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类学校特殊学生随班就读问题的思考——北师大特殊教育校长高研班学习心得
职业类学校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思考
——北师大特殊教育校长高研班学习心得
这次北师大特殊教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讲座安排,都很合理,处处体现着北师大组织者的用心和细心。在一个月紧张而充实的培训中,我感觉到这次培训是一次有指导意义的、有实效的培训,讲座内容丰富,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所有参培校长受益匪浅。
目前,在我国残疾学生就读职业类学校是特教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它使特殊教育更接近了现实,接近于社会,接近于残疾学生的生活和生存需要。本人认为“随班”仅仅是安置形式,“读”才是实质。“读”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读书和学习生活、生存技能知识;二是接受教育,而且是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今天我们参观了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卢燕云校长介绍了她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展示了她们编写的非常接近生活的十几套校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上面所说的残疾学生在接受教育——“读”在上面的两层意思。
然而,就目前职业类学校现有的条件,难以实现“读”在上面的两层意思,本人认为主要是职业类学校随班就读存在如下问题:
一、领导认识不足问题。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领导本身就不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投入长期不足,现在中央政府要求在职业学校举办特教班,要重新投入,使职业类学校具备特殊学生放心、安全的条件,地方政府领导是没有那么快就转过弯来,增加投入的。另外,职业类学校领导也认为:特殊学生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事情,聋生到聋哑学校,弱智学生到培智学校,他们管不着;我们要接受的普通学生太多,特殊学生实在不行,况且没有教学的师资、手段和技术准备。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都认识不足的话,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于职业类学校就难以保证
二、特殊学生本身的适应性准备不足问题。
如聋生的沟通问题,盲生的适应环境问题,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心理上平等的问题等。最重要的是无法适应使用普通教育手段进行的教学,如教师在进行讲课时,为了照顾全班数十名学生都听得清楚,往往站在教室中间讲课,对于聋生来讲,就只能模糊的听见声音,看不到口形,学习的效果就会降低。又如普通职业学校教学都有一个周教学进度,为了完成必要的教学进度,就必须按正常的讲课速度来讲,这对弱智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三、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问题。
随班就读的成功与否,关键是随班就读的教师能力。部分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职业学校,学校出于完成政治任务,教师出于怜悯残疾学生,缺乏培训,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我们学校专业教师平均每周十八节课),集中培训确实也有困难。况且残疾学生就读专业不同,教师也不同,就算同一个专业,课程不同也不可能固定由某几位教师一教到底,因此也不适宜专人培训。我们学校上个学期开始招收随班就读生的特殊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反映出,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对特教方面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等等。普通教育的教师所面对是所有学生,而不是为数极少数的残疾学生,他们作为兼职教师也就不可能把精力更多的用到残疾学生身上。同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由于没有相应的人员编制(我们学校接收特殊学生就读没有增加编制,甚至连正常的普通学生的师生比的编制都没有解决),加重了教师教学和管理的负担,又政策支持(我们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特殊教育津贴)。加上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更谈不上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正因为这样,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安置,受到任课教师的阻碍,他们在班级中同样得不到应有尊重,处在孤立无援的地位;残疾学生因为生理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随年专业知识的加深越来越明显;教师也对其采取放羊政策,任其发展,当然谈不上应有的帮助和个别辅导。另外,特殊教育的巡回指导教师、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对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的任课教师教学的指导,从时间、次数与内容上都还不能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也是导致教师素质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职业类学校招收特殊学生招生难问题。有的家长认为残疾孩子是前世作孽,因而羞于让孩子见人,不相信到职业学校就读会学到什么技术,不愿意为孩子入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残疾是自己造成的,内心有严重的内疚心理,盲目代劳、过多的保护、迁就和溺爱,担心送特殊教育学校会认为是残疾学生,送到职业学校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从而构成了对孩子的潜在能力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让孩子入学,只是让他认识几个字,知道简单的运算方法,家长不指望孩子养老送终,更不指望他们出人投地„„。种种原因,造成不少特殊学生的家长只让自己孩子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就留在家里,不让他们出来读中职学校了。只有少数的家长认为残疾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和健全儿童一样学好科学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但大部分家长对教育参与还也不够投入,有些家长不知道如何帮助教师和自己的子女随班就读,家庭对学校的配合有时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家长的培训。有些特殊学生的群体意识比较强烈,残疾学生很难和其他学生打成一片,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虽然一些学生并非故意歧视残疾学生,但因自制力差,有时会说不该说的话。加上残疾学生自身的缺陷也较难适应正常学生的活动,也在无意中被抛在一边。残疾学生在正常学校受到严重的心理压力,使得残疾学生不愿继续接受教育。这就是造成职业类学校招收特殊学生随班就读难的种种原因。
五、开设专业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需要的问题
市场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许多新的岗位,就业需求的市场波动也影响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向。但由于残疾学生的自身条件限制,残疾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如电子厂的工作,但电子厂的岗位往往不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可轻松上岗,不少学生家长急功近利,让学生放弃了在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初中毕业后马上进入工厂参加工作,所以职业学校开设电子专业已过时。现在我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还可以吸引的生一定的残疾学生,但残疾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使得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至于开设尽量多的专业,由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实力和学生生源的现状影响,既无力开设,又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开设专业学生不感兴趣、市场需求小,想增设新的专业又不能开设的尴尬的局面。
六、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完全适合于残疾学生问题。
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对残疾学生进行缺陷补偿是随班就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表象贫乏;听觉障碍儿童在认识上缩小了反映外部世界的范围,对语言的发展有不利影响;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狭窄,言语不发达。如果缺乏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没有从身心发展的协调去考虑缺陷补偿,或忽视社会因素在补偿中的地位而片面强调或重视生物因素在缺陷补偿中的作用,就会延误残疾学生的成长。因此,除了采取一般教育措施和方法外,还应采取特殊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满足其特殊教育的需要,以保证他们接受教育的效果。个性化教育对于培养残疾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及集体意识的灌输,相对忽视了个体意志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随班就读儿童的个性普遍受到漠视,更谈不上个性化教育。表现为随班就读学生在班集体中要么成为多余的人,教师和同学忽视他们的存在;要么由于生理的缺陷成为不良注意的对象(不良话题的对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坠入怪圈。搞好随班就读,只有爱心是不够的,他需要有一系列的外部措施来配套实施,如特殊教育的巡回教师要与从事随班就读的老师定期交流,介绍教育和指导随班就读的体会和经验,探讨如何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手段结合起来指导随班就读学生;安排专门的时间,让随班就读生接受特殊训练和心理辅导;普通教育的教师要从座位的安排、板书和讲述的比例分配上、讲课的声音强度和速度上注意关照随班就读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意识的提示主要的授课内容,安排优秀学生的结伴;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随班就读家长的配合等等。
七、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人身安全问题。
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学校,在普教就读,只需一本课本,一支笔就行了,但在职业学校除了理论学习,还有实操,有实操就离不开用电与使用机器,而特殊学生由于各种生理或肢体上的缺陷,自我保护能力差,造成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在上实操课时安全问题比较严重。还有由于领导认识不足,职业学校接受随班就读学生时间不长,在校内宿舍、饭堂、课室等地方投入满足特殊学生安全学习和生活的硬件和软件都严重不足,在学校周边,特殊学生出入学校的安全设施不完善,特殊学生的人身安全稳患较多。现在家长的维权意识非常强,学校成了弱势群体,出现安全问题往往学校吃败官司,涉及赔偿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往往赔偿成了无底洞。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人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随班就读的特教班虽然意义重大,也是大势所趋,但如果上述问题不尽快解决,就不能保证职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
谭祥响(学号12号)
第二篇: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考——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考
——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1)
特殊教育培智类学校的课程管理是培智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上世纪80、90年代,培智学校面对的基本上是单纯的“弱智”,采取的方式就是轻度的进行教育;中度的进行训练;重度的实施监护。而进入21世纪初叶,培智学校面对的除智障的,还有脑瘫、自闭和因先天基因造成智力障碍的,乃至多重性障碍。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规划组织等等如何进行?
今天,听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许家成教授主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以个别化课程管理为例》的讲座,明确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
1、课程管理首先要确定课程取向,课程的取向是内化的、专业化的。课程的取向决定整个课程的管理过程。
2、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校长管理的站位从“外在”的行政管理走向“内在”的专业化管理。
3、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管理理论与管理结构;课程实施管理,包含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监控、课程
评价等;课程管理角色及其责任;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走向个别化教育(IEP)
面对严重、多重障碍的学生个体差异越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出现“趋同”,采用更为“一致”的课程与教学形态,即个别化教育(课程与教学)
基于个别化教育(IEP)的课程管理由“四个部分+六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课程理念——育人为本
特殊教育课程理念相对与传统的课程理念,从“教书育人”到“育人为本”。“教育育人”是以课程为主,在课程实施中育人;而相对于“育人为本”则是以育人为主,课程是为育人服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能力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来开展课程;从功能环境是以生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么去生活;从教育权利是以学生是否接受公正、质量与支持的教育。
第二环节: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的课程目前国家即将出台的有包含3个领域、18个次领域、98个项目、642个教学目标的广域课程。
第三环节:课程运作——IEP+班级计划
“IEP+班级计划”是从课程走向教学的桥梁,而这个桥梁能否顺利通行要注意5个关键点:
关键点1:学生如何学会673个教学目标,个别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有些目标在生长发育中自然会的,或者通过不同的多种学习方式渠道来完成(例如社区化教学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来完成部分的教学目标),其实只有部分目标是需要教学来完成的,所以需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让他进入IEP。
关键点2:如何拟定IEP?
首先,进行教育诊断,对儿童进行诊断,找出目标; 然后,从课程标准中选取教学目标。目标选取可遵循3个原则:A、最近发展区的目标,0分暂时放下,4分不选,3分优先作目标;B、需求原则下的目标,那个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作为最先完成的目标之一;C、先备知识原则。
最后要注意IEP的关键要适合特定儿童的教育需求,数量不宜过多,考虑在20个左右。
关键点3:把握IEP几个重要关系,即:学生、课程、IEP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教育的诊断要把握匹配课程与学生的教育需求。先制定IEP,得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
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关键点4:如何形成班级教学计划?将多个儿童的IEP中的教学目标梳理后,整合到教学计划中,形成4—8个单元。汇集、梳理所有的教学目标,制定出集体教学计划,再分解成不同的教学单元。
关键点5:如何决定教学形式?教学的形式有单元+分科、单元+主题、单元+综合。而教学形式关键取决于学生。学生程度较好:分科教学7+5;学生程度差:主题教学(综合)。
第四环节:课程运作——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的应遵循3个步骤:
第一步:配置教学目标:A、按分科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7+5。B、按主题配置目标的则将目标分配进主题中,然后将主题分成若干课题,配入若干教学目标。
第二步:展开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目标,采用主题词(关键词组)的方式表述。在每个目标下可以设置5个左右的关键词组。A、与学生需求与要求相关的目标;B、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的目标;C、与学生生活环境关联的目标;D、在不同主题或学科中展开教学活动目标。
第三步: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四个角度:A、教学主题与目标;B、教
学策略与资源;C、辅助治疗技术(如物理、作业、语言、心理等治疗);D、改变环境与支持(自然支持)。
教学设计的多种形式:集体教学(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学科补救教学、康复训练)。
第五环节:课程运作——教学活动实施
1、改变从“教”到“学”观念。
2、教学活动策略运用:动机策略运用、注意策略运用、认知活动运用、记忆策略运用
3、学与教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社区互动
第六环节:课程评估——教学成效评价+课程评价
1、课程评估观念:从水平评估到纵向评估(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2、处理好测评与基线、评估与成果线的关系。
3、以活动评估(活动前测评,活动后评估)和阶段评估(IEP目标前测和后测的比较)为主要评估形式。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过几十年的运作,以教书育人为理念的学科教学,以分科组织的固定教材,备课、教学、评价均有一个相对的固定的模式,百变不离其中。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才是育人之本,才是人性化的教育。
第三篇:特殊教育学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特殊教育学校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北师大广州特教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2)
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广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已过了大半个月,通过学习不断深入思考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问题。
首先,要清晰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现状是,我国的特殊教育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大量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入学的特殊儿童1/3多些在特殊教育学校,而近2/3的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然而目前统计的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只包含办理的手续的,还有部分不愿标签而又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没有统计在内。就算这样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比例仍有逐年上升趋势。加上海外“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理念的流入,特殊儿童将会绝大多数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的理念,意指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核心是将限制特殊儿童接触健全儿童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随着发展的趋势,我国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部分地区已在研究尝试着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资源中心,大量的随班就读结合资源教室或巡回辅导教师制为主体特殊教育格局。
随着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特殊教育学校也将进行职能改变。逐步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二元独立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与普通学校合作的育人机制,让特殊学生有更多样的学习机会。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自身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寻求突破自身隔离性、封闭性等缺陷,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环境,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应具有地区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发展观,承担起该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利用特殊学校的现有资源为随班就读提供支持与保障。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咨询;为融合教育学校提供指导、接受特殊教育相关问题的咨询、开展教师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