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钱学森》有感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3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电影《钱学森》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第一篇: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个伟大的人,曾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等许多的称号,更是一位爱国者,他在美国留学之后,因为美国兴起的反共言论而备受打击。促使他积极的争取回国的机会,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但是没有动摇他的爱国精神,回国之后,他是一心为国家着想,他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在观看电影中,最使人感动的片段是,他回国之后一心在为中国的科学付出,即使是献出他的生命,但是他面对的是新中国的人才,技术和工业的各方面的空白。回国之后,他就开始他的工作,研究火箭,引导中国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他在电影中,毛主席曾经问过钱学森他什么时候可以制造出导弹,和两弹结合,他回答了“八年之内”,他觉得他能有信心可以制造出导弹和两弹结合。他们在酒泉的导弹结合实验基地研究,他回国5年后他制造出第一个试验的导弹“东风1号”在1960年11月11月5日试射成功,所有人都感到非常的高兴。他还是继续为科学做贡献,他继续在研究,在1962年3月21日,他们自行设计的东风2号在酒泉发射试验,但是没有成功,也没有动摇他们对火箭的信心,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们中国爆炸了一颗自己制造出来的原子弹,全国人民都感到高兴,也震撼这全世界,我们中国人不是白痴,更不是东亚病夫,在1966年10月,他们来到罗布泊弹者区,进行两弹的结合,可是老天去不作美,他们面对的是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可是在发射的前一天,老天一定是被他们的行动所征服了吧!在所有人民的见证下,两弹完美的结合了,还制造出中国第一颗核子弹。

如果没有钱学森、邓稼先他们这样的科学家的话是不可能有神舟系列导弹、嫦娥一号等。他们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中国人民的英雄。

钱老先生,为了祖国他奉献了一辈子的精力,但是在晚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对妻子充满有许多的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在快要结束他的生命的时候他曾所过这样一句话:“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

钱老先生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志在强国,才让他为人所不敢为,鼓舞起“外国人能做,中国人也行”的志气,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天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电影剧情编辑

2009年秋,钱学森已近垂暮,总理亲来探望。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恳请总理能够改 变现状。时间追溯到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弟子看到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其中一员。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终于如愿回到祖国。

在那个年代,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在电影里,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人才和艰苦奋斗的人民子弟兵,团结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使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试验的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在导弹的研究建设当中,不仅有钱学森,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张工农。军人出身的张工农,勤奋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张工农作为工农阶级的代表,象征着为了祖国的腾飞,无数人都在积极向上地努力着。有这样的干劲,让人对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的腾飞,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博士,在美国生活了20年,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在美国有着很高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然而在祖国建设的召唤面前,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样优越的待遇,并且通过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险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之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晚年的钱学森对妻子充满愧疚,但妻子的理解让他倍感安慰。在影片的结尾,他对他的妻子没成为中国的女高音歌唱家而后悔,但是他的妻子说了一句:“中国可以没有我这一个女高音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个科学家。”

从东风二号的发射失败开始,钱学森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儿女,但是,他的妻子和儿女对他的理解,成了他工作的动力,也正是这样,他圆满地完成了东风三号的发射。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以致走出电影院后,重新面对外面纷杂的世界,看到现代社会上最多的“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梁漱溟语),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同时思考:现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责任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可以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还算美好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5月28日下午,全院组织观看了电影《钱学森》,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后,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这是何等爱国精神。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学子看到了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这其中的一员。拳拳爱国之情,让我感动。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

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

爱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他需要一颗赤诚之心,一颗只为人民的牺牲与奉献之心。正如钱学森所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种苹果。”

第二篇: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观后感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尚伟鹏

学号:

09030611

1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好的电影?华丽的场景?炫目的特效?搞怪的言行?《钱学森》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每一个情节都是经典,每一句台词都很精辟,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尽管不乏网友批评作为传记电影,平铺直叙是一大忌,但我要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是真,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钱学森夫妇的一生就是这样既平凡又传奇的完美人生!

第三篇: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有感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知道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角色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面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马上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么严肃的一个题

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爱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轻松,很美好。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应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

第四篇: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在公司团支部的推荐下,我下载了电影《钱学森》。通过观看影片,我有幸目睹了这位大科学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先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限于 “中国导弹之父”的称号,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对钱学森的伟人伟事肃然起敬。

这是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他突破美方设置的重重障碍,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

看到这里,钱学森带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的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者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当他做出回国决定之时,包括美国政府官员都不敢相信,一个事业如日中天,极有发展前景的科学家会选择回到既没有先进科研装备和雄厚科研资金支持,也不会获得丰厚物质待遇的贫穷祖国。正是这种令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深刻展示出一位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怀,同时有效诠释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尤其当今那些置身海外的莘莘学子更应向他们的前辈学习,切记不要片面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自己却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

和美好的生活。

回国后钱学森不嫌弃国内艰苦的条件,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他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0年11月,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1964年10月,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这段影片展现出钱学森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身上那种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银幕上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的忘我工作的片段,生动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敬仰。片中有许多他的经典语录是那么铿锵有力,让人至今记忆深刻:

他说:“我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的命运。”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说:“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电影《钱学森》看完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钱学森当时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张扬精神的时代。相对于今天正在强盛起来的中国而言,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与价值体系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但钱老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永不过时的。我感到钱老在这一生中树立了两座高峰,一座是科学技术的高峰,另一座是爱国主义的精神高峰。如果说科学技术的高峰,作为我们普通人很难企及的话,那么另一座是爱国主义的精神高峰,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攀登。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有所推动改善的事情。

我坚信中国越是要和平发展,也越是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精神。

储配站 张海康

第五篇: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也许大多数人最初对钱学森的认识与我一样,只是记得他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课本,知道他是“两弹一星”之父。除此之外我对钱学森的了解可谓寥寥无几。然而在看完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对钱学森的了解真的只是皮毛,浅薄的很。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电影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但是没有动摇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导师劝告他留在美国,说中国没有条件让他施展他的才华。然而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愿意,我甚至可以种苹果。”他确实做到了,中国爆炸了一颗自己制造出来的原子弹,他在中国大地上种了他的第一棵苹果;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国力还十分的弱,经济发展极度落后。根本没有没有完备的科研仪器,没有充足的专门研究性人才,没有充裕的科研资金,搞自己的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钱学森并没有

屈服,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会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没有专家,他一遍又一遍的给大家讲解,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心、决心和毅力,钱学森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在快要结束他的生命的时候他曾所过这样一句话:“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

影片《钱学森》对我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深深地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下载观电影《钱学森》有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电影《钱学森》有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电影《钱学森》中,导演浓墨重彩的刻画了一个心怀祖国,舍弃荣华富贵而毅然投入到一穷二白的新国家建设中的高级知识分子钱学森先生的一生,虽然电影的前半部分因......

    9.5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初四五班 王彩霞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

    观电影《钱学森》有感(五篇)

    千里迢迢,为回祖国------------观《钱学森》有感 他,是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他,为了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历经千辛万苦;他,为我国的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谁,为祖国呕心沥......

    观电影《钱学森》后有感5篇

    观电影《钱学森》后有感 钱学森同志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棋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精选五篇)

    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观看《钱学森》,感触颇深。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更让我敬佩。 5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开创祖国航......

    观《钱学森》有感[定稿]

    观《钱学森》有感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今天的党课我......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里的血......

    观钱学森有感

    观《钱学森》有感“在我祖国里,哪怕让我去种苹果,我也愿意”上周,在经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这些新学员儿们统一观看了有趣却又感人的红色电影《钱学森》。抱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