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柜心得体会
跟柜心得体会
从十一月初被分配到金丰城以来,在跟柜的这段时间里,个人觉得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个学习过程我认为分为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刚来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师父们后面观察各种业务的流程,那个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办理某项业务在系统中的代码,有种感觉就是觉得知道业务代码貌似就解决了这个业务。那个时候没有想到什么操作定型的问题,当然也没有想太多业务本身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
第二阶段主要就是在后台学习如何审查单据。拿到各种业务单据需要去审查什么内容,比如账号、金额、签名等,各类单据的审查点不一样,通过学习审单,我觉得可以学习到如何去找到并慢慢把握那些业务的一些风险点,比如代办存款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背书什么内容、转账需要注意核对卡号、金额、客户填写的单据等。这样单据日结的时候可以自己核对自己的单据,尽可能的规避差错。
第三阶段:用师父们的操作号上柜进行业务办理。这个说起来是很激动的、很期待的。刚开始上柜的时候很紧张,很多时候是自己坐在椅子上,师父们在背后说该怎样操作,就很盲目,这个时候想到紧紧掌握哪些代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操作跟理论是脱节的,不上柜的时候很清晰的知道一些简单的业务怎么处理,上柜了就不太清白了,总是忘记这忘记那,丢三落四的,比如很简单简单的给客户打交易流水需要客户出示身份证,身份证拿到手上了却忘了跟客户本人核对一下是不是本人、代办存款人民币超一万外币等值一千美金需要代办人出示身份证,登记职业、地址、电话并复印身份证等。当然,我个人觉得我之所以存在那样的问题只要在于规范的内容不熟悉,应该认真学习规范,在学习处理各种业务的同时学习规范,这样能有效的按照规范办理业务。虽然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实施的效果却并不是很好,这个亟待解决。对于上柜,个人还是有一些想法的,虽然一直都还做不好。我认为目前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操作不定型,业务掌握不熟练,需要更多的练习。希望能早点掌握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能定型的正确处理各种业务。
跟柜的时候不仅仅是学习各种业务的处理,我觉得跟客户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客户来你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客户需要办理什么业务,然后是要通过跟客户交流看怎样更好更快捷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比如客户拿着单据来说是要开网银,假如不交流直接去给客户维护资料开,当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发现客户其实是开过专业版,但客户并不知晓一个客户号下只能有一个U-key,这样就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招致客户的不满。做好跟客户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服务的态度。很多时候客户漫长的等待之后,心里不好受,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个很好的服务态度,去化解客户心中的那丝毫的怒气,客户开心,我们也就能安心了。
第四阶段:十号在支行的考试某种程度上给我敲了警钟,有些知识点记得不是很清楚。比如中间业务本来就是高风险业务,一卡通、存折、存单等的书面挂失的申请、解挂、取消在哪里办理有些混淆,这些是致命的,搞不好就会开差错。通过四套题目的练习,我会根据自己的不足,认真去再复习规范,争取能更好的掌握需要掌握的业务以及业务风险点。
当然,柜面的业务不是这短短的一个月就能掌握的,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将业务和理论相互结合,通过不断地积累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希望能在师父们的“传、帮、带”的作用下尽快的掌握并慢慢各种业务,提高服务水平。
赵
鹏
2012.01.12
第二篇: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这次录像检查我是最低分,拉了整体的成绩,从我自身原因来说,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不够注重细节,好比与客户交流时目光却不与客户对视,这样造成客户体验感不好,会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自己服务也会扣分。在这件事中,我还感到,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还是欠缺。这充分说明,我从思想上没有把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视起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也没给自己注入走上新台阶的思想动力。我决定做出如下整改:
1、认真克服生活懒散、粗心大意的缺点,多多注意细节,努力将工作做好,不论业务多么的繁忙,不论手头的工作多么的重要,都要坚持微笑服务。
3、客户是多种多样的,素质有高低。所以,我们在对话时要婉转,要讲究技巧。
4、要坚定不移的正确理解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要记住,顾客的不理解就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客户的不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不积极。
作为高柜柜员,平时与大堂经理沟通比较多,需要他们协助我们帮助客户填好单子后才能办理相关业务。现在有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单子填写不完整或者并没有填写单子就来办理业务,还是希望能够提供些机会,让我们能系统的给大堂经理们讲解明白具体什么业务怎样填单子,或者模拟办理业务现场,大堂经理来办理业务,感受下办该项业务的流程。
关于培训,我觉得服务培训怎样培训都是固定的几个流程,都是固定的需要注意的点,省行,总行录像检查的标准也都很清楚,没必要花很多钱去培训,关键是个人责任心重视程度的问题,再就是办业务给人一种熟练专业利落的感觉,就能提高客户体验感,顾客想要的不仅是微笑还有办业务的效率。如果是需要培训,我想多学习一些业务,对私这边的业务有些单一,感觉银行柜面上的东西还有很多,自己了解的太少了。
第三篇: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这次录像检查我是最低分,拉了整体的成绩,从我自身原因来说,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不够注重细节,好比与客户交流时目光却不与客户对视,这样造成客户体验感不好,会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自己服务也会扣分。在这件事中,我还感到,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还是欠缺。这充分说明,我从思想上没有把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视起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也没给自己注入走上新台阶的思想动力。我决定做出如下整改:
1、认真克服生活懒散、粗心大意的缺点,多多注意细节,努力将工作做好,不论业务多么的繁忙,不论手头的工作多么的重要,都要坚持微笑服务。
3、客户是多种多样的,素质有高低。所以,我们在对话时要婉转,要讲究技巧。
4、要坚定不移的正确理解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要记住,顾客的不理解就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客户的不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不积极。
作为高柜柜员,平时与大堂经理沟通比较多,需要他们协助我们帮助客户填好单子后才能办理相关业务。现在有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单子填写不完整或者并没有填写单子就来办理业务,还是希望能够提供些机会,让我们能系统的给大堂经理们讲解明白具体什么业务怎样填单子,或者模拟办理业务现场,大堂经理来办理业务,感受下办该项业务的流程。
关于>培训,我觉得服务培训怎样培训都是固定的几个流程,都是固定的需要注意的点,省行,总行录像检查的标准也都很清楚,没必要花很多钱去培训,关键是个人责任心重视程度的问题,再就是办业务给人一种熟练专业利落的感觉,就能提高客户体验感,顾客想要的不仅是微笑还有办业务的效率。如果是需要培训,我想多学习一些业务,对私这边的业务有些单一,感觉银行柜面上的东西还有很多,自己了解的太少了。《>高柜柜员服务心得体会》
第四篇: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医生期盼达到的。但是进入医生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一年,下面结合我的学习情况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及跟师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摸索出的有效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周老师指导下进行,慢慢体会了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在过去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他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需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跟着老师参加各科室疑难病讨论会,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在跟师过程中的收获。在以后的跟师学习过程中,我将努力做到“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第五篇: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2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