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心得
心理作业
一.人际交往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人际交往重要性
1、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
在我们的交往活动中,有时候两方面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调节两方面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
3、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际交往是我们奉献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折叠编辑本段良好关系
人际交往良好关系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现代工商管理教育如MBA、EMBA等均将情商及自我情绪管理视为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
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如四季般自然地发生,一旦情绪产生波动时,个人会表现愉快、气愤、悲伤、焦虑或失望等各种不同的内在感受,假如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影响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或日常生活等。每个人都有情绪,但人们大都对情绪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注。消极情绪若不适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而积极的情绪则会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潜力——各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只有了解了情绪,才能管理并控制情绪,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情绪管理要求我们要辨认情绪、分析情绪和管理情绪。工作并快乐着,这是情绪管理的目标。三.亲密关系
心理学流派当中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作亲密关系心理学,本意是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现在大多数指夫妻。比如:我不会介意我的朋友有其他朋友,但我会介意我的妻子不只有一个丈夫!也可以说,亲密关系指的就是特殊的朋友,更加的要好,有依赖、信任,对于心里话会更愿意去为你而沟通。
社会意义编辑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对于如何维护这种人生最富有意义的关系,我们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准备。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无论我们的意愿是多么诚恳,行动多么努力,我们关系的现状和结果却还是愈发成问题,甚至令人不安。我们经历着混乱、沟通不畅、相互怨恨、情感疏离、缺乏相互支持,最终和最坏的结果则是导致关系的破裂和分离。亲密关系的建立让我们看到: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将如何作为彼此的旅途伴侣来度过有限的有生之涯。要需学会如何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核心内容编辑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是一个困难的课题。我们常常会在关系中“忘了我是谁”,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接纳真正的别人。如何直接面对对并且梳理这些过程对于拥有健康的关系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实现个人生命抱负的秘诀。
一般说来,在关系中,我们的焦点通常会放在如何去处理它,却忽略了如何使关系加深及成长。了解如何加强关系的深度,而不是只去维持现状,给了我们机会去选择创造一个令自己满意同时也值得尊重的生命。亲密关系的定义 在定义亲密关系之前,我们先需要对关系加以定义。心理学家Kelly(1983)认为,关系是指二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他们以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阶段为例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一是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称为零相向性;二是单向性: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三是双向性: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四是多项性: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心得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认识表现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也就是人能将自己的情况,包括外观、生理情况及自己的感知、思考、体验、意图、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及其特点报告给自己。在婴儿后期——幼儿早期,形成最初的比较薄弱的自我认识。在幼儿后期,对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逐渐有了较实际的认识,并学会了按一定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但主要是对自己外部的评价,而且基本上是“复写”成人对他的评价和要求。到了少年期,已能对内部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进行自我评价,但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青年期,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进入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们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情绪的长期压抑对个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情绪最基本的4种表现: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痛苦是最普遍的消极情绪。“心境”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活、工作和人际活动能力的人,他们的压力少,情绪也比较稳定、成熟。健康方面——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人际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工作方面——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生活的情趣——情趣和乐观。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的情绪是什么?」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著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著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会变成一只刺猬,忙著防御外来的攻击,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著想,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适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飙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而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适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学习如何做自己,同时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是一个困难的课题。我们常常会在关系中“忘了我是谁”,甚至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接纳真正的别人。如何直接面对对并且梳理这些过程对于拥有健康的关系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实现个人生命抱负的秘诀。
一般说来,在关系中,我们的焦点通常会放在如何去处理它,却忽略了如何使关系加深及成长。了解如何加强关系的深度,而不是只去维持现状,给了我们机会去选择创造一个令自己满意同时也值得尊重的生命。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定义 在定义亲密关系之前,我们先需要对关系加以定义。心理学家Kelly(1983)认为,关系是指二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也就是说,只有当两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与依赖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定他们之间存在着关系。Levinger和Snoek(1972)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他们以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阶段为例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一是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称为零相向性;二是单向性: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三是双向性: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四是多项性: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第三篇:大学生课程学习心得
质量管理心得
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并不难,难的是需要坚持,孤立的坚持,最糟糕的是,你的想法没人认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有一点我坚信,我只要准备好,那个机会始终会到来。走上这条道路,目的单纯的很。自己在以往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项目管理混乱,管理者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有力没处用。
所以项目的成功与否,完全靠大家的发挥,项目组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很低。一方面高层埋怨项目组的无作为,一方面项目组出力不讨好。所以我想,一个人测试能力在高,那么他最大的作用也就是多发现几个缺陷,如果我们加强了项目的质量管理,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进行过程改进,那么这个作用将是巨大的,他完全能保证项目的成功。鲁迅弃医从文,不就是医身不如医心吗?我不敢与他老人家相比,但确实感觉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在国内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领域。
1.目前国内从事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人,大多是学习国外成熟的质量模型,然后进过改进,制定一条符合自己的质量过程。这是一条捷径,但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穿别人的衣服和鞋子,总有不舒服的地方。即使完全合身,你自己也觉得别扭,不如穿自己的来的自然。所以我觉得学习别人的理论,根据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远比直接学习别人的方法好的多。
2.国内游很多过程改进的咨询公司,可以说鱼目混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拿别人的东西,来给你做咨询,至于做的好与不好,那要看这套东西是否适合你了。你去买衣服,如果没有这个号码的,你就买不到,或者根本不合身。我理解很多公司过cmmi并不是从质量角度思考,更多的从利益方面思考。cmmi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关键是国家税收政策,可以给与cmmi过级企业给与很多优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cmmi过级公司,其质量实质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
3.我们非常缺少质量人才,这与市场需要有关系。大家去面试,面试官问,会写用例吗?答:会。ok,明天报道,月薪3000;再问,会用什么工具? 答:会功能自动化或者性能测试。ok,明天报道,月薪5000; 又问,会什么编程语言呢? 答:会java,能够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和脚本。ok,明天报道,月薪8000.或问:以前从事过管理吗? 答:从事过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面试官面色不悦,说回去等通知吧。其实心里说,回去等死吧,我难道会招个指手画脚的人吗?
上面说的虽然有点搞,但确实是一个普遍的实情。不能得到实惠,很少有人乐于从事,个别人走上这条路子,也是公司需要半路转行过来的。
4.我们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方法不对头。变现为把一门很有艺术很有理论基础的学问,编程一门学习文档模板的过程,把质量过关看成是制定模板,强行推行模板和评审。这是受所谓咨询公司和专家的毒害。我无意质疑他们的能力,但确实路子错误。我们中国很山寨,但这个不能山寨,确实不能山寨,模板改来改去,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如何知道他符合公司的要求,如何来提高自己呢? 即使符合,要知道你的每一篇模板,都是要付费给专利所有者的。什么?你是从论坛免费下载的?,呵,那最初的那个人从那弄的呢?下面说下,我在学习质量管理和过程改进的心得。可以说,我不懂cmmi和ISO9001,最所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 也没去深挖mccall和其他一些质量模型,最多知道他们提出了那些质量度量; 我半年来,只做了一件事,专心看软件工程。我看的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不是广告,这是美国人写的,可惜中国人写不出来)。里面只讲理论,让你轻易地明白软件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就有如梦方醒的感觉。别说是自己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就连老总也不放在眼里了(玩笑话,我们要谦虚)。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不过如是而已。
我是如何看到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提高的呢? 在这期间,我去参加了两次外企面试,全是海归面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本土的项目经理有几点区别:1.他们穿着讲究,谈吐优雅,这不是说人品就好。2.他们全用标准的普通话面试,不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有,也会帮你解释。3.他们基本不会问编程和工具,不像其他公司的,面试官会拿自己的优势来面试你(我面的是管理职位)。4.面试完后,他们会直接告诉你,你有哪些优点那些不足。其他的问的基本都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我当然回答的非常好,所以自信这半年时间没有白费。再次强调,我说的只是个人两次面试的感觉,不代表全部。
最近,在策划一种质量管理工具,是集需求管理,版本管理,用例管理,缺陷管理,数据统计,报告分析于一体的。重点在于,软件过程各个环节的依赖关系,各个部门的角色和权限。这样,我们就能依赖这个工具,很容易的进行质量管理。
举个例子:这样一个流程: 需求管理中记录来一个需求的最初来源——这个需求得到有关人员的确认——需求分析人员把他从技术角度解读——这个需求被技术人员详细的写进设计文档——测试人员根据以上生成测试需求——测试需求被分解成多个测试点——测试点生成测试用例树——测试人员完成用例设计(用例覆盖)——执行测试——缺陷管理——提取缺陷统计来分析测试过程——生成报告说的比较简单,做起来要麻烦的多。
第四篇:“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课程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中的尝试及其成果
天津财经大学杨晓梅
心理学,这门一向被视为只有少数人才问津的、“高深”而又“神秘”的学科,如今已走进许多高校课堂成为面向更多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们,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并喜爱的一门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导师”,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是“走向成熟的捷径”。我校心理学课程建设已走过12年的历程。成功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心理学走进高校课堂符合时代呼唤,它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现代化经济建设人才的目标要求,为我市乃至全国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它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走在天津市各高校的前列,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创设了新的工作平台。
一、“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提升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新理念
从1993年起至今,心理学在我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自成体系、较为成熟的公共素质教育基础课程。
心理学进入财经类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项大胆创新。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发达,社会变化急速,大学生毕业后在生活和工作上所面对的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横跨不同范畴的知识去解决,单凭一个专业范畴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应付。所以,无论是培养专才或是通才的学系,除了使学生在学术上、专业上获得技能外,还要协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展成熟的人格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全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先进国家高校教育的共识。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大学生开发潜能,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消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我院公共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在2000年春季市教委组织的天津市高校心理咨询评估中,评估组专家称:“这在天津高校中是不多见的。”在2004年市教委再次组织的天津市高校心理咨询评估中,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多年来心理学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积累的成果资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心理学”课程教学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人格完善和
学习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照般传统的体系,而是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及择业问题等,着重介绍人际交往心理;气质、性格与能力;学习心理;情绪与情感;需要与动机;就业心理等内容。由于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所以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高、人格完善和学习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身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业和生活,而且关系到今后走向职业岗位如何适应社会。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恰恰是人际关系问题,被列在学业和就业之首。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人际关系心理”作为心理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心理学课堂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实质、作用、原则和艺术,分析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等,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消除人际交往困扰。一位来自天津的法学0111班的学生说:“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交流是很重要的。多一些交流,多一份了解。”来自河南的一位学生这样指出:“心理学课让同学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学会与他人和谐融洽的相处,学会交流,展示自己,完善自我。”财政系2000级一位男同学则说:“我以前很少和女同学说话,更没有想过和女生握手。但是通过此次心理学教学活动才使我发现,其实与异性同学交往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真诚、自然。一节课下来,我已经能同女生自如地交谈了。相信以后我再也不会因此而难为情了。”
大学学习的特点要求大学生必须调整角色,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从僵化的“升学主义”中解脱出来。把“念书”提升为“求知”,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用“扩散式”代替“封闭式”的学习方法,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并逐渐使读书变得越来越有兴趣。然而,对于刚刚结束高中学习生活走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一时很难适应。他们在内心充满喜悦、兴奋和新奇的同时,难免产生种种不安、困惑和担忧。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选择了“学习心理”作为心理学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概述”、“ 大学学习的特点”、“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内容的阐述,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一般含义、特点和种类,特别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心理因素,从而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金融系99级一位学生在他的学习体会中这样写到:“进入大学后,就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什么都和中学不一样。正当我们迷惘的时候,学校为我们开设了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学使我对学习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现在我意识到,在大学期间假如我们对学习的心理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在学习上正确的把握自己,那么毕业以后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认识你自己”,这句古希腊流传的著名格言同样表达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浓厚兴趣和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和动机,为此我们着重讲授个性心理。心理学认为,气质、性格、能力构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它更多的是由先天素质,即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特性决定的,其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如多血质的人活泼、开朗、善交际,但又容易多变、轻浮等)。通过学习“气质、性格与能力”这一章,使大学生懂得健康的人格作为非智力因素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经外系9908班的赵娜同学以“红日破云弄金影,云雾散尽看青山”为题目表达了学习心理学之后的体会。她说:“我是属于抑郁类型的人,但心理学课上分析了各种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对我很有启发。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以比较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我曾经认为灰蒙蒙的世界,心情不再象以前那样沉重了,就好像一个长期负重的人一下子没有了负担那样轻松,就好像一个长期卧床的人突然摆脱了病魔的缠绕那样快乐。心理学
帮助了我,告别了忧伤的过去,走出心情的误区,我终于敢于面对今天,面对明天了。”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挫折承受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学习的进步,取得了突出的实效性。
金融系0109班的苏辛同学,在面临严重的丧失——亲人病故,就要失去生活勇气的时候,是心理学课挽救了她。在谈到学习心理学课的收获时苏辛说:“我想退学、想放弃、想死„„这时我们开了心理学课,我仔细阅读了心理学课本上第八章有关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内容,回想起以前的经历,回想起心理学课上杨老师讲述如何面对挫折以及书上关于如何面对重要的丧失的内容,我醒了,我觉得自己应该重新认识生活,重新开始生活。我要好好坚持下去,好好活下去”。后来,苏辛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保持前列,又成为学校学生自律委员会的成员。因为表现突出,学校拟推荐其为保送硕士研究生。
三、“心理学”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课堂,以其独创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学课堂上,以游戏为导入,开展了“人际交往训练”、“火光熊熊——价值观探讨”、“生活满意度”、“自画像”等活动,形成了心理学课独特的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互动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赢得大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下面以法学0111班为例介绍该教学法实施的全过程。
活动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做“心有千千结”的游戏为导入。旨在热身,打破拘谨。
第二阶段,以多种新颖的形式变换分组,2人—4人—6人—8人,并进行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旨在初步相识,体会与人初次交往时的礼仪。
第三阶段,每人画“生活满意度”,并在小组中交流、分享。旨在深度了解,促进自我探索,建立同学间的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
第四阶段,全班总结交流。先由6个小组分别推举出的代表发言,然后请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今天参加活动的感想。
全班34名同学每人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参加今天课上活动后的感想,热情洋溢地抒发了美好的情怀,高度评价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下面选自该班团支书陈素芳同学的描述:
“那天上午8点,我们走进被布置得非同寻常的新校区F座204教室。开始上课了。只听杨老师娓娓道来。原来,为了把所学人际关系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杨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真实的交往情景,让我们去体验。这时,大家的脸上都充满诧异和兴奋,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在此之前,还从未经历过这样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玩儿是青年人的天性,杨老师抓住了我们的心理,第一个内容就是通过游戏来打破同学间的拘谨。很快,一张张笑脸展现在眼前,欢声和笑声充满了教室。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令同学们兴奋不已,大开眼界。“2人一组”、“4人一组、”“6人一组”,不断变换的组合构筑了交往的平台,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打破宿舍界限、地区界限、男女界限,扩大了交往的空间;从“自我介绍”到“介绍他人”,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同学,更深地认识了他们,彼此多了份了解,而且使我们领悟并掌握了与人交谈时所应持有的真诚态度和方法,尤其体验到“被了解,被理解,被欣赏的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曲线图”,让我们在“平凡的世界”中,却感受着 “不平凡的经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受益匪浅”。全班的总结发言使活动进入高潮。先后分别由我班刘英昊、黄景尧、廖四海、臧轩、陈素芳、刘敏6位同学代表6个组发言,让大家分享共同的感受。他们精彩的肺腑之言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热烈掌声。一个半小时的课结束了,同学们感慨万千。那堂特殊的心理学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心理学独特的魅力和杨老师的独具匠心。岁月悠悠,或许很多的细节会随之淡忘。但这节特别的心理学课将永远值得我们回忆,值得永远珍藏在记忆中。”
心理学走进高校课堂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关注大学生心理现状
心理素质是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本文试以大学生今人担忧的心理素质状况为切入点,深刻揭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动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机制的现实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且,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评估一个国家地发展程度。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竞争趋势日益增强,21世纪青年大学生的”完美状态“和”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心理素质将成为衡量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如何回应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并切实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扫描
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2007年在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过程中,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具体表征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实际上,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也有所上升。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人生、理想、专业学习与求职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社会责任感与竞争的压力、”三点一线“的枯燥、失恋后的痛苦、失眠时的烦恼、成绩下降后的担忧、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丰富情感与充沛精力无所寄托所造成的寂寞与压抑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达20.23%,而在另一项调查中,8.75%的大学生认为利他行为只是一种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目的,48.8%的学生认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钱,59.18%的学生认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就是经济收入。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对这一问 1
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也相对薄弱。北京67所高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有28所,只占41.8%。而在国外高校,每2000个学生就拥有1个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因此,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既有必然的因素,也由偶然的成分,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而且,由于各高校在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各高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除了具有个性特色外,也明显呈现出共性的一面。
增大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含量,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面对信息网络大趋势,高校要积极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拓宽心理素质教育渠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这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性课题。高校应积极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主动出击,占领网上阵地,唱响网上教育主旋律,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注意网上网下结合,积极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积极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其负面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
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群体活动教育功能,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在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整学生适应环境的心态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调适效应,也有利于高校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学生灌输和传授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