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1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大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大心得体会》。

第一篇:抗大心得体会

抗大的校风和传统

任何知名大学或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大学,都有反映自己本质特征的校风和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是如此。

一、延安抗大的校风 翟默然、霍丁、杨宪吾、黄鼎等。其中黄鼎乃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

一、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黄兴的儿子。第九,外国的革命青年,如越南的洪水,朝鲜的任信虎(任过抗大五分校的教育长)、郑律成(谱写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等作品)、日本反战同盟的吉田太郎等人(多为战俘)抗大学员虽成分复杂,但由于理想相同,因而能够团结一致,使抗大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抗大的团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干群之间亲密无间。抗大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副校长罗瑞卿既严肃又可亲,经常与大家在一起操练、打球、谈心,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罗头”。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是干部的贴心人,从不发脾气、训人,对人坚持耐心地说服教育,人们称他为“老妈妈”。校领导从不搞特殊化,与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衣。其次,教职学员之间情同手足。再次,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相互学习。“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是他们的愿望和目标。第四,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第五,军政、军民关系紧密、协调。抗大不仅培养军队干部,而且经常根据实际需要短期培训地方干部,有时还组织工作队配合地方开展工作。

战争环境下的抗大,虽然经常处于流动和变动之中,但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党中央为办好抗大,制定了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提出了具体的任务。1938年,抗大领导又制定了《抗大组织条令》,进一步明确规定抗大的性质、任务以及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平时,抗大有严格的工作制度、生活制度,有一整套的思想工作方法,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全校教职学员都能按着这些规定办事。就是在战时或迁移途中,广大干部和学员也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军途中,各团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战两周年的宣言、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这样做,虽然有此紧张,但大家赚到收获很大,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坚定了持久抗战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在抗大学习的不仅有平民后代,也有中央领导子女。那些“高干”学员从不以出身好而傲视别人。领导同志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严格要求。1938年10月,朱德总司令利用参加六届三中全会的休息时间,到抗大第四期第四大队第十队看望学员。在听取了指导员雷钦关于学员队情况的汇报之后,还顺便看望了在这个队 学习的大儿子朱琦。他把儿子带到雷钦面前,对雷钦说:“你不要认为他是我朱老总的儿子,不敢管。你这个指导员对他的学习、生活各方面要管的严格一些。”雷钦向总司令汇报说:“朱琦同志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请您放心!”朱老总临走时,再三勉励儿子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好上前线。

抗大的教职学员不仅认真工作和学习,而且坚持开展文娱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开文娱晚会是经常的事。一次。李富春和蔡畅曾合唱过在法国留学时学会的《马赛曲》,李先念也曾唱过《义勇军进行曲》。每逢节日、校庆,文体活动更是频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1939年6月初,为庆祝建校3周年,抗大隆重地举行了纪念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抗大全体人员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和世界学联秘书长分别发来贺电,祝贺抗大的发展及取得的胜利。为给庆祝大会增光添彩,安排了很多文体节目。白天举行运动会,进行球类、田径、着装、负重爬山等项比赛和京剧、话剧、活报剧、大合唱、秧歌舞等项表演。

为促进文体活动的开展,抗大还专门成立了有关的组织。1938年12月成立的“抗大文艺工作团”是延安的一支文艺劲旅,创作并演出了大量富有战斗性、艺术性的节目,足迹踏遍陕甘宁和晋察冀豫的抗日根据地,在军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抗大篮球队的实力很强,同其他学校、部队比赛,经常夺得冠军。朱德、贺龙、罗瑞卿等首长很喜欢这支球队,并经常“赤膊上阵”参加比赛。

抗大校园在平时充满一片欢歌笑语,就是在行军途中也是歌声不断,教职员工用歌声驱走疲劳,战胜艰辛,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1939年7月10日,抗大师生离开陕北,前往晋东南。是日晨,细雨霏霏,面对前来欢送的延安父老乡亲,抗大干部和学员心情沉重,不愿离去。但想到到敌后办学是为了打日本鬼子,他们又阔步前行,用《延安颂》、《延水谣》、《毕业上前线》、《到敌人后方去》的歌声告别了延安。9月,抗大总校到达晋察冀。翌年2月,迁移山西省武乡县。6月,转到黎城县。11月,再迁河北省邢台县。抗大总校几经转移,饱尝迁徙之苦。为了生存,又经常投入背粮运动和参加敌对斗争。在如此紧张、艰苦的环境中,抗大的师生仍是笑声朗朗,歌声扬扬。抗大的教职学员去到哪里,就把响亮的歌声带到那里这反映厂抗日军人的气质和风貌。对此,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深有感触地说:“抗大越抗越大,雄纠纠,气昂昂,讲讲唱唱,歌声嗦亮,走到哪里,哪里变了样,把一二九师搞活了,参加政权建设,宣传选举。发动群众,抗大的影响很好。

二、延安抗大的传统

艰苦奋牛、不怕牺牲,是抗大的革命传统。《抗大校歌》中明确指出:“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1937年8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学员的毕业证书上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1940年4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抗大第六期开学典礼上指出:“??抗大是打击汪精卫、克服民族危机的一支可靠的生力军;抗大是准备反攻的一支不可少的重要力量;抗大的坚强和壮大是不容忽视的。1943年5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接见即将去陇东办学的抗大第七分校的学员时说:“中央要你们去陇东开办抗大第七分校,发给你们每人三件宝贝:第一是撅头,第二是枪杆子,第三是笔杆子。你们要拿起撅头开荒种地,建设校舍;拿起枪杆子,保卫边区;拿起笔杆子学习马列主义和文化知识。用这三件宝贝来解放全中国。

时,日本侵华日酋冈村宁次扬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并叫嚣说:“宁肯牺牲二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由于敌伪对抗大和敌后根据地仇视,便不断进行袭击和“扫荡”。抗大教职学员同根据地军民一样,为保卫边区和人民生命财产,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抗日民族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曲曲响彻云霄的凯歌,涌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1942年5月旧军出动五六万兵力对华北的冀中、大行、太岳、晋西北等根据地进行野蛮的“拉网大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敌后抗日阵地。在这次大“扫荡”中,抗大总校又成了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之一经过华北军民的顽强奋战,日军之 “拉网大扫荡”被粉碎,被歼1.7万余人。与此同时,抗大总校又返回来浆水镇。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有100多个团参加的百团大战。由于日、伪在战役是第一、二阶段遭到沉重打击,便在第三阶段向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反扑。是年10月下旬,日军乘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前线作战的时机,突然从山西省黎城、襄垣、武乡一带,纠集几干日、伪军进犯我后方,企图消灭在黎城县西井、曹庄一带的抗大总校和八路军总部后方机关。在此危急时刻,抗大总校奉八路军总部命令,在洪岭一带阻击由黎城向西井偷袭的敌人,迟滞敌人进攻,以掩护总校和总部后方机关及当地群众转移,并等待主力部队的到来,进而歼灭敌人。接到命令后,抗大立即建立了由5个连队500余人组成的阻击部队,在第二团团长郭林祥、军事主任教员赖光勋、政治处主任崇碧等人率领下,占领了洪岭东南公路两侧的阵地。10月22日上午,敌军向我军阵地发起攻击,抗大的阻击部队狠狠还击敌人。5个连队中有一个青年连队,其成员全是工15~20岁的“小八路”,他们在第二梯队配合下作战。其余4个连队全是部队的连、排、班长,红军干部占一半以七,因此很有战斗力。由于沉着应战,英勇顽强,加之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先后打退敌人的3次进攻敌人见进攻失败,便向我方阵地发射催泪瓦斯炮弹,发起第4次进攻。抗大学员用湿毛巾做成口罩防毒,坚持战斗,再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时已太阳偏西,敌人的进攻停止,我方以伤亡余人的代价歼敌近百人。待掩护任务完成后,我军组织撤退,夭黑时全部撤离了洪岭。接着,又在距洪岭不远的三十亩地打退了尾追前来的一股日军,歼敌数十人。敌人篇二:延 安 学习心 得 体 会

延 安 学习心 得 体 会

黄艳艳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3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林业局(园林管理局)举办的第3期延安精神学习班,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积淀深厚的延安精神。

短短五天半的学习,跟随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精心安排的各项教学活动,我被这片革命圣地弥漫出来的肃穆与庄严所感染和吸引,不论是在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遗址零距离感受毛主席、周恩来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革命时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遵循中国革命的实际规律,艰难寻找中国革命的真理、摸索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毛泽东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与不易,还是身临其境听着教授们声情并茂讲授张思德、白求恩、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英雄事迹,深切体会着那时那地的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革命信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坚持实事求是、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高尚人格与工作作风。可以说,每次教学都是一部鲜活的教材,每堂讲授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我被无数次地感动着。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了解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史

入党前也学过党史,对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是像这次这样到现场直接、系统、透彻直观的学习还是第一次。

在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重要党史发生地现场,我们瞻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的革命遗址。从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运筹帷幄打江山的光辉历程中,深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真谛。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点评历史、反思现实,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到胜利的历程,还系统地认识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党中央在这十三年间创造、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启示。读史明志,进一步学习这一段历史,使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艰难曲折,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魅力所在。

二、深刻认识了“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所谓延安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 统。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站在窑洞前,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我终于明白,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没有那么多国外援助,没有那么多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要充分认识延安精神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并且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延安精神”是由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

山精神等衍化而来,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我被这些精神所感动,更为这些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力量而所折服。三,近距离了解老一辈革命家,被领袖们的风采所折服。

以前所学习、了解到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是伟大而崇高的。但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和现场参观,使我近距离接触到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节,深有感触,他们生活在简陋的窑洞中,却胸怀天下安危、民族兴亡;他们面临着国民党、日寇的重重包围和打击,多少次被逼几乎走到绝境,但是他们从未丧失理想、信心,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准确掌控大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发挥集体的智慧,紧密联系群众,在重重艰难危险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奇迹,此刻,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肃然起敬,只能感慨他们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重望,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参观途中一幕幕革命岁月的画面仿佛清晰的展现在眼前,再加上景慧老师的细致讲解,革命前辈们的故事便更有棱有角,他们为祖国人民创下丰功伟绩的岁月更值得我们去缅怀。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国人民彻底翻身,我们要世世代代感谢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里开篇写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还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意识、牢记这个宗旨,永远保持这个意识,永葆党的本色。我们党从小到大,吸引成千上万优秀儿女加入,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关键一条就是,党时刻牢记群众疾苦,想着人民的利益,人民爱戴共产党,因为党给人民带来了土地,带来了幸福。像陕北农民李有源能唱出信天游的《东方红》,因他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久唱不衰;像张思德烈士那样,干什么都可以,不分职位高低;像大生产运动那样,减轻了人民负担;像陕甘宁边区政府那样,只见公仆不见官员,军民一家,官兵一样。现如今像郭明义那样,心中想着大家,谁有困难帮助谁,是当代活雷锋。这些都值得我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同群众溶为一体,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五、把十八大精神和延安精神相结合,让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篇三:抗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抗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昊魁 特约记者 罗金沐 《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27 日 11 版)

抗大办学9年,培养10万英才。这在我党我军的教育史上,都堪称奇迹。当年,为什么国统区“官二代”“富二代”,放弃优越环境,汇聚到条件十分简陋的“窑洞大学”?抗大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传奇?抗大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国防大学抗大研究中心第三届研讨会日前举行,来自军内外50多位专家、抗大后人,共聚革命老区湖北大悟,梳理、回顾并展望了抗大教育方针在不同办学环境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抗大办学实践中所探索形成的干部教育思想和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抗大精神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我国军事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

培育政治信仰和使命担当精神

抗大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国防大学的前身,正式成立于1936年6月1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完成其历史使命。在极其残酷艰苦的战争年代,抗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治党治国治军栋梁之材,靠的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简称“三句话、八个字”,是当时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为学校制订的教育方针和校训。

“党中央为抗大制定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王希明少将表示,“三句话、八个字”,这是抗大精神最内核的因子。党的几代领袖,都明确要求国防大学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办学治校的正确方向。可以说,讲政治是抗大之魂魄,也是国防大学之精神。

“政治方向并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上。”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陈大民说,新形势下,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要有效应对来自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且要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挑战。信仰使人高贵,使人创造撼天动地伟业。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苏雅琳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国的抗大遗存和现状进行调研,她强烈呼吁全社会把抗大遗址的保护和抗大历史研究当作传承抗战文化,保护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一件大事来抓,用实际工作保护好我们民族那段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的历史。

抗大在培育学员信念的同时,还注重激励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国防大学政治部秘书长贾维山说,抗大身居偏隅胸怀全局的革命情怀和以民族解放为责任担

当的崇高风范,激励着抗大传人砥砺前行、奋进不息。作为党员,应该拿出有担当的胆量和气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的事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拘一格选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国防大学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秦利说,作为红大抗大的历史传人,国防大学肩负重大的使命任务,这决定了我们要出更多的名师、名家和名将。

抗大创造了我军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也谱写了国防大学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何光耀研究发现,共和国36位军事家,出自抗大的就有18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省、部级干部中,抗大学员更是比比皆是。1942年7月,被誉为“豫鄂边民族英雄的摇篮”“英雄儿女的萃英堂”和“新中国育才院”的抗大十分校在湖北大悟创办,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抗大之所以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贤任能、名将治校。”秦利说,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朱德、叶剑英担任过以抗大三分校改编的军事学院院长,徐向前、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等在不同时期担 任过总校领导,李先念、陈毅、粟裕、陈赓、张云逸等都兼任过抗大各分校的领导,他们无一不是独当一面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选贤任能办各项事业。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研究解决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保证和理论支持。

培塑优良品质和过硬作风 从严治校是古今中外军队院校办学治校的铁律,是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高级任职教育的光荣传统。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师生们的革命情绪都很高。”抗大老教员、老学员——北京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会长乔志学说,抗大校舍一般为土墙草屋,教室墙上涂块墨漆作黑板,座位大都为土砖,课桌也是在两座土台上搭块木板,时常遇有战争情况,学生需要转移或随军行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抗大师生完成了教学,一批又一批学员走上了重要岗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上海《人才开发》杂志社执行主编叶冠麟说,抗大一扫旧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阴霾浊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员在战胜艰难困苦中的锻造。困难的磨炼使抗大 教职工和学员意志弥坚、作风硬朗,许多原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阔少爷”“娇小姐”,变成了能吃苦、有担当的革命战士。

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王希明说,我们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按照习近平主席“必须始终保持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指示要求,弘扬抗大精神,传承抗大校风,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从严治研、从严治管,把抗大精神和作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研讨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时代变迁,但抗大精神不会过时,永远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弘扬抗大精神,就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蹄疾步稳的务实作风,忠实履行好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篇四:延安心得体会

从未去过延安,却对她神往已久。恰值建党91周年,金秋十月局部分职工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之旅,并参观学习接受传统的革命教育。

一路上虽然风光并不算秀丽,但已不是想象的黄土高坡了,尽收眼底的是青山绿水。据导游介绍,自从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绿化面积逐年增加,过去的荒山现已披满了绿装;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当地老百姓才告别了黄沙满天飞的苦日子,大家才能看到现在的好光景。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从小学课本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延安,那时的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延安,陕北的一个小城,我心中久仰的圣地。这里留下了党的战斗足迹。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陕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1年以后,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领导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的一块较大的红色区域。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心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最终成为中共中心和中心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诚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心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心领导的故居和中心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线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1935年到1948年,这里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战斗、生活、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延安这个名字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鲜亮,她如一座丰碑久久伫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初到延安,连绵起伏的山,随处可见的丘陵沟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想象,过去这片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荒凉土地是用怎样的力量与艰辛哺育了中国革命的。

杨家岭是我们红色之旅参观的第一个地方,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曾在这里居住。在杨家岭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杨家岭毛主席旧居前,我久久肃立,心情无法平静。窑洞里光线昏暗,简陋的木桌陈列在窗前。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主席撰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如今,见证了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排排窑洞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所流经的是怎样一段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给后来人以警醒与力量。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今天,延安时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延安精神却融入时代精神之中,成为不朽的精神。

从中学习延安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延安精神,感悟颇深。什么是延安精神?我理解它是党在延安铸造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个时代,延安精神不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是发展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当今的时代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在当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了、富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不能丢。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之际,使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此次的延安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在这里,大家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着延安精神的力量。篇五: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

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 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一:杨水才事迹体会

通过讲解员认真、详实的讲解,观看一幅幅生动、精彩的图片,端详杨水才同志生前用过的一件件遗物感触颇多,受益菲浅,特别是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的豪言壮语更让人激情澎湃,情难自抑。杨水才同志,生前先后任桂村乡水道杨村生产队队长、桂村管理区副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他带领党员群众,挖塘治岗,唱响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效解决了农业灌溉难题;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苦学果树嫁接技术,带病嫁接树苗,不止一次晕倒在苗圃里,硬是带领群众完成了几万株树苗的嫁接任务;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扬“抗大”精神,带领师生奋战40天,打坯5万块,建房21间、开荒20多亩,建设桂村农中,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全村困难户、五保户情况他了如指掌,谁家缺吃少穿,他都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被群众称为“贫下中农的贴心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级媒体先后对杨水才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成为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虽然杨水才同志已经离开我们近半年世纪,但他的精神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水才”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强化群众观念,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学习他紧跟党走、对党忠诚的精神,争做坚定信念的表率。杨水才度过了一个苦难不断的童年岁月,姐姐被送了童养媳、弟弟和奶奶被饿死,给地主当童工正是这悲惨的童年生活,让杨水才更加向往光明、幸福的美好生活,才坚定了跟党走的理念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他参加人民军队,喊出了“我决心为解放全中国战斗到底,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心声。他先后参加安阳战役、解放汉口、长沙、衡阳、桂林等战斗,先后立大功、小功各一次,荣获“人民功臣”称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学习杨水才永远跟党走、对党忠诚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要认真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学习马列主义论述、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艰难历程、改革开放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了解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发展变化历程。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中,做到自我净化、纯洁政治思想观念,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勇于同一切反党言论、行为作斗争。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争做艰苦奋斗的表率。杨水才为改变水道杨贫穷落后的面貌,不分昼夜,爬东岗、上西岗,走东家、串西家,千方百计寻方法、找对策。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他创造了“群井归一,五龙上岗”办法,设计了“挖塘引水工程”,并强忍肺结核病痛的折磨,日夜战斗在挖塘工地,经常累得吐血,大家劝他休息,他喊出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豪言壮语。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他刻苦钻研嫁接果树技术,重病中他更是带领群众嫁接了数万株果树。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积极深入基层,善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党员群众,直面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回避矛盾,多听基层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基层对组织工作、党建工作的看法,做到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中,要杜绝铺张浪费、奢糜之风,做到不比待遇比奉献、不比条件比成绩,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习他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精神,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杨水才同志从参加解放革命战争,到任职水道杨村,不变的是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的信念和决心。公社领导为他送去的药品,他转身带给了同样患病的杨万顺;水道杨遭水灾,他不顾自家房屋将要倒塌的危险,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及时把王翠妮、张爱莲两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杨水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要提升服务意识,秉持群众至上服务理念,对党员群众做到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服务优一点、做事好一点,把组织部门真正打造成为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要不定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开展包村联户、结对帮扶活动,与群众同甘共苦,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察农家情、解农家忧,实打实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争做为民服务的表率。

学习他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的精神,争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杨水才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在他人看来或许已经有些“不近人情”。他侄儿吃了果园里的两个已经坏了桃子,他掏出1角钱让侄儿交给了大队会计;他弟弟移栽了苗圃一棵杏树苗,他严厉批评了弟弟,并重新把树苗移了回去。正是这一次又一次“不近人情”的举动,群众感受到了杨水才可爱之处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学习杨水才敢于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同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坚守组工纪律、严防道德防线,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发扬组工干部—党性最强的干部的优良传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布办事流程、监督电话等内容,勇于接受党员群众监督,打造阳光组工、廉洁组工。>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二:我们要学习杨水才什么——学习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1908字)

对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杨水才同志是老先进典型了。记得从上小学开始,就分别从书本、报纸、杂志、广播、口口相传的语言交流等不同媒介闻听了杨水才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光辉事迹。可以说,每一次都受到教育和感动,深深为他的精气神所折服。随着树木年轮的增加,年到中年的我又恰逢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又一次参观了杨水才纪念馆,再次认真学习了他的平凡中寓于伟大的事迹,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震撼和感动之外,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杨水才去世将近五十年了,今天我们学习杨水才,都学习他什么精神呢?

一、学习他在平凡的人生和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的精神。杨水才是一个很平凡的人。1924年,杨水才生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开始给地主做长工。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年初,杨水才复员回到家乡水道杨村。1953年,杨水才响应党的号召,动员10户农民成立全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并把自己的40万元(旧币)复员费作为组里的活动经费。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66年12月4日,杨水才开会、劳动、调查??忙了整整18个小时后,于1966年12月5日不幸因病逝世。在就是活了42年杨水才同志的主要简历。他既没有华丽的家族出身,更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没有显赫的官职爵位,临去世时才是个村党支部副书记,但他在短短的平凡人生中却做出了让水道杨村全体百姓竖大拇指的事情(此处不再重复具体事迹),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二、学习他紧跟党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精神。杨水才度过了一个苦难不断的童年岁月,姐姐被送了童养媳、弟弟和奶奶被饿死,给地主当童工??正是这悲惨的童年生活,让杨水才更加向往光明、幸福的美好生活,才坚定了跟党走的理念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他参加人民军队,喊出了“我决心为解放全中国战斗到底,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心声。他先后参加过多次战斗,先后立大功、小功各一次,荣获“人民功臣”称号。我作为一名司法战线的县级党员干部,要学习杨水才永远跟党走、对党忠诚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密切联系群众中,做到自我净化、纯洁政治思想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学习他身在群众、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精神。杨水才同志从参加解放革命战争,到任职水道杨村,不变的是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的信念和决心。公社领导为他送去的药品,他转身带给了同样患病的杨万顺;水道杨遭水灾,他不顾自家房屋将要倒塌的危险,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及时把王翠妮、张爱莲两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杨水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我作为一名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要学习他身在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要提升服务意识,秉持群众至上服务

理念,对党员群众做到态度好一点、微笑多一点、服务优一点、做事好一点,把分管的司法工作真正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部门。要不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开展包点联县、结对帮扶活动,与基层同甘共苦,实打实为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落实好教育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学习他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精神。杨水才为改变水道杨贫穷落后的面貌,不分昼夜,爬东岗、上西岗,走东家、串西家,千方百计寻方法、找对策。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他创造了“群井归一,五龙上岗”办法,设计了“挖塘引水工程”,并强忍肺结核病痛的折磨,日夜战斗在挖塘工地,经常累得吐血,大家劝他休息,他喊出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豪言壮语。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他刻苦钻研嫁接果树技术,重病中他更是带领群众嫁接了数万株果树。我作为一名司法系统党员干部,要积极深入基层,善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党员群众,直面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回避矛盾,多听基层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走到群众中去,了解基层对司法行政工作和法治建设的看法,做到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中,要杜绝铺张浪费、奢糜之风,做到不比待遇比奉献、不比条件比成绩,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总之,我们要学习杨水才同志身在群众,信念坚定,不怕吃苦,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踏踏实实地平凡工作,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杨水才事迹心得体会三:学习杨水才精神心得体会>>(1516字)通过学习《永不停歇的小车——追访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水才》,我对杨水才同志平凡而光辉的事迹和“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现结合学习情况,心得体会如下:

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苦学果树嫁接技术,带病嫁接树苗,不止一次晕倒在苗圃里,硬是带领群众完成了几万株树苗的嫁接任务;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扬“抗大”精神,带领师生奋战40天,打坯5万块,建房21间、开荒20多亩,建设桂村农中,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他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全村困难户、五保户情况他了如指掌,谁家缺吃少穿,他都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被群众称为“贫下中农的贴心人”。虽然杨水才同志已经离开我们近半年世纪,但他的精神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水才”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强化群众观念,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争做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学习他紧跟党走、对党忠诚的精神,争做坚定信念的表

率。杨水才度过了一个苦难不断的童年岁月,但是正是这悲惨的童年生活,让杨水才更加向往光明、幸福的美好生活,才坚定了跟党走的理念信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他参加人民军队,喊出了“我决心为解放全中国战斗到底,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心声。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要学习杨水才永远跟党走、对党忠诚的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要认真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学习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中,做到自我净化、纯洁思想观念,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勇于同一切反党言论、行为作斗争。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争做艰苦奋斗的表率。要积极深入基层,善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党员群众,直面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回避矛盾,多听基层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走到群众中去,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中,要杜绝铺张浪费、奢糜之风,做到不比待遇比奉献、不比条件比成绩,进一步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学习他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精神,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杨水才同志从参加解放革命战争,到任职水道杨村,不变的是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的信念和决心。公社领导为他送去的药品,他转身带给了同样患病的杨万顺;水道杨遭水灾,他不顾自家房屋将要倒塌的危险,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及时把王翠妮、张爱莲两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杨水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中,要提升服务意识,秉持群众至上服务理念,对群众做到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服务优一点、做事好一点,不定期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察农家情、解农家忧,实打实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学习他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的精神,争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杨水才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在他人看来或许已经有些“不近人情”。他侄儿吃了果园里的两个已经坏了桃子,他掏出1角钱让侄儿交给了大队会计;他弟弟移栽了苗圃一棵杏树苗,他严厉批评了弟弟,并重新把树苗移了回去。正是这一次又一次“不近人情”的举动,群众感受到了杨水才可爱之处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作为一名普通干部,要学习杨水才敢于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同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坚守工作纪律、严防道德防线,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发扬普通干部—党性最强的干部的优良传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杨水才同志是我们心目中的镜子和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我们只有真正把杨水才精神学到心中,才能像他那样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

第二篇:秉承“抗大”精神 建好最高军事学府

秉承“抗大”精神 建好最高军事学府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建校80周年

作者:张仕波 刘亚洲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27日 11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一建校就担当起民族救亡、人类解放的使命责任,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熔炉和精神高地。在9年多时间里,“抗大”为我党我军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主席在视察国防大学时指出,国防大学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为党、国家、军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作为“抗大”传人,继承“抗大”传统、传承“抗大”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牢记习主席教诲嘱托,深扎“抗大”之根,延展“抗大”之脉,传承“抗大”之魂,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最高军事学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传承“抗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首要方针,始终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看齐

“抗大”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毛主席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听党话、跟党走。陈毅同志为“抗大”五分校学员题词——“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对此作了深刻诠释。“抗大”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办学和培养干部的方针原则、决策指示,坚持“保证党对于培养干部事业的领导”,坚持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马列主义武装,狠抓党的建设不 1 放松,确保培养的人才在强大凶残的敌人面前,在极度艰难的环境面前,在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始终听党指挥、英勇顽强、坚忍不拔。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建校之基、育人之本。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大学始终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校治校,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发挥学校理论和人才优势,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组织专家教授上媒体、下部队、走基层、进高校,为加强党的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作出了积极贡献;着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建强领导班子,严肃党的生活,持续深入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紧贴实际创新发展政治工作,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火热熔炉、信仰高地。

国防大学在强军兴军实践中地位作用重要,必须着力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时刻牢记军校既姓军、更姓党,树立牢固的军魂意识,坚决维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把讲政治作为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做到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贯彻政治建军要求,聚焦培养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建军治军人才,下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政治工作和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员在校学习的过程成为思想提纯、灵魂回炉的过程。要努力实现政治立场坚定性和教学科研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在鼓励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强化政治上的红线、纪律上的高压线,确保“学术研究无禁区,三尺讲台无杂音”。

传承“抗大”“向斗争中学习”的办学理念,忠实履行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重任

“抗大”处在恶劣的战争环境,客观上必须一边学习一边战斗,由此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办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一除千百年来中国旧式教育的陋习,开创了我军现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当时,“抗大”秉持毛主席提出的“向斗争中学习”先进理念,一方面,坚持把战场融入课堂,把战例作为教材,结合实战检验和运用所学理论,大力提高学员研究打仗、指挥打仗的实际本领。另一方面,聚焦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聚力推进党的理论特别是军事指导理论和战争理论的创新,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都是毛主席当年在“抗大”的讲演或在校刊首先发表的;“抗大”编印的《兵团战术》《游击战术》等教材,极大支持了抗战实践,有的还被国民党军队拿去当作教材。

眼光决定未来,人才决定事业。今天,国防大学的办学条件与“抗大”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培养能打胜仗人才、推进重大理论创新的根本职能没有变。习主席强调,国防大学必须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深入研究把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规律;要在战争和作战理论创新上求突破,为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贡献力量。这些年来,我们潜心育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人成长为军队和地方高级领导;瞄准党、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不断拿出原创性研究成果,很多进入了国家决策。

时代在发展,使命在召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忠实履行好肩负的职能使命,切实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坚持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要瞄准明天的战争筹划今天的教学,打赢战争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指挥员缺什么就补什么,积极探索和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要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紧紧围绕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需求,加紧研究战争和作战理论,努力推出更多系统性、原创性、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传承“抗大”“最优秀的干部办学校当教员”的鲜明特色,着力提升办学治校育人水平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抗大”之所以办得好,就在于有一批名将办学、名师治教。“抗大”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选定一大批能打善战的我军优秀将领,担任“抗大”总校和各分校领导,确保了“抗大”办学治校的高起点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毛主席和党中央十分重视“抗大”教员队伍建设,把他们看作是孵化抗战精英和领导骨干的“老母鸡”,把最知名的学者请来当教员,把最优秀的学员留下来当教员,把高级将领动员来当兼职教员。毛主席长期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数十次亲自为学员授课。当时,“抗大”讲台上,有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大批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还有徐特立、范文澜、艾思奇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正是靠着这样一支优秀卓越的办学力量,才开创了“抗大”“越抗越大”的胜利局面,谱写了我军教育史上的奇迹。

国防大学始终坚持名师立校,靠人才兴保证事业兴。学校始终把教研干部队伍作为主体力量,视他们为最宝贵的资源财富,千方百计培养人、锻炼人,广搭平台使用人、成就人。目前,学校以名师工程为主要抓手,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杰出教授、优秀中青年专家等层次衔接、梯次递进的人才发展科学布局,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后劲。

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要坚持教人先正己,严格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高标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这是对国防大学的郑重要求和殷切希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校党委、校领导要带头深研战争制胜机理、军队建设规律和办学治校特点,提高把关定向、决策部署、组织指挥的能力水平,当好学校的定盘星。要进一步推进名师工程,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培育良好师德师能师风,采取超常措施,使有思想、敢创新、潜力大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落实尊师重教,以更科学的政策制度、更贴心的办法举措,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广泛激发教研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人才智慧竞相涌流、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传承“抗大”“最革命最进步”的精神内核,建设与最高军事学府相适应的先进文化

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道”。这个“大道”,就是一所大学坚持和传承的文化。毛主席当年为抗大制定的“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成为一代代国防大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是国防大学的文化符号。其最深刻内涵,就是毛主席所概括的“最革命最进步”。他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这种“最革命最进步”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积淀,为“抗大”担承“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为“抗大”师生胜任“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提供了根本精神支撑和强大思想保证。

国防大学传承“抗大”优良传统,注重构建紧贴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最高军事学府特色的先进大学文化。校党委专门出台《关于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意 5 见》,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部署。近年来,我们着力树牢信仰信念,紧抓党性培育不放松,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思想教育,拍摄制作《甲午甲午》《重生》等多部专题片,在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涌现出张国春、兵棋团队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着力改进校风学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始终狠抓从严治校不放松,始终保持简捷高效的工作作风。着力丰富精神家园,打造“省委书记走进国防大学”“精品艺术舞台”“精武报国雕塑园”等八大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

文化既在于它是被历史所检验和证明了的,又在于它是被自觉传承和发展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国防大学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传承“抗大”文化的历史责任,以“最革命最进步”为目标和要求,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一以贯之抓好从严治校。按照习主席所明确要求的,始终保持“抗大”“严的精神”,坚持严字当头,加大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研、从严治考力度,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维护好最高军事学府以严著称的良好形象。要坚持不懈培塑新风正气。落实习主席指示要求,在改进作风上不松懈、不松劲,始终端正工作指导、改进工作方式,坚持反腐倡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倡导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内功的治学态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持之以恒推进文化育人。适应学校高中级领导干部、高学历知识分子集中的特点,着眼更好发挥育人功能,进一步抬高文化建设站位、丰富文化建设内涵、拓宽文化建设途径,用先进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动力,凝聚起奋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力量。

(作者分别为国防大学校长、政委)

第三篇:关于黄埔、抗大、哈佛三所学校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黄埔、抗大、哈佛三所学校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黄埔、抗大、哈佛三所学校调研情况的报告

黄 埔 军 校

一、黄埔军校概况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第一期开学。它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以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培养了大批军校政治人才,以在大革命时期立下的卓越功勋而闻名于世,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而得名“黄埔军校”。

大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黄埔军校共招收了六期学生,第一期(350人)学制6个月,其余五期均为一年。共培养学生两万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元帅中,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曾在黄埔任职和学习;陈庚、许光达、罗瑞卿3位大将以及宋时轮等8位上将是黄埔毕业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历任正军职以上高级领导职务的有40余人都是黄埔毕业生。此外,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也出自黄埔。黄埔军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将帅摇篮”。

黄埔军校不但培育了大批军政人才,而且组织了一支崭新的革命军队。黄埔军校初成立,便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历经多次惨烈战斗,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重大贡献。1926年7月,黄埔师生随军北伐,作为国民革命军骨干,为北伐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二、黄埔军校办学特点

黄埔军校是一所真正的新型革命学校,从成立之初以一系列鲜明的特点与当时的一些旧式军校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等区别开来。

(一)重视政治教育,激发革命精神,保持昂扬的战斗力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要求学生“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初创时,参照苏联红军的制度,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周恩来同志曾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为加强政治教育,专门制定了《政治教育纲要》,确定了中华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解剖等8门政治教育科目,后增加到18门。政治教育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积极参与进步政治活动,编辑出版了《黄埔日刊》、《黄埔潮》等十几种刊物。

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使军校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法,而且要知道枪向什么人放”(杨其纲:《本校之概况》,载《黄埔日刊》,1927年3 月1日)。这种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冲锋陷阵的精神,激发黄埔师生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和 北伐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从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贯彻“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教学原则

在苏联顾问帮助下,黄埔军校彻底改造旧式军官学校的训练方法,根据战场需要和技术装备的改进,以新的内容和方法训练学生。一是重新编订了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和交通通讯等五大教程与教材,使教学有合乎规范的蓝本;二是大胆革新教法,注重启发式、形象化和示范教学。在排连营教练课堂上使用挂图与沙盘;野外演习时,红蓝军交替演练;单兵教练时,军事教官每次必亲临现场与靶场,以身示范,反复亲手指导纠正,不厌其烦,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和动作正确为止;三是非常强调演习实践。演习课分为野外演习、战斗实行和野营演习三类。学生在校期间都戎装待命,随时准备出动演习。军事演习常连续日夜进行,实战形态逼真,谓之“知行合一”。

1924年冬黄埔军校一期学生结业之际,举行了大规模野外演习。时隔半年恰恰在原来演习的地方,黄埔军校教导团和滇、桂军的主力遭遇,凭借对地形熟悉和演习时拟定的战略战术,黄埔军仅用三天就打垮了滇、桂军;四是开展军事形势、战斗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的“军事演讲活动”,交流学习经验。除教官、顾问演讲外,还鼓励学生自愿演讲,以求教学相长,推动军事学术研究。通过上述措施和方法,较好地处理了学制短和训练内容多的矛盾,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三)参加实战锻炼,铸造出众军事素质和对敌作战能力

注重实用,不尚空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既是黄埔军校的教学方针,也是其军事教育的突出特点。术科除了操场基本教练之外,大半是在野外演习。每遇战事,马上能将所学运用于实际。军校充分利用当时的战争环境,让学生直接参加实战,把在课堂和操场上学到的知识放在战场上应用,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和到战场的距离。每次战役,上至校长和军事总顾问,下至各科教官,都随队出征,利用战斗间隙教学,活学活用。距离测量、地形识别、侦探勤务、行军警戒、行军宿营等术科项目,都是在实战中完成的。黄埔一至四期的学生,每期都参加了较大规模的激烈战斗:一期学员参加平定商团之战;二期学员参加第一次东征,可以说是“无役不与”。通过实际战斗的洗礼,军校学生毕业到部队时,已经是饱经沙场、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了。

(四)大量精英人士充实教学队伍

军校建立后,国共两党选派大量精英人士任教:周恩来讲授《国内外革命形势》、恽代英讲授《社会科学概论》、许德衍讲授《社会主义史》等。毛泽东、刘少奇、何香凝、鲁迅、邓中夏等社会著名人士也都先后都到校演讲,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此外,苏联顾问把苏联红军经验介绍到军校,讲授军事理论、指导训练和参加演习。在历次战斗中,帮助制订和修改作战计划,为黄埔军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黄埔军校办学经验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启示

黄埔军校办学的经验对我们做好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治理论培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提升学员思想素质上下功夫

我们党历来对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十分重视,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克服单一灌输、就理论谈理论的做法,营造干部敞开心扉的环境氛围,搭建干部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干部在交流思想中坚定信念,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境界。

2.业务培训要结合实际,着重在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

培训提高干部能力,系统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同等重要,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改进培训设计:一是理论培训要少而精,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打破学科体系的框框,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块化理论教学模式;二是加强能力训练课程开发,积极探索案例式、体验式、情景式等适合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三是重视实践环节,将工作情景模拟引入课堂,使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能力。

3.培训环境要营造宽松活跃的氛围,着重在激发学员学习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取决于干部是否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习氛围的很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干部学习的内生动力。这要求我们在干部培训中,一要充分考虑干部的情感问题,积极营造一个人人都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自由的安全的学习环境。二要丰富干部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的载体。除了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外,多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编辑有关学习交流刊物,组织课题研究等,通过生动多样的活动载体,创设出充满活力的培训环境,从而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一、抗大的基本情况

1936年6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在迁往延安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同一时期,党中央在陕北创办了28所各类院校。在众多学校中,抗大独树一帜,为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干部。抗大总校先后共举办8期,培养了29000多名干部(加上分校,一共培养了10万多名干部)。其中大多数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了骨干和先锋作用。共和国的7位元帅、8位大将、26位上将、47位中将、129位少将都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

二、抗大的办学特点

抗大的干部教育培训,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经过抗大的培训,大多数都能成为革命的骨干?通过研究并做实地考察,抗大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抗大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及原则方法,都以政治为统帅。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确保学校始终在党的领导之下;二是强化党的教育和党内生活以考验、锻炼和提高党员的党性;三是将政治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形势任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锻炼和思想意识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政治学员培训中占70%,在军事学员培训中占30%。通过这些措施,抗大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大熔炉”,将来自四面八方,阶级出身、社会经历和政治文化水平各异的学员锻造成真正的革命战士。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抗大学员立场坚定,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其中,还涌现出了张露萍烈士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

2.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学员的本领。抗大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员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军事课尤重联系实际,经常由从一线下来的将领把刚结束的战例拿到课堂上讨论。抗大还要求所有教员都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步骤:一是一切问题的提法与说明都要紧密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任务;二是列举的例证要为学员所熟悉,使学员能根据自身经验理解理论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三是对问题的解释要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不能将其当作孤立的条文。四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工农干部着重加强理论教育,将他们的实际经验给予理论分析与梳理,使其在经验基础上学习理论,提升认识。对知识分子同着重加强实际教育,使他们原来掌握的理论实际化,克服空洞虚妄的毛病。

民族解放、军事斗争是当时的中心工作,也就成为抗大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毛泽东同志“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的主要方法”的要求,抗大把实战演练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每期军事科目学习结束,学员具备一定军事基础后,必须组织一两次行军、野营或战斗演习。在敌后办学时,则组织抗大学员直接参加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战斗(如百团大战等)。让学员在实战中领会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战斗实例带回学校,充实教材,成为生动实际的教学内容。

3.根据“少而精”的原则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所谓“少”,就是内容不要多,以学员在学习期间能够接受为原则,根据学员的政治文化水平、生活经历、斗争经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按照学员的接受能力与实际需要,从马列主义宝库里抽出最需要的内容。所谓“精”,有两层含意:一是学员所学的内容都应是精华,二是使学员学得精通。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抽出理论的精华,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说明,使学员能够透彻理解,正确运用。教员要博学多览,对教学内容反复思考,抓住中心,多中求少,博中选精。在决定教育内容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适当地分配教学时间。

4.按照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根据红军时期干部教育的经验,抗大在教学上

废止注入式、强迫式、空洞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使教学符合学员的特点和需求。一是采取启发式,鼓励学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深入讨论,主动探寻真理;二是通过使用研究式和实验式的方法,如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军事演习等,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总结学员学习经验,推出“自动学习”、“集中研究”、“互相帮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四是创造了别开生面的测验方法。首先教员拟定题目并指定参考书,教育干事讲述答题要求。学员用一定时间搜集材料,在小组讨论会上交流心得,相互纠正错误,补充遗漏。之后学员按照讨论结果和自己的理解完成答卷。最后,由学员根据学校发下的答案,互相交换阅卷并评分。这种做法,既起到了考核的作用,也是对学习积极性的很好调动。

5.根据干部培训的特点和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抗大刚成立时,师资非常缺乏,这一劣势促使抗大注重从领导干部中发现和选择优秀师资,抗大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抗大的师资队伍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既有像艾思奇这样的著名理论家,也有很多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来自党政军一线的领导干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曾多次在抗大给学员授课。二是保持抗大与部队之间通畅的干部交流,既从部队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抗大任教,也从抗大选派优秀教员和干部到一线部队任职,始终保持抗大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充分利用学员中的资源,很多人既是学员,又是教员,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此外,抗大还非常重视对师资的培养,通过举办教员训练班、设置教育干事岗位(即在助教中学习和成长)、设立研究室、实行课程准备会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养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三、抗大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1.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解决好干部学习的内动力问题。只有解决好学习为了什么,才能解决怎样学习的问题。要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党的方针政策来统一参训干部的思想,使广大干部能够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的立场上来认识学习的问题,真正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实践者的维护者。

2.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设计教学内容、开发培训课程。强调“干什么学什么”,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完成党的中心工作的本领。抗战时期,军事斗争是党的中心工作,抗大很多课程都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来设计,如军事战略学、军团作战术等等。今天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工夫。

3.营造好的校园氛围。在培训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学员敢讲真话,能讲真话,把困扰自己的实际问题摆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有些问题学员自己能解决就自行解决,解决不了请有经验的领导同志来授课,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央领导同志以教员身份到抗大授课而不是做报告,是抗大教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4.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条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抗大的教师来源广泛,有领导、有专家、有一线指战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总是在循环滚动。总结抗大的经验,我们现在也应走出一条专兼结合、双向互动,领导上讲台、教师当领导(参与实践)的师资培养道路。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基本情况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十个研究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除了培养大量美国学生,还接纳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肯尼迪政府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研究生院。19世纪60年代,美国已故总统约翰•肯尼迪家族成员和学院一起,创立了政府研究所,使之成为政府管理领域学术研

究的专门机构,1978年学院因此以肯尼迪命名。学院有教职工800多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74人,博士研究生179人,现任院长为戴维护•埃尔伍德(DeanDavidEllwood)。

学院迄今已培养了来自120个国家1.6万名毕业生,历届美国政府内阁中都有该院的毕业生,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香港特首曾荫权等均毕业于该院。中国高级官员公共管理培训项目也由该院承担。

在哈佛大学各学院中,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校舍不算豪华(比商学院差很多),但不论是学位项目,还是非学位短期培训项目,都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世界上影响巨大。

二、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培训的特点 1.以能力为目标,培养精英人才

学院的使命是“通过培养服务社会的领导人,以及解决公共难题的学术成就,服务于公共利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三项基本技能:分析(Analysis)、主张(Advocacy)、管理(Management)公共政策硕士学位课程(MPP MasterinPublicPolicy)的设计十分强调能力培养。除理论课程外,还有两项练习,即春季练习和政策分析练习。春季练习是让学生在两周内研究某一个领域的政策课题。在练习中,学生要阅读近1000页的相关资料,并要完成两项任务,一个是由个人完成的政策报告;一个是由5人小组集体完成的课题研究,对一个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问题提出分析建议,比如对美国药品监督局的内部改革提出建议。最后向学校高级领导汇报,全过程录像。春季练习属于模拟练习,而第二年的政策分析练习是真正的实地演练。学生要深入一个具体的组织或机构,就一个真实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的政策建议。学生需向该机构呈递40页的汇报并演示其分析的过程和内容。可独立完成,也可两人一组,由于问题的实战性要求,学生要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创新式思维。

在职官员培训项目安排40多门课程:谈判、冲突管理、经济、危机管理、财务和公共政策,主要聚焦于训练实际工作能力。

2.以案例为桥梁,理论联系实际

哈佛认为,能力培养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授”方法获得,案例教学是培育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哈佛的案例教学多是没有结论的课堂讨论,教学不是告之答案,而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和可能性,通过案例教学训练系统思考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决心与勇气。

肯尼迪政府学院成立后,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政治、管理、公共政策类的课程中广泛使用案例教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也是世界范围内公共领域最主要的案例编写者,学院有一个5名工作人员的案例项目小组,其中两人专职写作,其它人员负责资料收集和案例使用版权事务处理。全院现有将近2000个案例的案例库,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编以外,绝大部分案例都是由这个小组的专业人员编写。每年新编30-40个案例,更新到案例库中。发生在世界各地公共部门最新实例都有可能会编写为案例,如2006年就新增了包括雅典的城市改造、中国萍乡的艾滋病防治、巴西的电力危机、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养老金改革、美欧农业生物科技争端、香港维多利亚港土地开发、美国新奥尔良卡特琳拉飓风等30多个案例。

哈佛使用的案例都具有综合性和冲突性等特征,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思考并辩析,案例经常让学员站在政府官员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比如“如果你处在某人的位置,你将如何处理此事?为什么?”

在肯尼迪政府学院与中国合作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中,中国学员在4周内要学习分析40-50个案例,案例教学把枯燥单调的理论概念,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激烈讨论,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可操作实践。3.以研究为基础,教研紧密结合

世界著名学府都已成为“两个中心”: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做到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师都有精湛的学术研究水平,他们立足于讲台,但将敏锐的触角伸展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各个领域,收集、吸取、整合、创新,最终,将他们的认识和分析传递给学生。

学院有275名专职研究人员,15个研究中心,包括:公共领导力、公共行政伦理、社会政策、媒体与公共政策、妇女和公共政策等。

研究成果一方面为美国公共管理实践服务,一方面为教学服务。既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形成了学院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地位。4.以压力促动力,深度开发潜能

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分析,通过案例研究,进行领导艺术、公共政策等课程的学习;另一类是基础课,以学科知识和信息扩展为主要目的。两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学生要大量课前阅读,每天的阅读量甚至多达上百页,有些美国学生都感到很困难。但不阅读到课上几乎无法听懂,更谈不上高水平地提问和回答问题。哈佛认为,提高学生“在极限压力下生存的能力”,必须要他们完成很困难的任务,让他们时时承担着压力。

学员在课堂上也非常紧张,案例教学成绩的50%来自课堂参与,参与度不是靠教授的印象而是有录像为证。如果不抢着发言,也许始终都没有机会,自然就没有成绩。此外还有一种“冷点名”(Cold Call),教授为专找不爱发言的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准备和全神贯注,结果可想而知。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充满自信地发言,提出独到的见解,甚至要反驳老师的观点。经过这样的锻炼,哈佛毕业生既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又对自己充满自信,潜能得到极大开发。5.以互动为手段,促进共同学习

曾参加过哈佛公共管理培训项目的康宁同志(中央教育电视台台长)在《走进哈佛课堂》一书中对20多位教授进行了描述,没有一位教师会全程“作报告”,或问答,或分析,或讨论,肯尼迪政府学院官员培训的最大特色就是互动。一是教师与学员互动,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和总结,汇总集体的智慧和经验。二是学员之间的互动。哈佛的教授说,学员的收获30%来自教师,70%来自其他同学。各行各业的学员们既有互补的优势,又是共享的资源。在案例教学中,学员结合各自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达到思想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课外的“论坛”(Forum),也为师生交流留下了最大的自由空间。6.以师资为保障,注重教学艺术

“哈佛之大,乃大师之大”。哈佛大学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根据《哈佛大学2004-2005年校情统计》,肯尼迪政府学院共有教师123人,其中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38人(男33人、女5人)、副教授22人、助理教授11人、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52人。其中从助理教授到终身教授都是走学术道路的,而最有意思的是任高级讲师的这批人,这些人多数曾在美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任高级职务,或者是总统和州长的专业顾问,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决策背景。由于美国的政党政治原因,他们下野后就选择到肯尼迪政府学院这样的机构任教职,一方面把他们丰富的从政经验应用于教学,同时也待机再度出山。这种聘用机制使肯尼迪政府学院可以始终把握政府和全球化公共管理的最新趋势,始终拥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注重教学内容,也非常关注教学的艺术,有的老师把课堂变为舞台,投注全部的热情,以激情感染着学员;有的以尖锐的提问切入讨论的中心,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的“煽风点火”,挑动正反两方辩论,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的“战场”;有的幽默机智,使课堂充满活力;有的通过描述事实、发掘线索、展示冲突、消解问题、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水到渠成„„无不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三、肯尼迪政府学院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讲得多,不如讲得精

根据2003年中组部等四家单位进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调查,干部对培训中最不满意的是“填鸭式”、“满堂灌”方法。实践证明,讲得越多,效果可能反而不如意。在肯尼迪政府政府

学院,材料提前下发让学员阅读思考,教师在课上讲的就比较少、比较精,只有在讲“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讲得“精”。2.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区分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三个维度的培训目标,全部都用传授知识的办法进行教学。学习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是培训的全部。比如,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培训,不仅涉及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更要解决为什么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等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而思想方法的改善、工作方法的提高决不是靠教授知识、补充信息的方式就能够实现的。参加过哈佛培训的同志都有体会,他们的真正收获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分析问题方法的获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干部培训中,应当少些一般性知识介绍和信息补充,这些很容易通过书本、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作为成本更高的脱产培训,则要完成其他形式无法实现的工作,比如研讨交流和必要的行为训练。3.讲理论,更要讲“故事”

哈佛也有理论培训,但他们不是空讲理论,而是通过“故事”,即一个个案例的方式,由学生、教师共同讨论、归纳、提炼,共识自然形成,给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干部培训多是就理论讲理论,缺少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理论培训中,我们应从干部群众丰富实践出发,把案例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寓理论于“故事”之中,让结论出自于学员的分析归纳,并引起他们的认同和共鸣,这样学到的理论才能够牢固掌握,才能指导实践。4.教师讲,也要学员讲

哈佛课堂上,学员是活跃的,课堂是动态的,交流是多向的,思想是开放的。实际上,只有当学员开始自主分析问题并进行思想交锋时,才会真正进入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不同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学员,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学习,学员集体就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库。调查显示,我们的干部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研讨式”和“案例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培训中,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讲授和学员的交流结合起来,让学员分析思辩,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习真正发生。5.重硬件,更要重软件

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硬件设施并不豪华,但简洁实用,管理到位,服务周到,利用率很高。学院更关注的是它的软件建设,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开发核心课程,进行了多领域的科研工作。我们的一些培训机构,热衷于硬件建设,甚至建成豪华宾馆,而在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能力建设方面长期忽视。造成培训机构没有特色,丧失吸引力。我们认为,真正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是要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掌握培训技术的师资队伍。肯尼迪政府学院教学水平高,源于其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要把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员放到实践中锻炼,使他们对业务工作有切身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热爱培训工作的兼职师资,特别要选聘现职领导干部上讲台,比如在组织系统开展组织部长上讲台活动(不是讲话作报告,而是讲课做培训),这样的培训针对性会更强,联系实际会更紧密。今年举办的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部领导登台授课、主持研讨,很受学员欢迎。

二是要开发一批核心课程。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一批核心课程,历久弥精。我们在组工干部培训中也应当开发针对组工干部实际的核心课程,这样的课程是高校教授无法提供的。比如,组工干部的识人用人艺术,考察谈话方法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培训真正符合组工干部的需要,真正为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服务。

三是要不断开发充实案例库。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案例开发是支撑其教学的强大基础。制约案例教学开展的关键,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太少。培训中心曾经开发出湛江陈同庆、黑龙江韩桂芝等案例,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数量远远不够。在组织系统,不断有大量的创新实践,也不断有挫折和教训,都是开发案例的好资源。关键是要下决心,组织专门的力量去调查、采编成教学的案例,使培训真正植根于活生生的实践。为学员在理论和实践中建立起纽带和桥梁。

第四篇:费县抗大中学古诗文诵读比赛试题

费县抗大中学古诗文诵读比赛试题

(一)直填性默写

1、水何澹澹。

2、潮平两岸阔。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把酒话桑麻。

5、,闻道龙标过五溪。

6、君问归期未有期。

7、,小桥流水人家。

8、,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9、乡书何处达。

10、,禅房花木深。

11、半亩方塘一鉴开。

12、,常记溪亭日暮。

13、绿树村边合。

14、。夕阳西下几时回。

15、,夜泊秦淮近酒家。

16、,一山放过一山拦。

17、山光悦鸟性。

18、,邀我至田家。

19、莫言下岭便无难。20、最爱湖东行不足。

21、,洪波涌起。

22、夕阳下。

23、己所不欲。

24、,却话巴山夜雨时。

25、,江春入旧年。

26、无可奈何花落去。

27、问渠那得清如许。

(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被后人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3、《钱塘湖春行》中写春花春草情态的诗句是。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用拟人手法用明月寄情的诗句是.5、《论语》中揭示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6、《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7、《泊秦淮》中表达诗人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8、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那样。

9、《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游子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10、《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11、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之时,中国人民向世界张开双臂,绽放笑脸。此可谓。(用《论语》中语句回答)

12、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用孔子的话说是。

13、春天是诗人最绚丽的一笔,请从课内外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句: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咏雪》练习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内集:

俄而: 拟:

即:

1、翻译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来。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以上选文出自《 》,这部书的编者是,(朝代)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本书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3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尊君”“家君”,前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后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C、“元方时年七岁”可翻译成“元方当时只有七岁。”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中“期”是“约定”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B、窗扉皆洞开 ..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未若柳絮因风起 ..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6、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俗,不堪入耳。陈纪针锋相对,指出对方的无礼、无信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一点,请找出来,并解释。

7、最后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8、说说“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一)直填性默写:

1、山岛竦峙

2、风正一帆悬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开轩面场圃

5、杨花落尽子规啼

6、巴山夜雨涨秋池

7、枯藤老树昏鸦

8、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9、归雁洛阳西

10、曲径通幽处

11、天光云影共徘徊

12、常记溪亭日暮

13、青山郭外斜

1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15、烟笼寒水月笼沙

16、正入万山圈子里

17、潭影空人心

18、故人具鸡黍

19、赚得行人空欢喜 20、绿杨阴里白沙堤

21、秋风萧瑟

22、断肠人在天涯

23、勿施于人

24、何当共剪西窗烛

25、海日生残夜

26、似曾相识燕归来

27、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理解性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1、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古诗词赏析练习答案

一、《观沧海》

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三、《钱塘湖春行》

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钱塘湖初春 在湖边骑马春行

四、《天静沙·秋思》

1、深秋晚景图

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B 《咏雪》练习题参考答案:

1、家庭聚会;不久,一会儿;相比;就是

2、①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②跟撒盐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③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3、略。《陈太丘与友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

2、B3、A4、约定 才 丢下,舍弃 拉

5、① 等你很久却等不到你,他已经走了。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6、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可看出。译为: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元方的手(道谦)。

7、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算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一种认为算失礼,因为从原文中可看出,元方虽年幼,却已很懂礼,对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应该知道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两种说法答到一种,言之成理均可。

8、①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②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③“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第五篇:邱健及子女抗大奖学金基金捐赠仪式

邱健及子女“抗大人讲学基金”捐助仪式在费县抗大中学举行

2012年9月8日,邱健及子女“抗大人奖学基金”捐助仪式在费县抗大中学隆重举行。邱健老前辈及其子女,原临沂地区行署专员、第一任地委书记王任之老前辈,鲁民老前辈,中共费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杜昌伟,王任之老前辈秘书张力,第二代抗大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滨,中共费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崔宗兴,费县教育局局长于杰与费县抗大中学的师生代表一起参加了此次捐助仪式。仪式由中共薛庄镇党委书记李忠海主持。

仪式伊始,费县抗大中学学生代表向王老、邱老、鲁老等来宾和领导献花。邱健老前辈代表家人向抗大中小学捐助“抗大人奖学金”人民币壹万元,费县抗大中学校长白秀成代表抗大中小学上台受捐。之后,王任之老前辈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蒙山苍苍,沂水泱泱,抗大精神,永放光芒”,并勉励抗大中小学生“继续发扬抗大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参加仪式的来宾、领导与抗大中学师生代表高声同唱《抗大校歌》,在高亢激昂的歌声中,邱健及子女“抗大人奖学基金”捐助仪式圆满结束。仪式前,费县抗大中小学师生代表一起参加了袁成隆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下载抗大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大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得体会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给孩子欢乐幸福童年 2017年8月2日下午有幸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校园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夏书芳教授关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 校园是现代......

    心得体会

    培 训 体 会 2012/12/15 邵龙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地理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

    心得体会

    经济管理学员青年志愿者协会——“春蕾”夏令营分队实践报告 逆境中的坚韧与顽强 ——10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进大学前就很向往社会实践了。在假期中,和几位同学深入社......

    心得体会大全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心得体会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教育学习活动已全面展开,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心得体会

    2012年2月18日上午8点30分,在经理主持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学习我矿2012年1号文件精神、理念,结合公司发展要求以及我矿的实际情况,李少泉经理提出严格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效......

    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这次“三学一评”示范课,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同线人事的大力帮助,还有教务处的支持,十分感谢,同时我也得到了锻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向前成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在这里只想谈......

    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2016年1月13日至15日,瓜州县全县教师在教育局的组织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学习,这次培训规模盛大,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我想其意义是深远的。 此次学习有师德......

    心得体会

    2012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蒋诗奎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