大块时间的过渡环节中,让孩子们玩区角,但孩子们每天玩好不懂得收拾,常规很乱。
李峰:我有办法,我在班级里的每个区角,都设了一个小小管理员,给他们做一个挂牌,他们很有责任心,会管理、监督好区角的整理工作。
王丽娜:我会在过渡环节时组织孩子们念念儿歌,做一些安静游戏。
宋华清:我们小班,可以在过渡环节时注重与孩子的个别情感交流。
李自娟:其实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应该在过渡环节时注重与孩子的个别交流。
主持人刘 改娟:刚才老师们介绍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纲要》精神,“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并试图营建宽松的气氛,让孩子们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建立一些班级规则引导孩子改掉拖沓的习惯,用孩子的自律代替教师的催促。
但还存在问题:处理过渡环节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用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如:教学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去小便、洗手、看看书等,而且环节之间的转换也比较生硬,以集体活动为主,还是处于高控制状态,还没有真正从尊重幼儿、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的角度去考虑。
因此我们觉得,教师在过渡环节的转换中还缺少一定的机智,过渡环节应当有更加自然和有趣的转换方式。
我们应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过渡环节?
让老师们讨论并写下关键词,个别发言。最后达成共识:应为过渡环节营造一种低结构、低密度、低控制,宽松、自主、利于交往、有序的氛围。主持人李萃颖:今天大家都参与得很好,对于过渡环节的重视和改变,是一个师幼共同探索、共同调整、适应的过程。今天讨论了那么多的方法,与好的经验,希望老师们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在追随幼儿兴趣并提供支持的前提下,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之间的关系。让过渡环节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的过程,同时也让这个过程自然、和谐,充满乐趣!我们可以制定怎么样更合理的作息。
第五篇: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一、主持人(该园保教主任)介绍当日教研活动来源、目标及过程
(一)活动来源:
十五期间在《纲要》的领导下,我园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园所的发展确定了以关注幼儿生活为基点,开展自然化教育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过程中,针对老师在不同阶段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采取了把握时机,适时点播,双向对比,还有质疑、答辩等教研方式,来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的老师存在以下的优势:1.在教研教育实践中能够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生成活动,注重引领幼儿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在真实的问题中获得体验,并以此来体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2.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更乐于交流了,能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最终通过互动提升原有认识。3.在环境创设和区域材料的提供中,教师能够自然的与生活相结合,使之自然的融入到支持幼儿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材料的投放,已经远大于原有的游戏、操作、学习知识的价值,而是使材料自然的融入到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使孩子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在发掘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教师身上的一些不足:教师虽能够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开展活动,但仍存在着“做得多,想得少”的问题,教师虽然脑子很活,有很多的创意,但常常存在想的好,但不知道关键要发展幼儿的什么的问题。教师虽然知道反思很重要,但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时,却不善于对活动前的设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及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将近阶段的研究目标定为引导教师学习,从幼儿学习的角度,进行反思,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今天活动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了解教师在反思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反思中的问题来大胆的表达出来,第二阶段就是观摩一个班的区域活动,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帮助教师学会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反思不是从一两次活动进行实现的,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今天的教研活动,是前阶段教研活动的一个延续。
(二)当日教研活动目标及过程:
今天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感悟和学习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第二就是帮助教师学习捕捉活动中幼儿对他们传达的关键信息,并针对教师在反思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讨论如何从幼儿的角度来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教研过程主要分两个部分: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活动。
二、教研活动实录:
环节一:体验活动——体验推销护肤品的过程
体验过程:主要是让本园教师自由结组,自己选择在场的与会者作为推销的对象,并思考用什么方式和策略与对象沟通。体验完这个过程之后,分别交流各组推销的结果以及在推销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提醒刚才接受推销的与会者反馈自己刚才与推销老师之间互动的感受。以下就是后面老师们交流感受的过程。
主持人:请各位推销员说一说你们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1组教师:我们先进行对象的选择,看老师的外表、装扮,在跟他的交谈中发现他的一些兴趣。我们推销的第一位老师比较时尚,对自己装扮的细节有一定的要求,这样他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护肤产品。第二个老师由于我们没有介绍清楚产品的厂家、产地,再加上我们的国产商品与这位老师的要求(更倾向于国外的产品)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她没有接受我们的产品,但我们还是把产品的宣传单发给她,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给她留有印象。
与会者1:两位推销员介绍产品很详细,有一定的针对性,介绍的产品比较符合我的职业需求
与会者2:两位介绍非常清楚,他们的除皱产品打动了我,但我的消费理念是一分钱一分货,产品太便宜了,那么便宜我就决定不买了。
主持人:你们提倡的使用国货,在推销时是否了解了顾客的消费理念。
第1组:我们询问顾客平时使用哪些品牌的化妆品,产地在哪。顾客本来对我们的产品有些感兴趣,但一听价格就没有买,我们也不想死缠烂打让人家反感,只是把产品介绍给她就好了,并把宣传单送给她。
主持人:通过互动有何启发?
第1组:应更多地了解顾客的需求,抓住顾客的心理及时进行调整,我们在准备中应想的更周到,更广泛,因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
第2组教师:有三位消费者购买了我们的产品,我们首先了解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介绍产品,而且我们的产品价格合理,受到他们的欢迎。与会者3:他们态度诚恳,针对我的肤质介绍产品。
第3组:我们先选择不同的人群,从了解他们的职业,在皮肤方面有什么困惑这两方面下手来推销我们的产品,那位老师问了我们好多问题,我们也耐心回答了,可是她最后却没有买我们的产品。
与会者4:我觉得她们非常有亲和力,为什么没买,是因为我有我的想法,我知道化妆品不是能够随便买的,不能光听宣传。我觉得皮肤的改善并不是因为使用了某种产品一下子就能见效果的,所以我就提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我没买,但我觉得她们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她们最后的策略也很好,送了我一个试用品,所以我说我们可以做朋友。
主持人:推销时有没有关注到消费者的需求。
第3组教师:关注到了。消费者认为皮肤是有周期性的,不太相信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就给了他一个试用品,并准备进行下一个推销。
主持人:大家在活动中的感受都是非常真实的。首先是选择对象、人群,在交流中关注到怎样运用策略进行互动,并且都在思考、调整用什么更适宜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请说一说在推销过程中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教师集体:了解、沟通,满足需求。
主持人:那你们通过实施策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做什么事? 教师:让大家认同产品,引发大家的需求
主持人:我们已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为什么还是会失败呢? 教师:不信任,产品没有说服力,沟通方式有问题,语言技巧欠缺。
主持人:作为教师,如果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实践者,我们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教师思考)我想通过我们老师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困惑引出我们下面讨论的案例。这是我们园的任老师在组织小班娃娃家的活动时遇到的一个真实的两难困惑问题,先请她介绍一下这个案例,然后再说说她自己对这个案例的反思。
环节二:案例分析——“该不该制止她给娃娃剪头发”
主持人先请该园任老师讲述她的一个真实的两难困惑案例(小班案例),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以下是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
“老师,我在给娃娃剪头发!”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区域活动,每天他们在这里都会模仿着成人的活动进行游戏。在今天的娃娃家游戏中,让我感到惊奇和意外。当我来到娃娃家时,王××小朋友正拿着剪子一绺一绺地剪娃娃的头发。我一看,地上已经有了不少头发,而她还是那么的认真。我惊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呀?”她回答说:“我在给娃娃剪头发,他的头发太长了。”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再继续剪。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剪下了两绺,于是就赶紧说:“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再剪了。”她看着我,犹豫了一下,终于停下了手,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意外。
活动结束后,我找到她进行交流:“你为什么要剪娃娃的头发呀?”她满不在乎地说:“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我接着说:“娃娃的头发不像咱们人的头发,剪下来还能再长长,而娃娃的头发却长不出来了,以后别再剪了。” 她勉强地点了一下头就走开了。但我从她的脸上看出她还是有些不服气。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我当时真不知怎样去做,第一反映就是赶紧介入游戏,引导她停下手。但我又考虑到今天停止明天她会不会又重复。所以,活动后我找到了她,了解她的想法。告诉她娃娃的头发不能剪。交流中流露出不服气的表情。我不知道在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互动中,我这样做引导对不对?
主持人:刚才任老师在反思中提到了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两难困惑问题。在活动后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她那样引导适宜不适宜?这个问题到底说明了什么?
教师1:老师去介入这件事情,去引导孩子了,但孩子的表现是不服气,她觉得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所以娃娃的头发长了,我理所应当就应该给她剪。我觉得问题在于该不该引导?
主持人:那老师把这个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哪了呢? 教师1:该怎样去引导,行为是否适宜?
教师2:任老师发现孩子剪头发了,她的反应就是咱们老师习惯了的那种反应,把玩具给损坏了,所以她要制止。老师关注到孩子把娃娃的头发剪了,但剪之前的过程,老师好像没有关注到。这就是说老师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
主持人: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任老师刚才说不知道这种引导对不对,所以落在了做法上。那么,我们在关注行为是否适宜之前,还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教师3: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游戏当中的一些需求。
教师4: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剪是有什么需求吗?她用小剪刀是因为觉得很好玩,还是想模仿妈妈或理发师?如果孩子是想模仿理发师,我觉得班里面就可以设置一个理发店的游戏区。她如果只是想用小剪刀去剪,就可以在美工区中设置一些用剪刀剪的游戏,去满足她的需求。
主持人:在关注问题之前,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需求,也就是行为是否适宜不是凭空而说,而是依据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我想问一下任老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
任老师:我就想马上得制止他,要不然头发就该给剪没了。但我又想应该尊重孩子,所以就以游戏的口吻跟她说:“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要太短,我看不要再剪了。”
主持人:任老师没有生硬的去制止,还是能够注意到用游戏性的语言去跟孩子说话,这一点还是不错的。事情发生的当时你并没有跟孩子过多的互动,但为什么结束以后你又和她互动呢?
任老师:第一,我是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第二,是想丰富她的一些生活经验。于是,我就说:“娃娃头发不像咱们人的头发,剪下来还能再长长。娃娃的头发剪掉就长不出来了。” 主持人:任老师是从知识经验上去丰富孩子。这表明任老师实际上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娃娃头发不像人的头发,剪了还可以再长长。任老师关注的是什么?
教师2:目的就是不让她明天再剪了。
教师5:任老师关注的是孩子不再剪了,是结果。
主持人:老师关注的是问题该怎样解决。那你后来是否有意去继续关注这个孩子了吗? 任老师:没有。
主持人:咱们老师可能认为教育完孩子,孩子不再剪了之后,教育目标就已经实现了。但孩子当时的反应是不服气,那她还会不会去进行别的活动。这是咱们老师应该继续去关注的。
区教研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当孩子听老师说了“你的头发妈妈剪了还会再长长,而娃娃的头发剪了就不能再长了”这句话时,作为一个小班的孩子,他能理解吗?老师的这句话对小班孩子会有作用吗?不知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教师1: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有限,容易把事实和想象混淆。
区教研员:老师们分析的很好,这句话对于小班的孩子可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所以,咱们老师在对孩子做出应答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主持人:教研室的老师给咱们从孩子的反应这个角度帮助咱们分析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老师行为对于孩子的效果。后面咱们还会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接下来,咱们思考孩子为什么要给娃娃剪头发?
教师2: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游戏中去了,自发地调动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游戏内容,而且小班孩子模仿性比较强,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由于家庭中没有条件,幼儿园给孩子创设了模仿成人生活的条件,孩子可以比较放松地再现她的游戏。
教师3:这是孩子生活经验的迁移。
教师6:孩子在游戏中真正的进入角色,真正把自己当成家长来照顾孩子了。她真的很投入,把一切都当成是真实的,这就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教师2:孩子把一切都当成真实的了,而老师要把她从游戏(孩子的真实世界)拉回到现实(成人的真实世界)中来,她有点不理解,甚至有点难过。
教师1:孩子就是想给娃娃剪头发,而并不知道娃娃的头发不能剪。她的知识经验使她关注不到这些,所以她只是觉得给宝宝剪头发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主持人:老师们说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得她关注不到那么多,而只是在模仿成人的活动。刚才一个老师提到了为孩子创设的娃娃家这个环境,正是娃娃家的环境刺激了孩子的行为,调动了她的原有经验。家庭氛围的营造使他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一些事情,自然地就展现了她生活中的原有经验。刚才,我们分析到了孩子的需要、原有经验和年龄特点。孩子的行为还向我们传达其它的信息了吗?
教师7:这个孩子实际上也是在学习,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教师1:表达的是心理、游戏、操作方面的一些需求,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的一些需求:使用剪刀、情感体验的等。
主持人:咱们说的这些,结合《纲要》、北京市的《实施细则》和《快乐发展课程》,大家再一起来深入理解一下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再现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喜欢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人物;游戏充满想象,常常讲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前面咱们老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来看,还是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接下来,咱们再接续回答任老师的困惑问题。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满足孩子的需求?
教师1:可以创设一个新的活动区域,比如小小理发店,既满足了他的需求,也使他从中进行快乐的学习。
主持人:那你为什么要提这样的建议呢?
教师1:满足孩子的兴趣、操作和模仿方面的需要。
教师2:我觉得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更投入,老师可以把学习内容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当中。可以给孩子创设理发店,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材料投放的问题。你给她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应该考虑让孩子剪什么。如果孩子就是想给娃娃剪头发,就可以多做一些假的娃娃头套,让孩子剪了再“长出来”,这样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只是想使用剪刀,美工区也投放相应的材料,或者在娃娃投放其它各种供孩子剪的材料,如剪面条之类的,这样可以扩展孩子的活动内容。
主持人:这就涉及到咱们怎样了解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具体的需求? 教师2:老师可以根据以往的带班经验提前多给孩子准备一些相关的游戏材料,准备的多一些,应对起来就可以更合适一些。然后,再在对孩子的后续观察之中,再不断地去补充和调整。
主持人:那么咱们提供这些游戏材料,怎么去提供?还是需要咱们进一步对孩子进行观察和了解,同时从材料提供上和环境的创设上,让孩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其它的策略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吗?
教师7:我觉得孩子在剪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索,我觉得老师可以利用角色的那种身份来引导幼儿,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些。老师可以用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孩子,就在娃娃家投放更丰富的材料。我关注的是老师在后期是否继续关注了孩子的需要,弄清孩子到底是情感的需要,还是剪的动作技能的需要,然后去调整。
教师2:我突然想到教研室左老师刚才问咱们的问题:“老师跟孩子说了,娃娃的头发剪了就长不出来了,这个孩子懂不懂”。由此我想到这个经验怎么给孩子?既然娃娃的头发已经剪成那样了,索性就让孩子剪。等过两天这个孩子再玩的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娃娃的头发并没有长出来。这样就是让孩子在她自己的游戏当中去发现,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获得经验。因为孩子的经验并不是我们告诉他们的,我们即使告诉他们,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不服气呀?她可能就是觉得头发剪了就是能长。这是受它的年龄特点所限制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持人:刚才这个老师从教师跟孩子的互动,如何介入孩子的活动来谈的想法。这也是不同的策略。反正娃娃也已经剪了,就在牺牲娃娃的基础上,让她通过观察去发现娃娃的头发是否长出来了,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生成一个新的经验。这可以避免了老师单纯的去说教。
教师2:这就是孩子获得经验的一个方法问题。
主持人:但这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刚才大家说到了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就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老师怎么做才是对于孩子的发展更有价值的?
区教研员(对教师2):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想法很好,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中的亲身体验,通过结果反馈的方式去获得老师想让她知道的经验。针对你的想法,我想老师们当中可能还会有这样的困惑:如果让这个孩子把娃娃的头发剪了而不去制止他,这个娃娃别的孩子可能就不能玩了。会不会觉得孩子是在损坏玩具?如果有你为什么这样想?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
教师2:过去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会去教育孩子去爱护玩具。因为娃娃的头发剪掉了,确实不好看了。
区教研员(对教师3):你说的是一个思考角度,我说的是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咱们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是我说的这个角度,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的?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面对这个价值判断,咱们作为老师先说应该怎样去思考,然后再说怎样做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思考,就很难会有适宜的做法。
教师2: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价值的问题,你看是因为毁了娃娃的头发而去教育她爱护玩具,还是让孩子通过这样一个意外的事件去获得一种新的知识经验,哪个价值更大?
区教研员:这里面其实也涉及到了一个社会规则和公共意识的问题,而培养孩子的公共意识也是应该从小去培养的。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角度,那对于这样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思考?
教师8:我觉得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今天不去制止这个孩子剪,那其它孩子可能就会互相模仿,模仿的结果可能最后才能寻找到答案,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度的引导(先制止再引导),灵活的运用教育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有的。(这时,在老师们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和思想的交锋)
教师6:在孩子心里那不是一个玩具,那就是他的孩子,他要给自己的孩子剪头发。教师5:这就涉及到老师引导的方向,如果老师是从这个角度去引导的,那可能就会给孩子们的感受是破坏了玩具。而小班的孩子,自己是不会认为他是在损坏玩具的。如果牺牲一个娃娃,能让那么多孩子们都获得娃娃的头发不能剪的生活经验值得的。
主持人: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什么为代价的问题。如果代价太大了,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制止。
教师2:其实这个孩子自己本身并不会意识到,其它的孩子没准儿在今后会发现这个问题,所以老师可以在后面的活动中去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关键是你老师怎么去引导,关注没关注到这件事情?
教师2:对,从价值取向上来说,老师一方面应该取对于孩子发展来说最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引导者,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心里应该是有数的,应该去关注,找一个特别适合的时机去引导孩子去爱护玩具。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老师都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想,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去一个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最有价值的角度采取策略。
教师3:我觉得对于小班孩子来讲,老师从情感教育方面下手会更适宜。到了中班了,孩子可能就有爱护玩具的意识了。但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讲,就没必要提升到破坏玩具的这个方面。
教师4:刚才我问任老师当时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的反应,他们并没有向老师告状,从孩子的意识来讲,他就是融入到这个游戏中了,他们就是在给娃娃剪头发,没有意识这个是对玩具的损坏,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向幼儿强调玩具的损坏。所谓的价值,到底哪个方面更重要,我觉得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引导策略上去找这两个角度之间的结合点。
教师2:这其实也是一个点,要求我们老师在关注这个孩子的同时,还要去关注其他孩子的反应。而关于爱护玩具的教育还可以到其它的活动去进行。
主持人:从刚才研讨的过程看,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个孩子为什么要给娃娃剪头发。这个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怎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行为是否适宜,就看你是否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既要关注他的需要,他的原有经验,又要从教育点去思考引导他往什么方面去发展,这都是需要老师去思考的。这就是咱们老师的反思。关于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等方面,这是活动前的思考,另外还有活动中和活动后的反思。咱们的专家王瑜元老师在《学前教育》06年第期上写了一篇“做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的文章,里面既有实例、老师的感悟,也有王老师的分析和提升。老师们下来可以接续学习。
咱们今天的研讨,可以说是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也就是咱们在以后的反思当中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今天的体验活动和研讨活动,我觉得他们有共同之处,从任务上来说无论是推销员还是教师,都是在完成一定的目标。那么从角色上来讲,都是在为他人服务。在完成目标和服务于他人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更过多地考虑对方的需求和原有经验。我们常说“教育要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要适应教育”。怎么去理解?《纲要》中提出:“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这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去反思。另外,在反思中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出就事论事,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困惑。反思中我们常会根据具体的事例去想应该怎样去做,而不能跳出这个事例分析,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反思,做理性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比较缺乏的,这个高度就是我们的《纲要》。正如王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老师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应该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亲身感受反思的过程。” 区教研员:
最后,我还有两点思考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是对于今天的案例来说,我觉得任老师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一个是她在过程中用一种游戏性的口吻而不是用一种强硬的方式跟孩子互动,这说明老师当时是有思考的。并且老师后来看到了孩子剪得很认真,这使她当时对于要不要制止孩子有一些犹豫,而且还看到了孩子不服气的表情,感觉到孩子剪的兴趣还没有停止。这说明老师还是捕捉到了孩子传达给她的一些信息的。这里面其实也体现了她当时的价值取向。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做价值判断的问题,尤其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思考这个问题。老师反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活动之后才去思考如何调整,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这样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价值才更大。
另一个是,针对这个案例,总结一下,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反思:年龄特点、心理需要、感受、原有经验、获得了哪些收获。
关于这个案例,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恰恰是这种突发事件,是最需要老师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做出有利于幼儿更大发展的价值判断。刚才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自己的想法,这体现了我们的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同的角度可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我们要做价值判断的最终目的是要从这些合理性当中找出它们的结合点,这样才可能做出从哪个角度思考对于幼儿的发展更大的价值判断。所以,分析这个案例的价值不在于解决最后到底怎么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老师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