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

时间:2019-05-12 14:0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

第一篇: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构造2》 论文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 号:联系电话:

结课论文

严寒地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因素研究

刘圆圆 林 炯

建筑学11-2班

120103711064 *** 2015年5月

严寒地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因素研究

林炯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114001)

摘 要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固有的特点及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人在生理、心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和需求。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分析了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的影响。〔关键词〕 地下公共空间;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443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发展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地下空间与土地矿产资源一样,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已成为各大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地下空间环境单一,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形成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不相同。针对目前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设计良好的地下公共空间 环境尤为重要。

本文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等因素,全面分析地下空间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以便提高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水平。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概念

2.1概念: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包括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教室,地下体育场,地下医院,地下实验室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以及由以上集中功能组合成的地下综合体,更广义的概念还包括地下交通盒地下人防空间。

2.2分类: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所必备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类型;

(1)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公共空间:此类设施一般包括地下商场,地下餐厅(饮食店),地下旅社等。地下商业服务设施中最典型的是地下商业街。严寒地区的地下商业街占地下空间开发量最,经济效益也很高。(2)地下办公设施:办公需要安静和安全感,正吻合了地下空间的特性。因此,地下办公设施也是比较常见的地下公共设施之一。城市很多高层,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地下部分,也往往被作为地面办公功能的延伸,用于办公功能。(3)地下文化设施:地下文化设施主要指建于地下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此类文化设施一般都有需要安静,利用人工照明等特点(4)地下体育设施:地下科教设施是指建于地下的各类体育场馆,游泳池,体育训练基地等,尤其以前两者为主。(5)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娱乐设施主要指建设于地下的影剧院,音乐厅,舞厅,俱乐部,游乐场一集其它各类娱乐活动中心。(6)地下科教设施:地下科技设施是指建于地下的各类高教院校和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机构等。(7)地下医疗卫生设施:地下医疗卫生设施指建设于地下的各种医疗,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8)地下文物古迹类公共设施:地下文物古迹公共设施指地下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9)地下其他公共设施:地下其他公共设施如地下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场所等。2.3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

(1)可为人类的生存开拓广阔的空间: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具有很大潜力的自然资源。有人估算,即使只开发相当于城市总容积一半的地下空间,就等于全部城市地面建筑的容积。(2)具有良好的抗灾和防护性能:地下建筑处于一定厚度的土岩层覆盖之下,可免遭包括核武器在内的空袭,炮轰货爆破等破坏,同时也能较有效地抵抗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岩土的这种特性致使地下建筑周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场,对要求恒温,恒湿,超净的生产或生活用建筑非常适宜。尤其对低温货高温状态下贮存物资,效果更为显著。(4)施工条件较复杂,造价较高:城市地下工程往往是在大城市形成后兴建的,而且要与地面已有的建筑,交通设施等配合与衔接,一般讲,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较复杂,工期较长,工程造价较高。据近几年国内外建设成的地下铁道不完全统计,每千米含车站及设备等,造价约3-5亿人民币,国内有的地方还更高一些。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洞“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空间,其内部空间的特点是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在人的生活需要中,首先应当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其次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是指思想状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等等。这些心理上的要求所需要的空间就是心理空间。

地下建筑心理空间既有实际作用,又有心理作用。一方面它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在地下空间内常有压抑感,良好的心理空间能够改变人的观感,从而帮助克服这种负面心理感受。

众所周知,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的联系只能借助有限的洞口,人在地下活动时,往往因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问题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地下空间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3.1地下建筑的空间特点

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表之下,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

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中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没有鸟语花香,无自然的风感,会使人们产生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产生。

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潜意识中对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感,联想到阴曹地府、闭塞的坟墓、坍塌与骚乱、潮湿与不舒适等,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

人们身在地下,担心水灾、火灾、断电、窒息、骚乱等灾难降临,时时有种恐惧心理。

由于习惯上的偏见,一想到无窗的地下生活,就存在一种否定的印象,总要联想到穴居社会与原始的文化,总容易把地下居住与贫困、地位低下以及临时避难所相联系。地下空间是封闭的,因此其扩建和改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地下公共空间环境分析

与地面隔绝给地下空间带来了优点,也有一些弊端。分析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主要用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4.1生理因素

(1)天然光线不足

照明是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要生理标准。

人体对包含外界可见光及非可见光成分在内的某些光线能直接有所反应。光的强度和光线成分对动物的再生作用,活动,体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光还能诱发出神经激素,影响新城代谢。而地下建筑物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天然光线严重不足,因此采光大部分需要依赖人工光源照明,在这种情况下采光就成为设计地下公共空间时应考虑到的重要生理指标。

(2)新鲜空气不足和室内空气污染

为了防止地下公共空间中污浊空气的积累,并且把地下公共空间中多余的热量排除,需要进行适当的通风。

(3)湿度大

在每年的雨季,如果通风除湿措施不力或设置不当,地下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非正常噪音

过强或过弱的噪声都容易使人感到心情烦躁,精神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4.2心理因素

(1)地下空间对人们的正面心理影响

通过与地面环境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两点地下空间带给人们的积极心理作用。a. 满足探奇的心理体验: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和信息交流手段的加强,人们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周围越来越多的是人们所熟识的东西,很难发现令人惊奇的体验;而地下空间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让人们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可以满足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利器“的探奇心理,例如在一些开发相对完善的城市地下街,人们逛街的兴致明显高于地面商业街。

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同样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似乎要求人们成为这个社会高速运转的一个零件,越加程式化的生活让人们变得厌烦和迟钝。而人之作为个体的人,人格上的独立是必需的。在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地面公共空间的完全开放往往让人更加无所适从。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不同的是,前者提供了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在地下街,人们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逛街和购物建立在“这是不同地方,应当不同体验“的认知上。因此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和肯定。b.

(2)地下空间对人们的负面心理影响

a. 物理环境改变造成的不安全感:人毕竟不是穴居动物长久以来对于地表环境的适应已经成了依赖,人们习惯冬冷夏热,在这里地下空间所具有的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性等诸多优势正成为人们心理上的羁绊,首先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缺乏对环境的认同感: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公众的“从众心理“正是社会性的体现。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总是希望尽快地被环境所接受;同时公众总是期待着设计者创造出易于产生认同感的环境。但是人脑中一些偏见不同程度阻碍了认同感的产生。当然,地下环境接触多了以后,自然会产生新的认同因素。b.

4.3人的需求

(1)天然光线引入 为地下公共空间引入天然光线对于改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具有多方面作用。这既满足了照度要求并且节约采光能源,还满足了人们感受阳光,感知昼夜交替,阴晴变化,季节交替等自然信息的心理需求,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中,天然光线的采用可以使空间更加开敞,从而减少地下空间封闭,压抑,单调,方向不明,与世隔绝等不良心理感受的负面影响。此外天然光线对人体健康也十分重要。

(2)空间舒适性的营造

指适合于人在其中活动的舒适的环境氛围,因为地下与人熟悉的地面空间环境有很大差异,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

热湿环境控制:温度一般问题不大,湿度需要做好防潮防水问题。听觉环境控制:保证一定的传递清晰度。嗅觉环境控制

空气质量的控制:排除地下公共空间中所产生的污染,解决室内新鲜空气的问题。

(3)空间方向性的明确

在地下空间中,整体的体量和形态是不可见的,缺乏参考信息,容易失去方向感,容易产生焦虑,因此需要明确的空间指示来引导人。

(4)合适的比例和尺度

对空间大小的唯一标准是人,所以合适的尺度是空间感受的重要指标。

(5)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在满足一定生理心理要求后,人们还有对艺术,对美的更高追求。结束语

总之,随着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大提高,而深入探讨其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对其的感受和需求。是进一步发展地下公共空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冠男.寒地城市地下节点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硕士论文D].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3 [2] 李梁.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索[硕士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第二篇:长寒地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关键词:寒地;友好交往;住区;公共空间

一、引言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三、问题研究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某些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寒冬季节。2.空间可使用时间短。地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受到季节及时间影响较大,而由于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空间环境设计的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没有创造出方便、温暖的交往场所,使住区公共空间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属性。3.地域文化的缺稀。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不考虑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千城一面”的公共空间,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4.住区舒适度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活动类型的缺乏,导致冬季住区公共空间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无人问津的惨状。住区内部陈设简单的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对于寒冷气候的冬季,也只是住区环境中冰冷的摆设,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住户的需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住区冬季公共空间的适宜场所。

四、冬季又好理念的住区公共空间

对于寒地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着重寒地气候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一方面改善住区公共环境能抵御寒风的气候,创造出适合居民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冬季气候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创造出适合寒地气候的住区公共空间。1.增加文化活动。在冬季,居民除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如上班、买菜等,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为住区室外环境是寒冷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舒适的室外空间,因而要想吸引居民冬季在室外环境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通过改善住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防风、防寒的热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促进里邻里交往,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住区充满生机。2.优化气候环境。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改善冬季寒冷气候因素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影响,提高住区整体热舒适度的微气候,减少冷风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随着冬季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其铺装、材质、设施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并合理的种植枝叶茂密的高大常绿乔木和低矮灌木,可以抵挡冬季冷风的侵入,优化住区内的气候环境。3.营造人文环境。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重要的交流纽带与生活润滑剂,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代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气息,在寒地这一点更为重要。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寒地气候的住区冬季友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对于长春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阶段性的调研成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够将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实际建设,将长春市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舒适宜人。

五、结语

针对寒地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必要性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得在这里进行必要性活动的人们通过空间的优化来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当人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为下次进行愉悦的必要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周而复始,我们相信这里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会转化为社会性活动的空间,为在冬季的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友好交往的公共空间提供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与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5.

第三篇: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气候防护策略———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1建立封闭式空中步道系统,强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受季节影响,往往出现夏季热闹繁华,冬季冷淡萧条的现象。如果能通过封闭式空中步道将建筑连接起来[2],使室内空间得以延续扩展,将有效地抵御严寒、保证冬季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进而提高寒地城市的冬季活力。空中步道应多样化、景观化、透明化,使之成为寒地城市特别的景观,满足“人看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自由的步行路线选择。美国寒地城市明尼阿波利斯采用玻璃封闭的过街天桥将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公共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中步行生活系统。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离,而且为漫长严寒的冬季提供了气候防护,为市民的冬季生活提供了方便,增添了乐趣。

2建立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强调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的融合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指上方覆盖玻璃顶或塑料薄膜的商业街和公共活动中心。这种形式可以为寒地城市的人们提供气候防护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景观效果和视觉享受,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满足人与自然接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德文花园为寒地城市半室内公共空间的典范。它完全封闭在温暖的室内化空间中,内部布置丰富的热带植物、景观小品和休息设施,周围环绕商店、餐馆和写字楼等,使严寒冬季里的人们在街头行走和购物成为一种享受。

3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拓展公共活动范围,降低能耗

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受冬季气候影响较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大大节省寒地城市的冬季能源消耗。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加拿大北部城市蒙特利尔冬季高寒漫长,居民地面出行困难。针对这种气候特点,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

文化构建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

气候是寒地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反之也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寒地城市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吸引力的冬季节庆活动,如冰雪节、冬泳大赛、雪上汽车拉力赛等。同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节庆活动的载体,吸引市民及游客的参与体验,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哈尔滨设立国际冰雪节,汇集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饮食、冰雪运动、冰雪婚礼等,以太阳岛、松花江、兆麟公园、中央大街等为空间载体,冰雪节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冬季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度假,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心理引导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公共空间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顺应气候特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如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利用植物或建筑屏蔽寒风以改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设计语言、材料选择、植物趣味、建筑色彩、照明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弱化人们对寒冷气候的畏惧感,提高寒地居民冬季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诱导人们接触和交往,进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顺应气候、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气候防护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的文化构建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对使用公共空间的心理引导策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喝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四篇:浅析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感受

建筑空间艺术心理(2010-07-02 19:12:05)转载 标签: 宗教 空间艺术 虚空间 罗马万神庙 心理感受 房产

分类: 设计元素

摘要:建筑形体的产生和存在诠释着室内外空间。然而,室内外空间又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把握建筑空间的同时,融合着自身的各种空间心理需求:美与丑的形态、狭隘与豁达的对比、安全与暴露的挣扎、隐私与开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负载着丰富的内涵:艺术感、时空感、心理意识感知。

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艺术艺术心理

一、空间

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是造型艺术。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因其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亦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和心理感觉中。这些意识感知的空间,其性质是不同的,可依次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运动空间及心理空间。而 “艺术”一词指审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础上的精神心理的审美需要,当然包括各种审美的形式:优美的、悲伤的、和谐的。那么,在营造生活空间的同时观注这些审美心理,营造各式各样的精神氛围,即空间艺术,这样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空间。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也通称美术。所谓这些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最终根据人的心理感受被区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或者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等类型。因而,建筑艺术这种最狭义的空间种类是为满足人类各种生理心理的需求而营造的空间典型代表。建筑可以在现实中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来驾驭人的心理。与此同时,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要也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室内外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建筑艺术的审美都是在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居住建筑的空间满足安全、温暖的心理需求;宗教空间满足心灵祈祷、净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需求等。

二、空间的类型

依据建筑形体的不同造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封闭的私密空间;开敞、半开敞的共享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实体围护起来的领域;在听觉、视觉上都有很强隔离性的封闭空间;没有确定的围合界面,或者是围合实体的限定较小,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性很大的开敞空间等。另外,从心理感受上来划分,也可以分成绝对分隔的实空间和无明确界限的虚空间,或者不定空间在空间世界里,让人感觉界限分明的场,即实空间,界限不是很明确的空间就是虚空间,也叫心理空间。

三、空间心理

诸多空间类型存在的条件或者前提,也就是建筑空间种类产生的依据问题,亦是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问题。实空间的特点是稳定感、安全感和封闭感。它是有限的、私密的,符合内向的、拒绝的心理性格,具有极强的领域感。虚空间其实就是人的心理空间,因此它是不稳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极大的联想和发挥。

四、空间心理与生理

空间的心理感受与人体生理尺度和建筑形体的尺度密切相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许多空间的划分都是由这两者的关系来决定的,诸如:亲密空间、适宜空间、公共空间。各种类型空间正是为符合这些心理审美需要而产生。当空间尺度在适宜范围以内,为亲密空间。这种空间里人的心理排斥感最为强烈。当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距离小于1米的时候,就是侵犯了他人的亲密空间。除非是较为熟悉或者有关联的人,否则就会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例如:当一个人占据椅子的一端时,陌生人就自然而然占据另一端。

当空间既不狭小,又不超大,空间的虚实恰恰与人体的行为尺度相符合时,人在心理上感到较为舒适。例如,居住的住宅空间尺度的设计,让人既感到安全,又不觉得压抑。在封闭的实空间内,当室内的虚实空间对比悬殊时,人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神秘感或崇拜感。

五、空间心理体验

依据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这些心理感受和反应,创造或者设计出符合各种心理需求的适宜空间也就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这种艺术一直伴随着各种建筑空间类型的存在,很好地阐释了人们对空间艺术与心理艺术关系的把握。

在个人空间中,别墅以及度假村的产生,就是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群需求休闲、静谧的心理而产生的。赖特的杰作考夫曼住宅故意把空间意识虚化,从而将自然和室内联系起来。还有密斯的玻璃住宅,都是强化空间的虚无,弱化空间的实在性,从而更深一层地延伸了空间的维度:将时间引入空间中来,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有机性。

古文明时期的人类就十分注重空间对人心理的把握,这尤其体现在宗教建筑空间里。古希腊的建筑就是绝妙地适应了人体的尺度,因此使人感到具有宁静的美感。古罗马建筑发展了室内空间,虽然相邻的各空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个空间都使用了对称的几何化构图,强化了中心感。然而,在宗教建筑中,经常采用超出人的尺度塑造出强大的室内空间,借以体现宗教的力量和权威。罗马万神庙直径43米的穹顶坐落在厚达6米的水泥实墙上,在以后的一千五百多年里保持着世界纪录。圣索菲亚教堂的中央穹顶的直径只有32米多,但却高达55米。它在四周的半圆顶和柱墩的拱卫下,创造了比罗马万神庙更为宏伟、宽阔、亮丽的空间。这是个体现着复杂的穹顶组合的巨大空间。信徒们在这样的空间里祈祷,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因而产生对上帝的景仰和敬畏。当人们穿过前廊和教堂大厅之间的门时,它的内部空间就突兀地、极富戏剧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显现了它全部的神秘感,人们的眼睛随着拱券和拱顶的引导一直望到高远的圆顶之巅,这是令人目眩神迷和灵魂震撼的充满魔力的空间。当时的历史学家格罗庇乌斯也没能抑制他的诗情,他说:“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它使人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

再看哥特式建筑,到了中世纪,连续的尖拱券和飞扶臂,塑造了无限远、向上的飘渺空间。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人置身其中,显得如此渺小, 像完全笼罩在上帝的庇护之下。如巴黎圣母院,连续的尖拱顶引导着人们走向祭坛,使得中殿显得更宽敞了。向上望去,成倍地架高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低矮的屋顶,两列的柱子和扶臂就像有魔力的神树,不停向上伸展生长,在高空伸展出无数枝条(肋拱)。这些“枝条”在令我们目眩的高处汇合在一起。厚重的墙壁消失了,灿烂的阳光穿过布满在巨窗上的彩色玻璃漫射进来,我们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建筑艺术家正是绝妙地利用了高耸的拱券在教堂的内部创造了一种向上的无限的心理空间,以满足宗教场所所需要的迷离、神秘的艺术气氛。东方的佛教建筑中,采用适宜的建筑空间比例,以衬托超大空间偶像实体空间,同样会让人产生崇拜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里,为了极大地满足现代冷漠的都市人群交流、并存、保持适宜距离等复杂的心理渴望,尤其是有机建筑的口号提出后,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提高,为人们的这种需要又提供了可能的情况下,空间艺术又丰富了新的内容。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将有限度的室内封闭空间过度延伸到室外,也最大限度地把室外无限开阔的景观、景物、空间介入到室内来。于是,公共场所大跨度空间的中庭产生了,通透的玻璃幕墙技术得以开发应用,城市广场的兴建,景观建筑艺术的兴起,再次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内涵,增加了艺术韵味,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们对审美、功能、技术的协调统一要求。

结论

由此可见,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决定了空间的艺术性,同时二者又受人对空间艺术的心理制约,反作用于人的心理,互相依赖,互相依存。有好的建筑艺术的造型,才会有艺术空间的存在,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艺术的需求,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去开拓空间、感受艺术、建设实体,有助于设计师设计艺术空间以及人们欣赏感受空间艺术。

第五篇:冯帆-提纲-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1.3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概念定义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相关理论

2.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形成及发展 2.1.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历史沿革

2.1.2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形态类型

2.1.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发展趋势

2.2理论基础

2.2.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2.2.2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

2.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地域与自然条件

2.3.2校园的总体规划和格局

2.3.3校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原则解析

3.1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构成要素 3.1.1教学区的建筑布局

3.1.2教学区的景观环境

3.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寒地特殊的自然条件

3.2.2 学校类型和布局发展

3.2.3 历史因素和文化延伸

3.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设计原则

3.3.1适应寒地特殊气候

3.3.2满足学校动态发展

3.3.3融合历史文脉传承

3.4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空间设计对策

4.1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形象的整体观 4.1.1高效适寒的整体布局 4.1.2合理优化的区域划分 4.1.3分合并重的位置选择

4.2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组合的秩序化 4.2.1核心建筑位置的选择 4.2.2连接界面的复合性功能 4.2.3围合界面的多层次整合

4.3教学中心区空间文化的延承与创造

4.3.1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4.3.2地域文化的体现与发扬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景观环境设计对策

5.1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宏观环境构架

5.1.1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核心景观

5.1.2结合规划结构完善线性景观

5.1.3协同建筑布局的节点性景观

5.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中景观环境塑造

5.2.1广场景观环境

5.2.2核心景观环境

5.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微观环境表达

5.3.1使用便利的道路设计

5.3.2适宜寒地的绿化配置

5.3.3彰显个性的景观雕塑

5.4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

下载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