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钱学森》读后感
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
-------读《钱学森传》有感
******学院**系2013级 *** 钱老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通过阅读《走进钱学森》,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钱老的传奇人生,不经提笔想要写下收获:
可以说钱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但我国能有这样的人才是幸运的。他小时,家族华丽,家学渊源,赴美求学,终成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后,受那颗火热爱国心的引导,归国之心似箭,却受重重阻挠。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越,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钱老的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其爱国情怀让我异常感动。是啊,他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舒服安逸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而且他在研究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了。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现状是自己求之不得的,有多少人可以不为之所动呢?钱老便是其中之一!他为了心中的目标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其间的千辛与万苦,谁又能体会得到?他做到了,让我万分钦佩。
钱老的爱国情结,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如一。但他的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学生学习。钱氏家学渊源,历来重视教育,其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他的教育,让我深受启发。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极其重要,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钱老懂绘画、音乐、摄影等,是当时美国音乐和科学学会会员,这源于其父对现代教育的重视和推行。所以他小时候不仅要学理工,还系统的学习了音乐、绘画等艺术课。钱老曾回忆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的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当然,搞好学习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方法正确,事半功倍。钱老在一份文件中写明了对他一生具有深刻影响的人,共17位。而其中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就有7位。这更加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在学校实施的以提高学生的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临考时不开夜车,不死读书。“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钱老说“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而是真正理解书。”而且钱老对我国教育非常关注。在《钱学森最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在钱老看来,我国的大学缺乏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并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们缺乏的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其实,提到钱学森老先生,第一要提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当时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回国后,在艰苦的环境下,钱老带领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每次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时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交困,在美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时候,一项项新的发明成功问世,振奋国人,也震惊了世界。他们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不是弱者,我们不是只有受侵略、受摆布的资格。是钱学森等人的尽心竭力的研究,让我们挺直了腰杆,勇敢的走向世界!在钱老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矮蒿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郭沫若在1957年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赠钱学森》中这样写到: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大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突破落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献。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这是对钱老一生最好的概括„„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窗外飘着漫天雪花时,感动于山清水秀时,读下《走进钱学森》一书,心中那片净水也会因此泛起波澜„因为,我们会感动于他对祖国的热爱,感动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感动于他对生活的朴实无华。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折服,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在面对审问时,钱学森道“我忠于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这会让我们对中华民族更加热爱,更加让我们有热血的投身于我们祖国的建设中。“只是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权要给谁就给谁!”会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是为我们的国家而准备的!
“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会让我们无论是在选择我们想从事的职业,还是在对待我们的工作时,有了更多的诠释。这句话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警语,不是吗?
如果有人问你100分的标准是什么,你将怎么回答呢?钱老的导师冯•卡门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且有自己的创新,但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数错了;而另一个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理解毫无创新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要比后者高得多。”我想这句话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有一个更好的态度。
有知识才有力量,本书详细记录了钱老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老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迈向强国的掘进史。
该书不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香蕉和芒果的故事,全文流畅的文笔和钱学森钱老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适合我们青年一辈阅读,让我们浸染钱老的爱国情怀,感受钱老的精神魅力,也让我们因此更加奋发向上。
交稿日期:2013年9月 日 联系电话:
第二篇:走进钱学森
走进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民都为之感伤的日子,我们伟大的航天巨星钱学森老人永远无法挽回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此时的我说不出内心万分悲痛与惋惜之情,天空中簌簌落下的阴冷细雨向我们陈诉了一切。一个伟大的世纪老人陪我们一起走过了最后的二十多年。回顾钱学森的一生曲折而充实,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做了本来不该属于他做的事情,他向13亿中华儿女交上了一份最最赤诚的答卷。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一个国家充满极大的热忱,他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钱学森成就了自己已给子孙后代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记得2007年感动中国给钱学森老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科学的旗帜,知识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说实话我并不赞同把钱学森老人纳入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员之中,因为那毕竟太渺小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对钱学森老人的光辉形象有所影响,因为在中国我想即便是没有感动中国的推介钱学森这个象征中国科学高度的领军人物就已经妇孺皆知。而作为媒体旨在推荐一部分在特定领域值得我们称道的人,我想钱学森当时听说进入感动中国十大员时间一定是平静的。或许要是谈荣誉他老人家在中国早已经无与伦比,他会在乎感动中国吗?他早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驻,也定然永恒。任由海陆的变迁,星斗的转移。都不会磨灭钱学森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上,钱老与世长辞了,也许他真的需要休息了。不过真的不想这些伟大的人物离我们而去,能和伟人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感觉想一想就有点自豪。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再听说钱学森的时间就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夸张的说法就要怀疑历史是不是在欺骗他们了。这种感觉不像我们略微有点触及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了安全感,亲切感,就像我们对待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慈祥的面庞,令人讨厌的唠叨,此时此刻都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是一种发自内心对前辈的瞻仰与缅怀。
钱学森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并从系统整体出发将系统进行分解,再综合集成到系统整体实现1+1>2的整体涌现,最终是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从综合集成思想、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到综合集成工程构成了钱学森综合集成体系,这个体系必将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向综合性整体化方向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大背景阐述建立系统学的意义、途径和难度,回顾了钱学森创建系统学的三个阶段,考察系统学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对学界某些歧见给出笔者的看法提出系统学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消化非线性动力学、自组织理论、CAS理论等,并对其成果作创造性的转换,以描述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为总目标,重在揭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探索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系统学的过程中 ,与西方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问题 ,构建了具有与西方复杂性研究径路不甚相同的中国复杂性研究纲领 ,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并带领其系统学研究班的成员对几类特殊的复杂巨系统———人脑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等做了详细的研究。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复杂性研究者对复杂性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但在学理上还不够深入 ,取得的具体成果还不多。
钱学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结构,总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观点。他建议建立科学技术业,并将其作为新产业革命带来的第四产业。同时,他坚持要开展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此外,根据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经验,他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理论。他在社会主义国家学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学森先生为了研究实现高速飞机和远程火箭的可能性,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开创了喷气推进学、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新分支。他对近代力学以至技术科学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过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他的科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他一生经历传奇,成就卓越。从1935年远赴美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成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到1955年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参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从1955年编写中国第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上天;从上世纪70年代末退居国防二线甚至三线工作以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大成智慧学,到2005年,仍于病榻上忧心中国教育问题。这些事迹的背后无不凝聚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深切热爱。本文试图在对钱学森生平事迹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所走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进步道路。在提倡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以钱学森为榜样,学习他如何在个人进步与热爱祖国的两者之间选择最好的结合方式,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现有关于钱学森和爱国主义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第二,通过对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形成,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及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与其辉煌成就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对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做一番深入探讨;第三,分析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四,揭示出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早年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的贡献。数十年来,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我国国防科研事业,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表彰钱学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第三篇:走进钱学森
走进钱学森
2008年钱学森荣获“2007年感到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推选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评价钱老: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毛泽东这样对钱老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蒂夫教授以为:他(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钱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些话足以验证颁奖词中的那句话:在他心里国为重。
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做作出了许多的卓越贡献。从中国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到现在的载人航天和月球卫星,都离不开钱老的奉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钱老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本书期望我们年轻的一代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
钱老的一生感动了大部分的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当钱老还是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充满着“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即“习西夷之长,就中国之短”。那时候,他关注的是在铺轨上的飞行驶的火车。他决心献身于“铁道救国”,她考取了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而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却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可言。就知道好好地读书,考一个好大学,将来读研,然后就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伟人和平凡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有理想和没理想的人的差别也就出来了。对生活,对事业有目标有理想,就能激发出我们的动力和潜力去实现它。对生活和事业没目标没理想的人,经常地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事业的不顺利。我有时候也对生活和工作抱怨过。现在我意识到,以前的那些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既浪费时间有浪费精力,不仅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还会影响生活的质量,增加工作的压力,阻碍工作的进程。之所以我会抱怨,可能是因为我以前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一个确却的目标。既然意识到了,以后我会试着去少抱怨,把抱怨的时间和精
力用到制定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上去。这或许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抱怨减少了,生活质量就提高了,工作就更顺利了,工作顺利了,生活质量有上一个等次。
钱老向来就喜欢读书,他还广泛地阅读专业以为的书。他阅读方方面面的的杂志,既有他专业方面的杂志《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中国航天》等等,也有自然科学杂志《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通讯》等,还有社会科学杂志《新建设》、《语文建设》、《中国图书评论》等。他家中,藏有15000多册他读过的期刊。钱老如此的广泛阅读,比我们好多老师都读得广泛,当然也包括我。我们当老师的,教书育人,理所当然的要广泛地阅读,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正确引导学生。钱老通过广泛地阅读,了解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使他的思维变得开阔,想的问题更全面。这样对他的专业就有很大的帮助。理所当然,我们教师广泛地阅读后也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各个领域,然后把我们了解到的信息运用到教学和管理工作方面。对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
钱老还亲自剪报。他把所有有用的东西从报纸上规规矩矩的剪下来,然后把它们按不同的主题分好类。钱老一生之中保存了629袋剪报,总共24500多份,整整装满五个大书柜。剪报是钱老的资料库和信息库。他以后需要什么资料和信息就到他的宝库里去取。而不会像其他人到处找书,找文献。这极大的节约了他的时间。因此,他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做更多的事,所以他比别人干得更出色。
像我们比较年轻的老师。最好现在就开始建立我们自己的资料与信息库。我们可以不像钱老那样剪报。因为在21世纪,我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现在我们都人手一台电脑,几乎天天都与电脑接触。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有用的文献、图片、视频等都收集起来,分好类,放在一个指定的电脑文件夹里。我们自己的“宝库”建的越好,我们就可以越简单快捷的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节约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还有一件小事,可以从钱老身上学到他的精神。钱老刚从美国回来时,正值中国大陆开始推行简体字,钱学森很认真的学习写简体字。很快的,写惯繁体字的他,能够写一手简体字,而且几乎没有间杂一个繁体字。
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导弹发射失败后,钱学森发表了如下讲话:
„„当年,我在美国的时候,写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写成的只有几页,可是我写的底稿,却装满一个柜子。到底失败了多少次,我自己都数不清了。如果失败了就哭鼻子,闹情绪,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成功了„„我们不要拍失败,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再从来„„取得成功,对我们是锻炼;遭受失败,同样可以是我们得到锻炼,而这种锻炼更为重要„„
钱老写论文的经历和爱迪生造灯泡的经历都证明了一个永恒的观点——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敢正视失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敢于正视失败,不管是教学的失
败,还是行政管理的失败。要是我们教师都不敢正视失败,那我们教出来的学生能有几个敢于正视失败呢?
总的来说,通过《走进钱学森》这本书,我看完了钱学森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到科学巨星的陨落。他到美国去“习西夷之长,就中国之短”,在美国学习和工作都是为了为回国做准备。经过五年艰难的回国之路,他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献出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精力。这本书讲述了钱学森的一生经历,也讲述了钱学森精神。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简单的列几项:第一,要对生活和工作制定明确的目标;第二,要广泛地阅读;第三,建立自己的资料信息库;第四,敢于正视失败。我们年轻人就该学习钱学森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强大作出贡献。
第四篇: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在之前,也许是因为自己对国家新闻有一种迟钝感,也许是因为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大师的一些事迹并不熟悉,所以我对钱爷爷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员在演一部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度过他光辉而又艰难的一生,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自己就是他人生的导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我们都会知道,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爷爷,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爷爷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几经辗转钱爷爷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爷爷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制作两弹那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血都好像随着那喷出的火焰沸腾了。影片中,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后人担忧吧。
影片看到最后,我忍不住,还是流泪了,为钱爷爷这不平凡的一生,为他们坚贞的爱情„„新兵都涌去看钱爷爷,钱爷爷说,他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老兵而已;还有,告别钱爷爷的那段纪录片,都是催人泪下的一幕幕。
第五篇:《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读后感。他出生名门,小时候就聪颖过人,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他熟读经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就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公费留美,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
他一旦觉得知识不够用了,就跑进图书馆里“充电”,读后感《《钱学森》读后感》。他曾经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现在的钱学森。
在他20多岁时。在海外他功成名就,但从没忘记报国的理想,当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国。30多岁时,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带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真是了不起。
晚年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放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激励下一代人成材。
他是科学的巨人,更是爱国的典范,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