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时间:2019-05-12 14:2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第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一年前的10月17日,《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转危为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80年前的长征精神浓缩在正在热播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7日起在北京卫视首播。

整整一年间,制作团队重走牵引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多个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纪录片人团队,在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了80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这部刻画长征青春力量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寻觅到80年前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等长征路上的主人公,为这部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

据主创团队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通过实地调研,与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创新纪录片语汇也成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大亮点。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展开历史记忆中的青春对话,纪录片让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穿越”成为“史中人”,让观众可以“亲历”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刻,产生强烈的情感带入与视觉冲击。

此外,真实场景中由演员完成的表演,通过CG技术增加现实无法呈现的虚拟场景和特效,更真实地体现长征精神的可贵。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10月17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正式与观众见面。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执行总导演吴志勇透露了很多过程中的艰难故事和感人细节。

视角:为“青春”树碑立传

《档案》团队经过多年的打磨,不仅是北京卫视的王牌,在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也自成一派。谈到新作的创新和突破,《档案》栏目总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导演吕军说: “正式启用这个项目后,团队对长征历史进行了非常浅显快速地了解,把以前写的文章、书、影视剧看了一遍,总体感觉是“长征30周年、40周年、50周年基本上大同小异,讲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物同样的经历,所以我们想要做一个不一样的长征。”最终主创们基于70%以上的人没有走完长征,以及整个长征队伍的年轻化,确立了全新的角度: 从青春视角,给无名英雄树碑立传。

选题:敢于直面当年的失败

除了视角的创新,选择人物故事上也有独特的标准。吕军举例,湘江之战在以前所有片子里要不然不提湘江,到这打了败仗走了,或者讲多么惨烈死多少人,具体怎么失败没有分析,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不讲喋血湘江,偏讲热血湘江。“湘江为什么还能够有人活下来?为什么最后从那么大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一种不离不弃的红军战友兄弟之间的情谊在内,面临生死劫难,只有战友互相帮助团结不离不弃才使一些人活下来。”吕军认为,这些新鲜感基于主创团队的年轻,“年轻人有他们看待和解读故事的方式,片子呈现出来带着年轻时代的气息讲当年一群年轻人的状态。”

视觉:让观众身临其境

由于长征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80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拍摄:翻越更高的雪山

制片人刘晓彤透露,剧组从雪山开始拍摄,几经辗转最终在四姑娘山地区的雪山完成。为了追求雪量,剧组实际的拍摄点比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海拔还要高,达到4500米左右;复现大渡河的场面有很多武警战士参与了拍摄,在一个深山里面找了一处危险的悬崖,晚上下很大的雨,地面基本全是尖石,实拍红军在奔跑过程从悬崖上滚落到五六米高度的地方。

“我们防护的措施不是太多,当时为了完善这个效果,摄影机也是离得比较近,在下面等着他滚落下来倒下去,其实在他倒下去那一刻摄影机离得太近抽出来慢了一秒钟脑袋磕到显示器上血流不止”;有一场爆破戏,为了尽量保护环境,地面有很多石头没处理,有一个演员被爆起来腾空五六米高的石头,砸到后腰,他趴在那没有动,坚持拍完。”

故事:对历史档案的重新挖掘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例如飞夺泸定桥,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吹牛,22人冒着枪林弹雨还能爬过去?不可能!“站在现场,就会发现答案一目了然”,吴志勇说。当地一位党史专家,退休了还在义务宣传22勇士,他告诉我们飞夺泸定桥是团队合作非常专业非常科学的打法,“22名勇士分成一个突击组,就像敢死队一样在最前面。当时敌军知道红军来的时候他们把桥板拆除只剩五分之一。开始打之后,后面有一个专门铺板子的,夺下来一米铺一米,我们火力掩护这些人把那边打得抬不起头来,对面那些人准备放弃泸定桥,他们接到命令是走的时候一定把泸定桥炸了,他们放很多手榴弹点了一把大火,那个手榴弹没有炸但是大火把对面桥头给烧了„„”。

泸定桥纪念馆有22个石碑,但上面只有五个人的名字,就是因为找不到,这位党史专家一直在寻找,退休了仍然义务在做这件事情,“他说我只要活一天我就要把这22位勇士名字全部找到,现在已经找到12位了”。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几天前栏目组跟老先生再度确认这12个名字,他因为严重感冒病倒在床上已经生命垂危。

声音:“我们唯独没有资格说苦”

执行总导演吴志勇说,可以用很多形容词形容这次的不易,唯独没有资格说苦,相比20年前红军长征那个苦,我们太不值得一提了。

“20年前比我们年纪小的红军战士他面临的是枪林弹雨、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是饥寒交迫、是物质的极度的匮乏,还有大自然的最恶劣的考验,冒着生命危险。我们在丰衣足食情况下沿着他们这条路去寻找他们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我不想说我们这一路到底走了多远,走过多少河,爬过多少山,最重要我们这一路到底找到多少故事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找到什么样的答案,这是我们最重要要在片子里面体现出来。20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历经742天完成一项改变中国的伟大远征,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做到,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20年后我们为什么回望这段历史,这是做片子的初衷。”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第二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通过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以及最后的会师体现本主体长征路线一目介绍了红军为何要长征,以及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而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宣告了长征顺利结束。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是整册教材的重要一课,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征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讲解遵义会议,学生基本能够体会此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突破方法:红军长征至今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学难点】

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突破方法:利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6.音像辅助法。【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相关音像材料、图片【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遵义会议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

导语: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边讲解毛泽东创作《长征》的由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重要的第一节课,从歌曲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原因

多媒体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国民党人数对比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设计问题1:

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长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长征图片”:并且做出图表,分析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的对比。设计问题2:

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有哪些? 多媒体图片展示遵义会议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这就是当时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设计问题3: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电影。设计问题4:

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设计思路:一般的讲,会议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用丰富的图片讲授新课能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视觉效果。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恰当适时地在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路线。设计问题1: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经过?

(预期效果: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设计问题2:

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设计问题3: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多次诚恳希望西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时在教材上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即1951年。)设计问题2: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预期效果: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设计思路:本环节旨在说明用图片表明,红军最终终于成功,培养了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但都不太难。所以在讲述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感知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过程较感兴趣,但课本上介绍的不够全面,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时间:

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遵义回忆: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意义:

三、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宁

第三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同学们,请大家一齐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见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编《长征》。1938年2月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斯诺在书中说:“我用毛泽东主席——一个善于领导征战又善于写诗的叛逆者——写的一首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旧体诗作为结尾。”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须学习长征的历史。[板书]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应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吗?

[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对中央苏区来说,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教师引导]从刚才对前四次反“围剿”的讲述中,同学们能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吗?大家可以讨论。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不守成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决策。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诱敌深入,使其丧失警惕,抓住时机消灭敌人。

[教师过渡]同学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伟大发展,它不仅可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但就是这样有价值的思想,却被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废弃不用,而且受到攻击。那么,王明“左”倾路线在军事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事例来看一下。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小字内容。了解“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表现。请大家把“左”倾错误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表现归纳一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强行进攻,接着是死守广昌,伤亡惨重。广昌失陷后,又分兵把守,结果是节节抵御,节节挨打。一年也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转移。

[教师讲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这一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长征刚开始时的“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合在一起,就成为“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的三大特点。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小问题——红军长征的开始。[板书]2.红军长征的开始。

[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开始时的情况,然后复述。

[教师讲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湘西进军,开始长征。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他们没有向指战员作政治动员,很多人不明确进军目标。红军拼死英勇冲杀,突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经过英勇奋战。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如果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怎样?这次会议后红军原有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变?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后就会明白的。[板书]

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遵义会议的内容,概括其中的要点。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④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讲解]遵义会议上。博古首先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接着,周恩来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作了副报告。他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了战争失利的责任。同时,他还建议今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从而把会议讨论引向纠正错误的军事领导这一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剖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军事领导人单纯防御的错误战略战术所致,否定了博古的报告。张闻天、王稼祥也相继发言,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所犯的严重错误,表示拥护毛泽东的主张。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中央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后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教师过渡]同学们,遵义会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先表现在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的伟大胜利中。[板书]2.长征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过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由湖南进入贵州,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行动,这是遵义会议后首次改变被动地位的行动。然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敌人的包围。接着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大雪山,进入草地。出草地后,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写出板书]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描写,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衣少食等。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还有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

[教师讲述]下面通过我的讲述,请同学们再结合地图,争取能对长征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了解。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留下项英、陈毅等3万余人坚持根据地的游击战;红军主力八万多人从福建长汀、江西瑞金、于都分两路向西前进。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在撤退中表现为逃跑主义。出发前既不作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的准备,而且有庞大的后方机关和大批东西,致使红军行动迟缓,摆脱不了敌人。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西进,在红军往湘西的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等红军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后,人员损失过半,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议向贵州前进并得到认可。1935年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中共领导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红军一反过去的被动局面,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并在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协助下,顺利通过彝族区,红军的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是崇山峻岭,18勇士找到了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对岸,占领了敌人的阵地,渡过了一支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

红军长征的道路是艰难的,红军战士不仅受到敌人的阻截,而且有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个敌人。前进的道路可谓十分艰苦。(下面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情况,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而且可以搜集这方面的故事,讲给同学听)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和陕北的工农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完全胜利。附:红军长征示意图。

同学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教师过渡]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课本上只提了两句话:一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是红军长征的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大家看来,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还有哪些?请畅所欲言。[板书]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中国革命的重心由东南转移到西北。长征的胜利,是红军的胜利,是革命的胜利,它为党保留了一批骨干。长征途中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后来人民群众的支援奠定了基础。[教师小结]请同学们看投影。

一、长征粉碎了敌人“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学们,长征胜利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第四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朗诵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引言: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段历史,重走长征路。

二、新课。

事出必有因。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长征的原因。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蒋介石深感恐慌,立刻调集大批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同学们请看,这是国民党军队五次“围剿”红军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发动的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都是相差悬殊,但是前四次红军的指挥者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们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红军的指挥者是博古、李德,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方针,采取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前去湘西,红军战士一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此时人员已经伤亡过半,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但博古等人还执意要去湘西。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道贵州,渡过乌江,解放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找到以下问题:请大家来汇报学习成果。1.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2.解决了什么问题?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同学们说的很好。

我们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你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大家说得都不错,有理有据的。我们一起来看,在遵义会议前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在军事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错误指导思想,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组织上,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于博古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前期人员伤亡惨重;在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开始突出重围,一步步取得长征的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的指导下,红军都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关于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电影片段,一起来感受一下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渡过大渡河之后,红军可以说已经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是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强大的敌人,那是什么呢?对,那就是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的考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几位同学在课前给我们准备了一些小故事,同学们,请听。感谢这些同学带来的精彩的故事分享。我们看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都不曾击垮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这是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他们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那么,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小组讨论。请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每小组回答的都很好,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起来总结。

同学们,请看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长征胜利意义是什么?谁来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一起来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通过学习,同学们,你认为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 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同学们,长征的脚步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思索。今天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要重温长征,长征精神永不过时。想一想,平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课下交流心得体会。

课堂小结 跨过岁月,穿过风雨,燃烧的火炬在我们心中生生不息!让我们用勤劳和勇敢去续写今天红色的传奇,用智慧和汗水去浇铸新时代红色的传奇!最后,让我们带着红军长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歌曲《七律 长征》,重温这段伟大的英雄史诗。

第五篇:《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唐月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征经过的旅游景点,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长征故事和精神,一方面感受真实历史的震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进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

二、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课前播放诗朗诵《长征》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磅礴气势。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中的一部分,“同学们,当年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展示学习目标:

1、能够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伟大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 义。

3、能够简要说明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的经过、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本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3、学习新课

(二)、长征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及指 挥者。

②接着找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和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 进行对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 次截然不同,它是不计成本的硬拼硬打,结果一败涂地 ③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转移

(三)长征的经过

1、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出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的地点、及人数。

教师强调: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的是红一方面军同时长征的还有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和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

②请同学们进一步说出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结论】王明“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仍然指挥着红军,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2、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谁力挽狂澜?在胜利与失败的面前,党、红军做出了怎样的诀择呢?

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请大家阅读书本60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①提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 ②遵义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请大家比较一下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处境看看有什 么变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的血的代价等,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进入甘肃、陕西境内,胜利完成长征。)

教师分析归纳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说明遵义会议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事实也说明了它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遵义会议也成了我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红军是如何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取得胜利的。

4、冲出重围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卢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请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阅读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请同学们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找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说出四渡赤水河与巧渡金沙江的意义

②请同学起来讲飞夺卢定桥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说出从夺桥红军战士的身上感受到什么样的革命精神。

②当我们的红军战士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后,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③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过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让学生齐读61页的小字部分,体会长征的艰难)老师强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④请同学们想一想,长征结束了吗?长征是什么时间结束的?其标志是什么?

5、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让同学们试着说说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

教师归纳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了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渡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吴起镇。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湖南出发的红二方面军战胜了千难万 险,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实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四)、长征胜利的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师过渡:震人心魄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我们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P61页的动脑筋长征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从这些红军战士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就是长征精神。(让同学们通过讲故事来体会长征精神)教师总结: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通过长征小故事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②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样艰苦的行军呢?

(五)故事小擂台

小组讲述关于长征的小故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倔强的小红军》等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向参加长征的英雄们学习什么? 不畏艰险、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六)我当评判员

某同学是这样描述长征的:

1933年10月,红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巧渡金沙江,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七)小结

(八)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让我们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实践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最后请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七律长征》。

(九)当堂达标

(十)作业: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写一篇以长征精神为题的小论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陵城区第五中学

下载《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八上历史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执教:梅琼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红军的书,不怕远征困难的书,其中包含了着名的中国工人和农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的故事历史,人们读后感觉到血脉涌流,由这些前辈勇敢和决心移动,感觉很多。 这......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四川省仪陇县新政初级中学 钱丽萍邮编:637600 (曾获四川省南充市说课一等奖)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不怕远......

    红军不怕远征难(大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历史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 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者]李淑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地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xxx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现在,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讲......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马岭中学 李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