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
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其次,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
第二篇: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篇1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
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篇3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
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篇4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
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第三篇: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篇1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
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篇3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
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篇4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
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第四篇: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篇1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
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篇3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
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篇4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
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第五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李学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最近,我就有幸品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