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借了父亲一头牛》心得体会
读《借了父亲一头牛》心得体会
又到了周末,整理一下书柜,我把《借了父亲一头牛》放回了原来的地方。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这本书看完,看完之后,我感到了自豪,因为作者写的故事与我听说过的大抵相同,同时也让我明白原来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事、物都是相似的。经典的相同,糟粕也相同。
感同身受是我读完书之后的第一感受。虽然我不是出生在作者所描述的那个年代,经历那山沟沟、小城市的故事,但是我能够感受到当时的人文气息,而且还能够听懂作者在文中设置的“不言自明”。按照年龄推算,作者笔下的人和事发生时,我才刚刚一岁。我还记得小时候听过我们那个村里以及邻村的故事,跟文章中的故事相差无几,简直就是发生一个平原地区的《借了父亲一头牛》。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我自己就得益于读书,学习作者的笔法和套路,所以我一般不会挑剔笔者。但是面对真理,我更加的愿意将作者给“揭露”一番。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借了父亲一头牛,为了什么呢?卖了用钱还是借来吃肉再或者就是做什么交易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好奇地翻开了不算厚的这本书,随着一篇一篇的小散文在眼前飘过,我不知不觉已经看了一半,但是我依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大多数人心中难免埋怨作者的刁钻和吊胃口的手法,但是我没有,因为我当初想找到答案的那种单纯已经不复存在,我找到了另外一种“回忆”,胜过急功近利般的单一寻找答案。
不管你爱与不爱,这都是历史的尘埃。70年代,山里的人都是以勤劳为生,切切实实的养家糊口,只要能够勤劳那就有口饭吃,再有点能耐就能够过上富裕。80年代,经济增长的势头越来越旺,有头脑的人都想方设法走到城市里去,环绕相对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人们好把有能耐称为文化,同时城市人与文化也有一点的瓜葛。有文化是件好事,但是把文化天天挂在嘴边就是坏事。90年代,人们开始对文化反讽和解构,但是普遍认为有文化是件好事,认可生活当中有精英。
反讽和解构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人的个性全面绽放,对物质的需求不再是遮遮掩掩。这个时候,文化成为高大上的符号,有的时候人宁可嘲讽它两句或者不愿意端着,装有文化。
这本书是成功的,人物、时间、地点、自然环境都没有特殊的,但是文化环境很复杂。小说的社会环境就是这么复杂,在那么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催生许多以人类智慧为结晶的故事,以文化的转折为吸引点,自然有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看点。作者生长的那个年代本身就是有事可挖,有文化沉淀可查的岁月。我被书中的点点滴滴带回到了我不愿意再次经历的童年,我不埋怨作者的这种“冷酷”,因为读书时我的选择,相反我很感激作者让我再次领略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大哲理。
第二篇:一头牛的故事范文
一头牛的故事!看懂了再去做销售!
一位农夫,他想和儿子一起把牛牵进牛棚。但是牛却较起劲来,死活不肯进棚。父子两人你拉我推,但牛却丝毫不动。这时,农夫的妻子从河边拔了一捧青草,一边喂牛一边向牛棚里走,很快就顺利地将牛带进了牛棚。农夫和儿子惊讶之余向农妇竖起了大拇指。
机械地赶牛,肯定不能让牛按照主人的意思做事。但如果主人给牛最想要的东西,就可以让牛乖乖听话。牛最关心的是什么?它既不关心田里的庄稼有没有种好,也不关心自己走丢以后,主人家有没有损失。牛最关心的就是,它什么时候能吃到肥美的青草,喝到甘甜的井水。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牛随时都可以耍起牛脾气,不听主人指挥。
农夫赶牛尚且懂得要揣测牛的心理,销售员就更应该考虑到客户的感受。曾经有一位销售员问我:“为什么我向客户推销了很久,客户不但不领情,反而非常生气地抱怨我浪费了他的时间,打扰了他的工作?”
其实客户说得没错,如果你不能说一些客户最关心的东西,就相当于在说废话。在销售过程中,客户最关心的人永远是他自己。视客户为“上帝”,以客户为中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客户最关心他自己,销售员就应该投其所好,做到客户关心什么,销售员就关心什么。
很多精明的生意人做买卖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而是考虑如何俘获客户的心。有的销售员抱怨说:“我去跑销售,很多客户给我白眼,不尊重我。我讲的话他们根本不愿意听,大多数时候在敷衍我。那些有意购买的,只想着让我把价格降到最低,根本不管这产品的价值有多大,也不管其实我们厂已经在赔钱了。”
当销售员抱怨客户不为自己着想时,就应该及时进行换位思考—其实客户也在抱怨销售员没有为自己考虑。在销售过程中,销售员希望得到怎样的待遇,客户也就希望获得怎样的待遇。
如果销售员做不到这些,客户就会像脱钩的鱼儿一样溜走了。在客户与销售员之间,销售员永远也别指望客户会理解你,替你着想。他们最关心的永远是他们自己,明白了这一点,销售员就不要再傻呵呵地挑客户的刺儿了。学会做对事,才是一个成功销售员应该做的。
一个好的销售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客户的期望值。
有些销售员与客户交谈时,不能准确捕捉客户言语中的期望值,在与客户相处的过程中,又轻易地忽视了客户的需求。比如:没有恪守时间,没有用最优质的服务对待客户,没有及时回复客户的疑问等。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交易。如果客户不能从你的销售工作中获得利益,又凭什么购买你的产品?让客户在消费过程中感到开心、舒心、放心,这样他们才会进入你的视线,为你带来订单。
2.变身成客户的助理。
有一种销售理念是,要想钓到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精明的销售员应该学会替客户着想,帮助客户思考。有些销售员企图像大爷一样,对客户呼来喝去。别忘了,客户才是“上帝”。我们不妨把自己定位在客户助理的角色上,时刻替客户着急,为客户出谋划策,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如此一来,不但能获得客户的信任,也能和客户成为生意场外的朋友。
有些销售员喜欢在客户面前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这势必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应该在销售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否则,客户的心难以俘获,销售工作自然也就难以进行下去。
第三篇:一头牛卧在春天里 阅读答案
一头牛卧在春天里路来森 ①春尚早,天,还有些料峭的寒,田野里仍然荒寂着。②一头牛,被牵到了坡地上,已经很是有些老了。它曾经穿透过好些岁月的硬壳,看尽时间深处的风光。现在,它似乎有些疲倦。③牛放在那儿,牵牛的农人就走开了。牛,自己也在游荡,缰绳拖在一边,像是永远甩不掉的牵挂。牛,也在寻觅,它在寻找那些微薄的绿意,可是草尖太小了,太细了,它只好连带那些地面上的枯草,一块儿用舌尖卷进口中,然后咀嚼着,不停地咀嚼。它似乎在咀嚼中寻找。寻找什么?很遥远的过去,还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它自己也不清楚。但它知道,它是应该寻找的,这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必然。一段时间之后,牛,选择了一个向阳的岭坡,卧在了那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很安适的样子。口中,依然嚼着,眼睛漠然地环视着周围的一切。抬抬头,看看远处,是远山,是望不到边的茫然。于是,它哞哞地叫了几声,声音厚重而苍凉,似乎要努力呼出内心的沉重。牛,也许满足了自己的这几声长号,它眬上了自己的眼睛,似闭似睁,呆在那儿,像是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④它已经习惯了这样沉静、孤寂的思考。它老了,这样的春天它已看过好多次。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在春天里,它的主人把它从封闭了一冬的牛圈里牵出,放进春天里。走进春天里,它总是充满了兴奋。它感受到了春风温软的轻抚,它嗅到了大地苏醒的味道,它觉得自己骨架在咯咯作响。它知道,它的内心充满了劳作的向往。它一直都是这样想着的。⑤现在,它又卧在了春天里,它有了一种垂老的疲倦。这个冬天,主人对它侍奉得很好。可是,它并不喜欢冬天,它闲在那儿,无所事事。它觉得冬天太长,那样懒惰无聊的冬天,似乎加快了它衰老的速度。它喜欢像现在这样,卧在春天里,在春风中,焕发自己。⑥它再一次卧在春天里的时候,春已渐深。大部分的草,已生长出地面;一些树木,已经发芽、开花。田野开始变绿,煦暖的空气涌动着。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它卧在田头,身上系着缰套,缰套拴在一张犁耙上。犁耙的后面,是耕耘出的大片的土地,翻卷如浪,似那涌动着的春气。新翻的泥土,湿润润的,阳光下,闪着油油的光亮,散发出一种清冽、鲜明的土腥气。坐在田头的,还有那位农夫,农夫的胖胖的婆娘。农夫的小小的儿子,正攀在桃树上,一条黑狗,仰头望着,偶或吠几声。阳光很和暖,软软地照在大地上。黄牛卧在那儿,依旧是那副茫然的样子;依旧不停地咀嚼着,安之若泰。不停地咀嚼,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紧张的劳作后,它的身体,已完全被汗水浸透,它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淌,每一根筋脉,都成了一条流动的河。黄色的毛发,丝丝地贴在脊背上。它看上去,似乎羸弱了很多。它依然是那样的卧姿:两条前腿蜷着,后腿则略微伸着,身体微微右侧,头轻扬。可是,它不再闲适,骨骼间,有着隐隐的痛,肢体仿佛进入一种凌乱无序的状态,疲惫的身体,沉重地压向地面。看看牛的眼睛,似乎并不伤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劳累和困倦。它不时地抬头,看看那个吸着烟的农夫,农夫有时会投过爱抚、疼怜的目光。牛,是会意的;再回头看看那翻耕出的大片的土地,它满足了。⑦牛,有时也会向远处望去。透过桃花,它看到了小河边柳树的翠绿,看到了远山葱翠的春意。这个时候,它的心中,总会不期然地生发出莫名的向往和欣悦,眼睛,就变得异常的明亮,它似乎不再衰老。牛,不会向天上看,它只知地厚,不知天高。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⑧当农夫的手,再次扶在犁耙上的时候,牛,就也再次站起。它一躬身,力量就穿透了土地。农夫,犁耙,牵头的村妇,跟在后面的小孩、黑狗,定格在了这个春天里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尽管有农人的细心照料,但牛还是日渐羸弱和疲倦,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B.第③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牛同样的卧姿,第一次表现出了牛的安适,第二次写出了牛劳作后的疲惫。C.文章多次写到牛的眼睛,或漠然,或似闭似睁,或明亮,借此表现了牛复杂的内心世界。D.文章主要写牛,也写了农人、农人的妻儿和黑狗,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和谐。E.文章通过一头牛在春天里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思考。14.田头的桃花开得正烈,灼灼如烧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5.请根据全文,探析它那厚实的身体,注定是属于土地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参考答案(甲)13.A E(A.这已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为此它内心充满茫然有误。E.过去与现在不同活动的对比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4.①表现春天勃发的生机,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②渲染热烈的气氛,烘托牛辛勤劳作的形象。15.①牛忠实于土地,耕耘终生。②农人坚守土地,务实知足。③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个体都应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为之执着努力。(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读《做智慧父亲》心得体会
读《做智慧父亲》心得体会
读完《做智慧父亲》感触颇深。本书从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爱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等各方面,记录了谭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阐述了谭老师的感受和感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孩子适应自己的角色》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普遍有这种心态,都喜欢走捷径,都希望有一个直接的模式或者方案,能够让孩子一点也没有走样地完成成长,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有出息的孩子。其实,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从零起步的,都属于白手起家。没有万能的方案,只有爱心和耐心最可靠。
简短的语言,道出了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剖析了家长们的捷径心理,总结出了亲子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讲,如果家长们真要寻求亲子教育的方法的话,那爱心和耐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是方法的、而又胜似方法的方法。
对谭旭东老师的作品,我并不陌生。
我的书架上至少有20本他的书籍,这些书都是从去年12月开始上架的,有我自己从网上购买的,也有谭老师赠送的,像《寻找批评的空间》《我的书生活》《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夏天的水果梦》《梦里的花田》、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乐享慢读系列4本、黑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
系列4本,还有《亲子睡前微童话100篇》2本,以及《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和《让书香润泽童心》等。我也正是从这些书籍中,从谭老师的文字里,从和谭老师的微博互动中,慢慢地认识他,慢慢地了解他。都说文如其人,这话一点儿不假,从他的字字句句中,从他的每篇作品中,我几乎都能读到他的勤奋、执着、谦逊、质朴,还能读到这个社会极其欠缺的大爱之心。
从微薄上看到谭老师的新著《做智慧父亲》即将出版的消息,内心还是很期待的。期待新书早日上架,可以先下手为强,一睹为快。可好事总是青睐我,在本书的责任编辑@亲子教育孙运宋/老师的新书有奖转发中,我有幸得奖了。昨天中午,收到了有谭老师亲笔签名的新著《做智慧父亲》,我开始了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读书生活,今天全部读完。现把一些读后的感受整理出来,和爱书的朋友,爱亲子教育的朋友一起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做智慧父亲》是谭旭东老师的最新力作,是一本儿童智商情商培养家教的随笔。虽然是随笔,但在书本的装帧设计上、内容选择安排上一点儿都不随便,而是极其用心的。
《做智慧父亲》全书共分八辑,共有76篇文章,从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爱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等各方面,记录了谭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阐述了谭老师的感受
和感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每辑、每篇文章的开始都有一段旭东教育微论,而且这些微论都是谭老师在教育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精华,读起来即给力,又接地气,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引导,这或许也是本书的创意之一。
首篇《和女儿剪窗花》的微论中,有一句成年人都以为是自己陪伴了孩子,是自己引领了孩子,其实,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读到这些,很自然地引起我的心灵共鸣,虽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但在陪伴女儿成长的十几年中,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我也曾在博客里发表过《到底是我教育了女儿,还是女儿教育了我》的文章。事实证明,谭老师的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的微论是多么精辟,因为女儿不但陪伴了我,引导了我,而且还改变了我,让我从一个不爱读书的爸爸变成了喜欢读书的爸爸,变成了一个喜欢写作的爸爸。
在《相信孩子是一块玉石》的微论中,谭老师说到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尺,考上大学也未必成功!自信、勤奋、执着、有爱、敢于创造,才是做人的基本品格。玉石是宝贝,但也是石头,如何把一块似玉似石的石头雕琢成玉器,这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玉不琢不成器,既要琢又要磨,其实就是智慧和耐心的结晶。
《让孩子适应自己的角色》的微论中,有一段是这样写
的: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普遍有这种心态,都喜欢走捷径,都希望有一个直接的模式或者方案,能够让孩子一点也没有走样地完成成长,变成他们理想中的有出息的孩子。其实,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从零起步的,都属于白手起家。没有万能的方案,只有爱心和耐心最可靠。
简短的语言,道出了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剖析了家长们的捷径心理,总结出了亲子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讲,如果家长们真要寻求亲子教育的方法的话,那爱心和耐心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是方法的、而又胜似方法的方法。
在《父爱给孩子安全感》的微论中,谭老师不但提醒家长要从八个方面注意孩子的心灵健康,而且还警示家长说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这个警示是多么的及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有多少人完全不管孩子、不顾孩子,在拼命地在追求金钱、忙着购买洋房豪车、忙着灯红酒绿,总以为物质的充裕就是成功的标志。殊不知,成功是人格和财富的双重丰满,土豪金只是一个表象,它永远无法掩盖内心的贫瘠和人格的缺陷。
《做女儿爱吃的红烧排骨》中,说一个合格的父亲,并不只是会挣钱,他还会生活,也会工作,更会陪伴孩子。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有多少父亲能做到呢?如果把吃香的喝辣的、住洋房别墅看做是一种生活,我认为这是对生活的亵
渎,这仅仅是生存而已。生活,不但要有物质的追求,更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像读书、爱人、爱众生,爱自然。
类似的微论还有很多很多,像不少家长让孩子学唱歌、跳舞,不是因为孩子喜欢,而是因为对升学有好处。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还是要看孩子的兴趣。孩子不喜欢,但家长硬是逼着学,孩子学得累,家长自己也不轻松。孩子的自信是需要保护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要发自内心,不要处处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言行。孩子的自信是鼓励出来的。
全书的旭东教育微论总共有84篇,可以说是篇篇耐读,句句获益,很多微论都是面对现实、直指人心的,让你不得不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去沉思,去思变,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更大的收获和改变。
76篇随笔,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谭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着和女儿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像《和女儿一起放鱼》《给小麻雀安一个家》《雪后和女儿一起喂小鸟》等,但从这些饱蘸深情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读到了谭老师的心跳,读到了一位智慧的父亲对女儿的尊重、理解、支持、宽容和鼓励。当我读到他看到女儿画的画时,夸奖女儿是个小画家,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被我们很多家长忽略的赏识和鼓励。
在读《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谭老师在书中写
到我告诉女儿,在她还未出生的时候,我不在妈妈身边,而且她出生的时候,因为非典,我也无法到她妈妈身边照料她们母女俩,所以她出生52天后,我才见到了她。无论如何,你都要心怀感恩,感谢母亲的呵护,父亲的关怀,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还有很多很多人,都值得你去记住,去感激。
同样作为一名父亲,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内心还是潮湿了。很难想象,当一位准父亲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自己的爱人去迎接爱情结晶的诞生,心里该有多痛!更何况谭老师当时在北京,谢老师却远在安徽。但当我看到她出生52天后,我才见到了她这句话时,心里又是那么的感动,那么的自豪。一位文学家、一位诗人,一位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之所以能把这样一个数字记得那么清晰,是因为他还是一位父亲,一位智慧的父亲,一位心里充满爱的父亲。
也正是因为谭老师的爱,才会和谢老师举案齐眉,共同努力,才会把扬子培养成了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习文学并驾齐驱的、多才多艺的好孩子。
谭老师的爱,或说谭老师一家的爱,不仅仅体现在扬子身上,还体现在家庭上,社会上。在《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中,谭老师写到了下岗的姐姐和姐夫离婚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而谭老师的爱人谢老师主动拿出十多万元帮助姐姐买房,还资助外甥女读大学。
大爱!这绝对是大爱!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亲兄弟、亲姊妹为争夺家产而反目成仇。而在谭老师的家里,这种超于常人的资助和行为是对女儿最好的教育,是对我们唯利是图的思想的批判,更是谭老师一家人对爱的奉献。爱人者人恒爱之,我相信,这种爱的付出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在谭老师的身上,在谢老师的身上,在扬子的身上,在更多人的身上。
捧读《做智慧父亲》,心生无限感慨,知识也罢,文化也罢,智慧也罢,只有将这些无形的东西化为生活中的爱,才能起到其最终的作用。智慧父亲谭旭东做到了,他不仅仅在女儿身上,在家人身上,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作品中,无一不体现了这样的一个主题爱!
最后,祝谭旭东老师的最新力作《做智慧父亲》大卖!
同时也祝所有的读者朋友能够从本书中得到启发,激发动力,努力在生活中做一位智慧的父亲,做一位有爱的父亲!
暑假里从学校借阅了《做智慧父亲》这本书,本来说是给孩子爸爸补充营养的,结果爸爸常常出差看的少,我这做妈妈的,就自己翻看起来,值得一读。
全书共分八辑,共有76篇文章,从建立孩子的自信、自尊、爱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倡导宽容有爱的家风等各方面,记录了谭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阐述了谭老师的感受和感悟。
在每辑、每篇文章的开始都有一段旭东教育微论,而且这些微论都是谭老师在教育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精华,读起来即给力,又接地气,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引导,这或许也是本书的创意之一。
首篇《和女儿剪窗花》的微论中,有一句成年人都以为是自己陪伴了孩子,是自己引领了孩子,其实,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读到这些,很自然地引起我的心灵共鸣,虽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妈妈,但在陪伴女儿成长的几年中,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事实证明,谭老师的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的微论是多么精辟,因为女儿不但陪伴了我,引导了我,而且让我时刻审视自己,女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在《父爱给孩子安全感》的微论中,谭老师不但提醒家长要从八个方面注意孩子的心灵健康,而且还警示家长说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做女儿爱吃的红烧排骨》中,说一个合格的父亲,并不只是会挣钱,他还会生活,也会工作,更会陪伴孩子。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有多少父亲能做到呢?如果把吃好穿暖做是一种生活,这仅仅是生存而已。生活,不但要有物质的追求,更应该有精神追求,像读书、爱生活、爱自然。
第五篇:读《父亲》有感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的逛了书店,买了一本《父亲》,里面记载了99个不同父亲的故事。其实内心对“父亲”这个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想不外是讲父亲的深沉、父亲的强硬,怎么可能比母亲的细腻体贴、柔韧不屈更让人感动。而且,或许是出生于农村,开口叫惯了“妈妈、爸爸”,对这么书面化的词语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书里面的父亲出生于不同的环
境,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些农民父亲的故事。这些父亲,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这一辈子和他们父辈一样,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饭。有些生性木讷,“在我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傍晚带了一身疲惫回家,默默喝上几盅老酒时开口说几句‘今年收成如何’、‘赶明儿得去趟农贸社买点种子’以外,就没有其他话语了”;有些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只要乡亲上门告状,说‘你家伢子又使坏了’,父亲就扔下手中的烟叶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门旁的木棍就砸下来,母亲在旁边怎么劝都拦不住”;还有一些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个好婆家就够了,费心读书做什么”……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农民父亲很相象,我身边也有一些,看起来便多了一些亲切感。
而就是这些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特意歇了几天工,带上“我”去谢师,走亲戚,乐呵呵的和邻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贷“我”的3000元学费时,仍然微笑着,仿佛能贷这个读书的款也是一种荣耀;“我”的那个不容人说理,强硬的谁也拦不助的父亲,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负气到外地打工半个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是从和我同来打工的同学父母家打听到消息的。“我”不知道这个在印象中除了打骂没有其他举动的父亲,是怎样到县城的学校,找到老师,然后再挨家挨户问我的同学,“我”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怀里揣着母亲烙的烧饼,带着几百块钱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个月的。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带上“我”,留了回家的车费,用剩下的钱带我上了馆子,我是不敢说话,闷头吃菜、喝酒,而父亲则一次又一次的预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来过。让我这个从不因父亲打骂流泪的儿子,泪流满面;当“我”这个“除了嫁个好丈夫别无其他”的女儿,在读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亲生疏,和母亲热络,且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永远都只能这样了时。“我”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我们准备买套房子,一直站在电话旁边的父亲急急的问:钱够不够?不够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绝,说房子只要付10万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积蓄已经足够,电话那头一片沉默。隔了几天在电话里母亲告诉我,说父亲这些年把钱都兑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时候办个事需要钱就能派上用场”,接了电话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说自己老了,没啥用了。“我”似乎被触动,特意挑了个母亲出门的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装作急急的样子说:这房子临时又多了什么1万多手续费,我们一下子凑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别人买走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声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给你!那天,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新新旧旧的够我缴那笔并不存在的“手续费”时,父亲说“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说”,我对父亲的多年的阴郁突然就不见了,眼里只有父亲喜悦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儿需要的欣慰。
很多时候,母亲的爱是外露的,关心你,保护你,不让你受委屈,宁可自己辛苦。而父亲则是内敛的,表面不动声色,即使自己爱孩子爱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来。但那颗爱孩子的心,却都是一样的。
如果说母亲是水,一直围绕自己的孩子;那么父亲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够爱自己,实际上是因为没有转身看过。只要适时的转身,便能看到父亲厚重的期待和被坚硬外壳包裹的柔柔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