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尽管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但学校领导、教 师的观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正在广为传播,作为学校 的一线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充分挖掘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 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 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 性。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课程改革是全 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 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 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学校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学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我们去 县一完小听课学习,大家坐在一起探讨、研究。通过这种途径,可以 加快我们课改实验的步伐。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 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 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 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程改革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 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 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支持,所以我们要 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 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 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
第二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习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平,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老师渊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我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逐渐体会到了为人师者的真正价值所在。下面是我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学习交流,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
一、要有崇高的理想,以仰望星空的心境去化解职业的倦怠,看淡社会的种种不公,淡泊名利,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念。
二、要有好的师德,即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无私的奉献去感召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三、要有好的技能,即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及一定的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用渊博的学识去培养学生,不断的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四、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先,去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励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和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一贯坚守“低调做人,高效做事”的原则,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之中------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
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是在新世纪,全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为使音乐教育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音乐课改的教学实验,在这次课改中我不断地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探索课改的新路子,更新教育观念,积累教学经验,为的是在教学中能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新教材。经过了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有很多的感想,现总结如下: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往的教材,往往对教师的“教”考虑较多,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发展。在教学上,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如学生学敲碰玲和响板时,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先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最后告诉学生这叫什么乐器。而我是以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乐器,然后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让它们发出美妙的声音呢?”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很想亲自敲一敲,于是他们发挥想像能力,自己动了起来,学生使用碰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拿起绳子抖动碰铃;有的用铅笔敲击碰铃;有的把碰铃的绳子绕在自己的手指上,然后摇动手指让两个碰铃在一起。最后我让学生给这些乐器起个名字,同学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把碰铃叫做“叮档铃”、“铁腕铃”、“碰碰响”等,把响板叫做“鸭子嘴”、“开口板”、“合响板”等。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自己动手让这些打击乐器的声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音乐教学上,必须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实践和创造是发挥学生动手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一年级学生在听辨声音的长短时,我先让学生看图念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羊小羊,咩—咩—。在念儿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儿童节奏用乐器和动作来表现。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乐器声音进一步辨声音的不同长短,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体验到的长短声音,让他们创造记号来画出儿歌中的节奏。接着就学生们创造的“乐谱”,让大家进行评论。哪一种节奏乐谱最容易看得懂,然后用这些符号选作节奏乐器进行即兴演奏。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体会,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然而还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认真探索实践,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又通过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3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平时的教学实验,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受教材的限制,而是以教材为平台有效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对于数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必须得到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是一个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
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4
七月酷暑,挡不住我们的学习热情,刚刚放假,我们便利用假期参加了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学习,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5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
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听取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参加“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培训”浅谈心得体会,并将所得运用于平常教学中,以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关键词:思维;观念;创新模式
本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四川省教厅在省教育宾馆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
培训会上,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军伟作了《新一轮教学改革解读专题报告》,教育部20xx年“中等职业学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联络员韦晓阳教授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xx年修订)概要》作了说明,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主编文春帆教授对新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作了说明,厦门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陈振源以“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
电类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题目对新一轮教学大纲制订的背景、基本情况、特点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培训会后,省教厅还组织我们前往双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省级重点、成都市电类实训基地)进行了观摩、交流。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心里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感觉到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走出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下面我就将这次培训做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恳请指教。
一、打开思维,注入活力,提升信心
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我的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对社会、对家长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小了,全靠政府补贴来维持,职业学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这次新一轮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专家对《大纲》的剖析和解读,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得职业资格为标志、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二、改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模式“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其次,学校应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到实处,千万不能让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三、“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本次课程改革培训会上专家和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
“就业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本。新大纲的制订和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它们进行的。近年来,生源质量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学生要把教材讲浅讲懂实不容易。所以,新课改对教材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降低了教学难度和要求;大幅度地删减了繁琐性理论知识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和教学模式(多媒体、资源库、学科网站、仿真技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做中学、做中教”的全新职业教学特色。
四、抓好课堂教学,促进课改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明白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综合性的,它具有两种教育功能:一是高中学历(转岗时很重要、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二是职业技能。“职业培训”是单一的纯粹的技能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同时,我还明白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需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而是应该教会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怎么用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为我们今后的课堂上到底要讲些什么理清了思路。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我的确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新课程改革虽然教学难度降低了,但是,实践技能方面加强了,需要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多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知识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技术、学科网站等信息技术。最后,还有两点疑惑希望能得到解答:一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才算合格?如何评价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如何才能缩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差距?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7
20xx年的暑假是一个忙碌的假期,同时也是一个收获很大的假期。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的培训,5天的时间里我听了很多专家关于新课程的讲座;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又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集中进行学习新课程的培训,通过看视频、阅读电子文本、发表评论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的培训落到了实处。在学校培训的**子里,学校通过记考勤、不定时地抽查各培训班等形式来监督老师们的培训,可谓是用心良苦。尽管有些累,网络还有些不顺畅,每天还要按时到学校进行观看视频。但是,累并快乐着。因为,我们通过学习来近距离的接触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并对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充满着信心。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首先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欢喜。作为一线的老师,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高中这一块在很多地方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在新疆这么偏远的地方。学生和老师仍以高考为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整天呆在“题海”里,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与外界事物接触地很少。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尽管我们想改变这些弊端,但大的高考形式使得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课程改革使得我的眼前一亮,特别是选修课的开设,使得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会再面对那种“喊破喉咙没有几个人听”的尴尬而无奈的局面。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的选择能力,也会锻炼学生在总结以及写作等很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很多以前想要了解但没有了解的知识。他们不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比起以前的“要我学”,“我要学”似乎更具有人性化,似乎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同时老师也不用整天在学生后面说诸如“要努力学习,否则就考不上大学”之类的话语。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解放。在解放的情况下,在学生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学得很多知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我为此感到高兴,为我们的学生,也为我们的老师感到高兴。
当然,新课程改革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让我高兴得事情,包括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真是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8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回顾十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我认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就谈谈课改十年来我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与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9
在课改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始终以县优质幼儿园的标准严格对照,认真整改,能按照县幼儿教学工作要求进行研究,坚决杜绝小学化教学。能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尊重信任的团队精神、营造充满爱心的校园气氛、构建全面开放的园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注重学前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着眼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促进全体幼儿身心的发展。办园水平迅速提高,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锻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研人才,得到了我镇社会各界,家长同行的赞许和认可。现将一年来我园的课改工作做具体的评析和认真的反思。
(一)初显成效 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园的课改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个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是开好了局,起好了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呈现出新的生态。在课改的初期,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着眼点和突破口,重视理论学习,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园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幼儿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易否定幼儿的各种奇思怪想,积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于别人的见解,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幼儿成长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因学定教”、“有效教学”、“促进幼儿学习”成为教学新概念;“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成为教师新词汇;“走下讲台,到幼儿中间去”、“蹲下来和幼儿对话”成为活动新景观;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新方式,师幼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园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
(二)感受与体会 回顾一年多的课改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经验的体会,也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更是今后工作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我园课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它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园教育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机遇和挑战,我园确立“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抓课改的态度,确立了“说好不回头”的信心,决心把课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决心,我园课改工作才能做到“不等不靠、抓紧抓早”,才能做到构思宏远、谋划细致,才能做到感召全园教育工作者奋发努力,才能使我园课改工作克服园小、起点低,地处边远的劣势,真正开拓创新,勇辟蹊径、盘活资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近一年来,我们正是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用大力气抓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讨、交流,抓教师的反思和论文写作,从而达到教师素质明显提高,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课改热情高涨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学习同幼儿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因此,我园创设了多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整合多方资源、拓宽教育途经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幼儿园要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丰厚的优势,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拓展个性化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4、加强课程研究,精选教育内容,多元的整合为课改插上双翼。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研究。强化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意识,创设积极有效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给予幼儿自主探索、表现表达的机会,加快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进程,保证每个孩子在园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的教育行为,推动幼儿的学习。加强对主题课程的研究。强化整体意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对主题目标进行再定位,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再整合,力求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主题活动应体现自主探究,以环境为依托,让幼儿亲历过程,体验乐趣,教师要重视观察,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或生成课程。
(三)问题与差距新课程、新教材、新活动,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一年多来,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园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办园条件方面,我们除了加快新园的建设步伐外,环境、设备进一步扩充,争当一流水平。
2、在幼儿园管理方面,继续以科研带动教研,请专家亲临指导,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进行汇编。
3、在课程改革方面,要继续不断研究、多出成果,在幼儿发展方面,借助课改力量,争取达到最佳效果。
4、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对课改普遍有积极正确的态度,但有些老师还没有充分认识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能正确区分课改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四)今后工作思路针对我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促进教师与课改一同发展。要对准“教学改变”、“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等几个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新课程课题研究。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做到边教学、边反思、边研究。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向和主题,进一步明确课题组内工作目标和分工,还要经常组织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以课题研究深化、带动课改实验,使课改实验在各项课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园工作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幼儿园要从园情、教情、学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一方面,要把幼儿园管理从“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逐步转变到“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上来,要不断摸索符合各校实际、富于幼儿园个性的管理模式和幼儿园文化,使幼儿园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幼儿园人、事、物、时各要素的关系,充分发掘幼儿园已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3、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改工作是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把握当前,更要着眼于发展,积极主动地把课改理念渗透到各方面工作中,系统地改进各方面工作。从纵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课改工作的重点,做到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以主要矛盾地解决带动整体工作的发展。课改的深化与推进,要求我们加强反思,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实现课改的有效推进,实现我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呼唤行动者。实验新课程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0
日前,南茂中心小学全体小学教师在学校进行了集中教研活动。全体教师听取了著名教育家王二虎的教研经验介绍。王校长丰富多彩、深入扎实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教研和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展开。最后,总结了三点经验:
1.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以适应课程改革。
2.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他们应该是领导者,而不是课堂上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改变。学习的方式是什么?学习风格不是指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势。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在把握教材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精心备课,可以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案。
2.营造自主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力是教不来的。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要真正鼓励学生发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情景,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和尝试。
3.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创新,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中。
4.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创新。活动是学生学习乃至培养创新意识最根本的途径。我们大胆让学生动手、说话、动脑。按照“思维始于行动”的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有的采用了小组合作,最终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5.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教师、教室和书本基本上是当前教学的中心,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他们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学内容难度大、过多,学生更注重书本知识,对情感、态度关注较少;
(2)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教师会不自觉地把每一个要教的内容分成非常细的部分。这对学生思考和发展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可以采用“大步走”的提问方式,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探索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③有时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流于形式。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有些讨论时间不到2分钟,所以学生们都在喋喋不休,没有人能听清楚。课堂讨论效果有限。
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老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规规矩矩、死气沉沉,而是希望课堂回归生活、回归活力。所以我们要努力改变我们的老师,积极探索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我们的课堂,让所有的老师都努力!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1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波地活动地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再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或做学习的最佳效果。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传统的教学观师生随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习小组车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就能从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也就是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使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的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文化,呵护学生的理想精神,让学生争辩,让学生质疑,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学生知道我们未必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是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2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 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 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
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 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 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
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3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听了圭峰和福建大田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在网上还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4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进取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进取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十分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能够有不一样的教法,但不管怎样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供给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进取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能够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经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本事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齐完成任务,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团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终各小组再把自我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构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到达了很强的视觉效果。
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齐讨论,教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团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我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我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善。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料,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能够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能够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教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
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齐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能够是课前的,也能够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能够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我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本事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5
听了这么优秀的课、收获很多。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第三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07数11程曙雷07211056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二: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
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
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
二、课改中的三个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
代发展的需求。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
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三、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翱翔。
第四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海南华侨中学 符清杰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并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实质,更无法在课改过程中去实践它,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也妨碍了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认清形势,赶上时代的步伐,以“与时俱进”的心态,采取积极措施,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课改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课改是“作秀”,是“赶时髦”
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体现在讲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研究性活动中,是为教学研究需要而“作秀”,是赶课程改革大潮的时髦,是错误的。因为课程改革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掘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它应该存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秀”。同时,它也是平实的,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也不应该是“赶时髦”。如果把课改看作是“作秀”和“赶时髦”,那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所看到的诸如名师的课堂实录、优秀的教学设计等成果都是“秀”出来的,但我们并不能反过来推断课改是为教学研究“作秀”。
误区之二:“穿新鞋走旧路”
课改大潮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在课改的冲击下,许多教师奋勇搏击,争做弄潮儿,涌现出了许多的名家大师,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师将课改看作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全抛弃了新的教育理念,只是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客气地说,这是穿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双“新鞋”,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旧路”。我们必须承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了操作多媒体的“导演”作用,而让学生“进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只不过是在应接不暇、眼花潦乱的多种媒体变换使用中,让学生看到了其实应该是显而易见却非要搞得复杂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表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感官,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课程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
误区之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落后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改革先锋认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过了时,是陈旧的,落后的,应该抛弃,这也是错误的认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包
含着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陶行知的“知行统一”论、传统的讲授法等。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不无冲突,而且在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极力批判,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错误的。总之,我们对课程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走出“误区”,抓住课改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二、锐意进取,应对挑战
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严峻挑战。那么,面对课改洪流,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与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
第一: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但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教学必须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念。
第二: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此次课改的中心就是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建立起立体的目标框架: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交流、分享、相互激励与碰撞中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知识,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引导,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走向,促使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第三:注重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在知识内容、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弹性,为教师发挥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理解与把握课标带来了困难,所以正确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次,教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应从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因为教材是教材编写人员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制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能动性的二次加工。
以上这些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变革,都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体会、反思、总结、修正、充实、完善。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应该重新学习课程理论、学习教学策略、学习教材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
(二)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新课程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课程改革难度确实很大,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课改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携手进步,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一齐提高。
(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投身课改。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谁的认识就深,转变就快,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只有靠我们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进步更快。因此,我们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学习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诚然,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投身改革,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就会在课改的蓝天下自由遨翔.
第五篇: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课改要求我们调整和改变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
当前,早期教育、脑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如何吸纳和反映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如何在借鉴外来课程思想、理论时不失却自己,确立与保持独立的课程发展意识,如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世纪的到来,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深入改革,同样也急切地呼唤着我们学前教育课程和教材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富有实效和人性。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差异性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还只是单一的整班集体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提供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来适应差异性教学。
尽管老师们创设了很多个体化活动环境,如区角活动、区域活动……但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把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幼儿游戏或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只是集体教学的预备或延伸。如:备课中的准备,仅仅是为集体教学预备的,不把它看作是教学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师对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作用的认可度与集体教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要突现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这一精神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有很大的改变,要从集体教学为主的形式,转变成为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和集体教学并驾齐驱。
我们要充分认可:每一种形式都是教学的主要形式。都有特定的、显著的、相互之间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各异的。
在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强调儿童主体地位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或回避教师的主体地位,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式主体。
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因此,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与难点,“指南”明确提出:“要把握好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教会幼儿动脑筋,敢于表现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从小养成幼儿自己学习,动手创造的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为幼儿今后学习任何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相信幼儿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努力为其创设一个适应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经常采用这样的双边活动教学形式,他们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学习主动积极,创造独特性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创造往往超过了教师的估计,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情感不断增强,在这种探索和创造活动中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便于教师发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问题,或有很多两难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很多问题也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