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孟子读后感1000字
(一)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读后感1000字
(二)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须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读后感
(一)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孟子读后感
(二)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后感
(三)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篇:读后感
《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清代著名文学家。内务府正白旗出身。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茶馆》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茶馆作为人们喝茶和闲聊的地方,在老舍的笔下,却成了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控诉吃人的旧社会舞台,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突出了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这一主题。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腐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茶馆》反映的这段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记住这段历史,激发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已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五百字读后感
五百字读后感
篇一: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主要说的是:主人公安迪没有外婆也没有奶奶,这使他很伤心,可是有一天外婆神奇地出现了,带着安迪四处游玩,领着安迪见识世界。读完此书,说句悄悄话,我也很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外婆,虽然我的外婆也特别好。
她是一个富有童心的外婆。她会与安迪一起在游乐园玩耍。他们一起坐木马;一起进魔鬼宫;一起荡秋千??玩了许多游戏。她还会与安迪一起分享儿童食品。他们一起吃火腿;一起吃巧克力;一起舔棉花糖??吃了许多美食。
她是个很有创意的外婆。她会有很多大胆新鲜的主意。有一次安迪想要骑马,可边上又没有马,外婆便想出一个主意去草原捉马,又教安迪巧妙有趣的捉驯马方法,然后带安迪去骑马。还有一天,安迪觉得没地方可去了,外婆就提议去海上冒险,并神奇地弄来一条轮船??一桩桩新鲜刺激的事让安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时光。
她是一个追求时尚的外婆。简直可以与年轻少女媲美。每次出现时都穿着紫长裙,套着白色衬裙花裤,穿着高跟鞋,拎着一个小花包,还开着一辆汽车呢!真是是时尚极了。
这可真是一个奇特的外婆呀,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喜欢。
篇二:游子吟读后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春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首诗讲的是:慈爱的母亲穿针引线,手中托着儿子时常穿着的衣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细细地缝补衣服,担心背井离乡的儿子迟迟不归。像小草一样的儿女即使用一生的情谊,也无法报答有如春晖一般伟大的母爱。也就是说父母的恩情重如泰山,作为子女的我们难以报答。作者几句平实而又强有力的诗句连接着母子两颗心。这首诗为什么几千年来经久不衰那?我想,很多人都没有深深思考过。因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表达了诗人懂得自己这一生恐怕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情了。如果我能像诗人的一半我都会乐不思蜀,能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供我上学。关爱父母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更是义务,从这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孝敬长辈的人,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金钱,可我说母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金钱有价可无私的母爱是无价的,在有生之年爱护我们的母亲吧!这才是美的开始爱的延续!
篇三: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里面记载了许多昆虫的>故事。有可怕的黑腹舞蛛,还有建筑大师迷宫蛛;多情的大孔雀蝶,不幸的小阔条纹蝶等。
这本书也使我明白了许多昆虫小知识。比如说:螳螂既高贵有优雅,但是,它在昆虫世界里,是和平居民中的恶虎,是狡猾凶狠的巨妖,它绝不会放弃那些送上门来的新鲜嫩肉。还有萤火虫,它可是天才医学专用师。它在吃猎物前,会先给猎物注射一种医学专用药,使对方失去知觉,就像人类奇妙的外科手术那样,在动手术前,想让病人受医学专用而不感到痛苦。
其中,我最喜爱的昆虫就是黑步甲。它会装死,作者法布尔把它夹在指头中间转几下,就可以达到目的。黑步甲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已经死去了一样。它把爪子折起来,拢在靠近腹部的位置,触角交叉成十字形。过了一会儿,复活的时候到了,当它慢慢地爬起身子,想逃跑的时候,作者又将它捉住了。黑步甲在作者的摆弄下,又装死了四次。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步甲第一次装死到最后一次装死的持续时间分别为:十七分钟、二十分钟、二十五分钟、三十三分钟和五十分钟,装死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黑步甲的假死状态根本就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它真的晕了——这是一种暂时的麻木昏睡状态。
篇四:混血豺王读后感
读完了《混血豺王》这本书,我被白眉坎坷的一生所震撼。
《混血豺王》是讲诉了一只猎犬和母豺交配所生的混血豺白眉儿下半生的经历。
白眉儿在一次狩猎中救了曾经对它恩重如山的老母豺兔嘴,被老黑狗黑虎识破,又遭到黑虎的报复,离开主人,因为做不成猎狗,无奈之下它只好重新回到豺群中。白眉儿因为打败大花狼,救了豺群,所以成为了新一代的豺王。有一天,主人阿蛮星被豺们围困在树上。夜晚,他看见主人要逃跑,他闭上眼睛假装没看见,但是一只公豺察迪却发现了,想到以前主人对自己恩重如山,它不惜咬死了那只察迪,救了阿蛮星。但忘恩负义的阿蛮星逃回山寨,带着众多猎人来剿灭豺群。阿蛮星想让白眉儿重新回到他的身边,白眉儿心中犹豫不决,但想起阿蛮星忘恩负义,拒绝了阿蛮星的好意,白眉儿最终死在了猎人的枪口下。
虽然白眉儿只是一只半狗半豺的动物,但它的身上有许多高贵的品质。白眉儿是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无论是饥饿,寒冷,还是遭到遗弃,它都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白眉儿懂得感恩,对帮助过它的兔嘴,它竭尽所能地回报。但是,白眉儿的立场不坚定,到头来还是害苦了自己。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当我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动物之间的感情并不比人逊色。
篇五: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书中的故事十分精彩,内容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主要写了出生在英国商人家庭的鲁宾逊,由于不愿意和他父亲一样,所以离家做了一名船员。在一次航海中,他们不幸遇上了龙卷风,鲁宾逊和船被海水冲到了一个荒岛上,船上只有鲁宾逊一个人活了下来。当时他身上只有一把小刀、一个烟斗和一小匣烟叶就别无他物。但是他并没放弃生的希望,他到船上把能带下来的东西都带了下来。就这样,他开始在岛上建帐篷、围篱笆、制器具、种粮食、养牲畜,并在岛上建设自己的家园。后来,他救了一个黑人,并给他取名叫“星期五”,从此他便有了一个新的伙伴。最后,他和星期五救下了一个被水手背叛的船长,他们共同夺回了船只,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我读完了这本书后,真不敢相信主人公鲁宾逊的生存能力这样强。居然能在一荒无人烟的岛上做面包、挤羊奶、把葡萄做成葡萄干。真是让人不相信。我真的很佩服鲁宾逊这个人,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遇到苦难不要慌,只要坚持就会有办法的。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肯定也很想看看这本书吧。那就快去看看吧,别忘了看完以后要写读后感哦。篇二:report on the thirty-nine steps 三十九级台阶 五百字英文读后感 report on the thirty-nine steps 20***3 2013-02 毛小兰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he book the thirty-nine steps to you.it is absolutely an exciting thriller about a man on the run who finally wins in the end.the book written by john buchan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in 1915.the thirty-nine steps is john buchan’s first adventure book as he wrote when he was ill in bed, which he described it as a “shocker”.the book got it name when the author found that his daughter was counting the steps of the stairs.during may and june 1914, when war was evident in europe, hannay’s guest, who is an agent, is murdered in his house so hannay go on his journey to run away from the police and the enemies.during the running, he seeks help from people with his intelligence and disguised himself as a roadman to escape the enemies’ tracking.unfortunately, he goes into the enemy black stone’s place and is jailed.using his wisdom again, he does escape and meets the foreign officer walter bullivant and tries hard to decode the secret of “thirty nine steps”.finally, hannay uncovers black stone’s scheme and gets the gang caught, successfully protecting his country.the thirty-nine steps tells a story about how a man living a well-being but monotonous life is abruptly involved in a country secrets’ chasing battle between britain and germany.being a man-on-the-run, the hero, richard hannay makes great efforts to escape the police and enemies and helps his country britain uncover the german agents’ schemes.when i was reading this book, i was much impressed by hannay’s adventurous spirits.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novel, i learn that hannay is not definitely that kind of person who would just satisfy with his dull life in the city.interestingly, this can be perceivable through his disappointed feeling when he was “out of the game” when he finally earn his freedom again.he just knew from his instinct that he must do something though he knows he is just an ordinary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the brilliant abilities of a state agent like peter or scudder does.however, having witnessed all his valiant actions during his running journey, i believe this man can definitely make it.you see, you may not think it possible before you do it, but when something really pushes your back to get you join the battle, you would summon up all your courage to believe yourself because you cannot turn to anyone for help.maybe hannay is really just no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citizen in terms of the affairs related to a country’s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however, as i see it, he who has courage to believe himself, he who has a greater chance to survive, which i believe mr.hannay also holds the same belief with me.imaging that if hannay is a coward who hesitates his steps when the cops and the vile enemies are frantically chasing him, he would have already be dead meat.as i learn from hannay, though we all just human, we need faith and believe ourselves or not every day will be a gloomy day stuck with muddy affairs.篇三:人类清除计划观后感五百字 to be honest,i do not know what the movie said when the movie star and i felt frightened.film around the atmosphere of terror.
小报中必须包括精彩片段赏析,唐僧师徒的性格特征分析以及一篇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篇五:唐诗风貌读后感
唐诗的美感 读《唐诗风貌》 3100102486 陈雍 医学试验班类
《唐诗风貌》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这本书不仅包括了对“初盛中晚”四唐诗歌的分期介绍,同时对山水田园、边塞、叙事等题材进行单独讨论。其中末章的不同诗体的艺术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文章最令人佩服的,该是第一章中唐诗时代反映和生活表现的介绍——虽然这种对唐诗整体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叙述经常流于泛泛而谈,但《唐诗风貌》第一章中可谓是臻于完备的阐述。而对于文章中四唐气象的内容,则都是在我自己所知层面的一定拓展,与曾经阅读过的其他唐诗论著类似,可以说《唐诗风貌》只是从一个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阐释与别人相同的话题。这里并不是贬低余恕诚先生在这些内容的不足,而是由于四唐诗歌的各自特征已经较为明了,自己阅读时也较难读出新意来。
当然,对于文章中第七章写到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影响,个人表示对余恕诚先生景仰——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的从政治上系统地对李杜诗歌创作进行阐述的文章。因为个人对唐朝的历史了解不够,更别说是当时的高层政治环境对李杜创作影响。就目前自己能力而言,个人只能做到就时论诗,也只能够综观一个短时期内的社会环境、再寻些个这一时期诗人所写的诗歌进行分析,但也不能达到余恕诚先生的那种系统化得结合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展开。而且,在这章中第一节讲到唐朝前期政治和李杜理想,也是一个溯源的角度。
本文对于四唐分期的那几个章节的内容就不做评论,而主要谈谈唐诗对时代和生活的反映以及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的看法,即讲一下对第一、十一章的所思所想。另外再在整本书之外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一些见解。
书中说到“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来源于开放的社会环境,来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文人们绚烂的精神世界。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隔开的,它们互相融合,创造出唐朝绚烂文化。唐朝是个诗歌的时代,唐帝国是诗歌的国度——不论是初唐时候唐诗的发展、盛唐之诗盛极,抑或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唐之流变、晚唐之遗响,都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体现一种时代的强音。这就是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和深度,它从人们的生活出发,反映文人诗客的精神世界,体现一种特有的时代精神。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精神世界,我们都能够从唐诗上体会出来。正如书中所述,唐诗反映的唐人精神生活是受历史脚步影响而产生的空前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这种影响来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来自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来源于汉魏以来历史车轮对上述两者的影响。正如唐音初始的初唐时期,正是在经过太宗至武后的治理下国力已极为强盛的唐朝,正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之绮媚与北朝之高爽)的继承与流变,也正是这种政治清明下的唐人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创造,才诞生了刚健雄浑的唐音。而盛唐气象、中唐流变、晚唐遗响,又何尝不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对先辈的诗歌进行继承和发展,才形成唐诗非凡的风采。贞观以来,标格渐高,此时陈子昂等诗人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力主文章朗练有金石声;而至开元,声律风骨则备,则是对武周朝沈宋之声律继承上结合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大方面拓展而形成的;中唐则是在盛唐巅峰之后欲求新变而诞生的新一个高峰;而至于晚唐,李义山之深婉绮丽、杜牧之怀古咏史,等等晚唐之风,也正是在政治环境日趋黑暗之下不同诗人寻求不同解脱途径所形成的特有风貌。
诗由人作,诗写人事,在平常中不平常中发现美。有春江之静谧,有摩诘之画意,有工部之乱离,有徽之乐天之情致,或有长江之佛事,亦有李贺之鬼事,李白之仙事,杜甫之人事,义山之情事,高岑之战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书中最为人道者,盖
凄美矣。盛世之后诗的生活之美,是属于在苦难中、在亮丽之后所挖掘出的悲壮,在冰冷的悲戚中,激荡着温暖的回流。诗歌反映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唐朝如日之方中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一种生活的信念、一种高瞻远瞩的气概,都朝气蓬勃地尽情展现。
对于十一章关于不同诗体的艺术风貌,上文已经讲过,是“令人耳目一新,堪称一绝”的篇章。其中能让我对之一叹者,盖古体之论述。曾经读过关于诗体的文章或者章节,概不能或少有从艺术角度分析的,有者亦浅涉而不能深入;而余恕诚先生对诗体的解释以及对诗歌的诗体所反映出的而其他诗体并不能或者不适合体现的美感。其中,对律绝等近体诗的审美平时因阅读较多感觉也较为深刻,在这部分倒也没多少想法,而至于古体部分,余先生的叙述则很有见地。或许是自己平时对古体诗读得不多,对诗歌感觉也不够深刻,见到余老的叙述才会感觉到对知识面的很大的拓展。
十一章第一部分讲唐诗分体,在此就不做评论了,因为这已经是明确地让人提不起讲几句的兴致了。在第二部分介绍古体诗,其中五古、七古的发展,特别是七古发展的过程,给这块内容还近似空白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此就略谈对七古的认识。七古概曰歌行,胡应麟的这种观点我比较认同。正如我们阅读高岑的七言边塞歌行体诗歌,总是有一种大步向前昂首之势,而读杜甫之三吏三别五百字,就有小心翼翼稳步前进之感。或许是青春的豪气,个人更为欣赏七言的那种步调,即使是像义山韩碑、韦庄秦妇,亦不觉难、不觉长。七古固然是精神奔放的展示,但求其法度,又不失规矩。这种规矩体现在“凭借浩气的鼓荡,忽疾忽徐,忽收忽放,忽停忽转,但即使在最散漫处,也应该如老将用兵漫山弥谷,结率然之阵,中击不断”,这是内容上的连贯性,也体现在音节格调的讲究——两句换韵,三句换韵,四句换韵,平仄相用,甚至是三、四、五、六、七言等杂言诗句的点缀,都能够很好体现诗歌风貌。至于七古易于扬长难以避短,这则是受诗人个体影响所致吧。毕竟如王维这般禅意之人,或者中晚唐诗人诗风转变,也比较难以写出盛唐歌行的豪气。
另外,再略叹一下自己对近体诗格律的认识。文章中有些诗歌评论家的引言对五七律绝进行分等,如元稹的“律体卑下,格力不扬”,个人并不赞同这些意见。律绝是诗歌发展到唐朝艺术上、音律上臻于完备的产物。与古体相比,律绝固然受到格律的限制,平仄与用韵的规则势必会影响诗人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但这不正如同棋艺中的规则一般?试想如果象棋去掉那种看似繁琐的规则,那该失去多少味道!粘对之道,拗扭之妙,也正是对诗人的一种考验;在对偶中避免合掌等问题,在平仄中尽情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律绝之间相比,绝句短小精悍甚至没有对偶要求,所以诗歌写起来会较律诗容易,但事实上写出一首好的绝句或许比写一首引人的律诗更难。要在短短二十八个字、抑或是二十个字里,要将心意表达清楚,已经是有一定难度了,更别说留给读者的自然的思路和点金般的启发了。所以绝句就好似丢入水中的一颗石子,所见或许是丢石子的过程,但还有浪花,浪花之后还有涟漪,这短短的二十多字,盖是石子,而背后给人的感觉往往有着启发式的意味深长。至于律诗,则字斟句酌,也可以出现杰作。创作律诗,至少在篇幅上少了想像发挥的限制,可以稳扎稳打步步莲花,而其艺术特色概与绝句类似,只是中间两联的对偶更见其是否精巧。当然个人对于排律是不见得好的,因为那已经过度流于斟酌,常有失意之弊。
在附录中有对唐朝不同题材的诗歌数量的统计,差不多也能够看出时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初唐七言诗很少,概受初唐五言的继承发展有关,而七律七绝在近体诗中的比重也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这是唐朝七言诗歌发展的一个表现,在晚唐古诗创作急剧减少,是文中提到的政治影响使然,等等,都能够看出一个时代之所流行是受到古的继
承创新、今的社会影响所形成的。当然这又是题外话了。最后再谈谈自己对唐诗诗原质的见解。“诗原质”的内容并不能从《唐诗风貌》书中系统地章节地反映,首先接触到“诗原质”也不是这本书而是曾经度过的另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唐诗综论》。其实诗原质也正是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生活给人带来的感受而产生。从易取之处入手,取完了,后来的人如果不屑于重拾旧物,就会从比较难见的地方取材。我所认为,诗歌之中所取之材,就是诗原质。
诗的内容,原是取之生活中的敏感的事物,如四季之变,风花雪月,因此这些在诗歌中也往往是最早感触到的。大抵这种诗歌在诗经时代已经比较完美了,又经过魏晋知道南朝,就成了一种滥调,因为没有创新,没有对新原质的挖掘。试想如果南朝的诗歌出现在诗经时代,不也是一部历史性的杰作。新的诗风最直接的,就是新事物以及新事物所蕴含的新感情。纵观唐诗之风格,也略能窥见一二。事物上,唐诗从初唐较多的咏物应制与古奥之体的诗歌中,更进一步对音乐、对边塞等新鲜事物的诗化,对山水民俗等旧事物的新角度挖掘,遂有了唐之盛状。“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对征战事情从征夫的角度寄托感情,仿佛芦笛声正在耳畔。这是唐对前朝的改变,其实就唐而言,也是在一步步对诗原质的挖掘中前进的——盛唐之所以为盛,就是因为在前朝基础上盛唐所挖掘的诗原质发现得很多了,烟雨酒柳、关山大漠、箫笛舞乐、楼阁道桥等等,都已经入了盛唐之诗。遂至中唐,长江则愁思苦吟,昌黎则凡不入诗者皆诗之,长吉之瑰丽奇诡,乐天之妇孺能诵,这些所反映的也是诗人们对盛唐高峰之后的挑战。
历史车轮滚滚,诗歌也总是如此前进。从原始到文字诞生,从诗经到唐诗直至宋元明清的诗歌,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凭借这一代代诗人对生活的挖掘,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剖析,使许多新的诗原质华丽地展现,或给许多旧事物旧感情新的精神享受。正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夕阳是消逝的;至于“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夕阳又是静谧的;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多了那么一层伤惋的哲理。亦如:“微云渡河汉,疏雨滴梧桐”是好的,“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也是好的。
第四篇: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1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成语玩世不恭:玩世不恭[wánshìbùgōng],意指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世。语本《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源]《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於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後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於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燿。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典故]据《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载,东方朔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聪慧过人,机警幽默,总是能妙语如珠,使人发笑,因此武帝很喜欢让他在自己跟前调笑。但是,他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常以诙谐的语调向武帝进谏,当宫中有人得罪武帝时,他也会代为讲情。对於他的人生观,透露在训戒儿子的一段话中:“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中“首阳”指的是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事。伯夷、叔齐为殷商贵族,商纣亡後隐居在首阳山,因拒吃周朝食物而活活饿死。“柱下”则指老子任周朝柱下史之事。老子与伯夷、叔齐一样历商、周二朝,入周後,他任职柱下史(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典籍,虽在朝任官却能无涉於政治是非。东方朔他认为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清高,并不聪明;要像老子一样,虽仕於周,却像隐者一般,才是有智慧的。因此劝他儿子要吃得饱、行得安,不必身为农夫才能隐居,可在朝为官却像隐者一般,用轻松的态度应付世间事。这种入虽然违异一般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免祸上身。後来“玩世不恭”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以不庄重、不严谨的生活态度待人处事。但後世使用“玩世不恭”时,表示的不一定是如东方朔那样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有时反而是一种消极颓丧、游戏人间的人生观。
成语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如: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又如:诚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则我今日之临眺于此,虽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尔。——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读后感范文2
不一样的岁月,读书、交流、成长;写一段文字,记录那时年少。
关注青春语林,看青春观点,读青春故事。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活着》中,余华选择了一个采歌青年“我”与破落地主福贵来镶嵌整个故事,于是这部小说便囊括了两种语言风格。在日文版自序中余华提到:“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而在这生活的重压下,苦难,始终是福贵身上为数不多的深刻鲜明的人物碎片。这也很容易令读者把关注点落在“苦难”二字身上,甚至不禁要问:余华是不是在有意的歌颂苦难?
因为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无疑只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土改、内战、人民公社、文革……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而生存上的艰辛往往也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爹、娘、有庆、凤霞、二喜、家珍、苦根,“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历史的车轮从无数的福贵身上碾过,从生命的尘埃中滚滚而来。不同的历史因素也融化凝固成了区别于从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苦难”。例如过年回家公司聚餐逃不开的酒桌文化、996或007工作制下忍气吞声又无可奈何的当代社畜等等……然而就像福贵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和活的憧憬,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
于是在婉拒劝酒的同时,也反思着酒桌文化是否真的有必要延续到下一代;于是在感慨低效工作过度加班的同时,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努力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努力寻求打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利益的平衡;于是越来越多走出迷茫的年轻人愿意通过视频、推文等网络媒介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心智上的后辈打好辅助,并送出祝福——“加油,后浪!”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好,不是生活,不是苟且,只是活着。余华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中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也向我们给出了他的回答:苦难不值得被歌颂,值得被歌颂的,是苦难中依然不屈不挠、心怀希望的平凡的英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艰难了,但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美好了。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苦难本身并无意义,它只是痛苦和挫折的集合,是人的成长与蜕变书写了它独特的价值。以一具肉体凡胎,去承受荆棘路上遭遇的苦痛,我们都和福贵一样平凡,我们也都和福贵一样伟大。
读后感范文3
本书评与书无关,纯属看后的胡扯。标题就是看过书后的最大感受。好奇与猜疑是女人的天性,特别是在谈恋爱的时候。男人有点风吹草动,立刻就能明察秋毫。可是没有男人的`时候,或者男人实在没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时候,这种本领也不能荒废不用啊,于是女人发展出了另一个爱好,也就是八卦。几个女人凑在一起,一包瓜子,东家长,李家短,巴拉巴拉,一通畅谈信息共享之后,便开始了推理。A+B的信息能够得出结论1,A+C的信息合力印证了已知结论2。无聊的时候日子就是这么打发的。无聊的时候尚且如此,所以只要出了事,可想而知,女人该有多么的兴奋啊。某处发生了什么惨烈案件,嘴里说着害怕害怕,还是要把详情打听清楚,心里慢慢琢磨,回头跟人八卦。邻居家女人自杀了,一定要搞明白她是为了啥事,绝望主妇的故事就是这么开场的,不是么。到了《盛宴》这本小书里面,女人们也都是名侦探,不管是深闺怨妇,还是当红明星,又或者叱诧风云的女间谍,都凭着自己的好奇破了个案子。反而那位负责侦破大案的中将,十分抱歉,我连你的名字都没有记住。
读后感范文4
人的一生将会遇见许许多多的老师。老师的一生总是倒持自己,使自己大量燃烧滴下些蜡油,再以哪些蜡油将烛身固定,然后便慢慢地放出光亮,并在光亮跳动时剪短烛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贡献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后便淡淡地消逝,熄灭……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师我相信这些一定很准确。藤野先生也拥有,但他独有的是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在各方面大公无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经很了不起,因为他对“学术”大公无私。他的生活如此奔腾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鲁迅的“第一老师”,他给了鲁迅勇气,让他煽动自己的羽翅飞向自己的天空,鼓励着他的爱国精神。藤野先生的生命是一把燃烧的火,有热、无热地去温暖人的甘田。藤野先生的`生命是一片碧绿的草,有生、无生地去坚定人心的动摇。最后鲁迅留下的还是遗憾,但我觉得这也很好不是吗?我憧憬完美,也欣赏遗憾,因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遗憾,而那么遗憾却常常能映现完美。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成语了不起: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如: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本县看她处心行事,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豪杰,断不肯等闲失身。”又如: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
读后感范文5
《围城》是作者钱钟书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朽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故事主要描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以前不喜欢去读这一类的书籍,有时候会觉得书中所描述的'一切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总感觉有一种朦胧不真实,但是当你真正的去读、去理解、去思考,你才会体会到那时的社会。
书中经典的语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慨万千,在这个畸形的社会,对枕边人撒谎,与最爱的人再不相见。虽然这些话看着很糙,但这毕竟是现实。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
但我们不能不说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城中的一种色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完美,提高逆商能力去勇于改变时,那么城中的色彩都会均匀和谐,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它将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它,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完美,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完美的梦想。而这些也是我自己乌托邦的心灵寄托。
读后感范文6
个人感觉,妖娆的这部长篇没有她的博客惊艳。诚然,这与河蟹帝国的审查制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结构上的稍许刻意与无力应该不是制度的问题。
比如,李香兰的情人那一章感觉纯属多余,而且刻意的很,或者是想用欧阳的`人格分裂隐喻书中每个人都是分裂的?但是我在其中看到的是对桐野夏生《异常》的拙劣模仿。从妖娆的博客中看出妖娆对桐野夏生是喜爱的,但是个人感觉妖娆自己的文风自己的思想足以撑起一本书,没有必要将对别的作家的热爱生生揉碎了嵌入自己书中。
还有,感觉整本书的推理味道不是太浓,是否是前文埋下的伏笔过少导致最后的结果总是感觉有点突兀。
无论如何,支持妖娆。
读后感范文7
正所谓“职场如战场”,要在战场中存活,就必须拥有好的利器才能自保,要想在战场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把利器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在职场中,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和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学会运用忠诚、责任、感恩这三把利剑。
在职场中,员工和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员工与企业签订的不仅是劳动契约,还包括心理契约。这份心理契约要求企业与员工双方建立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与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默契”,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与忠诚关系。
员工必须认识到,企业是员工事业发展的一个平台,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连在一起的,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员工才能不断地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一个企业无论是刚刚起步,还是已经成绩斐然,都是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要想有所发展或保持成绩,都是需要奋斗的。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员工只有不断地支持企业,忠于自己的.企业,尽职尽责地对待工作,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在职场中得到重用和发展,从而才能获得自身与企业的双赢。
显而易见,员工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企业更看重的是一个员工的忠诚度、责任感和感恩心。一个能力很强的员工,如果不能忠于企业,肥水也只能流入外人田,这样的员工企业是不会用的。但是如果一个能力稍弱的员工,对企业任劳任怨,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和提拔。无论你能力如何,忠诚都是你不被企业所抛弃的保证。
责任感是优秀员工的必备素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必会得到老板的信任,因为他总是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认真对待,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做到尽善尽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员工都要懂得去感恩,要感谢老板的知遇之恩。老板给了员工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员工要回报给他的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尽职尽责。有感恩心的员工会忠于自己的企业,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献策献力。
总之,员工要想立足职场,忠诚、责任、感恩是三大“必杀技”。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忠诚是一种美德,责任是一种信仰,感恩是一种力量。只要带着心中的美德、信仰和肩上的力量上路,任何艰难坎坷、崎岖曲折都能轻松跨越。
读后感范文8
论语是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生。于丹曾说过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记录的孔子的点点滴滴,它为人们构架了一道完美的道德殿堂,我们需要这样一位灰色孔子。
当品读“学而第一”时,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贤的治学之道。时光飞逝两千年,我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学子,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细想之下,古今之间的治学之道有同有异。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不倦,一直认真学习。在当代,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像孔子一般,好的学习是指导行为改变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那也只能是一具躯壳;一个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一台急速运转的工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只会让自己精神崩溃。所以应该一边学习,以便提出疑问,并用自己的所学去解决,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如今初中生活让我有些喘不过起来,甚至有些迷茫,不知该如何下手,当捧着《论语》事,心中泛起阵阵波澜,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中奋起直追,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如获至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我认为这对于考试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有刚。”但如果对知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么也终归徒然。庄子的《逍遥游》中说道“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局势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顾名思义,当满世界的人都在夸你时,你不会因为这种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当全社会都在指责、非难你、说你做错的时候,你的内心并不泄气,依旧会坚持你认定的想法。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读论语让我们成长,品孔子让我们感悟人生。
古时,人们可以黄灯白卷,从小就苦读圣贤书,笔耕不辍。他们学习的第一课是—怎样做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的仁和礼,道家的清和静,墨家的节俭和和平;黄香温席的孝,孔融让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学习的必修课。只有通过了这关,才有继续学习的基础。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无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学做人对古人治学有极大重要性。然后,读诸子,通经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时有“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说话无味”之说。文学修养是古人学习进修之法。作文写赋,是全社会普遍之事,一致有“桥头窗口门扉处处处贴对联”之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
论语让我在书之海洋中自由遨游,使我有了无比快乐、充实的感受,在论语的光芒下,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方法、道德的修养、交友的乐趣,我不断地成长。在论语的伴随下,我会踏上自己那成功的舞台,与论语共吟,其乐无限也!
论语读后感8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画外音:
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潮生结束语:这是一个崇尚张扬饯行浅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关的东西被打上“不合时宜”的烙印。但与千百年前相比,我们何其有幸的是,这也是崇尚个性复苏,崇尚自信乃天赋人权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心灵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遵循和发扬。所以,注定带有浓烈的张扬的意味。不从容,不镇静,但笃定,而坚信。
读后感范文9
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而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作者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是,高尔基笔下的童年,总是让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我很喜欢《童年》里的万尼亚舅舅,他在逆境下的开朗活泼,实在让人钦佩,我真的应该向他好好取取经了。万尼亚舅舅对小主人公阿廖沙的影响是巨大的,万尼亚舅舅跟大人小孩都合得来,而且特别机灵,真的很让人妒忌啊!要不是阿廖沙的其他两个舅舅,万尼亚也就不会死了,那么善良可爱的一个人啊,在那两个舅舅的“欺压”下离开了人间,为这件事,我还愤愤不平了很久。
讲到这里,我真的`应该为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做一个“批判大会”。为什么他们要害死万尼亚,那么好的人儿啊,都是因为钱,米哈伊尔和雅科夫最终还是没好果子吃的,这倒让我心里带来一丝慰藉。可是,可怜的阿廖沙啊,不再有人对他嘻嘻哈哈了,不再有人为他挡鞭子了。
阿廖沙的外公,一个脾气古怪的怪老头,真是让人琢磨不透他,他有时还会打阿廖沙呢,阿廖沙,这个可怜的孩子。不过幸好,阿廖沙还有他那慈祥的外祖母,生活不会太惨。
如果,我遇到这样悲惨的童年,我会怎么办呢?或许,我会逃避,而有人说,我会像阿廖沙那样勇敢的面对,但是,如果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能不能真的像阿廖沙那样呢?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已经习
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从小锦衣玉食的我们,不太可能会那样坚强吧。逆境在眼前,我可能会硬着头皮上,但更多可能是以眼泪来解决。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人会这样坚强,高尔基能轻松过去的坎,我们或许费再大力气也过不去吧,凡事,还讲一个毅力。这,应该是我们读书最大的收获了吧!
读后感范文10
读过性命这篇课文,我有一个非常大的体会麦藏在心里。
课文内容关键写了创作者从捉蚊虫、赞瓜苗、听心率几个琐事中感受到性命的珍贵。从我能好好地的.应用他,还可以白色浪费他.我在这句话中拥有非常大的感受。让我明白性命的珍贵。
我的感受能让我的人生活得更为风彩强有力。那一句话我想到因为我抓过一只小鸟,他也是有性命,要我觉得性命包括着一股活力。性命的风险随时随地产生,大家一定要珍爱生命。
读过这篇课文,要我感受到性命的珍贵,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性命给了大家一个多彩的全球。
读后感范文11
听完了小强老师的对《原则》的第一次分享解读,题目叫作《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理解现实,接受现实,处理现实问题,既是务实的,也是美妙的。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将帮助你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梦想并实现它。
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超级现实的人呢?
总结下来有三个方法,分别是设定胆大的目标、反直觉和痛苦+反思=进步。
首先是设定胆大的目标,将这个远大目标指引自己。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实是我们经历的失败不够大,有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
每一次失败以后,通过复盘与总结,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原则。
人生过得很平淡,没有起伏与波澜,那么未来也就只是很平静的活着。
因为有远大的目标,它会推动着我去做更多的事情,让它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升,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走得更远。
其次是反直觉。
超级厉害的人一定是反直觉的人。他们会想着结果背后的'结果。
比如说自己跑步运动,有些人就不想运动了,觉得特别地累,就放弃了。但是少部分人则会想到放弃运动以后,减肥目标就达不到了,减肥计划完不成了,身体也会变得不好,所以就会去运动了。
直觉本身就是很可怕的,遇到自己错误的事情,我们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找借口来证明自己,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应该。
而超级现实的人非常地反过来的,有可能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就是痛苦+反思=进步,这句话非常地经典。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每个人感受的深度却不一样,甚至有的人就像是橡皮人一样,感受不到痛苦和热情,没有一点起伏,生活也是挺无趣的,过一天算一天吧。
痛苦是我们改变的原动力,而反思也是我们前进的路径,所以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痛苦很重要。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
平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感受到痛苦,接受自身的弱点并积极改变,不断地进化,这样才不容易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保持超级现实的大脑,在时代中不断地进化,避免被社会淘汰。
读后感范文12
边缘人,书里这么描述。强人是不是骨子里都散发出一股可怕的力量,书里讲了一点很多报道都写过的`东西,对孙正义大佬不了解的看看也无妨,如果比较熟悉此书没有太多惊喜.
结束讲了一点马云跟孙正义见面,融资的事情,牛人还是不按照常理出牌,读起来让人兴奋,还不赶紧去创业?创业真是一个残酷的事情,成功率堪比中彩票,比彩票高一点,但是大批的人前仆后继
读后感范文13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朱自清散文集》。读完将来,它令我感触非常深,让我学到了很多的道理。
我非常喜欢朱自清的写作办法,非常喜欢他那通畅的语句。在《朱自清散文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文章中有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聪明的,你告诉我,大家的日子为何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用《匆匆》这篇文章让读者了解了时间是不会倒流的,是不会停止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总而言之,大家应当珍惜时间,把时间学会在自我的手中。不应费时。我想:这就是“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名言的真的含义吧。《朱自清散文集》中还有不少感人的文章,譬如《背影》、《河塘月色》、《梅花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大家说:“让大家大伙一齐念书吧!一齐去读自我所需要的书吧!常识是无价之宝呀!”
读后感范文1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女巫》。
书中的内容很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男孩的父母出车祸去世了。他姥姥从英国来到这里,和小男孩一起生活,姥姥就把女巫的事告诉了他。
姥姥首先说了女巫的特征,然后说女巫很讨厌小孩,小孩越干净,女巫闻着越臭。
结果,那个男孩真的遇到了女巫,而且是一群。
那些女巫在酒店开会,并且无人知晓,小男孩碰巧在她们开会房间的屏风后。由于小男孩的.姥姥说过女巫的特征,所以他会辨别女巫。并且发现了她们的秘密。
她们有一个计划:把全国的孩子变成老鼠!
小男孩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但他却别发现了,并被变成了一只老鼠。
小老鼠躲开了女巫们的追杀,逃进了姥姥的房间。姥姥认出了自己的孙子,所以也知道了女巫们的计划。
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接下来,姥姥和小老鼠联手,用计谋把女巫们都变成了老鼠,并且消灭了。可小男孩再也变不回人了。于是,他和姥姥决定—环游世界,消灭所有女巫。
男孩的坚强使人感动,他与姥姥的心愿一定会完成。
人们若想完成心愿,不是做不到,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所有的幻想、心愿都会成真,只要坚强不倒,永不放弃,就一定可以完成
读后感范文15
《简·爱》是一本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小说主要讲述了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舅母家,受到虐待,被舅母送进孤儿院。孤儿院环境恶劣,但她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毕业后,简应聘去罗切斯特先生府上当家庭教师,他性格忧郁,喜怒无常,却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简渐渐对他产生了感情。就在他们举行婚礼时,简发现他有一个疯妻,于是她悲伤地离开了。不久后,简的叔父去世,留给她巨额财产。她不能忘却罗切斯特,于是回到桑菲尔德,得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跳楼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被烧瞎了双眼,简向他倾诉哀情,两人终成眷属。
书中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追求平等的'女性。简。爱在受到舅母虐待,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时,都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反击。在遇到罗切斯特先生并与他相爱后,简却发现他已有一个疯妻。她不愿做第三者,而是追求平等合法的爱情。于是她拒绝了他到法国过同居生活的请求,忍痛离开了桑菲尔德。日后在圣约翰提出娶她却仅仅只是因为缺一个助手时,简同样有尊严地拒绝了。正是因为她的追求平等、有尊严、独立进取,简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并最终与他结婚。
简。爱追求平等、合法的爱情,不为地位、金钱等诱惑而抛弃自己的底线。可是在现实中,仍有人为了名利而不顾一切。正如明星吴佩慈,为了嫁入豪门,未婚就已生下四个孩子,还在朋友圈不停地晒着所谓的幸福。生活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做像简。爱一样的人,不因金钱、地位等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底线,守住自己的尊严,追求平等的爱情。
第五篇: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连破土的机会都不给它,这样,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芬芳的花儿呢?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在刘翔之前,谁会想到一个黄种人有一天会登上110米栏的冠军领奖台呢?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纪录夺得了金牌,创造了中国人在短道项目上的奇迹和神话!此次赛后他又开始了废寝忘食的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中,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当初幼小的花芽,经过汗水的浸泡已经散发出满世界的芬芳了!
我一直很喜欢冰心奶奶的一首小诗《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花需要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滋润啊。
赛场上如此,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也是一个有梦的女孩,我也曾一度把自己的梦想深埋心底。正是在邓亚萍、刘翔等奥运健儿的启示下,我开始尝试着用我的努力与执着让心中的梦想破土而出。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题海苦战,我的数学成绩终于从不及格进步到了优秀。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摘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优美语段后,我的作文终于从被老师批得体无完肤到现在的常常当成范文在班上念……
我知道,我的这些梦想其实刚冒芽儿,我一定会用我的努力去呵护这些梦想的花芽,让她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开出绚丽芬芳的花朵。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是梦想,它虚幻得可想而不可及,于是将它深深地埋在心底,连破土的机会都不给它,这样,梦想怎么会开出绚丽芬芳的花儿呢?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
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我也是一个有梦的女孩,我也曾一度把自己的梦想深埋心底。正是在邓亚萍、刘翔等奥运健儿的启示下,我开始尝试着用我的努力与执着让心中的梦想破土而出。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题海苦战,我的数学成绩终于从不及格进步到了优秀。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摘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优美语段后,我的作文终于从被老师批得体无完肤到现在的常常当成范文在班上念……
我知道,我的这些梦想其实刚冒芽儿,我一定会用我的努力去呵护这些梦想的花芽,让她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开出绚丽芬芳的花朵。
放飞梦想
蝶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终于把飞的梦想变成现实;依米花在沉默了五年之后,爆发了自己毕生的心血,终于把花的芬芳吐露给大家。坚定信念,放飞梦想,你就主宰了自己的世界。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孙膑在忍受了挖去膝骨的酷刑之后,忍耐着、坚持着,执著地用心完成一部流传千古的兵书《孙膑兵法》。孙膑,有多少人为你的学富五车所折服,有多少人被你的智谋所吸引。你在沉默中靠着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梦想放飞到蓝天中。放飞梦想,别忘了你的坚定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曾鼓舞着多少仁人志士,又曾让多少失路之人重获新生。盲人作曲家阿炳,你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奔波流浪中,感到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一曲《二泉映月》便在你的二胡中诞生了。那柔和的乐音,那真挚的情感,使每一个人为之感动。当小征泽尔指挥完之后,他激动地跪了下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你的眼睛虽然失明了,但有一盏信念之灯在你的心中为你指航。在心灯的指引下,你把梦想放飞到音乐殿堂,开创出民族音乐的新天地。
怎么能忘记,诸葛亮在南山躬耕的身影。你的才华使刘备三顾茅庐而不悔,你的潇洒使群儒百口莫辩,而你游刃有余。这是你勤奋的结晶。“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明白你的苦心终究会得到回报,你只是在等待,等待你的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三气周瑜,你潇洒自如;七擒孟获,你镇定沉着。在信念的支撑下,你创造了经天纬地的大业。
树立信念,放飞梦想,你将能随它一起到达美丽的地方。树立信念,放飞梦想,你将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梦想飞翔,让信念开花。
当我站在临行的家门,蜗牛告诉我,背起行囊出发吧,梦想就是最好的理由;蜘蛛告诉我,如果没有梦想,连翅膀也会成为累赘;叶子告诉我,永远不要哀叹,用一生绿着,然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我告诉自己,有梦想就要去追。
振动梦想的翅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