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数学高中总结
高一数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高一数学备课组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工作中,全组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实施新课改,完成教学任务及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了网上学习、集中培训,全组教师对新看课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学期每位老师上一节示范课,本组全体教师认真听课评课,课堂教学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加深了全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组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我们全组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示范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 学实践。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全组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导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不断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高一数学备课组 2013年1月18日
第二篇: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
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参透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数学目标要求
1、理解集合及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的解法,掌握函数的概念及指数函数,对函数和幕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和三角函数巅峰性质、图像,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3、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会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4、掌握平面向量时有关概念和运算,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5、掌握空间几何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6、掌握概率与统计初步里的计数原理,理解三种抽样方法,会求简单问题的概率。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掌握知识和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吧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参透。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材,以学生为账户提,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亲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个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三、教学进度
高一上学期
高一下学期
周次内容
周次内容
1-4复习初中知识和集合1-3数列
5充要条件
4-6平面向量
6-7不等式7-9直线的方程
8-10
函数10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11-12圆的方程
12-14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3-15
立体几何
15-18三角函数16-18概率与统计初步
19-20期末、总复习、考试19-20
总复习与期末考试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 |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约1课时 | 9月1日 |
1.1.2 |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约1课时 | 9月4日 | | 9月12日 |
1.1.3 | 集合的基本运算 | 约2课时 | |
小结与复习 | 约1课时 | ||
1.2.1 | 函数的概念 | 约2课时 | |
1.2.2 | 函数的表示法 | 约2课时 | 9月13日 | | 9月25日 |
1.3.1 |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 约2课时 | |
1.3.2 | 奇偶性 | 约1课时 | |
小结与复习 | 约2课时 |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 | 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 约3课时 | 9月27日30日 |
2.1.2 |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 约3课时 | 10月8日10日 |
2.2.1 | 对数与对数运算 | 约3课时 | 10月11日14日 |
2.2.2 |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 约3课时 | 10月15日18日 |
2.3 | 幂函数 | 约1课时 | 10月19日24日 |
小结 | 约2课时 |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 |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约1课时 | 10月25日 |
3.1.2 |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 约2课时 | 10月26日27日 |
3.2.1 |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 约2课时 | 10月30日 | 11月3日 |
3.2.2 |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 约2课时 | |
小结 | 约1课时 |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以发展教育的观念为指引,以学校和教导处的工作计划为指南,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理念下的政治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导学案”应课堂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而生,它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这样,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必修2,根据必修1、2设计的导学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不断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35、36)班的数学,(35、36)班是平衡班,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较高涨,比较自觉,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数学层次并不相同,部分同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教研活动:
1、落实提高课堂效率,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将学生的导学案与教师的集体备课设计为一体,第一、课前预习。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之前必须针对本课
题的三维目标与考纲认真备课,列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于重难点做特殊标记,并针对预习提纲给出的内容设计预习检测题,预习检测题难度不易过高,与本课题的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点有选择性的录入此处,让学生在做此部分时不能感觉太简单了也不能感觉无从下手,要有一部分题目让他能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第二,探究活动。第三、课堂检测。此处设置的题目难度深度一定比预习检测部分要更难更深。此部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前做。从此处开始分“才”完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尝试着做,做题慢的同学可以先不必看,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拓展延伸。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当然不排除有的同学想要挑战一下,这是提倡并且大力表扬的。第五,反思总结。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本课题从预习探究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上课时要明确重点、难点,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并且难点要解决好。课堂讲新课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最好能在1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多给时间学生练习或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
2、做到课后教学反思
上完课之后需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这节课上得如何有没有要纠正与改进的?有谁的课比我还优秀?怎样上这节课更好、最好?并在学案、备课笔记上做好记录,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3、落实好备课电子化,为加快对试验课的理解和掌握,积极探索教改进程,建立备课组资料库,备课组成员要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收集和筛选资料存库,发挥集体智慧,在备课组会议上整理,及时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注重学案导学,编好用好导学案。
4、积极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认真改进课堂教学上的薄弱环节。注重研究教师如何讲、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积极推进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交流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
3、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扎实基础的同时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5、落实抓好平时的一周一限时训练,一周一综合,注重知识的渗透 6、落实竞赛辅导:主要利用下午第三节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至两次辅导。
第三篇:高一数学总结
2013--2014年第二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米开热木
高一年级
2013--2014年第二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8)班数学教学工作,本着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精神,我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高一数学教师工作总结。现就本人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备课,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提前备课,坚持把备教材、备考纲与备学生相结合,尤其关注我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2、课堂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课堂检测题目均属典型考题,包括历年会考和高考真题,尽量让80%的学生掌握。
3、作业批改与辅导我一直坚持课前批改完作业,及时地把出现的问
题汇总后在课上解决。这样可以让我很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中等生中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我会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辅导,为培优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不少抄袭作业的学困生,我耐心地给他们辅导,一个月后他们基本上都开始独立完成作业了。我每天精心地挑选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给优等生。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运用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每个知识点的考法与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今后我会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三、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对尖子生的培养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将在后面的工作中做得更好。新课改的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形式下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肯定的合格教师。
第四篇: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1)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的确定性;??元素的互异性;??元素的无序性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是毫不含糊的。
(2)在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不论其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致,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1)用拉丁字母记集合;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号:
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Q?? 实数集R(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起来。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直角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x-3>2}.注意:要特别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从属关系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 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5、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1)包含 ;
(2)真包含。①包含包括真包含和相等两种情形。②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互补关系
(1)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2)补集:设A是U的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3)性质:①CU(CUA)=A?? ②(CUA)∩A=Φ??③(CUA)∪A=U ④CUΦ=U
⑤CUU=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集合主要的运算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反演律.反演律:①CU(A∩B)=(CUA)∪(CUB);②CU(A∪B)=(CUA)∩(CUB)。
四、重要结论
1、crd(A∪B)+ crd(A∩B)= crd(A)+crd(B)。
2、若crd(A)=n,则集合A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n≥1).3、AB A∩B=A A∪B=B(CUA)∪B= UA∩(CUB)=Φ。
第五篇: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学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但做好知识梳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半期考是进入高中学习生活的第一次大考,更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要提前两周复习。
首先,要学会串联知识点。高中试题一般不会只考你一个知识点,而是许多知识点的融合,应有联系地思维;
其次,要学会归纳方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有些题目只是数据上的改动而已,方法是相通的;
再次,要适当地做些专项练习来进行巩固和提高。同学们平时要建立自己的错题库,在考试之前要特别翻看错题,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习惯在考前把错题再做一遍。
一切准备好之后,考试的临场发挥也很关键,所以考试时同学们一定不要太紧张,更要认真完成每一试题,特别是基础题应做到不失分,这样才可考出较好成绩。
学习有招提高能力过好三关
很多同学反映,高一数学比初中难太多了,一时无法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数学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初中的数学一堂课的知识点少,内容较简单;而高中数学的内容,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容量大,联系知识点多,往往一个概念就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身份。二是方法上的差异。高中数学始终贯穿的是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
针对这些情况,同学们要怎么学?总的来说,可以从三方面破解:
一、做好预习关,学会“看”和“做”。
平时老师上课之前要先预习好,甚至超前预习一两个模块。只有预习好了,心里才有底。预习的要领是两个字,“看”和“做”,即先看课本,看完课本之后,要适当地做些练习,争取掌握大部分的内容。
二、重视听课关,强调“思、记、讲”。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初中的数学课堂对题目演练较多,而高中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首先,要带着问题去思考,最好是结合预习的情况有选择性地思考,这是听课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次,要学会记。高中数学的容量大,相对比,初中一节课才讲一个类型的内容,而高中一节课就得上六七个类型,一堂课联系的知识点也多,所以需要学生及时记忆所学的东西;再次,要能讲。有些东西要能说得出来才掌握得更好,才能跟老师合拍,思维跟得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课堂注意力。
三、拿下作业关,侧重“做、练、查、结”。
要拿下作业关,首先是“查”。由于现在学生做的习题很多不是课本上的原题,做作业之前,同学们要查找参考书,看上面的例题和解题方法,学会自学;其次,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初中可能只要求做两三道题就可以了,可是高中可能就要求你做十来题了,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才有举一反三之效;再次,做完作业后,要学会总结。在高容量的高中阶段,一节课、一周的课过后,都要进行小结,适时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进程。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φ=φ,A∩B=B∩A,A∪A=A,A∪φ=A,A∪B=B∪A.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UA)=A⑵(CUA)∩A=Φ⑶(CUA)∪A=U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即记为C={P(x,y)|y=f(x),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
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AB”
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
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例如:y=2sinXy=2cos(X2+1)
7.函数单调性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2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 函数单调性 u=g(x)增增减减 y=f(u)增减增减 y=f[g(x)]增减减增 注意: 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 8.函数的奇偶性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确定f(-x)与f(x)的关系;○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10.函数最大(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0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向x、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定义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 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1在第二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1 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陡图象上升趋势是越来越缓函数值开始增长较慢,到了某一值后增长速度极快;函数值开始减小极快,到了某一值后减小速度较慢;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4)当时,若,则;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指数式 对数底数←→幂底数 对数←→指数 真数←→幂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1?+;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2-; ○3. 注意:换底公式 (,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2).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0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看,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中数学知识口诀 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规律繁化简;概括知识难变易,高中数学巧记忆。 言简意赅易上口,结合课本胜一筹。始生之物形必丑,抛砖引得白玉出。 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 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 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 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 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 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 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三、《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证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性质威力大。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争高下。 直接困难分析好,思路清晰综合法。非负常用基本式,正面难则反证法。 还有重要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图形函数来帮助,画图建模构造法。 四、《数列》 等差等比两数列,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四则运算顺序换。 数列问题多变幻,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错位相消巧转换,取长补短高斯法,裂项求和公式算。归纳思想非常好,编个程序好思考: 一算二看三联想,猜测证明不可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程序化: 首先验证再假定,从K向着K加1,推论过程须详尽,归纳原理来肯定。 五、《复数》 虚数单位i一出,数集扩大到复数。一个复数一对数,横纵坐标实虚部。 对应复平面上点,原点与它连成箭。箭杆与X轴正向,所成便是辐角度。 箭杆的长即是模,常将数形来结合。代数几何三角式,相互转化试一试。 代数运算的实质,有i多项式运算。i的正整数次慕,四个数值周期现。 一些重要的结论,熟记巧用得结果。虚实互化本领大,复数相等来转化。 利用方程思想解,注意整体代换术。几何运算图上看,加法平行四边形,减法三角法则判;乘法除法的运算,逆向顺向做旋转,伸缩全年模长短。 三角形式的运算,须将辐角和模辨。利用棣莫弗公式,乘方开方极方便。 辐角运算很奇特,和差是由积商得。四条性质离不得,相等和模与共轭,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两个不会为实数,比较大小要不得。复数实数很密切,须注意本质区别。 六、《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加法乘法两原理,贯穿始终的法则。与序无关是组合,要求有序是排列。 两个公式两性质,两种思想和方法。归纳出排列组合,应用问题须转化。 排列组合在一起,先选后排是常理。特殊元素和位置,首先注意多考虑。 不重不漏多思考,捆绑插空是技巧。排列组合恒等式,定义证明建模试。 关于二项式定理,中国杨辉三角形。两条性质两公式,函数赋值变换式。 七、《立体几何》 点线面三位一体,柱锥台球为代表。距离都从点出发,角度皆为线线成。 垂直平行是重点,证明须弄清概念。线线线面和面面、三对之间循环现。 方程思想整体求,化归意识动割补。计算之前须证明,画好移出的图形。 立体几何辅助线,常用垂线和平面。射影概念很重要,对于解题最关键。 异面直线二面角,体积射影公式活。公理性质三垂线,解决问题一大片。 八、《平面解析几何》 有向线段直线圆,椭圆双曲抛物线,参数方程极坐标,数形结合称典范。 笛卡尔的观点对,点和有序实数对,两者—一来对应,开创几何新途径。 两种思想相辉映,化归思想打前阵;都说待定系数法,实为方程组思想。 三种类型集大成,画出曲线求方程,给了方程作曲线,曲线位置关系判。 四件工具是法宝,坐标思想参数好;平面几何不能丢,旋转变换复数求。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解析几何是几何,得意忘形学不活。图形直观数入微,数学本是数形学。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降幂公式 (sin^2)x=1-cos2x/2 (cos^2)x=i=cos2x/2 万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tana=2t/(1-t^2)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求;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如:,如果,求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2);; (3)对于任意集合,则: ①;;; ②;; ;; ③;; (4)①若为偶数,则;若为奇数,则; ②若被3除余0,则;若被3除余1,则;若被3除余2,则;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2)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3)韦恩图的运用: 四、满足条件,满足条件,若;则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若;则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若;则是的充要条件; 若;则是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注意:“若,则”在解题中的运用,如:“”是“”的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则”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则”成立,步骤: 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 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 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 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多有一个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否定 正面词语至少有一个任意的所有的至多有n个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问:到的映射有个,到的映射有个;到的函数有个,若,则到的一一映射有个。 函数的图象与直线交点的个数为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②(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则;②则; ③,则;④如:,则;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求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扇形面积为,则;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定义域为。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2种方法); ②(2种方法);③(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2); (3);(4); (5);(6); (7);(8); (9)。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看成关于的方程,解出,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互换,得;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当时,是增函数;当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两点式:;对称轴方程是;与轴的交点为; 顶点式:;对称轴方程是;顶点为;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当时:为增函数;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的形式,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中国首家中小学在线学习会员制服务平台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在区间上有两根在区间上有两根在区间或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讨论方程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和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指数函数:y=(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 (5)对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