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大学应该推行无人监考 总结陈词
结辩稿
谢谢主席,纵观全场辩论,对方辩友千言万语汇聚起来就是一个观点,无人监考会作弊,讲诚信会吃亏。我们就分别来好好审视一下他们的观点是否真的合情合理。
首先关于作弊问题,我们看到自科举考试以来的1300多年历史里,我们的监考的形式从如影随形的监考官升级到360度无死角的高清摄像头;从最初的看画像辨识考生发展成身份证加指纹识别。尽管监考工作做到了极致,可是作弊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花样百出。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作弊率已经从2000年的0.07%上升到2010年的0.91%,这样的事实足以说明,外在的监视无论如何严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其实真正强大的约束都是来自于人心的自律,而无人监考就是在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将他律转化为自律,把考试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激发学生自尊自爱的热情。在无人监考中,我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被他人充分地信任;我还会有一种责任感,因为我要维护集体荣誉和自我尊严。然后对方辩友很担心如果讲诚信却吃亏了怎么办,其实这种忧虑背后作祟的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成绩决定一切这样奇怪的思想。考试作弊的人根本就占不到便宜,他的行为就算不被巡考人员发现,也很难不被周围同学察觉,即便他获得一个极高的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不真实的成绩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他在同学面前是抬不起头的,因为他人品低下;他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也是走不远的,因为纸永远包不住火;他必须得在无人监考中明白,他最大的对手不是监考官,而是他自己的贪恋。所以说,讲诚信会吃亏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今天我们辩论的对象是大学,在大学接受的高等教育是人们从学校迈入社会前所接受的最后一段教育,而在社会中只有法律和规则,却没有类似于监考官这样时时刻刻、寸步不离监督着我们的人。大学生是一群即将走入社会的人,而在社会中,我们将面对许多比考试成绩的诱惑力大上千百倍的事物,如果在大学期间我们都无法形成自律慎独的观念,那么走上社会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坚守自我?如果我们一直都处于有人监考状态,习惯了这种无时无刻的监督,一旦这样的监督消失,而自律的意识尚未树立,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岂不是很危险吗? 其实啊,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监督也不是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教育服务。无人监考的这种考试方法改革中蕴含着教育学中最根本、最起码然而很久以来恰恰却被不少人遗忘了的思想,那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到别人尊重也是一种幸福。无人监考,让老师更有美德,让学生更幸福地考试。
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们应该帮助陌生人总结陈词
总结陈词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
大家好!
今天对方辩友犯的错误实在太多,首先,对方辩友说。。,这是极其错误的。大家都知道。。其次,对方辩友又说。。,对此我就不能理解了。我方认为。。
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这种纠结提示,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老人摔倒没人扶——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这类事件让人普遍感到心痛又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数人会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
其实,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急于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地方面对的当然都是陌生的面孔,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张三李四的统统排斥,很难想象有谁还敢离开家门半步,更难想象还会有“朋友”这个词存在,因为朋友之间,原本就是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电影《陌生的朋友》讲述的就是一个失足青年在彷徨无主的情况下,走上自杀途中得到陌生人帮助最后回归社会的故事。回到现实生活,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贫困大学生得到互不相识的人资助上学,身患绝症陷入困境的病人得到来自五湖四海陌生人的捐助最终获得生命的健康延续„„洪涝旱灾地震面前,陌生人更是上演着一出出可歌可泣的话剧,这难道不是对那块“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提示牌的讥笑吗?
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我们心怀坦荡,不贪图小便宜,坚信“天下不会掉下馅饼”,同时多关心留意有关骗子行为的消息报道,那些靠欺骗好人过上“幸福生活”的“陌生人”也就是失去了生存的土地。所以,我在此呼吁,我们应该帮助陌生人。
谢谢大家!
第三篇:大学学风建设应该更偏重制度规范-总结陈词(原创)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华丽的辞藻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诗意的浪漫无助于情理的升华。纵观整场比赛,对方辩友想证明学风建设要偏重学生自律,但是一没有客观事实依据,二没有合理的逻辑推理。最总结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不堪一击!
首先,一个严肃的辩题需要一个严肃的立论,对方辩友引经据典,借古论今,无非是在向大家强调学生自律的重要性。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方从始至终哪里说过学生自律不重要了呢?请各位随我看看大屏幕,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比较性的辩题,是制度规范与学生自律哪个在学风建设中更应偏重的问题!而不是制度规范和学生自律谁更重要的问题。因此,偷换概念,修改辩题,此乃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另外,对方辩友在刚才的论辩过程中经常会提到“如果怎样”,如果没有制度规范会怎样,如果没有学生自律会怎样,如果这个,如果那个,那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如果我方辩友今天集体拉肚子,是不是对方就直接赢了这场比赛呢?因此,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进行缺失性比较,此乃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二个错误。
见识了对方辩友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我为大家回顾我方论证过程。第一,我方一辩在开篇理论时已经指出了,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科技进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有力举措,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是大学教学育人的关键所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只有以系统的、全面的、一系列制度规范为基础,才能维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才能更好的进行学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
第二,我们再来明晰一下学生自律与制度规范的定义,自律是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产生的约束力,属于自控力;而制度规范则是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产生的约束力,属于一种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正属于心智日趋成熟而不成熟、人格日趋完善而不完善的阶段、学生自律与制度规范固然都很重要,但在学风建设中制度规范相比学生自律显然更重要:没有有力的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大学生仍然不成熟的心智和不强的自控力在学风建设中会凸现很多短板与问题。因此,偏重制度规范可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第三,我方二辩一直在问对方辩友,学风建设的所需的整体性与学生自律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学风建设的迫切性与学生自律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学风建设所需的稳定性与学生自律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但是对方辩手却始终无法给全场的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又怎么能说大学学风建设应偏重学生自律呢?
与学生自律相比制度规范作用范围更广,而且有普遍约束力、统筹性、方向性、前瞻性等诸多优点,在学风建设中,这显然比偏重学生自律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学学风建设应该更偏重制度规范。
我校党委书记许从年教授在2008年教学工作会议上说过:“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学校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相信在以制度规范为主,学生自律为辅的学风建设中,我们一定能够开创出东华理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本辩词系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辩论队原创,转载敬请标明出处,谢谢!
第四篇:辩论赛“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总结陈词及材料
总结陈词
主持人,各位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下面由我代表本方进行总结陈词。虽然对方辩友顽强抵抗的精神令我方不得不佩服,但是再多灿烂的话语,再多狡猾的辩解也无法掩盖事实的真相!那就是: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首先我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不足之处:
下面再次强调一下我方观点: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第一,性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之中包含有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在系统的课程讲授之中,使学生获得性知识,消除对性的无知与误解。同时,在系统的性知识教育过程中,还能够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性道德。学生既全面识知性,同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这对于学生未来能顺利对待一系列相关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性教育能让青少年更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改革开放以来,观念的转变以及传媒的影响使性的话题不再难以启齿,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得到了解放。而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却迟迟得不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因为缺乏性知识而走向性失误或性犯罪的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给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伤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由此可见,性教育进入课堂的原因绝不仅仅止于个人发展这个方面,它还是国家民族未来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早已不仅仅是文化教育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心理健康的教育。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国家,人们对性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通常抱有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性教育,将有利于改变社会对性的偏见。而对于一些更加现实的问题,当人们不再运用经验或者猜测,而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去分析的时候,这类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子曰:食色,性也。既为人之本性,不可避免,那为什么还要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性教育这一问题呢?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我方坚持认为: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
材料
有了性意识就要有性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4个方面
性教育是有助于儿童、少年和成人正确及时的性发育的教育措施的总称。
狭义理解:就是指有关两性器官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卫生学方面的知识教育;
广义理解:应该是性文明的完整理论体系,主要进行性的道德与伦理教育和性的文明修养,它与伦理学、法学、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遗传学、性学、医学、社会学、生物学、哲学等科学发生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笼统地说:性教育就是如何帮助人们明确性别角色意识、认识性器官、了解性生理、掌握性卫生常识、造就健康的性心理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的一门综合学问。
性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对待异性的高尚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违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抚养子女等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青春期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
人们常把性教育局限于有关性器官的解剖和发育方面的教育,这是很不全面的。人不仅仅是自然生物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对人来说,性不仅存在着生物学意义的“性差别”,还存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和“性角色差异”,所以,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及性社会学等方面。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6-7课时上健康教育课。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
2010年8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全国学校性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师资业务培训活动在深圳举行,多位国内外著名性学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旨在搭建老师们对性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同行对国际国内性健康教育的了解,提升教育者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水平,达到“科学性观念,健康青春期”的目标。会议同时完成了《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版》草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学校是郑重讨论性的问题的地方,是使男孩子明白卫生、节欲等问题的地方,也是使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明白性病危脸的地方。”而事实上,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早已是“国际惯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心理和身体上的改变都会有迷茫和好奇。在这种时候正是迫切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对性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而不应该避而不谈。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性教育,青少年都会由于好奇心,而自己从其他渠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出现另一个问题了:学生自己得来的信息参差不齐,很可能不是性知识,而是一些淫秽的观念。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因此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校开设性教育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心理。
保守和传统不一定就是美德,这两个词应该是中性的。在中国,“性教育”一直是一朵“羞答答的玫瑰”,成人不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儿童的性教育。
性教育其实质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内容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好像是一个不应该涉及的话题,无知引向罪恶
性是人类的一个原始本能,其实没有什么的,把它看待的正常一点,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正面面对,又不是什么罪恶的事情,干嘛要躲躲藏藏的
中国目前的性教育都是„救火‟式的,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教育,但已经为时过晚。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开始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如何看待两性问题。这都属于性道德教育的范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布森的《正当青春期》一书2004年在中国出版,被媒体列入“学生暑期阅读盛宴”。这本书明确提出:对青春期的人在教他们生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给他们性道德。要他们了解人体发育的奇妙,为成人后的婚姻和育儿做好预备,同时要让他们懂得克制性欲是必须做的一件事。
我国开展的性教育工作相对滞后保守,面对现代社会丰富的资讯和少年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已显得力不从心。研究表明,当代学生身体发育的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近两年,但他们在性心理成熟和性知识的掌握上却没有同步发展。
相较而言,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早很多。在日本称之为“纯洁教育”、瑞典叫做“爱的教育”,都是从幼稚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而在芬兰,幼儿园就有性教育图书,家长可以像讲《一千零一夜》那样每天讲一节,性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瑞典就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瑞典的性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性病的患病率极低,20岁以下女孩子怀孕生育的情况几乎没有。
从孩子出生起,性教育便应该随之开始。早期性教育分为婴儿期性教育、幼儿期性教育、儿童期性教育、少年期性教育,进而才是青春期性教育。
把“性教育”引入课堂,会不会唆使孩子去犯罪?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引导得好,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并认识到“性”的重要,孩子是可以从中受到良好教育的。愈是堵,或者愈是封闭,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理,这样反而会酿成祸端,得不偿失。
性教育进入课堂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中国教育应该利用这种契机,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加强培养孩子的自身保护意识,坦然面对,正确引导,促进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现在孩子不是缺乏生理知识,而是缺乏价值观引导,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态度,不是性知识教育
性的本质是因为人的动物天性。我们长久以来的教育模式中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在今天依稀可见,萌动的青春无需遮掩,亢奋的荷尔蒙也应合理释放,整个国民的性启蒙,也不能仅靠多几个苍井空来解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屋建瓴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彭露露,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专业2008级研究生。在经历了2011年初的“求职**”之后,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任教。
我国性教育现实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性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对性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性与性教育”的狭隘理解。这种观念认为,“性”即是性生理和性行为。“性教育”就是性生理知识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人看不到“性与性教育”广阔背景后的丰富内涵,看不到它不仅包括性生理,而且还包括性心理、性审美、性别自认、性行为的角色认同,以及性伦理、性道德、性法制和性病预防等不同层面的内容。性教育是全方位的,其核心是人格教育。狭隘的“性与性教育观”采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必然使中学性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导致性教育难以在学校深入开展。(2)以堵为主的“应急论”。这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方法。他们平时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学校但愿学生不出“问题”,认为出了问题再解决也不迟。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目中,性教育是对那些出了性问题的学生而行的。这种观点的出发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它不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回避问题,方法上采取消极压制以延缓问题的发生,或事后“亡羊补牢”,而不是积极疏导,更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中的问题,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做准备。加之教育主体对出了问题的学生往往采取批评指责的办法,或是简单地开除了事,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不可能使学生获取科学的性知识,更不可能培养他们成熟的性心理与性道德,因而绝不可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理想境界。(3)蒙昧主义的“本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知识自然会知道的,不必用语言、文字来传授。性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孩子随着生理成熟,男女之间的事他们自然会知道,开展性教育是多此一举。“本能论”的思想根源在于“性神秘”和害怕让学生知道性知识会导致某些学生的性越轨行为,并常常人为地为性教育设置种种禁区。在这种观点影响之下,往往导致学生因性神秘进而性好奇,进而演变为一些学生的性尝试,同时还会制造新的性愚昧。现实中,因性无知而造成的身心疾病、青少年性失误与性犯罪的增加,都证实了“本能论”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4)“价值中立”的性教育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性观念与性行为由学生自由选择,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性教育应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向学生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时候,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方面的引导。其实性价值观教育即使在现代西方也被视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表明,没有价值标准的性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性教育,甚至成为有负面作用的性教育。2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性教育职责上相互推诿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考试、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应试的技能,提高应试成绩。至于性教育是个人的事情,是隐私,是学生家长的职责;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我把学生交给学校,学生的一切问题,包括性教育理应由学校负责;有时学校和家长则认为性教育失误,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太差,性教育应由社会上的有关机构或部门负责解决。各方相互推诿,没有一个教育主体自己主动去承担性教育的责任,致使中学性教育出现空白,进而影响到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正常的异性交往。3 在性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严重脱节
中学性教育绝不是管束教育,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性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性观念和健康的性心理,并使其具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性行为规范,而且要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和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不尽科学,一些学校在性教育中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往往走过场。有的在教学中片面地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空洞的说教太多,内容太抽象,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抽象性知识的“容器”。教师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去有意识地提供机会或设计专门的活动,而一味地空洞说教,只能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国内外性教育的研究概况 美国青春期性教育
美国是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 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和教师大会就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从教育实践上看,19 世纪美国尚未开展性教育,进入20 世纪以后,性教育逐渐进入学校课堂。美国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训练有素的教师不应当只强调性的事实,而应当适当地注意到整个性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性教育应当关注性心理和整个人的发展。70 和80 年代,性教育
渗透到许多课程里,性教育的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有各种书籍,还有许多视听资料。在许多学区,性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教育,即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都有性教育。此外,性教育师资培训也日益受到重视。8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艾滋病的威胁,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结合起来。此时,美国主要城市大约80%的公立中小学都进行性教育。但美国的青春期性教育质量却并不高,美国仍有大量青少年性无知。造成性教育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中小学对性教育课程的内容缺乏广泛一致的意见。鉴于青少年中日益严重的性问题和性教育尚未有效地在学校中实施,90 年代初期开始,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改革进程中。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协会认为,必须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综合的性教育,因此,首先要进行性教育课程改革。1991 年该协会编写的《全国性教育综合大纲》出台,标志着美国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纲》认为,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健康,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性观念,向他们提供保护自己性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他们作出更好的有关两性关系决定的能力。《大纲》对改变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课程各自 为政的局面,统一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起到了规范作用,并进而为提高性教育质量起到推动作用。2 瑞典的青春期性教育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942 年就在义务制学校中开展性教育,1957 年国家教委就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70 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1975 年之前,他们偏重于生理教育,以后逐步增加了性道德、性评价等内容。他们的教育有三个特点很突出:非常实用;从幼儿就开始;性科学教育一步到位,不兜圈子。瑞典性教育很有成效,少女妊娠和人流数明显减少,性病、性犯罪比例也在下降。3 日本的青春期性教育
日本的性教育大约从明治时代开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日本的性教育,从明治时代到战前,属于性教育的初期启蒙时代,性教育主要从战后开始的。日本战后的青春期性教育分为五个时期,它们分别是:
1945-1955 年的纯洁教育前期:这一时期性教育的名称为纯洁教育,是日本战后性教育的开始。在此期间,学校健康教育课中开设了性教育,性教育内容涉及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过程、青春期身体变化、生殖系统的功能等。1955-1965 年纯洁教育后期:纯洁教育的目的转向以青少年正确理解两性间的精神和肉体关系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性教育有关的内容放在了一般了解的尺度,生理解剖方面的内容几乎取消,性教育失去了统一的形式。
1965-1975 年性教育复苏前期:总体上讲,性教育这一时期虽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然是消极的。
1975-1989 年性教育复苏后期:这一时期,日本教育部下发的学习指导纲要及指导书中开始使用“与性有关的指导”这一提法,对性教育改变了以前的消极态度而采取了超前的积极指导态度。
1989 年以后的性教育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日本性教育的迅速发展期,其主要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是发现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急剧增加。爱滋病的预防提示了性教育的重要性。
问题
1.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在发现自己身体日益发育的时候,难道你们就不觉得需要有些关于性的知识来引导帮助你们吗?
2.温家宝总理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也提出: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讲话上也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请问对方辩友,这些难道不意味着性教育应该进入课堂吗?
3.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1300万例堕胎,其中大学生堕胎占大多数,请问对方辩友,这是不是性知识的缺乏强而导致的?这是不是应该通过课堂上的性教育来弥补?
第五篇:经典影视剧应该翻拍辩论赛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同学,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苏格拉底曾说:“我宁可不说话也不能说话没逻辑。”但是今天对方辩友用他们精彩的表现告诉我们:“宁可没逻辑,也要不停地说话。”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用偏狭的概念论证了经典影视剧翻拍在某一方面不可取,从而推断出经典影视剧翻拍在整个当今社会都不可取。那我便不由得要反问对方辩友:
影视剧自产生开始,就存在翻拍现象,我们可以说翻拍随影视剧产生而产生,随影视剧发展而发展,必将随影视剧消亡而消亡,这是世间万物都将历经的过程。只是,在影视剧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方辩友以个人主观认定经典影视剧的翻拍不应存在,企图用片面次要的理由否定翻拍存在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违背客观规律,如此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观点能成立吗?
其次,对方辩友在论点论据上还存在以下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对经典影视剧翻拍的定义是狭隘的。在没有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对方辩友的所有论点论据无疑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坚固的基石,再绚烂的言语只会越发凸显出你们的苍白无力。第二,对方辩友对经典影视剧翻拍存在着误解误读。翻拍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退化落后,“旧瓶装新酒”,即便是旧瓶,它仍有其新意所在,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新的程度与成就大小。
第三,对方辩友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影视剧,认为一旦它成为经典就无需再翻拍再创新再进步。而正确的方法应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影视剧产生至今,翻拍之路可谓日久弥新。
第四,对方辩友所举例证,诸如 在我方看来这些不仅不是翻拍作品的缺点,这更是其成功的特点之一,它促使我们进行新旧对比,在审丑的眼光中进一步提高审美的水平,在否定自我的同时肯定过去以及预示未来,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敢问对方辩友,你们可能做到?
所以,我方认为,当今时代、经典影视剧翻拍是可取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是影视剧发展的需要,原创衰微,需要经典影视剧的翻拍加以补给。第二,它是经典影视剧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代科技以及审美品味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第三,它符合文化消费心理,满足观众的怀旧情绪,并成功实现艺术的评判功能。
不可否认,在商业模式、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影视剧产业,目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如:对方辩友提到的翻拍目的在于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占领市场获得票房追捧新人,同时翻拍作品过于粗糙、雷点众多,只重利而忽略本真内涵,但我方认为这只是目前影视剧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到的瓶颈,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我们要因路途中偶遇的细微障碍而放弃前方更璀璨的风景?答案当然是不能!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控制经典影视剧翻拍数量,满足商业模式所求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原创影视剧创作的能力,以及提升经典影视剧翻拍的内涵与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我想这才是我们今日辩论此话题的意义所在。
我方陈词总结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