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料—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学习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75.《爱国者》 1.10亿美元 索尼出品 上映日期2000.6.28
在这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些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史诗巨片中,自由斗士梅尔·吉布森重现大银幕,并请来了德国旗手罗兰·埃默里希为它护航,阵容更是强大无比。也为我们奉上了一部颇具观赏性又不
失艺术水准的佳作!在影片中当本杰明的请愿请愿再请愿变成流血牺牲后,自由斗士终于揭竿而起,因这他们终于意识倒了,要想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安宁,就是去为一个年轻国家而战斗,为了自由和理想而战斗,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爱国者”。做一个“爱国者”是件令人自豪的事情,因为爱国是崇高而神圣的,但想做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很困难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无私的付出、奉献甚至牺牲性命,因为伟大的爱国者必须要放弃很多东西,甚至爱情,甚至家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国者的,也正是这样,爱国者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爱国者故事才会那样的荡然回气!
爱国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是热爱祖国和民族的一类人的通称
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 主演: 梅尔.吉布森
在他们成为士兵前,他们是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在他们成为传说之前,他们都是英雄;在一个国家诞生之前,必须有一场为自由而打的战争……
故事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当1763年漫长的英国对法国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扩张战争终于结束,曾经是战斗中的英雄本杰明?马丁(梅尔?吉卜森 饰)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战争的残暴使他厌恶,他希望从此和妻子孩子过上平静安静的生活。然而,在战争之后,英国统治者并没有报答曾经为他们而战的殖民地的侨民们,相反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殖民地的绝对统治,开始采用高压手段剥夺当地人民的自由权力,征收众多不合理的高额税赋,殖民地的移民们开始了反抗。
本杰明并不想参加他们的斗争,直到他的妻子死去留给他5个孩子,眼前的现实和悲剧使本杰明开始转变,心灵遭受着冲击,但是过去战争中的残暴场面依然不断地困扰着他。
这时,他的他儿子杰布列却没有丝毫犹豫地开始投入到了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中,但当英军大举入侵而威胁到他的家园还杀死了他的二儿子时,他发现唯一能保护家园和家人的方式,就是全力捍卫年轻人民的自由。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一个新的独立的国家正要诞生,本杰明决定跟随儿子而去……
影评:本片是梅尔 吉卜森主演又一部具有史诗背景的影片,创作人员阵容强大,剧本由《拯救大兵瑞恩》的编剧罗拨特?路戴执笔,导演则是《独立日》《酷斯拉》的罗兰德?伊马利奇,是今年好莱坞的一部重头大片。
影片在南北战争中的一些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其中男主人公本杰明?马丁以及他的儿子等人物都在历史上却有其人。梅尔 吉卜森在片中饰演男主角本杰明?马丁,一个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英雄,早期曾经为殖民扩张而战,后来对战争产生了厌恶,直到轰轰烈烈的美国南北战争的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才逼他又投身到了美国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斗争中。梅尔?吉卜森自己透露,原来他父亲早年也是个反战份子,因打过仗深知战争的惨烈,所以为了避免梅尔吉勃逊卷入越战,才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因此在诠释这一角色时自然有切身的体会。饰演梅尔吉勃逊的大儿子杰布列的是曾在《关于你的10件事》(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挑大梁的新星希斯莱杰(Heath Ledger)。
这部影片在真实再现历史方面下了大功夫,为求写实并呈现最原始的场锇,制作小组还特地与“史密斯松尼”机构合作,“史密斯松尼”机构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历史博物馆,专门研究和保存美国的历史文化,而导演也将拍摄场锇移至当时发生独立战争的地点南卡罗莱纳州,并依照十八世纪的建筑样式在当地重建一座城镇,甚至还研究南卡罗莱纳州所种的树木,可见导演的用心程度。
历史背景:
自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上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到1733年为止,他们总共在这里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人民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移民。其中除了少数是地主贵族和特权商人之外,大部分人是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来到这里有的的是为了逃避本国的政治迫害或天灾人祸,有的则是为了追求信仰的自由和美好的生活。还有不少人则是怀着淘金梦来到这块处女地的。由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影片《大地雄心》就是反映了当时的这段历史,如果想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可以从看看这部影片开始。
白人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对于原本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来说,这不啻为一场灾难。于是欧洲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战斗不可避免的在不断发生着。同时,各西欧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也不时发生。
为了统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英国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一方面他们在英国政府内部设立了管理殖民地的贸易局,另一方面他们向殖民地派驻总督和官员。他们希望借此能够牢牢地控制他们在殖民地的利益,然而,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中逐渐成长了民主因素,这些民主因素不仅使北美居民享有较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同时也在逐渐削弱英国殖民统治者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设下了伏笔。
英国统治者在北美经营大片的殖民地,其目的是为了将殖民地变为他们榨取和掠夺的对象,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英国的经济利益,这样对于殖民地的人民来说,尽管同是欧洲白人,但在经济利益上不免会产生对立。各个殖民地上都产生了议会,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用以和英国殖民统治当局作斗争。
1756年开始的英法战争(又称“七年战争”)是英法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一次重要战争,那个时候英法已经成为当时西欧列强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争夺在印度和美洲殖民地的利益,他们之间必然有一场秭斗。作为英国殖民地上的人民,英国统治者许以好处,使他们也成为了英国扩张殖民地的工具,加入到了这场战争中。“七年战争”之后,法国损失惨重,英国一跃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爱国者》主人公本杰明?马丁早期就是一名英属殖民地的一名普通农民,并在这场英法战争中帮助了法国人而成为了一名“英雄”。
然而,在1763年英法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就开始腾出手来严厉执行过去长期在殖民地未能执行的一系列限制殖民地经济的法律,并且将重点放在稽查走私上,这样一来,以走私为特点的北美对外贸易一落千丈,往日繁华的港口顿时冷落下来,大批水手失业。殖民地人民开始对英国统治者产生了更加强烈的不满,同时对英国保留茶税一事异常愤慨,1770年爆发了“不饮茶”运动,以示抗议。1733年,英国又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东印度公司”,将大量茶叶运到北美倾销,严重影响了殖民地的人民的利益,他们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这又使殖民地人民和英国统治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774年,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上,他们围绕北美与英国关系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会议决议要求英国当局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法令,但遭到拒绝。这之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开始了零星的武力镇压,而殖民地的人民也开始组织起自己的武装队伍,进行对抗。
一部早就看过的内地禁演的美国大片《爱国者》,反复看了三次,一是学英语原文对话,二是这部电演的确是一部好片。该片背景和人物都实有其事,主人公Benjemin Martin上校的原形是在战争中失踪的Fransis Marlen上校,失踪了两百年,估计肯定是死了。片中除了过分宣扬美国民兵的无敌战斗精神(实话实说,比起中国三元里的平英团,或者同时代上海小刀会、天地教这样的战斗水平,还算得上是现代化专家级的),以及渲染英国的残暴(也不完全是假的,康华里集体屠杀CharlesTon的5000美军战俘,是英军自已的战场记载),其他,基本真实。对于美国独立战争,今天我们从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片中得到的“定论”,可以说是不尽不实。北美十三州新英格兰,当然是英国殖民地(colony)。但事实上,在西方,这个词的准确含义是“移民地”,殖民者colonist真实含义是移民者。
今天看过历史教科书,还没有形成自已的人格思想的中国学生,“殖民者”是教科书教导的极负面的形象。他们会联想到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全的屠杀,对非洲人的奴役赎运,对亚洲殖民地居民的压榨。当在,也包括保留统一全国的清政府,以便长期地为欧美列强在向中国收税服务,事实上是列强向中国人收税的包税人。这就是传说中的“肢解中国实为下策,保留统一的中国政府符合列强在东方的最大利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有些中国教科书,意淫为“中国人的反抗令列强觉得中国不可悔”。殖民者colonist,即移民者,远不是一个负面的词,实际上,它包含着我们华夏民族所最缺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子。没有这种精神因子,中国永远只能是一个弱国,将会被殖民,被奴役的对象。其实,殖民者colonist,即移民者,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所表达的也是这样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正是这样一些100年前“闯关东”,50年前“闯西北,闯三线”,80年代以来“闯深圳,闯广东,闯浦东”的精神。可以说,否定了殖民者的奋斗精神,也就否定了中国的末来。这是我们过分怜悯在文明冲突中的失败者,亚非美洲土著时,所应该区别惜别的。你想成为强者吗?那就分析强者的成功,将来做得比他们更好,更仁慈;你想你和你的子孙成为弱者任人宰割奴役吗?那就同情历史的失败者,与他们为伍吧!
可以说,英国征服印度,是把印度当成了colony,却不是为了移民,是为了让他们低估卢比(东印度公司)向英帝国低价出口原料和基础工业品;也就是今天中国一些利益集团自愿地挟持整个国家,为美国、日本所做的事;英国殖民南非,是为了阿扎尼亚的黄金、钻石;殖民澳洲,是为了把“肮脏的贫民”赶到澳洲,为英国生产廉价的农产品、蓄产品。但对于北美13州,那是真正的殖民地,是当成真正的“新的英格兰”去建立的,并且,在殖民地初建时,提供了大量的优惠的财政、物质、市场的支持。显然,colony这样一个词,并不足以代表如此广泛的意思。事实上,被中国教育误导,是把conqueror(征服者),reiver(掠夺者)的意义,套用到了colonist(殖民者,移民者)上了。西班牙对拉美,是conqueror,reiver,不是殖民者colonist;英国对印度,英法荷西征服东南亚,是conueror,reiver;欧美瓜分中国,是reiver,不是colonist;欧洲列强在柏林会议瓜分非洲,是conqueror,reiver,也不是colonist;沙皇俄国要把中国变成黄俄罗斯,是conqueror;旧蒙古帝国征服宋代中国、西亚,是conqueror;蒙古、俄国和中国各朝代,都是把自已的本国领土、居民当成了殖民地一样掠夺。而英国之于北美十三州,是colonist,是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它相当于腓尼基人殖民(移民)迦太基,科林斯人移民叙拉古(Syracus)。同样,colonist(殖民者),conqueror(征服者),reiver(掠夺者),和autochthon(土著,原住民),这几者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书简单解释北美独立战争时,严重混淆错用,难以洞释历史发生在那一个时期的真实。
移民者的生存也是恶劣的,恶劣的生活条件带来了艰苦、死亡;唯一鼓舞人的,就是希望!马可尼的《新世界交响乐》可以说充满希望,也充满了伤痛,非常有代表性:“3-55,3-21,2-35-32,3-55,3-21,2-32-11;6-11(高八度),7-56……”,我说的是简谱,有兴趣的朋友在琴上弹一弹,就可以感受到作者这种“希望+伤痛”的情感。对于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悲剧,这是文明的冲突,道德只是文明的上层建筑;以道德层面去谴责基础文明已经发生严重冲突时的行为、事件,那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是中国历史教科书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谈而不深,深则离题的原国。
澄清这个概念,是要明白当时北美独立战争中,持独立立场的一方,实际上是一些什么人?他们,是英帝国驱使移民美洲的许多民族的集合体。在他们中间,有以赐赠贵族作为领地的英国贵族,他们在美洲成为农场主,象华盛顿本人;有被强行押运到美洲服刑的“罪犯”,就象被秦始皇押到岭南“殖民”的“罪犯”,其实,绝大部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走鬼小贩”;也有被强行抓丁的爱尔兰失去土地的农民,爱尔兰当时是英国殖民地conqueror,爱尔兰人的地位,相当于北美印第安人;以及被强行征役的德国人,英国王室,当时是四分一德国的领主(黑森和汉诺威选帝侯);还有数量不算多的,乘大大小小的“五月花号”自愿到美洲求生的自由民。这些殖民者,在印第安人世代抓野牛的原野上种田养蓄,与“大自然的一部分”的印第安部落,当然就与欧洲移民团体形成了激烈的“文明的冲突”,不可调和的冲突。如果欧洲移民不能接受印第安人一样脱光衣服追杀野牛的生存方式,就只有印第安人放下弓箭和欧洲人一样种地了。冲突的结果,必然是其中一方的被彻底消灭,在印第安人难以抵御的欧洲军事优势面前,和印第安人无法抵御的旧大陆天花病毒的攻击下(冰河期后十万年的隔离,令到人数基数较小的美洲土著面监临更大的感染风险),印第安整个种族从新大陆消失了;以致于,缺乏劳动力的美洲种植园,需要更大的成本从远达非洲“进口”很不情愿的“新移民”,黑奴!在这场文明冲突,其中一个文明被消灭的过程中,真正的得益者是英帝国,遭受损失的是被驱使的colonist(移民者),承受灭绝灾难的是autochthons(土著)。这样的结果,倒也令北美的美国与加拿大,与南非、印度等前英殖民地截然不同,而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纯粹的盎格鲁撒克森国家。所以,美国独立战争,更接近是一个脱离原宗主国军事威力范围的自治地区,与中央政权之间为经济利益分配的争夺爆发的一场内战。
无可否认的是,英帝国对于建立北美殖民地作为新格兰,是尽心尽力的。北美新贵族种植园主生活水平虽然比不上伦敦的世袭贵族,是乡巴佬(rubstic);但北美移民总体生活水平,却比英国本土居民生活水平要高,税收水平要低。同样无可否认的是,长期与法国在欧洲和世界进行殖民争霸战争(七年战争),在令法国走向崩溃的同时,英国本身的财政负担也近于崩溃。相对富裕而低税的“新英格兰”,自然象股市里有人赚钱一样让财政部的人眼红,白天黑夜地想着加“新的税收”。只不过,美洲移民者是200年殖民战争打出来的,可以说全民皆兵;不象中国股民是压出来的,全民皆熊。对于“加税”的宏观调控政策,乡巴佬们(Yankees,rubstics)提出必须和伦敦旧贵族平起平坐的决策参政权,“no votes no tax”(不让我们投票就不交税),以保证殖民地本身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地区自已的利益政策,地区自已要有参政议政权的“诸侯理论”,与“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宏观调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证明,非战争不能解决。这就是北美独立战争。
同样无可否认的是,英国作为宗主国(祖国),如果解除“消除地区贫困差异”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话,北美新英格兰移民地,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它包括:
1)《海运法》,它规定美洲殖民地的产品只能卖给英国本土的“进出口公司”,运到不列颠后,再由“进出口公司”转卖到世界各地;进口产品亦然。显然,这是英国在利用宗主国的优势地位,获得最大的国际贸易利润,而让殖民地中是享受“低价带来的竞争优势”;同时,保持帝国统一关税,殖民地当然不能自设关税,所以英国本土进出口公司可以把印度产的低成本的茶卖到美洲,赚除高额“进出口利润”。乖乖,这不就是中国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的角色吗?14亿中国人都没有意见,它300万新移民者就这么不爱国呀!??何况殖民地居民生活水平高于英国本土贫民,就从平衡地区贫富差异来说,也应该支持中央宏观调控呀!不过呢,英帝国也不是吃素的,为了这个《海运法》,曾经和当时超级大国荷兰打了三场战争,“如果不和英国统一成一个国家,就无条件接受《海运法》”。这个新英格兰,可比旧荷兰份量轻得多了,英国当然不会把大大小小的华盛顿放在眼里。站在北美殖民者角度看,(现在他们自已成了原住民authchthons了),自已的产品卖了要加税,人家的产品卖进来不用加税;当然火气上冲。这个价差之大,远涉到新法兰西(密西西比)走私生活必需品,比今天中国走私柴油还要暴利。
2)英帝国在殖民地为了培养的“社会主义萌芽”,规定殖民地有些行业不能发展,以免造成重复建设;有些行业可以重点发展,象当时的高技术产业,造船用的帆杆,还有基础产业,农业;就是十三移民州的优势发展行业; 3)英帝国规定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国有资产,为免国有资产流失,禁止移民者对该处开垦;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压制从新法兰西向新西格兰的新的走私通道。
英国要求北美殖民地考虑“国有资产对北美经济历史上的投入和保值增殖”,北美要求“末来利益上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北美殖民者并不打算挑战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他们反复向英王请愿,但是对于这些乡巴佬,乔治五世只是简单地say “NO!”;其蔑视几乎可以赶上中国管理层对股民基民的“亏损自负”了。不但如此,还下令英军对北美民兵缴械,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这场战争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建立各利益体求同存异为原则共同宪法上的共和国。经过这一次战争,英帝国吸取了教训,一方面给予剩下的殖民地所有北美十三州所要求的待遇,不但阻止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的同样的离心倾向;也阻止了美国对加拿大的兼并行动;另一方面,把夹在新兴美国与法国之间那一片“不可分割”原“国有资产”的英王直属产地,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大片领土送给美国(今天威斯康星到亚拉巴马的多个中东部州);以此阻止美国与法国联盟。英帝国这个决策非常高明,法国企图通过军事支持十三州独立,既削弱英国,又可以伺机自肥侵吞。法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打败英军的光荣变成了华盛顿民兵的战功,干涸的财政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与英国的争斗,令法国“希望占有西阿巴拉契亚”变成送出“路易斯安娜的新法兰西”。因应英法两国争霸,作为中间人的美国以明智的外交立场,迅速成为一个拥有600万富庶土地的大国。许多人只是知道美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却完全忽视了那是明智的内政外交政策的成果。相比之下,那位一万年才出一次的“战天斗地”的天才的宗教领袖,挟持着弱小中国,在冷战中同时与美苏两强争霸对抗,其国际战略眼光,与乡巴佬华盛顿差之远甚;独霸权力的欲望,更是领先一万年。孙武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下兵攻城”,伟大领袖选了下下之策,与两强“对守”。
重点刻划的正是北美殖民者那种辛劳之间贪图一点安逸而不得,为保护自已的小利益抛弃国家民族大义争取个人和家乡利益,想和解,却不得不投入战争的处境。驱动他们成为英帝国的叛国者,同时成为美国奠基人的正义感,只是两个字:社会公平!为个人利益奋斗的自由!保有个人奋斗成功的权利!而在战争中,也远不是所有殖民者都希望放弃英帝国许诺的利益,与冒着生命财产的威胁追求所谓的公平,影片中的一个殖民者上尉,也就是以这样的认识投入英军,把自已的乡亲全部烧死。在独立战争中,支持英国统一北美的居民占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是新移民,他们既没有旧移民的实力积累,也没有旧移民对新大陆利益的关注和感情。而同样,这些旧移民对新的故乡是如此热爱,以致于另一个乡巴佬内森黑尔上尉走上英军绞刑架时,面对这一遍大陆深情地留下最后一句话:“I only regret that I can not die for this country twice”(只是遗憾,我不能为这个国家死两次),说这话的时侯,黑尔上尉法理上是英国公民,英国才是他的祖国。
英帝国在北美战争后采取的明智的对殖民地政策调整,带来了维多利亚女王所不停重复的那个词,“glorious”,光荣!光荣的十九世纪,属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来源于对一个政治真理的认识:人民没有义务爱国,国家有义务爱民;人民爱国,是因为国家愿意维护他的利益,至少,国家愿意就他的利益,和他们对话,商量;而不是用国家的名义简单剥夺奴役之。
《PATRIOT》,直译为爱国者,英文原意是“热爱家乡、热爱家人(famlily)的骑士”。家人,在中世纪欧洲,也不仅是父母子女,原意是“同一个屋顶下的人”,包括了仆从,属民,从属的骑士;简言之,就是一起在战乱中躲在城堡里求生的人。这个词的来源,充分说明爱国者,首先是爱家者。“这是一个美国式的‘逼上梁山’的故事,梅尔·吉布森在影片中不太情愿地成为了一位为自由而战斗的父亲„„”看着他刻画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曾经的军人,一个反感战争、反感杀戮、反感死亡的“觉悟者”,一个祈祷和平却不愿牺牲、反对孩子参军为国捐躯的人,一个举着美国大旗,终究还是在实现着复仇计划的暧昧的爱国情绪。
爱国者》则让人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影片刚一开始就让主人公的二儿子被杀...中段大儿子又与女友相继S去...特别是想起被英军困在教堂里活活烧S的无辜平民...让人久久难以平静...加上善良的牧师竟然也为了救别人而牺牲了...启示人们不要认为战争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战争是对美好生活的终极破坏...为自由平等而战,为独立而战,为保护妻子而战,这是一场以正义对抗侵略的战争。
一个自感杀人过多罪恶深重的民族英雄,由起初的反对独立战争,到小儿子被杀之后,毅然拿起那把曾经坎下无数人头颅的斧头,踏上了他个人的独立战争亦是国家的独立战争。是敌人的冷酷残忍激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一口气将二十个人全部杀光,那把充满怒气的斧头直把最后一个人坎成肉酱为止,这是发泄,对战争的不满,对侵略的控诉,从此,ghost的称号在军队中传开,一个农夫见证了一场改写美国历史的独立战争!!
本片中更突出了一种责任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我不是很喜欢纯粹的战争片,但却总能被这种战时的深刻情谊所感动,当小susan哭着跑向爸爸,gabrial愤怒的为刚刚成婚的爱妻去报仇时,换了谁 心里都是酸涩。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爱国的,我也如此,但当被问及怎么爱国了,很多人都无法说出来。是的,爱国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爱国也可以是一种很简单的行为。看完《爱国者》后,我感触颇深。我虽然不能理解爱国的精髓,但我知道爱国就是不做任何危害国家的事情、爱国就是先要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情、爱国首先要爱家。
《爱国者》演绎的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形象,更是一位慈父的形象。多重形象给以了观众多重的感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主人公本杰明·马丁因为厌恶战争而回到了他的南卡罗莱纳州的农场,他希望和家人过上平静的生活。然而,事与愿违,在战争后,英国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而剥夺了当地人们的自由权和对他们征收高额税赋。本杰明·马丁的大儿子佳百列投入到了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战争中,一次,英军追杀佳百列,在这过程中,本杰明·马丁的二儿子托马斯为了救哥哥而被枪杀。此时,坚强的主人公流泪了,这位在查理士城的国民大会上持反战态度的英雄为了保护家园而正式向敌人发出宣战的信号。为了儿子,他举起了尘封已久的斧头,每杀死一个敌人,他都要拿出一个士兵的小雕像,将它融化。在这乱世,主人公又开始续写自己的英雄事迹。主人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可以在两个小儿子的掩护下单身扑向敌群,也可以在受到重创后重新站起来,与敌人厮杀到最后。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个家庭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壮”来形容《爱国者》这部片子。主人公是为了家园而不去战争的,但他又是为了家园而去战争的。这对我们来说也许很矛盾,但正是这矛盾体现了主人公的价值。他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而反对战争,但当战争威胁到他的孩子的时候,他要参加战争来捍卫自己的家园。主人公曾多次想过放弃战争,但每次想到他死去的儿子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时候,他坚定了自己的为自由、独立而战的信念。他挥起美国国旗,带领民兵团为人民的自由而奋斗。电影里的民兵也是值得称赞的,他们为了反抗,甚至让自己的家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爱国者》里有一个镜头是很感人的,在苏珊追着主人公喊爸爸的那一刻,我相信很多人都掉泪了。“求求你,爸爸,你要我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告诉我要我说什么,我什么都说,我保证,爸爸,不要走„„”这出于一个小女孩口中的话流露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实啊!一开始,我并搞不懂,为什么小女孩那么恨她的爸爸呢?为什么她不肯叫主人公一声爸爸呢?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有答案了。也许小女孩从来没有恨过她的爸爸,她只是太爱她的爸爸了,她不愿她的爸爸有危险,她害怕失去她的爸爸。
初识梅尔.吉布森还是在电影《勇敢的心》,在那部影片中他塑造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的形象几乎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人物。这部电影让我对于这位荧幕英雄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爱国者的定义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与一般的反侵略的电影题材稍显不同,《爱国者》用更多的笔墨去渲染了北美优美的风光、宏大的庄园等场景,在油画一般浓墨重彩的唯美画面中,展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横断面。虽然在片中也有不少的战争场面,但是从场面上看并不是美国所擅长的那种华丽的战争色彩,总体说来还是趋于平淡。而反观本片的主人公本杰明也不像以往的美国人在描绘民族英雄一样,有着超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毫无缺点。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一个在开始略显懦弱,没有什么理想的,甚至有点小家子气的“爱国者”。这有些与我们心中的爱国者相距甚远了,甚至是有点格格不入。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于梅尔的期待也是蛮高的,头脑中还是残留着“华莱士”的影子,希望他能继续上演一位乱世的英雄、民族的救星。但是实际的答案却令我大跌眼镜,剧中的梅尔刻画了一个反对战争与杀戮的老兵,一个反对家人参与抗击侵略者的父亲,一个乞求在战争中明哲保身的普通人。用影评家的话说,这是一个美国版的“逼上梁山”的故事。全篇的基调也就此确立了。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本杰明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全家人都过着快乐的日子,生活安逸而富足。吉布森所饰演的本杰明.马丁上校是生活在美国大革命年代的一个热爱家庭、早已告别戎马生涯的老战士,虽然他曾经同英国人并肩浴血奋战过,但当他发现原来的“战友”开始抢占他的家园并且拆散他的家庭的时候,他首先选择的是忍让与退缩,坚决主张向英王“请愿、请愿、再请愿”。直至他在亲眼目睹身为对抗英军的民兵组织头领的儿子被英军枪杀后,本杰明才揭竿而起,愤然反抗。现实的发展使这位早已远离沙场的老战士逐渐认识到,要想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安宁,唯一的选择就是:去为一个自由的年轻国家而战斗!为自己的家人复仇!从上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杰明是多少有些“被迫”地成为了一位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一个肩负责任的父亲,一位为亲人复仇的家长。这多少与我们国内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有点出入,我们一般更愿意把我们的英雄描写成高大全面,毫无瑕疵。但是这多少有点脱离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状态,有夸大之嫌。反观这位自身有着不少缺点的父亲,不但没有引起我们的反感,反而让我们感觉更加亲近,形象也更加丰满。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神一般的英雄相比,我更喜欢像他这种有血有肉的普通英雄,因为看上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比较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还有一点与我们国产电影有很大区别的就是电影中所展现的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相比国产电影中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实现伟大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似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崇高与无私,他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抗击侵略者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因为失去家而战斗,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在他心中家的地位是无上崇高的,任何破坏他家庭的人都是他的敌人。和本杰明马丁上校有着同样感情的人也有很多,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我想也许正是这种质朴的想法,最终铸就了他们的成功。记得有网友评论这部电影所表现的历史含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家不爱何以爱国家?这是一场保卫祖园的战争,这更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争。”事实也的确如此,你可以说他们是自私的,但是这正是人类心底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面对国仇家恨,有些人更多的是首先考虑家恨,我们并不应该指责他们。其实,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人有着深切的感情,这种纽带是无法割舍的。我们不应该称之为自私,因为这是爱的一种表现,一种对于家的执着。或许是我们过度的夸大了英雄本身的思想境界,把所有的一切都提升到一个崇高的层面,从小就被灌输的教育使我们在道德的层面上更加强调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对于我们心中的个人利益,小家的概念,更多的只能停留在心底。因为如果把太多的比重放在个人利益上,不仅仅会收到别人的置疑,沦落为“俗人”,更甚之还会在道德的范畴接受众人的审判。然而,本杰明马丁却恰恰具备了我们上述的“特质”,一切都从自我出发,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家人平安就已经足够了。对此,我并不感觉这种认识有任何的可耻之处,这只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宣泄,一种来此心底的声音而已。你可以说他是个人主义,也可以不屑于他的“自私”。但是设想当你处于当时的情况,你又会何去何从呢?或许自私与伟大只是在尘埃落定之后的评判而已,在崇尚民主与个性自由的美国,爱国的表现也有很多,之所以给本杰明冠以“爱国者”的头衔恐怕也是基于他的实际表现,虽然可能动机并不一定崇高,但是他的行动的确符合一个爱国者的要求。
在影片的片尾,当战争结束之后,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从前的那位卸甲归田的本杰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自己的家。他没有顾及今后的国家大事,从容的放弃了一切权利。这在我们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是古板。但是当我们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的立场上来看,他的这种行为就可以理解了。毕竟他的初衷就是打一场为家而战的战争。战斗结束了,他的“使命”也结束了,虽然失去的亲人永远无法再重生了,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告慰了儿子的在天之灵,进了一个作父亲的责任。从此,他又回归到了原来的生活。或许“爱国者”只是时代所赋予他的头衔而已,在他的心底,他只是一位父亲,一位家人的“保护者”。而最终我们要讨论的爱国与爱家的优先级,或许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时代在变,定义也在变。但归根结底,两个定义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最后引用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他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有人。在那个战火迷乱的大陆,他曾经是英国人的亲密战友,他们曾在一起对抗过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侵入。他曾经是那个绅士之邦的坚定拥护者。他相信终于有一天,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会被他们击败,无论怎样,他有一颗.国的心。等到那一天终于到来时,他却牵起了法国人的围裙,与曾经亲密的战友割袍断义,因为那张笑脸的主人在一个夜晚过后突然变成了一只狰狞的魔鬼,他要与撒旦作战。远远地,隔着一个半球和许多海洋,苏格兰凄婉的风笛在迷蒙的草原响起。
他有很多孩.,有的年纪还幼小,有的已长大成人,甚至成为反抗英军的民兵头领。但他并不知道这所有一切,他领在家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庄园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满足每天都会写在他的脸上。你可以轻易的察觉,他所需要的,就是这些,只是这些。
那场严肃的会议因为他的参加而显得生动活泼,一个庄严的议题在他轻松的笑容中被轻轻击溃。英国人是我的战友,他们不会焚烧我们的土地,也不会抢夺我们的儿女,他们有着我们无法想像的财富,我甚至了解他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群面容冷漠的英军来到了他的庄园,抓走了他的儿.,他的另一个儿.因此而送命。一个.国者的心在这里从此埋葬,他只是一个父亲,所有希望保护自己孩.的父亲都会因此而触动。.国者,没有.国者。如果你杀死了我的儿.,你就是入侵我家园的魔鬼,在想像里,我将击败你。是的,去报仇
战争会带来数不尽的硝烟和痛苦,会迷乱人的本性。那些死在我手里的英军,也许曾经只是一个和我儿.同样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愿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改变了陌生人一生的命运。那么多刀砍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那么多血溅满了我的衣裳,我是一个罪人,涂炭了生灵,我是一个失败者,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我不是一个父亲,因为我的儿.死在了我的面前。天快要黑了,日不落是一个神话„„
他有许多往事,他曾经是一名战士,现在,他是一名抗击英军的上校,他可以替许多失去家园,痛失亲人,仇恨英军的同胞复仇,火焰在他们胸中燃烧,许多人都可以是.国者。没有触及别人的感受,只有复仇的快感。你是杀害我儿.的魔鬼,这一刻,有许多人在天堂里观望,有许多人在地狱中煎熬。
因为一次冒险但成功的人质救赎,我看见了我的仇人,那个杀死我儿.的魔鬼。我发誓要在战争结束之前结束他的生命,这个罪恶的灵魂需要一个复仇人的拯救,我不是一个.国者,我是一个父亲,我本不该失去我的儿.。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那是一个逼上梁山的英雄,其实我可以说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国者,但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国者的心,因为死去的亲人而被激怒,于是在那场硝烟里,多了一个挥舞着国旗的战士,他不再年轻,他最终将成为一名.国者,这次,是真的。
那个时候流行线形队列,主要还是跟当时前膛滑膛枪的枪械技术上的问题有关系。滑膛枪射程近精度差(弹丸自己就能做,可见精度如何),烟也不小。如果不用密集队形密集射击,基本上双方互相开枪半天也打不死几个,最后不得不肉搏。而卧倒射击,再装填弹药会很麻烦,必须重新站立起来往枪膛装弹药。一站一卧,来不了几次就没力气了。
密集队形还有一个好处,是对很多新兵来说,他们对杀人是有抵触情绪的,但是站在一起开枪,谁也不知道谁打中,谁没打中,可以降低新兵的心理负担。,虽然也有例外,北美民兵有不少人配备了线膛枪,准确度大增,游击队经常以这些狙击手作为核心打游击战,而且军队素质较高的一方,保持住队形往往可以维持较好军纪从而在敌方的火力下推进至更好的射击距离再释放排抢。
排枪是这么打的,是三四排组成一单位,一排放完枪二排放,一排要蹲下上子弹,以此类推形成连续不断的火力,而不是电影里那样你一轮我一轮,基本上打两三轮就要拼刺刀了,在这么密的火力下躲闪实在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搅乱阵型,降低火力同时代的其他国家也基本沿用这种战术,只是因其规模较大,排枪大多改为宽方阵使用,直到线膛武器大规模应用才有所改观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资料
1. 请结合实际谈谈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有何意义。(5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在上大学前,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之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让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美好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全部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与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与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一般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参与意识较强、善于独立思考、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分析的自己的优势劣势,拟出完善自我的计划。
1.能将精力很好地集中在所需要关注的点上2.工作热情、努力、认真,责任意识强,是值得信赖的一个人3.你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友好的与别人合作4.做事情的时候会讲求实际效果,采用现实可行的方法5.关注细节是你的强项,能够以现实的角度看问题,准确地把握事实6.你喜欢帮助别人,能为别人提供可靠的支持7.很重视公司或组织的传统,并努力地去维护它8.你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都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9.你愿意在传统的机构中工作,而且尽心、尽职、尽责10.连续地工作、使用固定的程序做事、做相同的工作你也不会厌烦11.你尊重他人,你不会轻易地挑战别人的地位和能力12.有雄心和志向,魄力强,善于影响他人13.敢打敢拼,富有开拓精神,不惧怕风险和挑战
3.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的学习理论,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15分)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学子们的学习动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拟取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许多事情都是以个人意志来做的,而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们影响几乎是决定性。正确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以正确指导,从而是正确的做法。同样,错误的价值取向会给他们错误的指导,从而是错误的做法。有些大学生做事,或许很个性,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拥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者个体拥有的关于他自身存在的而且与他的性格特点相一致的主观评价和意识的全部。自我概念的最主要含义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其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和意识。自我概念与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以及他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习者从老师、同伴那儿得到良好反馈,他会更加自信,他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去取得更大的成绩。Williams &Burden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受到学生自我评估的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会对他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影响。学生个体应努力消除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持消极否定态度的错误观点,全面地了解自己,乐观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3.确立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学习目的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大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之上的,例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近期学习目的是以学习的具体活动或具体教学要求相联系,如准确理解某个词义的含义就是课堂教学要求的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长远的明确目标,又要有短期具体的学习目的,后者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成功地达到远大学习目标的关键。
4. 请结合实际谈谈情绪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你一般都用什么办法调节自己的情绪。(15
分)
1.思想绝对化。即评价情境与身心变化时容易走极端,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思维缺乏灵活性。2.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碎事件出发并引伸做出的结论。3.认知消极性。看问题时只能看到问题的消极方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形成了消极的认知定向。4.妄自菲薄或自大。对他人和自己都过于苛刻,常常不假思索地加上“好”与“不好”的帽子,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或过分抬高自己。5.夸大或缩小。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和自己身心的变化故意夸大或缩小,而不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思考。6.自责。对当前的状态进行检讨反省时,总喜欢从自身去寻找不良的原因,并产生内疚的心理状态。
对于上述不良的认知评价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学会自我悦纳,珍惜自己,体验自我幸福。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悦纳,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合理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对自己身上的先天的所有特点和客观属性,如相貌、身材、欲望、家庭背景等,不管是喜欢和不喜欢的,都要怀着愉快的心情接受下来,而不要排斥和嫌弃。只有内心悦纳了自己,才会产生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才会珍惜自己,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从而也就不可能有自我幸福感。2.辩证看待问题。大学生都学过哲学,在情绪调节上也要充分利用哲学中的辩证法,要懂得用一分为
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看问题要两面,不能只看到事情的好处或只看到事情的坏处,不要把问题看得过“死”。同时,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事情,尽量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3.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所谓换个角度看问题是指我们在对待一些看起原本不好的事情上,试着从其它方面去剖析它,你会发现坏事也会变好事。例如:某大学生非常气愤英语老师常叫自己回答问题,自己又不会。这位大学生气愤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英语老师是故意在为难自己。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老师常叫自己回答问题,是因为老师比较关心自己,希望他在英语上进步更快。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这位大学生就不会气愤了,反而会在英语学习上更加努力了。4.懂得适度比较。“人比人,气死人”,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适当选择比自己低或相差不大的人或事作为参照,这样容易达到心理上的平
衡和相对的满足感。5.要适当利用“酸葡萄”效应和阿Q精神。如可以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破财消灾”、“失恋总比婚后离婚好”等来安慰自己。
5.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
能力。(15分)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都希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拥有令人感到友善、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不适,会给一部分新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处理好大学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技巧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这是交往的前提与良好的开端,大学新生要加强对自身了解,尤其要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明白自己交往的目的是什么,交往到什么程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交往。同时要多看书,积极参加交往实践,增加交往经验,形成对他人及社会的正确认知。
2、乐于与人交往。大学不同于高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都有大的变化。大一新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入到人际交往中,要大胆实践,培养交往能力。要主动与人接近,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应主动、热情,友善。
3、优化个人形象。个人的风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条件,新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个性,增强人际吸引能力。可以通过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衣着整洁、言谈举止文明、态度诚恳大方、守时、学会倾听等方法,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也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特性,具备尊重他人、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善于思考等受他人欢迎的个性特征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亲和力。为自己在大学里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4、讲究交谈艺术。要学习交谈艺术,培养交往能力。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素质,要善于交谈,要懂得如何表达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要重视表情、目光、微笑、手语、握手等体态语言方面的艺术。在交往中要选择恰当的称呼,要注意听说结合,要能记住别人的名字;谈话时态度要诚恳、适度,待人真诚;要学会倾听,注意倾听他人讲话;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价值,学会赞赏别人;多微笑,转移话题要巧,谈吐幽默,但内容不能有损他人的自尊心。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倾听、赞美、道歉、拒绝和致谢方面的艺术。
5、真诚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以诚待人。待人应态度诚恳,真诚的欣赏和赞美别人。人性中最为深切的禀性就是希望被人欣赏和赞美,不要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给予对方真诚的欣赏和赞美,这是赢得友谊的便捷途径。要尊重他人,对人宽容,学会“宽以待人”做到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苟求人。
6、把握交往原则。在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⑴平等原则。大学生应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平等和学习上互助。⑵互利原则。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维持和发展与他人的良好关系。⑶诚信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讲信用,既要信任他人,也要赢得他人的信任。⑷相容原则。相容表现在对交往同学的理解、关怀和喜爱上。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发生矛盾,遇到冲突时要能宽容他人、做到包容并蓄,包括容忍对方的个性和缺点。
作为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不适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把握好交往“尺度”,合理利用交往方式,逐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交往个性,你便可获得人际交往的成功
6.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这一现象的看法,你认为如何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
系。(15分)
首先,谈恋爱,不只是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与我们同龄的社会上年轻男女都要谈恋爱,这说明,我们大学生追求异性的爱是正常的。这也就是说,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应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谈恋爱,其实就是婚姻的前奏,大家谈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位能和自己相伴走过人生的伴侣,因此,谈恋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最后,谈恋爱必定隐藏着失恋。如果你确定你要发展一段感情,你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可能失恋的打算。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还是应该声明,我对这个话题还是充满了矛盾。
大学里谈恋爱,大多数人注重的是恋爱过程本身,几乎不去想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体现了大学生对未来没有充分的信心。
但是,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一段感情能够发展,我还是鼓励大家去发展。谁都没有预见性。但是,不能刻意。也就是说,出于一种真心地交友态度,两个人相互吸引,相互帮助,为了共同的“事业”或“未来”而努力地去付出,这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是因为是为了解除寂寞,填补空虚,别人都谈我也得谈,别人都有男(女)朋友我也要有,这种从众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7. 如何理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句话。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他
或她是怎样影响你的。(15分)
1、在探询生命的独特性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2、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爱护自然的意识。能力与知识:
1、认识生命的独特和可贵, 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培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和①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清华大学攀富珉教授提出:
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接纳自我。3、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美国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②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客观:社会强烈的社会变化,快节奏的的社会生活,五十步冲击着大学生新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使大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困惑,不良社会风尚,思想意识,网络环境,不文明的大众传播等。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也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家庭:家庭关系不良或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大学生与家庭在情感方面难以正常沟通,他们正常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或障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信心不足;家庭中受过分溺爱保护的大学生常常表现出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能力不足。
主观: 1、不正确的认知方式。2、自我中心,唯我独尊。3、个性缺陷。4、挫折承受能力差。5、情绪稳定性低。
③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信奉享乐原则),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按道德原则)。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模型”,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被人察觉感知的),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下意识)。
④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其中,自我评价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最主要的体验是自尊心,另一个重要体验是责任感),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受自我体验影响,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性格优化:
一、1、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2、追求较高的目标。
3、自觉做好应做的事,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4、培养恒心毅力。
5、增强自控力。
二、根据不同的性格类型确定塑造目标。(外向特征:思想总是向外发展,喜欢与人交往。内向特征:心理总是指自我,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喜欢独处,行动小心谨慎)。
三、形成良好的习惯。
⑤气质的分类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注意四者区别)
⑥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与方法(论述题)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要善于凭借各种参考系,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反省,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
积极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要不断的积累肯定的,满意的自我体验,避免不满意的,失败的自我体验)
重树理想自我(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缺点自我教育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上去认识社会,同时要合理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⑧大学生学习方法迅速培养大学适应能力; 2 重点把握好听课,课外自修,考试,和学会利用好图书馆; 3 学会管理学习时间; 4 到其他院校访问学习
⑾恋爱三元素理论
亲密、激情、决定与承诺
⑿大学生恋爱误区及调节方法(论述题)
误区:恋爱动机不纯。择偶不切合实际。不注重恋爱结果,只享受恋爱过程。受西方观念影响,对待爱情轻率。跟风效应,盲目追求。
调节方法:客观理性的对待恋爱问题。及时转移感情,转移境地,转移注意力。面对和走出比哭泣更重要。选择一些积极的想法来代替消极的想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论述题)
1、心理困惑: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的挫折;择业的难题
2、异常心理: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抑郁症;强迫症及其克服,疑病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
3、干预措施: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加强心理咨询,从早期防止心理问题演化成心理疾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心理社会环境。心理健康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资料
发改委: 发改委:将采取 4 措施稳定物价
http://.cn 2011 年 08 月 10 日 13:21 新华网
7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 6.5%,继续高位运行,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 价格形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问:7 月份 CPI 同比上升 6.5%,请问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哪些? 答:今年 7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同比上升 6.5%,环比上升 0.5%,涨幅比 6 月份扩大 0.2 个百分点。总体看,导致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国际输 入性较强、货币流动性充裕以及前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有资源性产品以及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上涨累积效应不断释放的影响。具体地说,从环比看,猪肉、蛋、水产品价 格继续上涨,涨幅分别为 7.7%、0.8%和 1.2%;鲜菜价格受阴雨天气较多、季节性品种更替 等因素影响止跌回升 4.1%;受暑期旺季来临影响旅游价格上涨 4.6%;拉动食品类和娱乐教 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上涨 1.2%和 0.6%,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 0.45 个百分点,是价格总水平环比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从同比看,7 月份翘尾影响约为 3.3 个百分点,比 上月回落 0.4 个百分点,但受环比明显攀升影响,新涨价因素达 3.2 个百分点,接近翘尾影 响因素,导致同比涨幅较高。问: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物价走势? 答:为应对价格较快上涨,政府综合采取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安定民生、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价格运行依然处于温和可控区间。从国际 比较看,我国 7 月份 CPI 上升 6.5%,而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俄罗斯、印度、巴西的消费 价格指数 6 月份分别上涨 9.4%、8.7%和 6.7%。即便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消费价格也 上涨了 3.6%和 4.2%(大幅度超过其 2%的警戒线)。从长期趋势看,1978-2010 年,我国 GDP 年均增长 9.8%,年均上升 5.56%。CPI 今年上半年我国 GDP 增长 9.6%,CPI 上升 5.4%。所以,从 30 年经济运行的统计结果看,当前 CPI 上涨与 GDP 增长仍然处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从当前涨势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 环比涨幅分别由去年 11 月份(这轮价格上涨以来 的高点)的 2.2%、1.4%下降到今年 7 月份的 0.1%、0。问:后期我国的物价走势将如何? 答: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稳 中略有波动的态势,但由于翘尾因素快速下降,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从具体商品看,大宗商品价格呈趋稳或回落态势。随着国家扶持生产、调控市场各项政 策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粮油、生猪、蔬菜等主
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改善,食品类 价格涨幅已经趋稳或出现了下降。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上下游传 导压力有所减弱。近期国际市场原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环比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
从翘尾影响看,后几个月降速较快。从翘尾因素看,8—12 月份翘尾因素下降速度较快、幅度较大,月均下降 0.66 个百分点。虽然后几个月仍有一些新涨价因素,但新涨价因素将 明显低于翘尾下降因素。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此轮物价上涨已将近拐点。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两次较 为明显的价格上涨,分别在 2003—2004 年、2007—2008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周期分 别为 27 和 24 个月。到今年 7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已经持续了 25 个月,从周 期性波动规律看,价格运行已经将近拐点,涨幅趋于回落的可能性较大。问:下一步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当前,稳定物价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国内经济增长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国 民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内货币供 应宽松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外汇储备充裕;粮食连续 7 年增产,夏粮 再获丰收,粮油库存充裕;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总体供大于求;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 断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秩序明显好转;翘尾因素明显减弱,等等。这些都为稳定 物价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从后期走势看,价格运行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国内能源资源需求增长偏快、秋粮生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生猪和水产品生产恢复还需要一 定时间,等等。特别是美国通过了提高 2.4 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计划,为了偿还债务和促进 经济增长,后期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极大。如美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 政策,一方面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使得国际输入性压力加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更多 热钱继续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可能导致国内投机性资金增加,增大我国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难度。问:国家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控制物价? 答:在应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政府打了一套“组合拳”,综合施策并取得了积极 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 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 的救助措施”的要求,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
点采取四项措施稳定物价,一是对流 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农 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银行卡的不合理收费。二是继续推进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 上涨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来。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 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四是继续加强粮食、生猪和蔬菜的供给,保障农产品价 格基本稳定。
平抑物价全国总动员:平抑物价全国总动员:国务院 16 项措施 各地跟进
2010 年 11 月 22 日 02:25 上海证券报我要评论(391)字号:T|T 21 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 16 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 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视频:国务院 16 项措施平抑全国物价
16 项措施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 通成本、保障化肥生产供应、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 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 定、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 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 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南方 省区和有关蔬菜主产区要抓好冬季蔬菜的生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 支持。完善糖料收购价格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稳定榨糖企业生产。为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通知》要求各地区保持地方储备粮油的投放力度,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通知》决定,自今年 12 月 1 日起,所有收费公 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将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 花生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
《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 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各地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 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通知》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 力度,对已经确定的调价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审慎 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
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抓紧修订《价格违 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措施。陕西省将通过强化市场价格监管等五项 措施稳定物价,天津市启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 制,云南省将尽快研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措施,乌鲁木齐市采取设立蔬菜直 销店等应对措施,长春市采取发放补贴等措施抑制蔬菜价格过快上涨。
人民日报连续 5 天发文论物价 中央出 措施稳民心
2010 年 11 月 28 日 07:21 人民网我要评论(62)字号:T|T 编者按 “国 16 条”出台了,人民日报连发 5 天连发 5 文、发改委等连续出招稳定 物价,糖、棉花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下跌,食用油批发价开始下调……好消 息不断传来,可再瞅瞅超市里的油价、商场里的服装价还有餐馆里的菜价,对“吃 穿”格外在意的家庭主妇们把笑声又咽了回去:衣服还是那么贵,早点快餐甚至 还在涨,怎么市场反应这么迟钝啊?那些个嚷嚷着“市场规律”、紧跟涨价风的 商品凭什么不跟着降呢? 抑价措施要落到实处,才能让老百姓“心安”;涨价要涨得公平合理,才能 让老百姓“理得”…… 人民日报连续 5 天发文
·22 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我国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 知》精神 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部分居民对通 货膨胀的担忧。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说,目前我国完全 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23 日 人民日报:切实把握好价格调控监管的原则要求 ——二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 知》精神 加强正面宣传和价格政策的解读,及时澄清不实报道,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 件,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认识当前价格形势,增强对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信心。·24 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依法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 ——三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 知》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种迹象表明,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 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25 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多措并举稳价安民 ——四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 知》精神 各地方、各部门要从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把国务院 《通知》确定的各项安民、惠民政策尽快落到实处。·26 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稳定价格安定生活关键是要抓好落实
——五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 知》精神 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市场收购秩 序,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的监管,做到不抢购、不抬价、不囤积;生产流通企业要 严格遵守国家的价格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得趁物价上涨之机,投机炒作,哄抬价 格,牟取暴利。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资料
形势与政策B卷2014.05.09
简答题5*8=40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目标: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简述2014年两会的热点问题
热点一 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国梦”与“改革年”成为热词。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何实现“中国梦”?两会代表委员的积极建言献策将会集中在:要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环保投入等。
热点二 民生期待:新老“三难”话题最多,社会保障最受关注。
“中国梦”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的“民生梦”,是强国富民、改善环境的“小康梦”。最近五六年的全国两会上,除了经济方面的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也是老百姓的聚焦点所在。
热点三 反腐倡廉:“打老虎”力度或将升级,制度反腐呼声更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要求巡视制度全覆盖,探索实行官邸制等。三中全会后,官方又接连释放出试点新提任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定“裸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分解一把手权力、制定干部待遇标准等反腐新政信号。新年开启,这些制度反腐的“硬骨头”如何啃,备受关注。
热点四 分配改革:盼望改革细则出台,抑制贫富分化。
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度将成为各方关注中国改革整体进度的一个窗口。“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要通过改革,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是政府的思路。
热点五 经济运行:风险仍在加大,经济增速7.5%左右。
2013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这个数字显示出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热点六 企业改革:国企改革方案出台,期待混合所有制发展。
2014年是改革年,国企改革将成为三中全会深化改革路线图中的主要抓手和投资热点密集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民间投资空间的释放以及土地市场的改革虽然有利于相应投资板块的提升,但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决定了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2014年难有大幅提升。
热点七 机构改革: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
行政体制改革将要动真格的。一要在“分权”上推进,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二要在“转职能”上推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等;三要在“减权”上推进,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等。
热点八生态文明: 雾霾笼罩,“美丽中国”面临考验。
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进一步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热点九新型城镇化: 新规划将面世,“大城市病”困扰多多。
在两会上将引起关注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一些地方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
热点十国际关系: 外交看点频仍,企业走出国门有机遇。
友好合作仍是今年中国周边外交的主基调。中国将在2014年主打经济外交,谋求与东盟关系的“钻石十年”,积极经营与南亚、中亚等关系,打造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加速。
战略机遇期,发展转速期,改革攻坚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将这场变革贯穿于2014年全年,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我们才能抓淄用好现有的机遇,并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简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趋势
⒈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标准,在新一轮竞争中拥有更大优势。⒉以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协作为特征,从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内加深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⒊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相互兼并和投资不断加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⒋国际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出现明显波动,酝酿着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简述当前世界安全形势
美 国 “再平衡战略”难有大作为
从国内看,美国经济出现温和复苏,但仍未摆脱金融危机阴影。
在外交上,美国不会放松对亚太的“再平衡”,因为这里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国际安全的支点。新举动将包括:一是继续强化与盟国关系。二是着力经营亚太防御体系,争取相关国家军事合作,谋取立脚点;向亚太部署多种武器装备,兵力在有条不紊地就位。三是确保美元体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美国力推TPP等安排,目的在于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全面介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确保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四是修复因“再平衡”而受损的大国关系。
叙利亚不排除西方动武可能性
叙销毁化武并未消除美动武的口实,只是将其推迟。美暂时不动武的原因有三:其一,叙被迫交出化武,既是美“道义胜利”,也为后续动武免除了忧患;其二,叙军正与极端宗教武装和“基地”等恐怖组织作战,美乐见两败俱伤;其三,反对派尚难推出令美满意并有能力取代巴沙尔的领导人。
因此,一旦巴沙尔参选并蝉联总统,则可能成为美动武的主要刺激因素。理由可能包括指责叙“仍有藏匿”化武,推动国际刑庭指控巴沙尔犯有对平民使用化武的“反人类罪”,并“限期”叙政府交出巴沙尔,如遭拒,就动武,改变战场力量对比,支持反对派推翻巴沙尔。
阿富汗国家重建存在诸多变数
伴随美国撤军,阿富汗军警将逐步独立承担国家安保责任,其能力将接受考验。阿富汗塔利班的实力已不复当年勇,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较小,但对国家重建的破坏力不容低估。阿塔温和派为谋求撤军后获得更大政治空间,和谈是其最现实选择;强硬派则倾向于等待美军撤离后留下的“安全真空”。阿政府与塔利班迟迟未能展开和谈,阿国内难以实现长久和平与稳定。
乌克兰俄欧展开“金元外交”博弈
在俄欧各自地缘战略布局中,乌克兰均居于首要地位。随着乌国内政治危机的持续发酵,俄欧在乌博弈随即进入“金元外交”阶段。欧盟计划2014年向乌提供8800万欧元预算支持资金。俄罗斯已宣布将对乌天然气价格降低1/3并购买150亿美元乌国债。在当前欧元区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欧盟很难满足乌方为达成协定而提出的资金要求。面对俄罗斯在资金上对乌的大力支持,欧盟在2014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扳回局面尚不明朗。
周边海域杂音不改“东紧南稳”态势
南海合作将处于上升轨道,已签协议有待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被充实更多内涵,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细化方案有望出台,“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磋商将稳步推进。当然,南海仍然会有杂音干扰,但掀不起大风浪。南海的暗流则是美日等国基于不同利益考量和对国际规则的不同理解,加大介入力度,将南海问题视为牵制和防范中国的重要抓手。
西亚非洲动荡隐患难以根本消除
种族、教派、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南苏丹新生政权孱弱,当权派中的丁卡族与努维尔族内讧难息,危机虽有暂缓的可能,但根本矛盾不易化解,动荡隐患难以消除。埃及“二次革命”后,军方竭力控局,穆兄会被宣布为恐怖组织后不会善罢甘休,正积聚力量,伺机进行新一轮对决,埃及短期内难避动荡与混乱的局面。与穆兄会关系密切的土耳其执政党倘若继续推行过于宗教化的政策,则国内骚乱将再次风生水起。也门、利比亚等国艰难转型,政府维稳进程中将充斥暴力与**。
朝鲜半岛如何良性互动最为关键
朝韩之间良性互动的正能量仍然存在。对朝关系在朴槿惠2013年政绩评价中相对获评较高,她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仍未放弃以对话合作为基础的“信赖进程”,被国民认为既坚持了原则又基本稳定了局面。再从她在野时即访问过平壤、并与朝前领导人金正日达成过共识的经历与信念看,在下一步施政中寻机打开南北关系局面,也是可以期待的。
巴以和谈极端势力威胁和平前景
巴以矛盾演绎至今,正逐步流失解决问题的现实基础。首先,以色列经过数次战争已成为绝对强者,其真正关切在于国家的犹太属性和安全问题,拟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加深与巴勒斯坦的联系,而弱化后者的国家职能;其次,哈马斯武力夺取加沙地带后,巴勒斯坦未曾建国、先行分裂,统一的民族解放事业不复存在,“两国方案”失去原有内涵;最后,在双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又缺乏动力的情况下,和谈若想取得进展,强大而持久的外力介入是必要条件,但作为和平“掮客”的美国近年来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巴以和谈已逐步“边缘化”。
伊核问题围绕细则讨价还价激烈
首先,鲁哈尼“新政”虽使美伊关系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互动,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两国根深蒂固敌视和互不信任的现状。其次,双方都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美国会内“反伊派”正努力通过新一轮制裁法案,试图捆绑奥巴马与伊朗谈判的手脚。再次,美在地区主要盟国以色列和沙特坚决反对。两国担心,美伊改善关系会损害他们的安全利益。因此,两国动员一切手段来阻止美伊走近。最后,伊不会放弃包括提炼铀浓缩活动的权利,伊难以在《日内瓦协议》基础上再做出实质性的退让。而奥巴马也不可能完全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网络安全规则博弈将走向深水区
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博弈将继续在多个战线上展开。治理的主体是以联合国及国际电信联盟为主,还是仍以美国主导的ICANN为主;治理模式是以“多利益攸关方”为圭臬,还是以主权国家为主导等等。其中,规则之争将继续成为2014年国际博弈的焦点。鉴于联合国第三个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2013年6月提交的报告已就网络主权、国际法等问题达成共识,2014年的规则博弈将走向深水区,如网络主权的内涵与外延、战争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等等。
当前两岸关系新变化,认识
2014年,两岸关系将继续保持和平发展好的形势,继续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两岸政治对话商谈或将有所突破和推动。
两岸政治互信将会进一步加强。坚持在“一中框架”下开展两岸交流合作发展以及解决两岸问题是大陆一贯的立场。马英九对两岸问题也多次表示,坚持“九二共识”,重申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提出“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也就是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建立在“九二共识”这个基础上取得的,这是两岸最基础的政治互信。而对两岸关系发展处于深水区向更高层级迈进时,遇到的政治瓶颈难题,亟待解决,需要两岸以更大的政治勇气,突破冷战思维的藩篱,推动政治对话商谈加以解决,这需要建立更大的政治互信。
论述2*20=40分
当前亚太地区发展趋势?中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机遇和挑战?
据联合国电台报道,联合国亚太经社会12月19日发表的《2013年亚太经济和社会概览:年终更新报告》显示,由于受到发达国家复苏缓慢、政策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增长不平衡等自己国内结构性的障碍,亚太地区发
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2014年将继续处于欠佳状态。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3.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
(2)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材料1*20=20
材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些介绍,通过的文件《决定》介绍。
问: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政治定调为经济改革启航
中国共产党历届一中全会通常是选举出新的领导层,二中全会则是完成对政府人事进行调整,三中全会一般在一中全会后近一年的时间召开。此时人事调整基本到位并稳定,新班子进行了初步磨合。中央及各级领导通过调研等活动,基本掌握了国家内外部事务的大致情况。一些影响全局的问题在酝酿讨论中达成了共识,完成了各方面的设计准备工作,可以正式交由全会批准并向全民发布。
政治定调势在必行。新时期改革开放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政治改革在经历了1989年的**之后基本停步不前。由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一些社会问题和执政团队本身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正是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各阶层各利益团体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争夺话语权,以达成自己的意愿。右派与左派,争夺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以崇赏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右派和反对社会主义及共产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和社会精英组成,左派则以执政的共产党人和知识精英及社会主义理论家组成。争夺政治上的制高点,争夺经济改革的话语权。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思潮,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代表人物都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形成的政治方向和具体的改革方案施加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值得期待,也存在很大的变数。成功的标志是能否凝聚民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模式。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共识将是此次会议主基调。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政治定调为经济改革启航。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参考文献、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及参考
学习资料
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王凤才
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俞吾金
1、如何构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链 第一,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学习之链 第二,构建意识形态安全——宣传之链
第三,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主体意识之链 第四,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批判之链 第五,构建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之链
2、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新趋向 第一,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价值观念、文化及生产方式,这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隐蔽的特点
第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起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第四,军事打击和意识形态相结合,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
3、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一,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解读,以强化我们意识形态基础理论建设加强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宣传,抵制和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充分凸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以恢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固有价值取向
第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必要的体系重构,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融合力、引导力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推动意识形态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
第五,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4、意识形态的功能
第一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政治合法化、政治动员、政治论证、政治团结。第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
第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社会精神支柱、社会水泥、社会解释工具、社会控制器、社会晴雨表、社会反光镜。
5、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
1、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发布时间:2014-08-29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2356
2、秋 石: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3-10-17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1825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5-01-21
4、光明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链
http://theory.gmw.cn/2015-03/24/content_15193654.htm
5、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网
http://gxszk.ahedu.gov.cn/include/content.php?id=1741
2016中国经济形形势与展望
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
一、2016年国内国际经济格局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
1、当前国际经济格局
2015年,世界经济维持小幅温和增长,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仍然持续分化。美国经济总体而言稳定复苏,延续了小幅增长的态势,第三季度GDP增速从第二季度的3.9%下降至1.5%,略低于市场预期。欧洲经济在走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正逐步企稳复苏,欧盟和欧元区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4%和0.9%。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5秋季预测中,2015年和2016年欧盟的GDP增速分别为1.9%和2.0%;其中,德国的GDP增速为1.7%和1.9%,法国为1.1%和1.4%,英国为2.5%和2.4%,欧盟对其内部这几个大的经济体均有良好预期。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出现分化,印度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俄罗斯经济和巴西经济则出现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主要经济体2016年的增长预期普遍高于2015年。种种信息表明,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整体将有所好转,特别是考虑到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不会出台激进的经济政策,这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最为重大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2016年对中国而言是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下着力解决内部经济问题的重要时期。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已经达到难以维系的地步。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在再平衡的进程中,正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转变。具体而言,全球经济呈现出以下重要特征:
(1)全球经济整体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格局。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下,全球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下降。尽管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国家都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总体而言,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压力之一。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2)全球经济步入产业转型和产业再布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意在让制造业和就业回流。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由于高耗能和高污染性,在日益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着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环境下,逐步被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取代。产业更替伴随着产业的再布局,受到劳动、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的影响,部分产业出现重大调整。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二战结束后,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逐渐向价值链的市场、研发两端延伸,而把低附加值、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导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经济从制造业向知识产权和服务业转移,其制造业开始经历趋势性萎缩。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近40%,到2002年这一比例降至30%,2012年更是跌至17.4%。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非理性消费透支,金融监管不力,失误的货币政策最终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房市泡沫破灭为起点,迅速由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危机在冲击美国经济的同时,暴露出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弊端:过度金融创新、经济“空心化”、债务驱动型增长、贸易财政双赤字。
惨痛的教训使美国经济开始谋求转型,从过度依赖金融和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为此,奥巴马政府一改自由市场理论,积极主动干预,实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非常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医疗、金融体系改革,能源气候政策调整等举措,把重振制造业,降低失业率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明确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五年出口倍增,降低失业率”等目标;以出口驱动取代消费驱动,通过财政支持,贸易保护等手段重塑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实体制造业。
美国的“再工业化”,除促进就业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而更像是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传统制造业中的传统技术红利已开发殆尽。举例来说,在现代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的控制精度已经达到10的负六次方秒,这是一种接近物理极限的数值。技术红利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这一趋势正倒逼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
(3)中国经济的崛起,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一带一路”战略措施的启动,增大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也使得国际经济秩序有了新的变数。人民币国际化
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自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六年时间里的发展超乎想象。2015年注定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平凡的一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及外汇交易中支付结算使用占比的上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迅猛发展以及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越来越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六年来取得的关键性和阶段性成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1]
2、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
与全球经济大格局相对应,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1)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总体有效需求不足,三期叠加效应之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总体有效需求不足,价格下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43个月为负。消化过剩产能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链接: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换档期:
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
结构调整阵痛期: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结构调整不是免费午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难免受到较大冲击,有些企业甚至会退出市场,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就是结构调整中的“阵痛”。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主动的结构调整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崛起赢得了先机。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2)对外贸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降低,多年来,外贸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低迷,2015年全球贸易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据介绍,全球有70个主要经济体进口出现负增长,而且这70个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基本下降。今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全球贸易报告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仅为2.8%,可能连续5年低于3%,陷入30多年来增速最糟糕的时期。全球贸易增长低迷,除世界经济不振外,很大程度上还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关。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GTA)》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各国正加速实施“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2015年全球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数量为736个,较上年增加了50%,是此期间实施的促进自由贸易措施的3倍。2016年前四个月实施了150个,而此前每年前四个月的这一数值仅在50-100之间。目前,部分国家实施的贸易歧视性措施主要有:政府补贴、贸易救济、进口关税、政府采购本土化、投资保护、出口鼓励、非关税措施等。
案例 某汽车制造商:中企制造成本优势输出困难:中国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某海外市场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在海外发展多年,从2011年至今,遭遇了隐性的贸易壁垒和多年的反倾销关税。”贸易壁垒导致中国企业制造成本优势的输出变得更加困难。这位负责人说,在南美洲某市场,汽车产业的政策有明显偏向当地制造商的倾向,这是一种无形的贸易壁垒,比如,进口车比当地生产车在增值税税收方面高30%。同时,当地所有的进出口企业都需要一个RADAR进口资质,相应限定进出口额度,获得进口资质的申请过程比较复杂,申请周期需要好几个月,且需要贸易额支撑。他举例称,该公司有好几个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有反倾销的问题,如公司的整车玻璃和喇叭,涉及反倾销惩罚,需要缴纳一些惩罚性的关税,除了正常的关税,玻璃每公斤多收2.26美元,扬声器每公斤多收2.35美元,轮胎每公斤多收2.17美元。2015年1月至10月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有65起,涉案金额58.3亿美元。对外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加工贸易比重大幅下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其他低成本国家。
(3)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致力于经济的健康平稳转移。
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重大产业计划、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开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亚投行、“一带一路”、加强与美英德法的经济合作,全力拓展中国对外发展空间。此外,反腐倡廉逐步深入,加速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努力打造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2016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
201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符合预期。8月31日,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报告2016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如是说。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 徐绍史介绍,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处在预期目标范围内,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同期增速前列;在积极推进去产能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动能,工业生产趋于稳定,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3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3.5%,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5%,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和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重要农产品产供销衔接和储备调节及时有效,市场供应总体充裕,前7个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与一季度持平,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时,徐绍史列举了几组数据:坚定不移去产能,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实施,今年化解钢铁产能4500万吨左右、煤炭产能2.5亿吨的任务正在抓紧落实,前7个月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47%和38%。因城施策去库存,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用好住房公积金、释放农民工市民化住房需求等措施化解房地产库存,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5个月减少。积极稳妥去杠杆,发展和规范股权融资,前7个月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增长57.1%;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多措并举降成本,打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等政策“组合拳”,促进企业成本下降和利润回升,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9%。突出重点补短板,加大对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投入,前7个月水利、农业和生态环保等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
3、与3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众多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沿线国家许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开展铁路项目合作,签订自贸协定(区)等。目前,目前,亚投行已有中国、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作为创始成员国的57个国家参加。8月31日在到访的北京表示加拿大决定正式申请加入由中国主导、并已于1月开业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在七大工业国(G7)之中,没有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将只剩下美国和日本。日本经济新闻网9月1日刊登题为《加拿大“背叛”美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评论文章。
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目前中国已和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一批示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如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一批示范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共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质载体。)取得早期收获,铁路、核电、钢铁等领域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利用外资环境继续改善,自贸试验区试点深入开展,69项经验向全国推广;利用外资规模总体稳定,前7个月实际利用外资771亿美元,增长0.7%。多双边经贸关系稳步发展,与主要经贸伙伴合作继续深化,前7个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028亿美元,增长61.8%。
总体上2016上半年中国经济 稳中有好亦有难
(1)社会融资数据持续疲软。2016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7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961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48万亿元,同比多增8949亿元。从结构看,2016年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6.7%,同比高1.8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10.7%,同比高4.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2.9%,同比高2.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7.8%,同比高7.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6.2%,同比高1.7个百分点,其中银行委托贷款的快速增加和信托贷款的下降,说明市场大额资金仍然保守,风险偏好比较低,对未来经济缺乏信心。
另外有两项还出现了下降,分别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3.9%,同比低4.4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3.1%,同比低13.4个百分点,其中外币贷款与中国进出口持续疲软有关,进出口萎缩必然导致外币贷款下降。另外,近期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降温也是导致外币贷款下降的另一因素,票据融资的下降一方面是监管收紧所致,也说明企业现金流趋紧,短期融资风险增大。
(2)国民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4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6.7%,创下了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自2010年以来GDP增长率持续走低,呈现一个明显的下行趋势,从目前看似乎仍未见底。虽然2016年6月,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迹象,但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一是,从总需求的视角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态势不断加重。二是,从产业的视角来看,工业仍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之中,尤其是制造业的运行情况依然欠佳。三是,从总价格水平的视角来看,CPI同比涨幅回落且环比为负,PPI同比仍为负且环比由正转负,表明经济回稳势头尚未稳固。四是,从先行指标来看,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将有所减弱,下行压力将有所增强,经济下行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被扭转。
(3)经济结构调整喜忧参半
过去多年粗放式的增长和产业政策的偏差造成了我国经济严重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钢铁、煤炭、汽车以及一些低端制造业出现了“有供给、无需求”的产能过剩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品质不断提升,一些领域出现“有需求、无供给”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扩大总需求和促进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政策,通过去产能、促产业升级、鼓励创业创新来重新平衡供需结构。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结构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优化。第一,GDP增长在多方面体现出了结构的改善。从三次产业构成看,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分别降到了6.5%和39.4%,而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到了54.1%,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主战场;在需求构成方面,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比上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经济复苏的动力源泉逐步从投资推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快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差距进一步缩小。第二,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钢铁、煤炭、房地产去产能调整取得进展,上半年,原煤、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1.1%,商品房待售面积逐月减少;另一方面,一些薄弱和新兴领域投资增长加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7%和22.5%,远远高于9%的全国投资增长率。第三,虽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但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7%,提高1.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由外商主导的加工贸易模式转变为自主品牌出口创汇模式,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2%,出口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另外,在总体出口下降2.1%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出口逆势增长3.6%,占出口总额的46.6%,继续保持出口的主力地位,充分印证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在总体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出现恶化的趋势,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点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投资增长率下滑至2.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当前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和国企,民间投资萎靡不振,这必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国进民退”的现象,使我国经济的总体质量和效率下降。另外,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仅为4.4%,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个百分点,远低于一、三产业增速,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仅为3.3%,创下了十几年来的最低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萎缩以及投资增速的回落预示着实体经济依然复苏乏力,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同时,经过多年的货币宽松,6月末,我国的广义货币发行量(M2)达到了149万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长11.8%,货币发行量远超GDP总值,2015年末,我国M2高达139万亿元,是当年GDP(68万亿元)的两倍多(美国此比例仅为0.67),巨额的超发货币流向虚体经济,促生了大量的投机性经济活动,尤其是进一步吹大了房地产的泡沫。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7.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2.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3万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2.36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31%。资金“避实就虚”的现象进一步抽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源泉,不利于总体经济复苏和结构的优化。
三、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习近平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1、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何谓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世纪70 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而经济增长率仅-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税率过高、限制进入、价格管制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面临凯恩斯主义“神药”失效,复苏亟待新“药方”。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推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但也提高了美国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债务。但总体看,里根经济学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70-80 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一度飙至25%,GDP 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时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撒切尔1979 年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纳了货币主义的观点,紧缩货币以控制通胀。同时采用供给学派的观点,加速推进国企私有化、减税、废除物价管制等改革措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经济触底反弹,长期稳健增长。经过改革,恶性通胀得到控制,英国经济触底反弹,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率大幅减小。撒切尔的结构化改革被认为“挽救”了英国经济。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顶重点任务。其中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些外媒认为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上一轮的经济危机,出台政策鼓励一些产业发展,有些产业恰恰也是目前产能过剩比较多的行业,包括钢铁煤炭。对整个经济有拖累,甚至影响到世界经济。
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问题,首要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引发的全球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了全球很多行业出现过剩。比如说原油、页岩油气,美国的库存在不断地增加。比如说铁矿石,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能力已经过剩。比如全球汽车市场也在趋于饱和等等。很多领域很多产业都出现了过剩。单从钢铁行业看,许多国家钢铁产能都面临过剩的问题,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我们统计了一下,看到一些资料,2014年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是73.4%,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73.6%,中国产能利用率与全球的平均水平是相当的。
中国的钢铁等工业品主要是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是发展中大国,钢铁等工业品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我们未来城镇化发展、制造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对钢铁都有很大的需求。从出口比例看,中国长期是钢铁的净进口国,从2006年开始才从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我们统计了一下,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当中,我国的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10%,大大低于同期其他产钢大国的出口比例。从政策导向来看,我国也并不鼓励钢材大量出口,相反,为抑制钢材等高载能、高耗能产品出口,还采取了加征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
中国政府化解过剩产能是积极主动的,也是非常认真的。2013年以来,有关部门从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化解产能过剩。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作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要在“十二五”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今年要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1—7月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目标任务的47%,现在还在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2、培育新的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发挥一切经济优势;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趋势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培育新的经济结构
(1)培育“双创”经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新的结构转型期,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
在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新一届政府也把“双创经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新常态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依靠的比较优势大大降低,要获得新的发展动能,关键在于放开市场准入,充分释放民智民力。
(2)培育数字经济
全球范围来看,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长尾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产业、科技和国家治理全方位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组织、新业态和新模式,信息经济成为全球复苏的引擎,新一轮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球蔚然成风。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数字经济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尽管我国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逾越各类挑战和难题,但许多应用领域已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中具有超越的潜在优势。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数据生产和数据消费的主体。全国4G用户数超过了2.5亿户,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达9.37亿户。根据IDC发布报告,中国2013年的ICT开支为179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17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ICT市场。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ICT市场,其规模是中国市场的三倍。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将释放出巨大能量。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将形成下一代制造业形态、下一代贸易形态、下一代物流形态,对传统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系统重构。埃森哲报告显示,产业物联网将尤其推动成熟市场的经济增长。到2030年,产业物联网的资本投资及其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将为美国累积贡献GDP为6.1万亿美元。中国将有望从产业物联网中实现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能落实支持产业物联网发展的各项措施,到2030年,中国累积GDP将增加1.8万亿美元,相应GDP较常规预测水平提高1.3%。
(3)培育服务经济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服务业是关联度极广、渗透性极强、社会效应极大的综合性产业门类。当前,中国已进入服务业高速发展的轨道。近些年来,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其覆盖范围逐渐从加工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和服务逐渐相互融合,全球生产经营活动日益被纳入到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服务在企业产值和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新趋势。这些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甚至超过第二产业。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金融危机后中国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结果。预计未来五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培育通道经济
以促进世界经贸大融合为重点的跨区域互联互通,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一方面,基础设施“通道经济”。根据《国际商业监测》(BMI)发报告预测,随着各国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7万亿美元,其中在57万亿美元投资需求中,水和水处理、能源及交通建设约占80%,成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最主要领域。当前,中国凭借在公路、高铁、桥梁、电力、能源等领域较强的基础设施能力已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国。数据显示,自1992年到2012年,中国将大约8.5%的GDP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超过美国和欧盟的2.6%的平均水平。
因此,应该加快“一带一路”区域内海运水运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通信光缆网、能源互联网建设,构筑完全、高效、便捷、可持续的亚欧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积极促进港口、电力、通信、能源管道、物流园区、临港产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信息技术,链接区域增长极,使亚欧基础设施朝着更加联通、更加兼容、更加智能、更加高端、更加便利的方向发展,打造综合枢纽,促进“一带一路”乃至全球“大联通”。
(5)培育绿色经济
015年5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是对中共十八大及中央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落实,也意味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中国发展生态经济既面临诸多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2014年,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成重要共识。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从2015年的15%提升到2030年20%左右,意味着中国必须重新谋划能源结构和布局,必须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新兴替代能源。按照循环经济中有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积极推动能源循环高效使用,这势必对中国能源结构、发展格局乃至全球能源格局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清洁能源、新兴能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大农业、渔业、林业、制造业、交通、水和废物管理的绿色投资;依托碳减排和CDM市场潜力,重点发展以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大力发展能源互联网,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推进低碳城市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工程与设计、绿色建筑和建筑能效、建筑垃圾回收,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工程,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升级,彻底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
3、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向少数创新中心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这势必对国际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2015年-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增长新阶段,正在发生如下九个方面的经济趋势变局。中国经济发展变局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需要中国在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现状的前提下,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力争抓住其中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更美好未来增长。经济发展趋势一:“三驾马车”让位于“三大发动机”。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运用“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需不行了就拉动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拉动消费。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经济低迷或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长期依赖它们会有巨大的副作用和后遗症。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能来自于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它们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动力。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推进全面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已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二:服务经济超过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一直是主体力量,但2001年至20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实际增长10.6%;2013年三产占比达到了46.1%,首次超过二产占比的43.9%,2014年三产占比达到48.2%;2015年上半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到49.5%,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悄然到来。预计到2020年三产占比可达55%以上。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就业压力减轻、能耗水平下降、生活品质提高等。经济发展趋势三: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领域。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应用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7.3亿人,较上年增长11.8%,市场规模达13437.7亿元,增长183.8%。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冲击,对几乎所有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如商业、传媒、通讯、出租车、金融等)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和冲击。一些传统行业若不与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很快就会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抛弃。经济发展趋势四:城镇主导社会翩然而至。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较2010年的49.9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虽然目前还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属于没有解决户口的“半城镇化”,但其实际居住地、工作地、生活方式等已基本城镇化。而且,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和交通沿线农村已基本城镇化了,即大致享有与城市居民接近的城市文明。经济发展趋势五:区域融合渐成潮流。虽然行政区划限制、画地为牢、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但区域融合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渐成潮流。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在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就是明证。经济发展趋势六:人口红利开始消失。1990年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1990年至2010年人口红利逐步提升,2010年抚养比下降到34.2%最低值、人口红利上升到峰值;其后人口红利逐渐衰减,预计2030年前后衰减为零并随即转变到人口负债期;而后负债率逐步走高,2050年抚养比将达到62%左右,负债率也将创出新高。实际情况是:国家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15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即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34.17%上升到34.35%;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4.1%,较2011年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趋势七:“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改革开放来,“低成本优势”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但在不经意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知识产权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种成本全面上升,这对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总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G20专题:
1、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
3、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4、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公报
5、《形势与政策教辅要览》2016年秋季版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