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之感想1
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之感想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随着历史车轮地向前迈进,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的认知不断地提高,作为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语言亦如此。因此,在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并行。
通过阅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一文,我了解到: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一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由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语五个部分组成。
首先,让我们走进引言。从引言者部分我们知道: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同时,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一些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在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那么,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其次,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同时,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同时,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结合起来。最后,通过论述得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在这一部分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首先,兰格克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第一,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第二,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第三,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其次,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他认为认知语言学有两个根本承诺:第一,概括的承诺: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理论。第二,认知的承诺: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最后,作者得出六个基本原则可以将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他们是:(1)概念语义原则,(2)百科语义原则,(3)典型范畴原则,(4)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5)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则。
第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不同学派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也不同。总的可分为五种:(1)框架语义学,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方法。框架语义学认为,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首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2)认知语法,认知语法认为,词汇与语法形成一个连续统,其描写只包括符号结构,并且所有语法成分某种概念输入的结果。(3)认知语义学。狭义的认知语义学主要是指雷科夫、约翰逊等人的语义学理论。雷科夫等认为,语义并不反映客观实体,它在本质上是主观的。(4)句式语法。句式语法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方法。句式语法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要对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5)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是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方法。即要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就要研究人们谈话或听话时所建立起来的域,以及人们用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建构的域。此外,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第一,概念在大脑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第二,心智或大脑中语义表征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第三,范畴结构的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认为范畴有一个内部结构,通常称为“典型结构”。第四,隐喻和转喻在生成语言学中被看成是语言的偏离现象,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第五,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它们是隐喻的基础,并与人类的经验紧密相关。同时,还可知句法的主要目标是:对语言中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作出明确的解释,就是要弄清楚语法的能产部分与非能产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式是如何与投影在词汇上的语法部分相互作用的。
最后,结束语,在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本质在于认知的主体“人”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施动者;人类经验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认知范式中的各种理论方法虽有一定差别,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
通过阅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文,我受益匪浅。首先,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及其相关知识,最后,人类智能的奥秘是当今科学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正以其崭新的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丰富和支持着一门以智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的发展。因此,在随着历史车轮缓缓向前迈进的进程中,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学习好语言,运用好语言,并让其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增彩。同时,也希望认知语言学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语言文化展现其博大精深之彩!
姓名:吴承连 学号:2013432115 班级:13级英本(3)班
第二篇: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分析研究论文
1前言
在语言学当中,认识语言学是一种新范式,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理论和相关的研究课题。认识语言学大致是从上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兴起,并在上世纪末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传播,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加大,涵盖了许多领域,比如 :语篇、音系、意义等等。该理论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认知语言会议上得到确认,同时相关的杂志发表了认识语言学。自从杂志诞生以后,认知语言学正式被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的医疗科学等之间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渐渐地成为了现代语言学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认知语言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在许多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 :概念隐喻、范畴化、多义性、转喻、语法化等等。尽管如此,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不足,比如 :研究的切入点、感兴趣的课题等等方面,这些不足还需有待改进。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因此,从“表达思想与观念”的角度上来说,研究人类语言,该观点实际上就是时常被提起的认知观念。这种认知观念认为,在认知系统当中,语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系统又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比如 :抽象化、范畴化、情感、感知等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而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受到了语言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对语言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思想、观念、表达。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内容 :探索出带有紧密联系的形体的概念知识,得出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探索出身体经验、概念系统、语言结构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得出上述三者的意义、语言、认知及后三者的密切关系。也就是现在常被提及的所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发现人类语言、认知、语言、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奥秘。比如 :像兰格克、雷科夫等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其研究的目的也都有所涉及,如果仅是从这一目的来看,大家的认识语言学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两位语言学家的理论就可以合法地称之为认识学。然而,认知的承诺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与原则是不起作用的,对语言描写的形式与内容也没有明确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十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较为热门的一大课题,该课题正在不断地揭示着人类智能的奥秘。
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在认知语言学当中,其研究方法各式各样,非常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各方法之间又是相互一致的,其研究的理论原则是一样的。相关的研究专家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出了如下的概括 :1)语义结构不是完全普遍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语义结构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存在着语言差异。语义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定含义的意象规律上的,其知识和描写存在着关联。2)不管是一个语法还是一个句法,原则上都不会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但是,语法在本质上是带有符号性的,其存在形式也较为特殊,通常是存在于规约符号化当中。3)词汇和语法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实质性区别。形态、词汇、句法这三者成为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性,这些符号虽然会因为参数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但是,可以进行任意的划分,进而组成不同的成分。
(1)概念语义原则。意义等同于概念化,也就是说,心理经验的过程和不同的结构,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通常来说,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大脑被激活的概念,不管这个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更为具体地来说,意义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表现在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具体的文化的交流方式。上述原则说明,意义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人的大脑和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界和词之间的关系。
(2)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语法性判断设计范畴化。一个话语的可接受性和语法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是属于接受和被接受的简单模式,而是渐进式的。所以,语法性判断也就是渐进式的,同时在渐进的过程中语义、语境、语法规则密切联系在一起。认知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要将语法变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判断性带有可变性、渐进性和语境中的依耐性,要想达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是非常艰难的。
4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几种较为常用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较为著名的兰格克的语言学理论,在刚开始称之为空间语法。空间语法理论认为,语法和词汇之间是连续性的,其描写的结构较为单一,只有符号结构,同时还是某一种概念输入之后带来的结果,在很多研究中认为该概念的输入显得较为多余和抽象。而一个符号的成分,语法的、词汇的,实际上是多义的,具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意义家族,其中不同的意义之间带有一定的相关性。认知语法的观点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同的心理经验,将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被称之为认知域。概念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空间、时间、颜色概念等等,比如 :概念合成物,有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2)句式语法。句式语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法分析方法,由于其研究中心的特殊性,后被以该研究中心为命名。在句式语法中,语义、句法、语用信息等是完全一致的,其重要性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依靠另外两方进行作用。正如相关的研究者的观点,应该将语法句式当作是彼此加强条件、彼此顺应、彼此继承特征等等句法的模式。所有上述的信息都同时包括形态语法模式、这些模式的语义解释原则,以及在多数情况下的语用功能。
5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言学当中,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范式,其核心在于认知的主体,也就是人,而不是任何的被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实践者。而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人们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文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认知范式当中,不同的理论方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很多数情况下是完全一致的,具有共同的基本原则和研究目标。
第三篇: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论文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一)核心思想
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
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因此,框架语义学是以经典主义哲学、建构论以及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思想。
(三)理论目标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在结合语境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词义、句义以及语篇的含义。
(四)理论方法
菲尔莫尔认为,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并非是在现实中的实体,而是一个概念意识上的原型,它可以充分解释真实情景与词语使用之间相互适应的复杂性,并且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因为语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果要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就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而掌握与这个单词有关的知识,了解与之相关的同一框架或交替框架的词汇的含义,并且熟悉其语境,理解一个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的含义。
在借助于框架语义学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许多多义词都可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框架,同样的,一种事实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一个情景可以用两种相对立的方式框定。因此,语言的框架结构还应该是灵活可变的。
三、框架语义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框架语义学主要是描述语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论,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于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例如,陈勇提出,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词汇的同义现象应被分为框架之间的同义、同一框架内的同义这两种情况。而李春华和李勇忠则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框架转化在建构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毛海燕以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基础,研究英汉词汇对比的程序和方式,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词汇语义对比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性应用。类似这类研究都使框架语义学对于语义理解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们对于框架语义学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语言学中语义语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的同时,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和创新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运用,同时,它还有助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双语框架语料库可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单词及其语义框架。而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及其他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则可使用语料库里的有关信息来编写练习,以弥补教学软件的不足。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是人们理解词义的过渡和桥梁,它以概念框架结构为基础,使人们在理解及表达语义的同时,对其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及背景知识也有所了解。
四、结论
框架语义学在语义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被广大学者所认可,在应用中帮助人们更有效率的理解词义和句义,除此之外,在其他多个方面也都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就认知功能而言,人们认为,框架语义学对语义的认知具有过渡性意义。认知功能系统重视概念框架的系统和过程的对立统一,它们同样重视概念结构及丰富的百科语义知识。而就冗余信息的消除而言,权威的语义学方法重视简洁性,而框架语义学使描写的简洁性得到提高。换句话说,那就是通过了解一件事情的起因,我们可以间接了解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其他方面。就改善增强人们的创新联想思维而言,通过框架语义学,在学习一个单词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这个单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一连串词汇,促进了记忆的加深和扩展。
尽管框架语义学在认知语言学方面被广泛应用并予以重视,但它仍有几点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深入研究和改善。现如今,我国对于框架语义学相关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意义方面,尤其是关于词汇、语句的意义的研究,而对于内容丰富的语言学其他领域涉及较少,例如对于部分语言翻译的研究就比较有限。
由此可见,框架语义学的实践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仍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及突破,并且,该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数在英语词汇方面,汉语及其他语言方面涉及不多,所以,就目前来看,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具有局限性和单一性的。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的重要理论思想一直广为人知,本文通过对其分支框架语义学的阐释,我们更是了解到,框架语义学就像是一座连接认知和语义的桥梁,帮助人们改善学习新知识的效果和效率,使人们充分发挥联想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背景知识和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对于词汇、句子以及概念的理解更为明了和深刻。
第四篇:读《目标中国》之感想——华盛顿的“屠龙”战略
读《目标中国》之感想——华盛顿的“屠龙”战略
读完旅德美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目标中国》一书后,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有些忧虑,国人在灯红酒绿中消耗光阴,在一次次出国旅游中爆买,还有所谓的专家还在为美国的粮油转基因等食品歌功颂德,大放厥词。
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我们细细品味回忆一下: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头是谁主使的?让人民币升值又是谁叫嚣的最凶?打击亚洲经济,破坏中国金融市场,获利的永远是美国。石油,工业中的血液,在非洲和中东,美国处处点火,目的就是控制中国石油的进口,企图影响中国工业的建设,还顺势洒点和参与“袈裟革命”、“橙色革命”、“玫瑰革命”等,导致所在国战火不断,四分五裂,西藏、新疆的暴动与**,深究起来与美国或多或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吧,驻香港的美国领事接触“港独”代表就是一个例子(原文出自2016年3月9日巴士的报)。从肯德基、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我们食品消费链条逐渐被打断与改变,“垃圾食品”成为中国儿童的最爱,有实验证明中国儿童的肥胖增多与食用这些食品有着相关联系。险恶用心的美国选定了粮食作为一种武器向中国发起挑战,实验表明转基因产品用于人类和动物的饲料,将破坏生育能力,同时新除草剂的使用,将残留物在农作物和草坪上,都会导致细胞损伤,我们选择美国提供的转基因技术,大面积的耕种一代一代传种和食用下去,就是自己灭绝自己的结局,不用等到美国来攻打,我们就没人抵抗了。
新式鸦片——药品的研究与使用,不仅摧毁人的身体健康,更能够摧毁人的精神与意志。当初列强侵占中国后,就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国人被称之“东亚病夫”,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开始根治国人思想的病源。美国对减少世界人员采取手段之一,就是向其他国家提供新式疫苗、卫生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埃博拉病毒、禽流感、“非典”等等,美国电影描述的景象不再是虚幻,而是现实的生活呈现。军事战争,美国全面包面中国的军事准备,钓鱼岛争端、台海局势、南海搅局都是美国时不时挑逗中国的一种手段与手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打断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设置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就是要随时对中国海军进行瞬间的毁灭性的打击与摧毁,保障美国的海上霸权。经济战争,这是美国战略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步骤,借有关贸易协定来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研究,稍微不符合山姆大叔的意,就对中国企业挥舞打压和制裁的大棒,《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订,排除中国在外,就是一个最有利的佐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垮了,意味着什么?深谋远虑的美国,还在发动一场新型战争——环境之战,向中国农业系统推广如土壤播撒化学剂。在四川进行页岩气开发,是会伴随着毒物质对地下水进行污染,同时会诱发地震等等诸多问题要过些时间才凸显出来。新型杀虫剂、除草剂的广泛运用,不仅毒害婴孩,还会将毒害数以万计传粉功臣蜜蜂,如果蜜蜂在全球消亡了,那世界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媒体战争机器之一——谷歌与子公司,就是美国政府网络战争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多少又是针对中国的监听不得言而之。总之,谷歌是美国利用它打击中国的有一种网络策略与手段,因为讲得的人多了,不得让人产生疑惑,进而动摇人们的认知与判断力,让人们产生巨大恐慌甚至是****,美国的民主人士们出来演讲,政客们出来再煽风点火,事态更加复杂化扩大化,从而使美国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高明的宣传手法和策略,因为媒体被美国媒体寡头所掌控与把持,要为美国实现全球帝国所服务。斯诺登棱镜计划事件,再一次证明美国的险恶用心,从那些解密的文件中,就有打击中国的计划安排,还没有曝光的作战设想方案还有多少呢?
幻想是致命的,现实是残酷的,不要以为弹丸之地的日本就不会突然发动二次三次侵华战争,不要以为北极熊俄罗斯就是我们可靠的伙伴,不要以为印度象就会站在远方观望……“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有的一切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堪一击,南斯拉夫被肢解了,萨达姆被绞死了,利比亚被摧毁了。面对书中列举的例子,面对华盛顿的“屠龙”战略,面对来势汹汹的航母编队,面对一系列的复杂国际局势,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悲观失望,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们的政府与国家,在各行业中尽职,时时警示自己,要居安思危,努力工作钻研科技,研究国家战略,保卫国家安全。你的一次购买国货行为,就是支持民族工业的一次资金积累行为,你的一次文明旅行就是国人素质的一次提升……在发展和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时而需要韬光养晦,我们时而需要争锋相对。
善良就不会被打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善良的人民,要有战争来临的思想意识和准备,要有直面战争的决心与气势。
战争,不论是明战,还是暗战,都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必须亮剑,是中国军人的天职,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职责。
第五篇: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读《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之笔记感想
近读甘阳老师的《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一文,实在是获益匪浅,令人忍不释卷。甘阳老师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出的关于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缺失的问题,都使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使得自己对自身所处的大学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水平都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甘阳老师言道:
中国当前的本科教育模式乃为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而这种过早过窄过细的专业的划分恰恰严重限制了我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尤其不利于跨学科领域的前沿性思维和研究。
似乎现在的大学已经完全沦为市场的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近观自身周边环境即可略见一斑,课堂上、校园内,老师之所传授,同学之所为所言,尽为“成功、就业、能力、奇技淫巧之所为未来之成功也”。同学们碌碌终日奔波于名缰利锁之间而自以为所得甚丰不知所疲。于学习上反而草草应付置于末端。难道说这就是大学?大学教育应该这样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
哈钦斯言道:
大学之所为大学首先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头脑领着社会走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的跟着社会走。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大学不仅仅是 创新之所首先也更应该是文明传承之所文化精华的储存所。而大学教育也应该有其独立的培养目标与目的,实行一种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都应该在大学内接受的共同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只有这种通识教育才能沟通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的文化语言,才能沟通现代语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这种通识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额特殊问题,而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永恒问题,即共同人性和本族群属性的探讨。其精华体现在一国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通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本民族本国的传统古代文明经典著作精华的学习来为一所大学一个族群一个社会奠定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只有一个强烈体认历史的共同过去的共同体才会有一个共同的现在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未来。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的情势下我们更需要通过大学以及中学的通识教育来加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文化认同感社会凝聚力,只有如此中国才不愧为世界大国之列文明只之列。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文明的传承与发扬。通过通识教育提升的是人们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及智慧精华的汲取,培养出的是有责任的道德主体。通识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反观中国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摒弃,世风日益浮躁功利化庸俗化实用主义唯市场取向,以致人们普遍的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中国当下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通识教育的缺失使族群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降低所致,回看近代大批的留学生学成后即使是冲破重重阻碍也要回来报效祖国,难道说他们不知外国的条件优越吗?更何况当时的国内条件更差。
通识教育的缺失使得社会文化氛围的严重缺失,试看当下大学生中还有几人读过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还有几人有能力读懂经典著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倘若真有人捧着一本经典著作读恐怕我们都会以“此人为另类”的眼光来看待他。反而更多的人沉浸于物质化的肤浅庸俗的的事物而不自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重视。而中国目前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以通识教育为思想指导理念支持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就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正如甘阳老师所说: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条件下制度化落实中国的人文教育却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因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实际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确切的说,提出中国 大学的人文教育问题实际是要求深刻转变我国大学本科数十年来早已形成的本科教育模式。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改变的态度、改变的努力、改变的开始。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活动,而应该是具备长远目光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活动。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具备高贵精神品质的“人”。而不应该是只会工作的“机器”。教育是一种再创造,而非一种复制式的生产。只有深刻理解这些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通识教育模式理念。但借鉴不是照搬,学习不是学其皮毛与形式,而是深入探讨研究西方通识教育实行的内在精髓目的。通识教育不是增加几门选修课,更不是泛泛的读几本经典著作而是深深植根于本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之中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的精华的深入的学习与探讨,是由内而外的提升一个人的品质的学习,是怀有一种敬畏与尊崇之心去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经典。毕竟这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我们之为中国人、华夏民族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些我们的内心才不致迷失不致孤独。
纵观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曲折反复的漫长的发展的过程。从局部发展到全体,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从零星的发展到系统的。在学习借鉴时我们就要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美国通识教育系统。通过表面制度化的现象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来实行中国通识教育的改革。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改革中的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文理之间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而要理顺大学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系,必须要求改变目前我国的高考应试方式。而要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就要去除专业主义教育思想,明确大学本科教育独立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另外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和商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在大学中的定位问题。中国一百年来都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的冲击,所以我国的大学教育问题要考虑中西并举。
最后一点也是与我们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纲与目的关系,就拿我自己所修的课程来说,尽是一些概论课原理课,学与不学都觉的没什么区别,似乎学习就是背诵知识要点,这样的课程毫无乐趣可言。从高中进入大学每个人都会对大学的学习感到空泛,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学之何用,更不知学之用于何处。上课视为了应付老师,学习是为 了应付考试。而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核心课程普遍采取经典阅读的方式反对概论通史的教学方法并实行小班授课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而建立其我们自己的通识教育系统与体制。
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那么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美国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实际是要把我们从民国以来就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做现代整理,并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有名言:
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的伟大国家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二流三流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大学的,一个没有文明根基的国家是不可能发展出伟大的大学的。
最后正如甘阳老师所期待的那样:
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