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大钊纪纪念馆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有感
2014.4.3 招商服务部
张艳梅 今天单位组织参观李大钊同志纪念馆,虽然本乡本土,但今天这次有组织有纪律的参观使我印象更加深刻,刚到门口我就看到人们都围着导游看门口那八根柱子,以前我只认为是装饰而已,听导游说这八根柱子分别代表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八大功绩,不由得产生了好奇,细细听来:这八根柱子分别为首传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启明星;学十月革命经,选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五四导航向,开创历史新纪元;关怀青年倾心向,培养干部建业勋;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奠核心;受托会见孙中山,促成国共首合作;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工农闹革命;重视军事抓武装,争取将领冯玉祥”。以前都是带孩子游玩,没有找过讲解,听完八根柱子的讲解,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展馆。展馆分三个部分,分别展示了李大钊烈士光辉的一生。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光辉业绩在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将永留青史。虽然共产党人不允许搞个人崇拜,但是纵览李大钊同志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对他崇敬而仰视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实践,创建中国共产党,并将党组织发展壮大起来,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这么巨大的能量,与他9年的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更是源自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李大钊同志是我们的榜样,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向他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刻苦钻研,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爱国旗帜永飘扬。观大钊故居,纪念馆有感
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飘扬
--参观李大钊同志纪念馆及故居有感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四月,我们唐山市第十二高级中学的师生来到位于我省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和故居进行参观学习。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李大钊纪念馆既是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陈展,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故居则是大钊同志诞生和幼年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李大钊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对他以后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大钊纪念馆于1997年8月16日建成。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纪念馆内陈列有文物、资料、图片等,充分展示了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其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是:牌楼式南大门,上镶嵌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馆名;八根功绩柱,象征大钊同志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大钊同志主要革命实践活动足迹;三十八级台阶,寓意大钊同志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瞻仰厅正面设大钊同志汉白玉立式雕像,雕像后衬中共中央题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李大钊纪念馆建筑风格融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格调为一体,并与园林绿化相结合,朴素、简明、大方,体现了大钊同志的精神风范。
李大钊故居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中央,建于1881年,系冀东农村典型的穿堂院型式砖木结构建筑,周围有砖墙环绕,占地面积1010.1m2。自中院往北至后院,又分为东西两个半院,李大钊住在东半院,在他出生的屋内至今还留有其母亲的遗物。故居的西院现为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陈放着李大钊的生平照片、手稿、书刊、遗物及有关资料。
从展示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生。幼年不幸,本已是遗腹子,至三岁时又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读政治本科。
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在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令人敬佩的是,李大钊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且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但他除维持简单家用外,薪水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
当我们走出故居时,回头仰望,不禁令人想起这位著名的共产党人临刑前留下的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时年李大钊38岁。
时势造英雄。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中华国土拨云破晓的人物。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于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正如他亲笔所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令人慨叹不已。
前贤赳赳,后继悠悠。近瞻英烈旧里,我们更加欣慰地看到:经过痛苦搏击的中华民族,正在健步走向新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强大起来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强大生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理想展现出灿烂的前景。作为中学生、团员的我们,在这个幸福的时代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领头作用,树立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奉献自己的青春。
中国梦,不再是梦想,我们就是是梦想的实现者,祖国未来继承人。这个春意朦朦的四月,观大钊旧里,感先烈之情。让我们怀揣着先烈们那份爱国的激情,在社会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回报先烈,回报我们伟大的祖**亲。
第三篇:观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院系:商学院
班级:11东会计7班
姓名:邹颖洁
学号:11851942
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在绿草坪上盘膝而坐,视死如归,凛然从容,牺牲时年仅36岁。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身在常州,必然要去了解下瞿秋白,我与好友结伴游瞿秋白纪念馆也是为了追寻那一段记忆。作为常州城市名人的代表,瞿秋白对于常州这座城市,就如同毛泽东之于湘潭,如同周恩来之于淮安。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现如今,我身为一名常州的大学生更应深刻地去理解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瞿秋白生于常州,故居和纪念馆是由瞿秋白的祖上旧居改建而成,东西两个院子。西院原是一间祠堂,现新建为瞿秋白同志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系邓小平同志书写。纪念馆前的小广场, 玉石铺地,桂树、梅花枝叶盛茂,空间清静雅致。曾有一条小河流淌于祠堂前,命名为觅渡河,紧靠东院故居的小学就叫作觅渡桥小学。馆门两侧墙壁各装饰一方厚重而精美的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期间,三次见过列宁,聆听列宁的演说,亲身感受到苏维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使他坚定信仰,义无反顾地走向民族解放的坎坷而伟大之路,也走向了自我人生的悲壮而辉煌之路。鲁迅与瞿秋白是肝胆相照的好友和同志,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赠条幅于瞿秋白,表达了相互间的心仪神往。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3米,重1.1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我定睛注视着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他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冯昕介绍,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二、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
三、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
五、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
六、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我映像中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在纪念馆内,有把瞿秋白的爱情单列成一个部分。这令人想起了前不久窦骁和董洁主演的《秋之白华》电影。影片讲述了瞿秋白这位“常州三杰”之一的超凡爱情故事和对革命人生意义的追求,在我看来,影片还是非常感人的。而那枚刻有“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针也在馆内珍藏。“这是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物。”瞿秋白共经历了2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爱结合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第二位爱人杨之华是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认识的,当时杨之华是有婚约的,但感情生活并不快乐,志向的不同使杨之华与丈夫越走越远,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及其前夫谈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三则启示:
一、杨之华和前夫沈剑龙离婚的启示;
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的启示;
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示。该启示连登了三天。结婚纪念物金别针上刻着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是瞿秋白亲自篆刻的。瞿秋白,在他生前,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但是,他那为国家做贡献,积极的参加马克思主义宣传及“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更多的人去学习的。
尽管如今的这个纪念馆确实修复地比较新,可是我无法找见曾经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这个人物而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那种自豪感。其实我们内心里都清楚,不应该让自己丢失对先驱的那份崇敬之情,可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瞿秋白纪念馆,这个耳熟能详的纪念馆,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唤起了我们对瞿老,对那段记忆的纪念与崇敬。
第四篇: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六(2)班 王昊廷 26号 今年暑假,我们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去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了。鲁迅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的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我也读过他的散文,但许多太深奥,看不懂。但我爸爸就十分的喜欢他的文章了。
那天早晨,我们一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观鲁迅的纪念馆。
一进纪念馆,就连空气中都有文学的味道。在二楼的东面,全是名言,其中,有一句名言是这样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意思是有的人的确是活着的,但他整天无所事事,就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没什么意思,思想已经死了。但死去的人呢,他在生前做过很大的贡献,人们还记得他,所以他还活着!
进入主展厅进口,里面全都是关于他的名言、作品、照片……
突然眼里看到了鲁迅!原来是彩色塑像!他在干嘛?原来是和几个青年在交流!我站在一旁,仔细地看着栩栩如生的彩色蜡像感叹道:“啊!怎么会做的这么像呢!”
很快,我又被其他东西吸引了,那是什么呢?没错就是鲁迅的作战武器!————钢笔!那个可是著名诗人冯雪峰在鲁迅53岁时送给他的金笔,还是原物哦!还有好多都是原物!比如背心、杯具、冬天用来取暖的怀炉等等。看到鲁迅亲手用过、穿过的东西,能不令人激动吗?
转了好久才到出口,只见旁边都是鲁迅的书刊,再加上墙顶的镜子,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在鲁迅世界里漫步,心情难以平静,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不禁跳跃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第五篇: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
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
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在近代南京又是一个悲哀的城市!时间的冲洗已经洗刷了七十多年,仍然无法洗涮曾经的哀嚎声!
首先要说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来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什么目的,我看见不少同学在纪念馆里嘻嘻笑笑,与参观动物园无异,肆无忌惮的讲话,手里拿着钟爱的零食。这样的参观只能平添几分悲伤!或许其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也只不过出现在宣传栏和数量众多的铜匾上,离真正的深入人心还有好长一段时间要走!
或许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只有种在旁边的一颗古老的枫杨才能深刻体会到这种深入骨髓的民族哀痛,因为只有它的根时时刻刻都接触到流淌在泥土中的无数同胞的血。未进入纪念馆之前看到的是几座精心制作的塑像,表面粗糙以表现出普通民众逃跑抗争的形象,每一个都诉说着一个悲哀的故事,不可否认还有更多的日军暴行被永远的尘封在无数同胞不闭的双眼里。简单的小道配上两块高耸的巨石,行走其间给人巨大地压抑之感,黑色的大理石倒映出每一个参观者的身影,记录下每个人对遇难同胞的哀悼。
纪念馆之行不仅是了解史实的好方法更重要的一点是纪念馆能够启迪未来珍爱和平!
09年以来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摩擦不断,两国网民
互相谩骂,游行示威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两国关系又被推向了国际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两国人民应该以史为鉴冷静处理问题,以谈判促和平,而不是被某些大国加以利用,损害两国的利益。日本方面应该认清国情,提防国内的右翼分子再次崛起,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遇,尊重历史,更正对待二战日本战犯的态度,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反思,如实教育下一代,另外加强与中国的政治交流,改变政冷经热的不平衡状况,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罪恶的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两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给日本本身也造成严重的损失,对于战争双方而言并没有真正的胜利国,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错误的统治阶层,以自己的阶级意志强加于各种国家行为之中,不顾人民利益,将人民绑在历史的战车上恣意妄为,最后却不能承担历史的沉痛责任!
中日两国人民必须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敬畏生命,珍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