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杜 永 锋
做一个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为人民服务的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原汁原味再现了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风朴实、引人入胜,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所有团员青年不可或缺的“枕边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领悟,现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15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总书记经受青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总开关的重要作用,采访实录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是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做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坚定实践者,学有目标,干有方向,紧紧围绕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引领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认真敬业,尽职尽责,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书中提到“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近平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起了沼气,给乡亲们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老少一起修淤泥坝,增加了耕地,增加了粮食。因此,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工作精神,把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
三、要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书中讲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他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处事公道,工作扎实,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种烤烟、打“水坠坝”,还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很大变化。总书记也曾经说到“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作为共青团的干部,我们一定要把准青年学生脉搏,了解青年学生心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需,要通过基层走访、青年座谈会,利用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深入到青年当中,和青年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呼声和需求,做一个切实为人民服务的人。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学习时报》连载。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我校广大教职工的强烈反响。这本书通过选取系列访谈这样一个独特视角,通过讲述人的回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品质。这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工作中走在前面,当好排头兵、先行。一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使用好。把它作为学员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重点学习践行总书记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二是揭示大国领袖的成长规律,展示大国领袖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使学员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忠诚核心,坚决维护核心。三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好。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细一步。要按照中央党校的要求,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校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学习践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表率作用要结合实际学习总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王东平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