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

时间:2019-05-12 12: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鉴史问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鉴史问廉》。

第一篇: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按照市住建局的要求,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电视台联合录制的《鉴史问廉》8集连续专题片。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净化。《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2013年4月19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建设。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通过这次观看《鉴史问廉》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二、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所决定的。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特别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是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二是在工作创新上

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新方法,大胆创新,为党风廉政建设多做些事情。

四、加强学习和修养,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表率。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要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坚强意志、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在加快发展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信阳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5年2月26日

第二篇: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观后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历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后人诟病,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有人惊呼“他是天阉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无能,才会坐怀不乱。联系到昨天习近平告诫县委书记要过美色关,看来,总书记的话显得大有深意。当然,普罗大众无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昨夜,《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就向观众讲述了历史上的几位“道德标兵”。有图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个人的故事。历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王密,在其恩师杨震途径自己管辖地时,特地去拜访,为报举荐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积蓄十斤黄金,杨震不收。王密再三恳求,杨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道德典范就是这么“无情”,但理讲得让人不得不服。后人感其清正廉洁,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台”,称其宅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们“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一条鱼,一个人的故事。羊续曾任南阳太守,他的属下,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羊续无奈。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后人赞其廉洁自守,敬称其为“悬鱼太守”。连写过“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也曾赋诗赞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

一首诗,一个人的故事。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干的官吏很多,但能将此二者集于一身,可谓凤毛麟角。于成龙就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后遗物只有一只破箱,里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双,瓦缸中仅有粗米数斛,盐豉几罐。故深得百姓爱戴,“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当朝皇帝康熙亦御书“高行清粹”,谥“清端”,并曾写诗褒奖他的清廉,称赞他“清官第一”。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三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_9)黄金时段播出的《鉴史问廉》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晚我都早早的等在电视机前,为每集的故事深深吸引,并从中学到了很多。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看完了每一集的《鉴史问廉》,我的心也得到了完全了清洁与升华,这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格尽职守,遵纪守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不断奋斗!

第四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近日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观看了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鉴史问廉》大型纪录片,该片是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内容充实,厚重大气,观看之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2013年4月19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他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而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

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把好自己的关,在行使权力时,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抵御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要谨慎。此处谨慎并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胆开拓事业的同时,处世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在一些金钱物质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独,即在无人知晓之时,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线,象《鉴史问廉》中的“四知太守”杨震那样,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敬畏之心,不能存任何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节轻微而对自己有种放松心理;慎初是指第一次,许多贪官第一次收受贿赂后人情难却,越走越偏,最终走上不归之路,因此,要洁身自好,自觉杜源。

二要知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事业上要有不知足的追求,而在个人物质待遇等方面要有知足常乐之心。要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

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而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要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字、治国、平天下”,李大钊先生曾说过,铁肩担道义,妙笔做文章。作为党员干部,修身应是第一位的,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干好事业的基础,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确对待个人廉洁问题。

四要慎交友。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古人云:“黄金万两容易得,人生知己最难求”。如何交到知心的朋友,自己首先要心存浩然正气,以诚待人、以真心换真情,以沟通思想、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为目的,逐步深入观察了解对方,只有这样经过从表及里、由内到外、从言到行的观察,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才能结交到自己人生的知音。

五要有信念。信念是从政之本,决不能放松动摇,人生是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凡是心有所动,就会播下行动的种子,成为欲望的俘虏。纵观贪官们的成长经历,曾经奋斗,为党和人民尽责尽职地工作,做出贡献,有的因交友不慎,有的因升迁无望,有的因徇私情,最终跌入泥潭,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有句话说的好,“任意飘荡的船,难免要触角;不断倾斜的塔,迟早要倒掉”。从政必先修德,党员干部的最大的官德,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总之,通过这次观看《鉴史问廉》活动,可以说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一个震撼,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更明确了,准则更清晰了,要真正做到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观改造,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在金钱和诱惑面前,学会算账,政治、经济、名誉、自由、健康、亲情账,时刻警醒自己,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从政要求,法律尊严和自由的可贵,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官之德,时时秉持“五个想一想”,成为组织信赖,人民拥护的好干部。

第五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对《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的观看,不由想到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兴衰交替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使我懂得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我看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仍然是今天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在历史中都给了他们准确的定位。我们有理由深深的坚信,邪不压正,腐败者永远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腐败分子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处。我看到了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以德施政,可安邦定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了《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鉴史问廉》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常态吹响嘹亮号角。

下载鉴史问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鉴史问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

    观后感-鉴史问廉

    观后感 ——大型记录片《鉴史问廉》 按照中纪委文件要求,公司党委狠抓落实,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了为期三天观看大型记录片《鉴史问廉》活动,让职工从根源上对反腐倡廉进......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河南省农药检定站岳文英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和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以后,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唐太宗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才开辟了大唐盛世。 《鉴史问廉》从春秋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清帝国的衰败,把一个个......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新乡市中心医院儿一科 ** 近期院党委组织观看了《鉴史问廉》,结合工作实际感触颇深,收益非浅。 一、《鉴史问廉》的主题及内容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

    鉴史问廉解说词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1·兴衰之思·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是一部以古史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它的侧重点不在于教我们去识读历史的演变,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言语和色彩鲜明的画面来告诉我们廉洁和贪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