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年3月10 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青海省社科联、青海省心理咨询协会承办的《“1+1心联行动”西宁市、玉树州心理骨干教师生命教育培训班》在西宁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三天的培训,我们在来自宝岛台湾纪洁芳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分别学习了生命教育内涵、生命教育教学法、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等相关课程。纪老师舒缓而悠扬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关于生命教育的感人事例。与此同时给我们展示了关于“生”和“死”的鲜活影片资料。可以说纪老师的团队为我们三天的学习准备了营养丰富、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生命教育大餐。谈起“生”和“死”都是非常沉重的话题,但是在纪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的喜悦和生命意义的深远。
目前各个学校都开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了专兼职的心理老师,作为这支队伍的一员面对众多的学生,我曾经无数次找寻过打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起点和突破口。但是自从参加了这次关于生命教育课程,从纪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让心理课在我们的学生的生活中丰富起来,在我们学生的生命中绚丽多姿起来。这是我这次参加培训过程中反思最多的一个问题。纪老师有一句话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在当下,把各自角色的意义扮演好”。的确,把握好现在,过去只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记忆,未来只是我们编制的梦想,只有现在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把握住的,只有脚踏实地实践才能编制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梦想。所有现实的走过就是不断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从一定层面上,我们在教育学生提高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自我人格的塑造,但是如果学生不去珍惜距离自身最近的事物,不去爱护为我们完成现实目标的事物,那我们何谈心理的完善,心得体会《承受生命之重,活在当下---参加“生命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认识自我之前,请一定不要忘记,学习珍惜和爱护距离我们自身最近的生命。我们的学生要从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了解生命之重,请爱惜、珍惜自己的生命。孔夫子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在几千年前也指出了我们立足现实,完成自己使命的根本。毛发和皮肤都要珍惜呵护有加,原因是他们来自于我们父母的恩赐,那更何况我们的生命。懂得了这一层道理,我们自然会明白怎么去面对现实,怎样让我们的生命长河去滋润使命,陪伴我们去完成最终的目标。所以关爱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课的第一课。根据卫生部门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是我国公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自杀更是中国15—34岁年龄段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这组数据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去珍惜,认为存在的意义一文不值,那么何谈健康,何谈发展。不要去追忆,不要去梦想,活在当前最重要。
承受生命意义之重,活在当下,我们用实际力量去赢得挑战。完成自己的生命课题,通过生命意义的答辩,从珍惜生命开始。
从纪老师的课程核心内容得知除了“爱自己的生命之外,还要爱别人,爱大自然。这是多符合我们现代人生存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法则。这一点定要让我们的学生从“了解—感知—实践”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现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是“4+2+1”,而这个1就是我们的学生,这个1在家里是关注的焦点,是备受宠爱的对象,是家里的核心,但是往往这个1内心生态系统很脆弱,如果遇到一点外来因素,不适合他的环境,那么就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他们更要学会的是悦纳他人,更需要学会的是换位思考,要知道这个世界中有他、有别人才能助你走上成功的彼岸。所以更要去感同身受他人的情绪体验。要有一种善待他人的气度,更要修炼一种悲天悯人的大境界。这其实是最基础的做人态度,这个人做好了,你的世界也就好了。
爱大自然,这个是我们人类终生的课题,它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的可敬、又是那么的无私奉献,但是我们人类对待它又是怎样呢?这个不仅是深思的话题,更是我们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时候。我们的国学中有一个观点“天人合一”。我们人类、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最终全部又归结于自然之中,人是自然中的人,失去自然,人类无法生存,爱大自然,就是爱惜我们自身,这又可以回到我们刚才论述话题之源。和谐来自于自然的和谐,来自于人类与人类之间的和谐,更来自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本初之源。爱自己、爱别人、爱大自然。
第二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生活之忙碌与琐碎让人来不及感叹生命的脆弱,而时间的水也无情地冲淡着其实并不算遥远的记忆。
两天后,就是阿碧逝世整整两周年。
阿碧是我的大学同窗,一个曾经活力四溢的女孩,来自海南琼海,一个据说离海口不远的美丽的南方小城。虽然是海南,其实阿碧一家是从广东迁去的,也算我的老乡吧,所以在同窗几年里也算交往得比较多的。
初次见到阿碧是在年级新生入学的晚会上,一个白衣白裙长发飘飘的女孩表演了优美的舞蹈,博得阵阵掌声。也没想到这个女孩是出自我们小班。后来上课以及业余生活,才知道阿碧原来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弹得好钢琴,会艺术舞蹈,唱歌曾位列同济十大歌手,除了学习中等偏下外,甚至相貌,都算出众之选,与我们一般人心目中海南穷乡僻壤无甚才子才女的印象相去甚远。
阿碧这样条件不错的女孩在学校里自然不乏追求者。而且她的年龄相对比我们这些同学都大,所以很快便堕入爱河,与高我们二年级的一位师兄班长谈起恋爱。也还算郎才女貌吧。但我们私底下都不太看好这段感情,因为那位师兄以风流倜傥著称的,而阿碧虽然来自特区,其实是很单纯的一个女孩子,恐怕不是那师兄的对手的。果然,大半年后看见阿碧消沉了一段时间才又开朗起来。
阿碧喜欢运动,总是在操场上跑步或是打网球。运动会时自然是许多项目的当然参加者。
而阿碧的运动天赋和她对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也为我们班级带来许许多多的荣誉。因此她也成为校运动队的中坚。在这里,她结识了她后来的先生——鹏。
鹏是湖北农村孩子,家里可以用赤贫来形容。因为穷,所以事事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因为专业是法医,而鹏并不想做法医,而且要面对毕业后山区学生回本地的规定,所以鹏只能依靠不断显示自己才华的方式期冀能够留校彻底摆脱农门。鹏在校、部级运动会上不断刷新着只有农村学生吃得了苦参加的艰苦的10公里、25公里竞走的纪录为学校取得荣誉,在学校里成为学生党员,在校刊上不断发表各种文章,参加各种好学生乖学生参加的组织活动,终于鹏能成为留校的一员,而且是在不错的教务处。
阿碧和鹏的爱情一帆风顺地发展,无比恩爱。他们有实在太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实在让人想不出任何让他们分开的理由。而且我们都认为,鹏是农村孩子,应该知道珍惜阿碧的,这样的爱情委实不错。
阿碧和鹏所面对的唯一一个考验便是阿碧的毕业分配。阿碧家里只有这一个女儿,所以父母强烈要求阿碧能回到海口的家。那时工作很好找,而且我们的专业很不错,毕业时有许多选择的机会。阿碧毕业留在武汉当然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何况鹏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毕竟血浓于水,阿碧哭哭啼啼地踏上归途,两人只能约定鹏将来到海南去发展。而我们都不太相信很重情义的阿碧会做这样的抉择。果然一个月后,阿碧就回到了学校要求改派。阿碧成功地说服了家人。在鹏的活动下,阿碧令我们羡慕地留在了医大附属卫校教书。
算是历经风雨后的晴空吧,阿碧和鹏很快就决定结婚。这是我们这么多同学中的第一对,所以祝福他们的同学也是最多的。这可是坚贞爱情的典范啊,大家都拿出自己并不丰厚的薪水的相当一部分来表达自己最诚挚的祝福。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无法观礼婚典,便送上一大束鲜花给这对幸福的新人。我依然保存着他们作为感激而回赠的一幅照片:在他们并不宽敞的新房里衣服笨重的鹏捧着脸上漾着幸福笑容怀里一大束鲜花小鸟伊人般的阿碧。
真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啊,每件事都那么顺利:鹏被学校选为重点培养,读在职硕士、博士;阿碧送去北医大进修;分了新房子;阿碧和鹏有了他们的儿子——一个可爱的小家伙......我们这些过得好与不好的同学都多么羡慕这对夫妻啊,爱情、家庭、事业所能赋予所能代表的幸福不就是这些么?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第三篇:珍爱生命 活在当下
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颖 2011302360309
珍爱生命 活在当下
树叶会飘落,花儿会凋谢,人也会死亡。以前的我常常反思: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或者说应该怎样生活,才是对生的珍惜,对死的尊重?对于死亡,我们都没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相同的归宿。不同的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一篇篇不同的生命篇章,或精彩绝伦,或平淡无奇,或低俗难耐。
于是,世界依旧,而我却陷入迷茫。我看见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吃饭,睡觉,读书,娱乐,并将继续重复下去,直到衰老,死去。想象站在生命的尽头,回首这些重复的欲望,努力,失落,满足,竞是如此的渺小没有意义。那么生命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有人说,生命是在于一呼一吸之间,死亡,也就是一种解脱。也有人说,生命就是在于奔波,而死亡,不过就是对生命的剥夺罢了……生命是异常短暂的,它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一去不复返。记得杜伽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意想不到的短暂。”要爱惜并保护你的生命,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必太在意生命中的缺憾,要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一切。生命是上帝对我们的眷顾,毕竟它成就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虽然有时会风雨大作,但与其在角落里小声哼“不要下了”,倒不如站在风雨中大喊:“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不经历风雨,怎么才能看见色彩斑驳的彩虹呢?
死亡,是我们不可拒绝的,但是,与其挑战它,倒不如反过来接纳它。其实,死亡并不是对生命的剥夺,而是对生命的告别。死亡,是我们不可拒绝的。死亡,也只不过是我们心中生命彩虹的另一端,是生命大河的彼岸,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往往是来自对生命的依恋。
人生,其实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旅途,沿途有许多风景,或许美丽,或许凄凉,无论如何,却都无法停下。这列叫“生命”的列车不可能偏离轨道,也不可能晚点,它总是准时的开进终点站,催促你下车。而这个终点站的名字,叫做“死亡”。生命的确是无比的美妙,有谁不曾想过长生不老呢?但这并不可能。人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已经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迈向死亡,无法回头。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不发返程票,一旦出发了,决不能返回。”我们只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命,不失去每一秒,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有收获,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死亡会在何时让我们告别,从此不再相见。
死亡的意义是告诉我们,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第四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出的最直接的感受。恩格斯曾经说过: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爱”就是“花朵”只所以美丽的原因。剧中将机器人的爱与人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对比与呼应,让人们看完之后无尽的沉重感
当莫妮卡念完启动程序后,大卫开始有了思想,有了对莫妮卡无限的无条件的爱,那爱比任何人类都来得纯粹来的真诚。可是最终莫妮卡最终还是抛弃了大卫?大卫也开始了,寻找蓝仙女的历程,他不会相信那只是一个童话,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获得妈妈爱的方式„„
对比是整个剧中最扣人心弦的地方。马丁与大卫之间有着明显的对比,大卫代表的是初生的孩子的纯朴,而马丁则代表着被社会腐蚀所形成的那种邪恶。大卫是机器,马丁是人,人永远是鄙视自己发明出来的产物的,在马丁的眼中,大卫仅仅是一个新款的超级玩具。马丁时刻压迫着大卫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那份权利,而大卫总是默默地忍受,没有任何地反抗。
并且,大卫并不孤单,他不是唯一懂得爱的机器人。泰迪与机器舞男也是和大卫一样懂得爱的,并且是有意识的。当大卫相信马丁的话后去剪妈妈的头发时泰迪也去了,因为他也相信了。最后他没有选择和小女孩在一起而是选择找到大卫,因为他也同样希望能见到懒仙女,也变成孩子,得到妈妈的爱。对于乔他在被抓走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曾经存在”。没有什么事情比预先知道自己要死更加可怕的了,但是他却能笑着离开,他坚信大卫可以变成一个真人,如此高尚的情怀恐怕普通人都难以做到。这些都是机器人给我们带来的感动。
最后我来讨论一个问题:机器人跟人类的区别是什么?就像剧中开篇人们所讨论的,传统的机器人没有爱。但这就能为人类把机器人当做奴隶,残酷屠杀提供足够的借口吗?当机器人有了爱,人类又该怎么对待。人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机器人能真的去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呢?我们需要的是让人去爱机器人,而不仅仅是机器人爱人。当高等机器人用莫妮卡的头发让她复活时,整个世界颠倒了过来,人是机器人造出来的,根据前面的理论,被造出来的人应该成为机器人的奴隶,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样,两千年后的莫尼卡身边没有了亨利,没有了马丁,那一天只属于她和大卫。当然还有泰迪。
第五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母爱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母爱
“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你,静静地离去,在我忽然爱你的夜里。多想抱紧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无意中听到这首歌《懂你》,并看了MV,知道这首歌是写给母亲的。里面的画面人让人非常的感动。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忙碌着。小时候担心他们的健康学习,长大后担心是否有一份好的工作。
记得在去年暑假,我生病了。本来是晚上就不舒服的,但我没有给妈妈说。可是在凌晨的时候越来越严重了。过了一会就被上厕所的母亲发现了,她二话没说就把我带到医院去。
当时我每走一步就会吐,我就蹲在地上不走了。母亲就背着我,米粒大的汗水从额头上不停地滚落下来。无力的我抬头,分明看到妈妈把牙齿咬着嘴唇。我就说妈妈把我放下来吧,妈妈怎么也不肯。她就这样一步步的走着,把我带到了医院。输完液回到家,母亲并没有休息,而是拿着扇子给我扇着,并且不停的问我好些没有。
曾经我也怪过恨过我的母亲。读小学,在放学的时候,我蹦蹦跳跳的回家。在途中,就掉到了有水的田里。回到家中,母亲打了我。我恨她为什么要打我,换了不就行了。我非常的恨母亲。长大后,我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明白责任的重要性。责任就好比是米饭,失去了它我们很难生存。
长达后,更多的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可以为她的孩子承受任何的委屈。
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无法回报的,只有母亲在世的时候,多陪陪她,步入社会之后多回去看望年迈的母亲,我想这是给母亲最好的回报吧。
高一:唐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