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 张晓萍
2018年2月24日,有幸参加了陇西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中医药启蒙师资培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我想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这样的学习机会是很难得的,聆听了李俊宜、盛日、王生俊等专家精彩的授课、中医实用技术培训及操作演示,深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化长河中,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结晶,是东方医学文化的始祖。
首先,要重塑我们对祖国医学的认识
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这次培训,李院长一再强调要重建我们的中医思维。古语云,母不知医不为慈,子不知医不为孝。说明古人有一套中医的思维方式。我一直在想,没有西医出现的那些时光我们中国人拿什么自护自救自保,这次培训给了我答案。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陇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有着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陇西独特的气候为我们孕育的这些药物怎么用到我们生活之中,怎么才能让它为我们的健康服务,这次培训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使用的门。
其次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通过为期五天的培训,使我初步认识到人的一切疾病,都与生活习惯有关,大自然给我们的信息我们没有很好的利用。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界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现在时代有了变化。这个“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这个“湿”可能也有现在的办法,“火”有暖气等等,所以现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大家又要适当的劳作,虽然说“不妄作劳”但是要“作劳”,要有运动,这就要出汗,出汗以后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
生于居处:睡觉就是养命
居处对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居处的环境实际上就是风水。过去认为这个是迷信,这是绝对错误的,有没有风水?肯定有。我们上师范的时候就有一位地理老师给我们讲风水,我们还觉得与时代不符,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只要有中医就有风水,风水跟中医是一个道理,它们都讲五行。怎么进气,门窗的走向,纳什么气,就是阴阳,就是五行,没有丝毫迷信。人身是一个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环境,这个阴阳协不协调,五行相不相合,它会影响在这个环境里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所以睡眠几乎是养阳气的唯一方式,你说重不重要?也就是养命的唯一方式。所以这个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闲视之。一大法宝就是要早睡。为什么要早睡?居处是要“有时”,睡眠是要“有时”,为什么要有时?因为天地的阳气是在这个时候潜藏,人在这个时候也是需要藏的。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最好的藏的状态是什么呢?睡眠。在睡眠状态下就养精就蓄锐,阳气就获得很好的补给,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当我们走进和了解了祖国医学,走进和了解当地医药,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总之,在新时代,国家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通过短短五天的培训,粗浅的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体会到不仅要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更要牢记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为中华文化进校园作贡献。
第二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张家湾九年制学校
乔小东
2月24~28日,我参加了全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届师资培训会。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专家团队传授的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信息量大,使我们大开眼见,丰富了中医文化知识增强了我们今后在学校传播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并且,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中医药标本兼治,西医药标本不治,中医药是整体调理,西医是对抗性治疗,对症下药的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且有耐药性。
中医传统疗法中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些疗法,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相谐的高超疗法,却未得到应有的扶持与发扬光大。尽管解放后发掘不少宝贵的方药,如季德胜蛇药,但近来对民间中医药发掘工作重视不够,竟使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消失。这是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涵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这是中华民族无价的宝贵财富,未予应有的重视。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医自己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就具备双重内涵,一个就是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种哲学医学模式,它讲整体观,讲天人合一,讲阴阳,讲这个人要平和,阴阳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和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内稳定保持平和完全是异曲同工。这就是它的人文科学部分。
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学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经过无数医学家的努力,形成诸多学说。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中药性能学说、方剂学说和养生学说。这些学说环环相扣,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个庞大、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天佑中华有中医。中医学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经过无数医学家的努力,形成诸多学说。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中药性能学说、方剂学说和养生学说。这些学说环环相扣,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个庞大、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和”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和是生命赖以形成、存在、运动的基础,和是健康、快乐、智慧的最高境界。人居天地之间,天地人得其和,则风雨有节,寒暑适时,人之起居服食、视听言动、喜怒哀乐无所过,则心和而形和,形和而气和,气和而天地之和交应,此所以长生久视之道。为医者不仅要在诊断治疗上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本、调中致和,而且要在医患关系、同道关系上以和谐为目的,以诚信为原则,信和、谦和、温和是为医者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仁和精诚”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弘扬“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是北中医人的神圣使命。
中医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中医的“辨证”思想也影响到了许多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辨的民族,中医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重“谋略”,而西医和西方重技术。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医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中医的辨证与中华文化的讲究辨证均衡的长处是明显强于单纯的技术的。可以这样认为,几千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医就是凭着这种高超的智慧来救治苍生的。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道与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在这里,有古代仁人志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伟人生观,也有绵延五千年的“天人相应”的深邃哲学智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与天地共和,与四时同序;学会在身心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以心理和情志统帅身体四肢,以养生来强体;学会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健康成长,辩证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做到中正、中庸、中和。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这既是培养孩子们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工程和长远之策。
第三篇:陇西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 范文
陇西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训心得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教师
马国栋
陇西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期中医师资培训会于2018年2月24日至28日在陇西县思源学校报告厅进行,陇西县教育体育局以陇教体通字【2018】3号发文“关于春季开学初进行中医启蒙师资培训的通知”,可以看出这次活动的重要性,整个活动历时五天,通过专家培训,自己受益匪浅,有了如下心得:
一、本人认识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自己首先重建了中医思维,在专家老师的讲解下,自己知道了中国人的健康危机到底有多严重?慢病对于国人健康危机到底有多大,中国还有几个“好人”?‘看不清’的未来接班人等等问题。
二、通过培训,自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五行学说,阴阳五行与人体有一定的关系,人体经脉不可不通,尤其是任督二脉,经络有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总共有十二条经络,还知道了人体有365个穴位,头顶有百会、脚底有涌泉等穴,脊椎有24节等等。
三、通过继兴文化研究院李俊宜院长的讲解,自己认识到生命健康的主动权在自己!少得病的关键在顺应自然!不得大病的智慧关键在于“天人相应”!!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阴阳五行、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思维模式: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五行:木、火、土、金、水;藏象学说:五藏六腑;经络气血:十二经、奇经八脉、子午流注;整体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取象比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通过专家的讲解,让我了解了1000年前的中国,从
1、社会基本面
2、人文基本面
3、科技基本面
4、中华文化的基因链环
5、中华文化的教育核心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叫人由衷的赞叹我国的古代文明,赞叹古代圣人。知道中医上的代表医家有:针灸之祖——皇帝;脉学介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知道了中医实用技术,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尤其是陕西专家董慧莲讲的《中医文化源流》、《中医实用技术》深得学员称赞。专家盛日老师讲的《中华文化之大本与妙用》、《中医药文化如何进校园》十分生动,趣味性极强,叫人回味无穷。五、五天的培训中,王辉老师给我们教会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熟记了口诀: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
(二)左右开弓似射雕
(三)调理脾胃须单举
(四)五劳七伤往后瞧
(五)摇头摆尾去心火
(六)两手攀足固肾腰
(七)攒拳怒目增气力
(八)背后七颠诸病消。王老师在思源学校操场多次示范,学员们都全神贯注的听其教导,逐一动作的研磨苦学,理解《八段锦》的精髓,操场上,300多名学员无不被中华文化之神所吸引,那一刻,学员们都把自己变成了《八段锦》,跟《八段锦》融为了一起。就连我这个56岁的老头,也五体投地的跟王老师学会了《八段锦》,现在我每天早晨早起对照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八段锦》的音视频进行练习,自己的愿望是将来少感冒上几次就达到我的培训目标了,真的,这次《八段锦》的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使自己受益匪浅,在我的影响下,自己56岁的老伴也练起了《八段锦》。
六、在培训中,盛予老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领读、跟读,教我们学会了古人的吟诵方法——《中国传统读书法》,反复领读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药性歌括四百味》节选等等。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叫人对《黄帝内经》篇有了大体的了解,办事要符合天道,要遵守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将一事无成。
七、培训最后一天的下午首先给与会学员照集体相,接着进行了庄严的结业典礼,领导讲话后,介绍了与会专家,然后是男学员代表陈龙老师谈体会,接着是女学员代表谈体会。紧接着就开始了专家的义诊活动,这个活动把五天的培训推向了高潮,有三名专家,分三组进行,绝大多数是培训教师给自己进行诊断,也有县城及周边培训教师的家属来诊断疾病的。那天,我因脾胃不好参加了脾胃组的诊断,专家是甘肃大家中医门诊部81岁高龄的张老先生,写名排队后,就等待诊断,一等等了个下午6:30,后面还有好多人的没有看,太迟了,组织单位不能再让老专家看下去了,所以,就从下面抽出了三张处方空单,让老专家看完就休息,好险啊,我是被抽人员的最后一名。张老专家给我认真地把了脉,看了舌苔,询问了病症,接着开了药。照此方吃药后,我的病好了,现在人也精神了。
总之,五天的培训,在专家紧锣密鼓的讲解中,自己收获不小,首先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我们后人一定要将古人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我们作为教师,通过培训,提升了我们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力,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进程。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家庭,使之融入整个社会,从而推动全社会认识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为自己能成为陇西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期中医启蒙师资培训班的学员而感到荣幸,感谢主办单位陇西县教育体育局,甘肃继兴文化研究院。
2018年3月20日
第四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前景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学龄前儿童以兴趣吸引为主;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道德修养。
另外国务院印发了2016到2030年的一个中医药发展纲要,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在中医药方面已经在顶层设计上都给出了。所以我觉得重要的,应该给他们培养搭建平台。中医药这个进学校,然后中医手法养生保健我提倡它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只有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它才能彻底推广。
中医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奋进,振兴中医、强我中华!
为培育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旅游并将其融入到世界医疗健康旅游大潮中,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关注健康旅游公众平台,告诉你中医药健康旅游5000亿大蛋糕怎么吃?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标准起草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规划评审专家赵立冬带领专家团队正在全国巡讲“中医药健康服务+旅游”。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简介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强调整体性设计,以地方教材建设为核心,针对项目式
学习手册、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旅行、师生健康沙龙、中医药校园工作坊、中医经络体
操、专家讲坛在内的6个版块进行系统性设计,组成一套完整的“6-1”体系。
项目旨在将中医药文化的并证思维方法引入教育,找病灶、探病源,改变现行教育
体制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中植入”慢功夫”、“系统化”、“辩
证性”等观念,引导育者放慢脚步,帮助学生全面、平衡的发展。将中医药文化带入
校园,既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在校园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会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养生保健手法进校园”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能普及中医药知识,助力青少年的健康人生,而且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在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式的实施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和体验性。基于共同的认识,与会代表发出了“中医药文化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倡议
我们国家现在中医药法已经立(法)了,2017年7月1日就要施行了。另外国务院(去年底)印发了2016到2030年的一个中医药发展纲要,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在中医药方面已经在顶层设计上都给出了。所以我觉得重要的,应该给他们培养搭建平台。中医药这个进学校,然后中医手法养生保健我提倡它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只有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它才能彻底推广。
我们医生和教师‘分家’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难度。” 屠志涛说,目前北京正在探索组建一支队伍、探索一个模式、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个机制 中医药文化如何进校园?
刘彭芝认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为什么敢于把推拿手法引进校园?”刘彭芝说,“有人一听见‘推拿’就和按摩联系起来,就想起一些不好的做法。其实,推拿手法和技术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挖掘和推广。”
刘彭芝说,中医养生保健手法是中医的精华,是一种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于每一个人,既可保健强身,也可以防病治病。对于青少年常见的颈椎病、脊柱侧弯、失眠、假性近视等,疗效明显。中医保健讲究生活规律,注重调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大有裨益。如果掌握相关保健知识,可以帮学生们缓解疲劳,保证充沛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在教材课本中引入各类保健操,学生就能有更强健的身体,学生们学会后,既能自助,也能助人,融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把知识传递回家,就有一个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就能成就健康中国。
刘彭芝说,自己推荐中医养生保健手法,也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我并不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学针灸、拔罐,也不是什么都可以进校园。校长和主管领导、校医、教学老师,都要把关,什么样的能进,什么样的不能进。否则,初学者不知深浅,就有可能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王国强认为,中小学推广中医药文化,不是培养小郎中,而是普及健康养生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不仅是教授中医药知识,更是教学生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帮学生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少一些理论传授,多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王国强建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区分对象,精心设计具体内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不同教学内容。比如,学龄前儿童主要是普及知识;小学阶段侧重接触体验,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意识,比如种植中草药等。中学就需要更多的探索思考,比如讲座、社团、实践等。可以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让进校园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比如从中医药标本、推拿术等切入,也可以组织一些《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的知识大赛。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建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让学生们掌握中医精髓的哲学思维,认真研究并精心设计,将中医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能力。
第五篇:杜小兵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体会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 杜小兵
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能播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还能增强孩子的健康意识,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通过接触中医文化知识,让每一个孩子从小明白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从小懂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使全民身体素质从小就强壮起来。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国土上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和医疗形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就是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吸收中西医之精华,丰富和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服务水平。为此陇西县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培训,耹听了继兴文化研究院继兴岐黄上医健康管理中心李俊宜重建中医思维 汲取生命健康智慧,感受颇多,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一、天人相应的中医文化大智慧
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重建中华文化智慧思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
二、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
整体观 阴阳五行 中庸之道 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思维模式
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行:木、火、土、金、水
藏象学说:五藏六腑 经络气血:十二经、奇经八脉,子午流注 整体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取象比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的源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
阴阳互根: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阴阳转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 五、五行学说——中国文化的基础
六、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七、藏象学说——中医对人体生命生理的深刻认识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思维的核心思想
藏:一为臓(脏器),二为藏(收藏)象:一为臓腑形象
二为生理病理表象
三为对应自然界之应象
四为体现出的精神情志之变象。
经络气血——决定生老病死的无形力量
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黄帝内经·灵枢》
经络气血——决定生老病死的无形力量
八、整体观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 九、五运六气——天地变化之规律、医门之玄机
•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圣先贤总结出的宇宙天体运行、气候变化、地理物候变化规律与人类生理疾病、疫病发生关系的智慧结晶。
• 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是指在形成气候变化的地面五方五位的因素。
• 六气:风、热、火、湿、燥、寒。是指形成气候变化的空间大气环流因素。
十、重大的疫病发生背后究竟有什么规律?——以SARS为例 大的疫病发生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为什么是2003年春爆发SARS?
《素问遗篇·本病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
十一、中国还有几个“好人”?
全国心脑血管病患者2.3亿人,脑卒中患者600多万,心肌梗塞患者296万
每年新增癌症病例350万人,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患者1,4亿人,乙肝患者1,2亿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2000万,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艾滋病患者100万人,抑郁病患者5700万人,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碰撞,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应该改变观点不能轻视中医,从中医的角度学习疾病的治疗。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哲学思想,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有句话叫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为同一个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开不同的药有一个解释,因为不同的大夫他看问题的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橫看成岭侧成峰,互相标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你认为从本治,本治好则标就去了,而他则认为先治标,标去以后再固本。
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经历、性格等都会使他偏好于某种药,就是说对同一种病不同的大夫会用不同的药,比如说有的人爱用桂、麻之类的解表药,而有的人却爱用其他的发汗药,再比如说中医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医也可以治病的,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那么怎样学习中医呢?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身的身体,从而让我们去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症候所束缚,治病必求于本,培养了这种思维,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不仅仅是学习中医,学习养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会变得轻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培训活动,让我们深入到实践中汲取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