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2
2016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 的溶菌作用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
3.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缺乏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4.潜伏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5.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包括病毒、立体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 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
4.免疫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以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以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寒。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呈阶段性: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称潜伏期。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的潜伏期长短也可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 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l至2天,可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到重,由少到多,逐渐或迅速达到高峰。
(4)恢复期: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期。其终局多数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以上患病阶段最终结局: 1)临床痊愈:
2)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下肢残疾; 3)复发:如疟疾、伤寒、痢疾; 4)再燃:如伤寒等疾病;
5)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 2.常见的临床表现:
(1)发热: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2)皮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型,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幻: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各种传染病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天花、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全身表现: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1)毒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
2)菌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3)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4)脓毒败血症: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七)传染病的诊断
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
1.临床资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加以综合分析。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
3.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2)病原体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
(4)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查病原体的核酸。(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及支持疗法:指不是针对病原而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1)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作好消毒工作。
(2)护理: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加强休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饮食: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
2.病原或特效疗法:使用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血清等进行相应治疗,更快地控制病情及彻底治愈病人。3.对症治疗:
(1)降温: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酒精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液体及时补充纠正。
(3)镇静、止惊: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风,应立即采用降温、给予镇静药物或脱水剂等处理。
(4)心功能不全: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
(5)微循环障碍: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6)呼吸衰竭: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4.中西医结合治疗。5.心理治疗。
(九)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
1.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
(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十)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传染病处置规范
一、对象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二、内容
(一)发现、登记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二)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已开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该系统报告;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按相关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三)处理
1.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第二篇: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按照三级医院评审的总体要求及年初制定的医院工作部署,本着为患者负责、为医务人员本身负责、为医院负责的原则,传染病管理工作已被纳入到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日程中来,严格执行传染病的法律和规章制定,熟知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技能,保障患者健康、保障自身健康,防范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3年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两次,具体计划和实施内容如下:
培训对象:全体人员
培训内容:医院下发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疫情报告、诊断、预防、治疗;传染病的处置规范及流程;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培训方式:以自学为主,并给予专题讲座,感染科个别督导为辅;每半年一次。
培训时间:2013年4月;2013年9月
考核办法:不定期进行抽检;每半年笔试一次。
奖惩办法:不及格的给予100元的处罚;并责其重学1月后再次考核;再次不及格者离岗培训。
感染性疾病科
2013年1月
第三篇: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2013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按照医院等级评审的总体要求以及年初制定的医院工作部署,本着为患者负责、为医护人员本身负责、为医院负责的原则,传染病管理工作已被纳入到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日程中来,严格执行传染病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知悉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防范技能,保障患者健康、保障自身健康,防范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至少培训两次,具体计划及实施内容如下: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内容:
1、计划3月份由感染科xxx副主任负责培训《手足口病的防治》;
2、计划6月份由感染科xx医师负责培训传染病法律法规;
3、根据该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相关传染病处置演练和培训。
三、培训方式:专题讲座、演练、自学
四、考核办法:培训结束后统一或抽查部分医务人员进行笔试。
五、组织管理: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逐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全员培训工作。
医务科
2013年1月
第四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关于召开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进一步加
强公共卫生工作,保障人体健康,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保证传染病发生时不出现漏报,及时流调,开展疫点处理,避免疫情扩散。经研究决定开展传染病法律及相关知识培训
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时间:2014年4月29日下午1点40分。
三、培训地点:医院会议室。
四、培训内容:《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治
法及释义》。
五、注意事项:请参加培训人员于4月29日下午1点
30分签到,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到办公室请假。
第五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一、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带原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染给别人,或经由动物或昆虫传染给人的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为各种死因人数的首位。
传染病必须在下列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病原体的存在、适当的传染途径、抵抗力弱的人体。
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例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爱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香港脚是由霉菌引起的等等。
适当的传染途径:一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分为八种:
1、接触传染:接触病人或带原者的血液、体液(身体分泌物),或是接触其使用过的盥洗用具而感染,例如沙眼。
2、空气传播:空气、飞沫、尘埃传染,病人或带原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散布在空气中,然后在相当近的距离内,传染给另外一人而感染。例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
3、食物和水的传染:食物或水受到病人或带原者的排泄物所污染而感染,例如霍乱。
4、昆虫或动物的传染:被昆虫或动物传染,例如乙脑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
5、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针刺、拔牙等,例如爱滋病、乙肝。
6、母婴传播,已感染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幼儿。
7、介土壤传播。
8、医源性感染。
抵抗力减弱的人体:病原体利用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生病,通常当人体抵抗力减弱的时候才发病。而抵抗力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同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或流行,都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人群易感性。充分了解这三个环节就找到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突破口。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传染性;2.具有流行性;3.具有反复性;4.具有死灰复燃,如性病;5.具有回升趋势;6.出现新病种,如SARS。
二、传染病的分类
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三、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之所以能够流行,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预防工作就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可以是疾病的患者、隐形感染者、携带者及被感染的动物。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要尽早隔离,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其他接触物都要消毒处理。对隐形感染者和携带者要进行临床观察。被感染的动物,像牛羊、鸡鸭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应当尽力治疗,无法治愈的在宰杀后也要进行消毒处理;像蟑螂、苍蝇、蚊子等害虫则要毫不留情地消灭。
(二)、切断传播途径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像呼吸系统传染病一般都是经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非典、SARS,可以让人们戴上口罩,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消化系统传染病多是经过粪-口或是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而感染上的,像痢疾、感染性腹泻病,这就要督促人们勤洗手,不要随意接触病人的物品等等。通过了解传播的方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阻断疾病的扩散和流行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并不是所有接触了传染源的人都会被传染,只有当这个人对于该疾病没有免疫力的时候,才会有很大可能患病。因此要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让群众掌握预防传染病和识别传染病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来提高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但是对于传染病来说,最有效果的还是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国家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11种疫苗预防13种疾病。有的传染病是终生免疫的,就是说如果你曾经得过一次,治愈后就会获得该传染病的永久免疫力,再也不会患上这种疾病,像水痘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不过还是有很多传染病并不是依靠接种疫苗就可以避免,但是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力,控制疾病的流行。
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许多传染病曾经被称为“不治之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类拥有数千年与传染病斗争的经验,以及各种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的特效治疗方法、手段及药物,只要依靠科学,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任何传染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人类终将战胜疾病!
四、慢性病的预防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红肉(指猪、牛肉等肉质是红色的肉)尤其是含脂肪较多的猪肉消费过多,体力活动不足、能量过剩,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快速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必须合理饮食,遵循以下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平衡膳食要求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以谷类食物为主。
2.吃五谷要粗细搭配
人们常说的五谷杂粮主要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提倡每天吃谷类食物的同时要注意粗细搭配。3.多吃蔬菜水果菌菇
新鲜的蔬菜水果能增进食欲、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推荐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最好深色蔬菜约占一半,水果200g-400g,并适当增加菌菇类食物。4.每天一个蛋一杯奶
提倡每人每天一个蛋,建议每人每天一杯奶;提倡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5.适量摄入畜禽鱼虾
部分居民动物性食物吃得较多,应适当增加禽类和鱼虾类,减少猪肉的消费。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畜禽肉类50g-75g,鱼虾类50g-100g。6.减少油脂、烟熏和辛辣食品摄入
“油大”是现在菜的一大特色,据调查,居民食用油脂摄取量远远超出30克的健康标准。因此提出了“搭配”、“减半”和“因人而异”的三大主张。首先主张不同“油”的合理搭配食用,也就是动物油(如猪油)和植物油的科学搭配。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多种类“油”交替使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搭配一些橄榄油等;避免长期食用单一油种。另外,鼓励每个家庭“食用油”用量减半。通过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烹饪方法是完全能够达到此目标的。对血脂高、脂肪肝等特殊人员还主张食用油减2/3。对“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除了控制油摄入量外,尽量选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以橄榄油、玉米油等为主。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还应该适当吃一点动物油脂,以增加大脑发育所必需的胆固醇的摄入。
现在年轻人喜欢烟熏食品、烧烤食品、油炸食品,导致平时油脂、食盐摄入过高。建议烹调时将食盐和烹调用油都减少一半,不主张食用过度辛辣食物。熏烤制品偶尔吃一些还是别有风味的,也是安全的,但不能作为日常食品食用。
动物肝脏不要多吃,一星期吃上一次即可,且每次每人的食用量不要超过50克。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内脏(如猪脑、肥肠、肝、鸭血等),儿童、青少年可以适当吃一些,而肥胖、超重、血脂异常的人应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有痛风病的人坚决不能吃动物内脏,因为动物内脏含嘌呤高。
7.饮食运动要两平衡
建议每餐七八分饱,每天都应进行适当家务劳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强度较轻的有氧运动,体质较好每周还可安排1-2小时强度较大的运动。8.饮水足量喝酒少量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饮水应在1200ml(6杯)-2000ml(10杯)。成年男性每日饮酒不宜超过25g,即白酒1-2两,啤酒1瓶。
9.零食合理补充营养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吃早餐宜15-20分钟,午、晚餐宜30分钟左右,进餐时应细嚼慢咽。10.选购新鲜卫生食物
选购食品时做到“三看”,一看感官品质,是否新鲜;二看包装完整,是否在保质期内;三看合法证明:有无食品流通许可证,畜禽肉类应该有检疫合格证明。
只要遵循膳食指南,慢性病会远离大家,大家一定会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的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