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5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其意义十分重大,通过中外战争史学习,我对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在理论课期间观看的军事录像更是深深吸引了我,这些比文字更有感染力的视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军事历史和军事现况,增强了我们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看的是二战篇。在这里,我们仿佛走进那段真实历史,对于二战第一次有了如此全面而丰富的认识。比如库尔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武装部队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作为主动一方,德军在兵力兵器数量上却处于全面劣势,其之所以能够将攻势维持一周到二周时间,除了依靠兵力机动获得局部优势以及兵员素质外,基本都是指望其装甲部队和空军。

德军装甲部队在这次战役中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度,装备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中重型战车。这些战车不仅支撑起了昙花一现的“城堡”攻势,更在其后红军的反攻中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以不断的反击阻止了苏军合围德军重兵集团的企图。

但作为代价,德国装甲部队本身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也遭到了巨大损失。上千辆最精良的战车连同大量身经百战的坦克手彻底损失,另外上千辆战车也遭到损毁。不仅是装甲部队,整个德国陆军的精华都继斯大林格勒后在库尔斯克再度严重消耗。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搜集炮灰的能力和战车的产量将日益提高,但要弥补多年征战锻炼出来的精华的损失,并继续维持库尔斯克战役时的装甲技术优势,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和德国相比,苏联战车攻防两方面性能都已经显得相当落后,而且轻型战车比率过大。苏联坦克部队在反击中过于仓促分散的弊病依然存在。而在进攻中,由于红军坦克难以抵挡德军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苏联人也只能更多依靠炮兵的密集轰击和步兵冲锋来打开德军防线,然后再将坦克部队投入纵深推进。但由于缺乏与步工炮等兵种的协同,运输车辆匮乏,战车性能落后,红军坦克部队的进展依然受到很大限制。

红军在防御中的胜利,得益于坚固且大纵深配置的阵地、密集的雷场、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士兵的顽强。虽然他们缺乏摧毁德军战车的有效武器,却依然在最大程度降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而在反攻中,苏联人通汞中炮火和兵力摧毁德军第一线防御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但由于坦克部队的缺陷,其大纵深推进合围的能力还相当欠缺。

尽管暴露出众多缺陷,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库尔斯克胜利对苏联的巨大意义并未受到削弱。虽然在莫斯科城下德国人已经被证明并非不可战胜,斯大林格勒更被公认为战争的转折点,但这些胜利依然可以被非议者归咎于天气、地形、漫长的交通线、德国不可靠的盟友等等。而在夏季的库尔斯克,在赫鲁晓夫形容为“百花盛开,香露欲滴”的草原,红军在攻防两个阶段,击败了准备充分齐装满员的德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这一事实对双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对红军而言,库尔斯克所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胜利者的信心和气势。更重要在于,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经过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国陆军的“锻炼培养”,红军已经真正成熟了起来。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陆军将从巅峰逐渐下滑并最后跌落,而苏军则真正开始了向顶峰的爬升!红军的坦克部队日趋强大,85毫米火炮的系列战车将逐渐抵消德军的装甲技术优势,增加的机动车辆将提高纵深推进能力;红军的炮兵将更加具有毁灭性,其步兵将更加习惯于跟随徐进弹幕的炸点冲锋;随着经验的增加和通讯工具的改善,红军的协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从战略上看,库尔斯克的结局真正决定了希特勒德国的命运。无论是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仅仅证实德国的力量不足以消灭苏联。而在库尔斯克战役后,逐渐丧失了质量优势,数量也不断下降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但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同时也失去了长达两年的东线单线作战的宝贵时光,陷入了绝望的两线作战。

此外,还有北非战争,隆美尔的战争才华让人惊叹,占有优势的盟军一度被逼入绝境,可是,北非战场毕竟不是希特勒心中的主战场,德国在北非的投入有限,而且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和马耳他岛被英美盟军控制,德国丧失海上交通运输线,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从而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最终失败。因此,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可能带领军队打赢很多场战役,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是难以延续胜利的,如拿破仑东征莫斯科,如隆美尔。

战争武器的先进与否、战术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大西洋海战,最初英国完全处于劣势,德国潜艇频频得手,英国损失惨重,最终与美国达成协议,开始共同御敌,他们研制出新型雷达,对潜艇的探测精确度和灵敏度大大提高,同时新型鱼雷能攻击到更深处的潜艇,这些使得大西洋海战局势开始逆转,英美掌握了海上主动权,德国开始节节败退。此外,德国以新型机械化部队进攻波兰时,波兰人还停留在骑士时代,以骑兵为战争主力冲锋陷阵,结果被德军“闪电战”打得溃不成军。而法国虽然有最先进的武器,可是却完全没有看到机械化装备的巨大战争前景,而是“一战”的战术指挥部队,造成先进武器装备的价值的极大浪费,加之法国人的轻敌思想,最终法国以惊人的速度败在德国手中。以上几点均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装备和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只有用最先进的战术指挥最先进的武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战果。而我们将来面临的将是信息化战争,这绝对是一场高技术和高战术的较量,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要求我们配备高科技军事装备,同时掌握新形势下战争的应对战术,二者结合才能取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通过对中外战争史课程的学习,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从中收益非浅.在大学的四年,我想这门特殊的课程为我的生命上了一层绿色,不仅是绿色的军装,也是一颗能感受的心.提醒着我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天下大事,更应心系祖国安危,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感谢能让我平静的坐在教室学习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战士,让我感谢那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人,我也应感谢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的人.

第二篇: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是继我们军事训练之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其意义十分重大,通过中外战争史学习,我对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核武器、步兵分队技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在理论课期间观看的军事录像更是深深吸引了我,这些比文字更有感染力的视频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军事历史和军事现况,增强了我们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和纪律性,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看的是二战篇。在这里,我们仿佛走进那段真实历史,对于二战第一次有了如此全面而丰富的认识。比如库尔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国武装部队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作为主动一方,德军在兵力兵器数量上却处于全面劣势,其之所以能够将攻势维持一周到二周时间,除了依靠兵力机动获得局部优势以及兵员素质外,基本都是指望其装甲部队和空军。

德军装甲部队在这次战役中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度,装备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中重型战车。这些战车不仅支撑起了昙花一现的“城堡”攻势,更在其后红军的反攻中充当救火队的角色,以不断的反击阻止了苏军合围德军重兵集团的企图。

但作为代价,德国装甲部队本身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也遭到了巨大损失。上千辆最精良的战车连同大量身经百战的坦克手彻底损失,另外上千辆战车也遭到损毁。不仅是装甲部队,整个德国陆军的精华都继斯大林格勒后在库尔斯克再度严重消耗。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搜集炮灰的能力和战车的产量将日益提高,但要弥补多年征战锻炼出来的精华的损失,并继续维持库尔斯克战役时的装甲技术优势,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和德国相比,苏联战车攻防两方面性能都已经显得相当落后,而且轻型战车比率过大。苏联坦克部队在反击中过于仓促分散的弊病依然存在。而在进攻中,由于红军坦克难以抵挡德军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苏联人也只能更多依靠炮兵的密集轰击和步兵冲锋来打开德军防线,然后再将坦克部队投入纵深推进。但由于缺乏与步工炮等兵种的协同,运输车辆匮乏,战车性能落后,红军坦克部队的进展依然受到很大限制。

红军在防御中的胜利,得益于坚固且大纵深配置的阵地、密集的雷场、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士兵的顽强。虽然他们缺乏摧毁德军战车的有效武器,却依然在最大程度降低了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能力。而在反攻中,苏

联人通汞中炮火和兵力摧毁德军第一线防御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但由于坦克部队的缺陷,其大纵深推进合围的能力还相当欠缺。

尽管暴露出众多缺陷,付出了惨痛代价,但库尔斯克胜利对苏联的巨大意义并未受到削弱。虽然在莫斯科城下德国人已经被证明并非不可战胜,斯大林格勒更被公认为战争的转折点,但这些胜利依然可以被非议者归咎于天气、地形、漫长的交通线、德国不可靠的盟友等等。而在夏季的库尔斯克,在赫鲁晓夫形容为“百花盛开,香露欲滴”的草原,红军在攻防两个阶段,击败了准备充分齐装满员的德国陆军“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这一事实对双方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对红军而言,库尔斯克所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胜利者的信心和气势。更重要在于,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经过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国陆军的“锻炼培养”,红军已经真正成熟了起来。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国陆军将从巅峰逐渐下滑并最后跌落,而苏军则真正开始了向顶峰的爬升!红军的坦克部队日趋强大,85毫米火炮的系列战车将逐渐抵消德军的装甲技术优势,增加的机动车辆将提高纵深推进能力;红军的炮兵将更加具有毁灭性,其步兵将更加习惯于跟随徐进弹幕的炸点冲锋;随着经验的增加和通讯工具的改善,红军的协同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从战略上看,库尔斯克的结局真正决定了希特勒德国的命运。无论是莫斯科还是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仅仅证实德国的力量不足以消灭苏联。而在库尔斯克战役后,逐渐丧失了质量优势,数量也不断下降的德国武装部队不但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同时也失去了长达两年的东线单线作战的宝贵时光,陷入了绝望的两线作战。

此外,还有北非战争,隆美尔的战争才华让人惊叹,占有优势的盟军一度被逼入绝境,可是,北非战场毕竟不是希特勒心中的主战场,德国在北非的投入有限,而且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和马耳他岛被英美盟军控制,德国丧失海上交通运输线,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从而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最终失败。因此,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可能带领军队打赢很多场战役,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是难以延续胜利的,如拿破仑东征莫斯科,如隆美尔。

战争武器的先进与否、战术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如大西洋海战,最初英国完全处于劣势,德国潜艇频频得手,英国损失惨重,最终与美国达成协议,开始共同御敌,他们研制出新型雷达,对潜艇的探测精确度和灵敏度大大提高,同时新型鱼雷能攻击到更深处的潜艇,这些使得大西洋海战局势开始逆转,英美掌握了海上主动权,德国开始节节败退。此外,德国以新型机械化部队进攻波兰时,波兰人还停留在骑士时代,以骑兵为战争主力冲锋陷阵,结果被德军“闪电战”打得溃不成军。而法国虽然有最先进的武器,可是却完全没有看到机械化装备的巨大战争前景,而是“一战”的战术指挥部队,造成先进武器装备的价值的极大浪费,加之法国人的轻敌思想,最终法国以惊人的速度败在德国手中。以上几点均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装备和战术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只有用最先进的战术指挥最先进的武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战果。而我们将来面临的将是信息化战争,这绝对是一场高技术和高战术的较量,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要求我们配备高科技军事装备,同时掌握新形势下战争的应对战术,二者结合才能取得信息化战争的胜利。

通过对中外战争史课程的学习,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从中收益非浅.在大学的四年,我想这门特殊的课程为我的生命上了一层绿色,不仅是绿色的军装,也是一颗能感受的心.提醒着我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天下大事,更应心系祖国安危,这是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感谢能让我平静的坐在教室学习的保卫国家安全的战士,让我感谢那些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贡献的人,我也应感谢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的人.

第三篇:中外战争史心得体会

中外战争史心得体会

班级:信安111 学号:1131603119 姓名:高頔

怀着对军事知识的热爱,我选择了中外战争史这门选修课。短短的八周课程结束,我们观看了老师整理的大量资料也与老师相互交流了观点看法,在满足我们兴趣的同时丰富了我们的的知识。我深刻的认识到国无防则只能受列强凌辱,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各自的利益。

在如今这一超多强的多元化世界格局里,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美国进军中东地区挑起战争,又在世界各地修筑军事基地以掌控各地军事情报和掠夺资源。如今又挑拨日本借钓鱼岛之由挑拨我国与邻国的关系制造地区紧张局势束缚我国经济增长。为何美国会如此,是应为我们国家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

而观现代化战争是在核武器威胁下的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常规战争。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袭击叙利亚军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以及1986年美军袭击利比亚……直到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等战争,已经可以看到以高技术兵器为主的现代战争雏型。世界新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将使武器系统、军队结构、战争方法、指挥手段及战争样式等各个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一,用新技术改造常规武器,使坦克、飞机、大炮、舰艇等装上现代化的翅膀,跻身于新技术之林;第二,用新技术创造新武器,将使一代新型的高技术武器(如精确制导、能束武器等)登上战争舞台,极大地改变战争面貌;第三,新技术提高了对战争的指挥、控制能力,改变着战争方法,使战争出现新的趋向。因为从1945年美国使用2颗原子弹以后,再没有发生核战争的实例,自那次以后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常规战争,但不排除是在核武器威胁条件下进行的。

现代战争的特点,由于世界上许多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引起了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方式方法的重大变化,从而使战争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战场时、空“禁区”的限制大为缩小,作战行动更富于突然性;第二,现代武器破坏、杀伤作用增大,战争异常严酷;第三,战场空间愈加立体化、多维化,无形战场的角逐更加激烈;第四,战争的物资消耗巨大,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困难;第五,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出现,使现代战争指挥方式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当然,另有军事专家则强调现代战争具有:第一,广延性--战场范围广大,前后方界限不清,大规模交战波及战争双方的整个领土及外层空间;第二,多变性--战场态势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斗争炽烈,对快速反应要求更高;第三,交叉性--战场犬牙交错,战线模糊不清,复杂的交战将在多层次展开;第四,立体性--战场的立体化突出,空中、海上、海下、地面、外层空间的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第五,破坏性--火力强、破坏大、消耗多、各项保障复杂;第六,分散性--军队进一步疏散配置,作战行动将表现为大兵团统一控制下的群体分散独立作战;第七,机动性--军队的流动性大,遭遇战的可能增多;第八,连续性--战役战斗的间隙缩短,打破昼夜界限。有的则强调电子战,有的更强调“快节奏”,有的注重政治和技术因素,有的注重经济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然而,不管现代战争的特点到底是第一个观点的五种,异或是第二个观点的八种。他们都拥一个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 都不可能离开“高技术兵器”。

以上资料说明,战争给人们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我国是战争频繁的国家之一,要付出的代价当然也不少.从努力社会封建社会至近代,农民起义人民革命之频繁;历史上统治阶级内部队及诸侯之间争城夺地的战争更是难以计数.引发战争的起因不非是为了一点利益和权利.从夏朝到明代大约有3300次战争,清代有400余次,近代有有数百次之多.我国历史上大约有发生大小战争共约有4000-5000次,约占世界历史上战争总数的1/3。

上一世纪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丧生的人数超过800万,受伤者高达2200万其中700万人终身残废。财产损失大约 26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更大,损失也更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总伤亡人类约1亿,财产损失4万多亿美元。而离我们最近战争让我们看到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对弱者的公然入侵,越南、朝鲜、中东、非洲、全世界都有它的足迹,全为自己利益!

战争是残酷的,每次战争都制造了无数的家破人亡,制造了无数的孤儿寡母,制造了无数的伤残累累,虽然我们不愿打仗,但是如果真的到了要上战场的的一天,我们也不会惧怕任何一股势力,国家一定会像全世界展现出东方巨龙应有的强硬姿态。

当前,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主流,但我国发展面临的安全制约因素仍然不少,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新形势下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稳定的任务很重,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使命艰巨,这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面临着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部队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一些重大关系需要科学把握。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加紧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加强诸军兵种部联合作战。

第四篇:中外战争史心得体会

中外战争史心得体会

——观《抗日战争》有感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得出的经验教训。中国近代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显得格外的不堪,那些任人宰割、无力反抗的画面简直不堪入目。

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了东北军的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夜晚,日本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戏时借口以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随后,日军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这场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就中国而言,日本帝国主义就好比一条凶恶又丑陋的狼,露出它的獠牙在中国的大地上聘驰,四处收刮财物,掠夺资源。在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的冷酷与残忍无法想象,中国人民在这种饱受摧残的情况下顽强抵抗,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抗日英雄,但也有无法计数的人在这场侵略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南京,曾经是一个多么繁荣的城市。当时,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城市。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当时,血染整个南京城,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战争罪行种种不堪入目,其中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的人数都是无法想象的,被屠杀的人数超过了三十多万。在这场屠杀中,日本军官之间相互进行杀人比赛,他们认为谁杀的人多谁就更厉害。据后调查,他们中的一个军官在一天内就杀了一千人之多。这些种种足以体现出日军的残忍。这场大屠杀是日本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无数暴行中最突出的暴行之一。这是一场反人道的屠杀。

说到冷酷与残忍,想必在我们脑海里还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部队,那就是日军的731部队。日本的731部队的残忍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已经不能用人来称呼,他们就是一群禽兽。他们到处抓中国人,拿中国人做实验,他们通过各种活体实验来获取各种数据,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在观看纪录片时中国人民在他们的压迫与残害下饱受生理与精神上的摧残。在实验中有这样一幕,一个日本兵用木棍敲击一个中国人的手臂那是一双被冻伤的手臂,直到发出清脆的声音,之后将他们拉进实验室解冻,分别用冷水、温水、开水进行解冻。冻伤的部位在浇上开水后,骨肉马上分离。场面甚是骇人。之后又将他们扔进真空室与毒气室观察他们在真空下与毒气下身体的反应,直到他们死去,死后随便找一个地方将他们的尸体扔下。在这其中被残迫致死的中国人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无法想象。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横行,不止是人民,还针对于中国的各种资源。他们在中国抓取壮丁压榨他们的劳动力。日本军队用中国人民的劳动力为他们开采各种珍贵的矿石,黄金、石油、铁矿、锡矿等等。他们不消耗一丝劳动力,就从中国获得大量的财富、大量资源,各种资源被一车有一车的运会日本本土。中国人民的劳动力被日本帝国主义无情的榨压。有多少中国人在矿井中丧生。日本军队的暴行使得国内人民惶恐不安。日军在中国各地留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万人坑”。有多少冤魂惨死。这些“万人坑”中死亡的人数已经无法计算,经大致估计“万人坑”死亡人数超过了三十万人。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老天是不会放过它的,恶人还需恶人磨。随着两颗原子弹在日本上空投下,日本广岛、长崎顿时一片废墟。随后,日本终于与条件投降。就这样,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从此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艰难的走出。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日本的罪行无法逃避邪恶终将被正义力量所覆灭,日本的惨无人道终将自己推向深渊,粉身碎骨。

第五篇: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

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科两试,典名册,记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能复望学校之效。”1[①]

第三,书院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清末书院已大量官学化,考虑到学生出路的问题,书院对科举的态度也洒脱不起来,渐渐也成了科举的附庸。“不仅新创建的书院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不少曾经以讲求程朱理学为宗旨的著名书院的教学目标也完全转向科举。”[4](P494)由于清政府采取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对有学术个性和学术创造性的思想严加控制,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文字狱。清代多数学者逃避政治,专心于考证、训诂、校勘。当时知识分子纷纷钻在象牙塔里讨生活,形成了许多以考证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流派,民族精神空虚乏力,思想界呈现出一片冷落沉寂的景象。此时,书院或讲求理学,或学习制艺,或博习经史词章。“书院之生气尽斫,学派之间的差别,大抵只是在整理、研究古籍方面技术层面上的相异。”[5](P22)

第四,私学发展举步维艰。私学有启蒙教育的“私塾”和专经教育的“经馆”,主要供没有入学之前或科场失利之后进行学习或补习,在清末自然是专制、呆板。加上教学条件恶劣,私学发展举步微艰。

晚清腐朽的教育机制,最终窒息了传统教育中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清末教育不是一潭死水,也有发展的一面,但教育衰败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腐朽衰落,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普遍担忧,一些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二)西方学制的宣介和新学制轮廓的构建与实践

首先,在近代中国建立新学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太平天国十年(1860)11月,第一个由西方国家直接培养出来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容闳到太平天国察访,向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干王洪仁玕提出了七项教育改革的建议,[6](P56-57)其中四项是建立新式学制,如“颁布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思想,已接近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

第二,西方学制的宣介,推进了学制建设的理论探讨。伴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和宣传西方的学制。同治五年(1866),受总理衙门委派跟随赫德出访欧洲的副总办斌椿,根据总理衙门吩咐:“前

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回国后写了《职方外记乘槎笔记》作为观感汇报。他介绍“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乡、一邑有小学”[7](P1);同治十二年(1873),李善兰在《泰西学校论略序》中对德国学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国之盛衰系乎人,德国学校之盛如此,将见人才辈出,其国必日盛一日,佛尼之说,有所谓金轮圣王者,我盖有望于德国之主焉,岂特兵之有勇知方而已哉” [7](P2);光绪五年(1879),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介绍:“东京大学生徒凡百余人,分法、理、义三部„„学校卒业者,则遣往各国,曰海外留学生„„今于泰西,亦如此也” [7](P3);光绪十七年薛福成被清廷委任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在使外活动中,非常重视对西方各国文化教育的考察,光绪十七年(1891),薛福成在《出使四国日记》中介绍:“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今日„„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有勃兴之本原欤” [7](P5)„„

随着西学的传入,西方传教士也开始介绍西方的教育制度。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1873年出版了《德国学校论略》和《泰西学校论略》,介绍了德国等西方的教育制度;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受清政府总理衙门委托,于1883年完成了欧美、日本教育制度的报告;李提摩太写的《七国新学备要》和林乐知写的《文学兴国策》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8](50)这些学制的介绍对清末教育改革启发很大。

可以说,西方学制的宣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进了中国近代新学制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讨。1901年5月,由罗振玉发起的中国第一份半官方性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在上海问世,“从救亡图存的高度论述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5](P74-75)《教育世界》除了发表论说,还刊登国内有关教育的言论、奏折、章程、法规和调查报告等,成为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理论探讨的阵地。

第三,构建新学制的轮廓。随着西方学制的宣介,国人开始构想中国自己的学制,建构了一系列新学制的轮廓,并积极倡导和实践。光绪十八年(189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学校》中说“今泰西各国犹有古风,其学校规制,大略相同,而德国尤为明备„„诚能将西国有用之书,条分缕析,译出华文

颁行天下各书院,俾人人得而学之,以中国幅员之广,人材之众竭其聪明才力,何难驾西人而上之哉!” [7](P6-7)还曾建议“仿照泰西程式,稍加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三年则拔其尤者,由小学而升中学,又三年拔其尤者,由中学而升大学。” [9](P42-43)初步勾画出设立三级学校的中国学制的蓝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端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上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县皆设学堂”[10](P)不仅建议进一步推广新式学堂,还对课程设置做了详细的勾画,使中国式的学制构想更系统、更完备、更科学。康有为还具体提出了成立学部这样的教育行政机构„„至此,学制体系已初显轮廓。

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分头等、二等两级。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随着维新运动的日益推进,康有为、梁启超等顺应当时对教育界普遍要求效西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的呼声,并力图扛起大旗,领导这场变革。“热情地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广泛宣传介绍到中国„„他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考察中国教育制度之优劣和存在问题,并且把它放在世界教育制度地大环境中进行比较研究。”[11](P99)1898年梁启超在变法期间,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参酌本国情况拟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百日维新”中部分实施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的学制体系和方案,如“广设学堂,提倡西学”等。但戊戌政变使维新变法百日而终,使新学制魂断十九世纪。

第四,新式学堂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学制构建的实际进程。新学制在人们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时候,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如上文提到的盛宣怀创办的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并在南洋公学首设师范院。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办了一批学习西学的新式学堂。比如,1862年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此后,新式学堂纷纷问世,1863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在广州创办了广州同文馆、1887年在新疆创办了新疆俄文馆、1888年在台湾创办了台湾西学馆、1889年在珲春创办俄文书院、1893年在湖北创立湖北自强学堂等。以上是学习外国语的新式学校。此外,学习军事的武备学堂有: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187

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80年的广东实学馆、1880年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的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7年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8年的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9年的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的江南水师学堂、1896年的湖北武备学堂等。学习科技的学堂有:1876年的福州电气学堂、1880年的天津电报学堂、1882年的上海电报学堂、1891年的湖北算术学堂、1894年的天津医学堂、1895年的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的南京铁路学堂、储才学堂、1898年的湖北农务学堂等。“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12](P298)虽然30余所新式学堂与众多死气沉沉的旧式学堂相比,犹如沧海一粟,汪洋一舟,受教育者是万不逮一,但却开启了中国新教育的大门。新式学堂的兴办虽无意与旧教育体制分廷抗立,但事实上却逐渐动摇了旧的教育体制,推动了近代学制的构建进程。

1898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并开始探索新的学制。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就提出过较为合理、系统的学制构想,还曾经设计了一个省区学制系统——湖北学制。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于是各类学校应运而生。但是学堂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置等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迫切需要学制的建立来规范。可以说,“兴学诏书”的颁布,拉开了构建新学制的序幕。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邙岭乡刘坡小学

马宏武

下载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战争史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战争史

    华北抗战重要战事 (山西部分)平型关战斗 1937年9月中下旬,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天镇、广灵、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纷纷向雁门关方向撤退。进驻五台的八路......

    学习欣赏中外美术作品心得体会

    学习欣赏中外美术作品的心得体会姓名: * * * 学号: ************ 院(系): 土 木 工 程 学 院 班级: ****级土木工程专业*班教学班:美术鉴赏3班任课老师: ****** *土木*班 学......

    学习欣赏中外美术作品心得体会

    学习欣赏中外美术作品的心得体会 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担......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精选合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作业(一) 十四年抗战 学 期: 2016-2017(2) 班 级: 15+电子商务+序号 学 号: 20150070214 姓 名: 李亮 教 师: 李阅民 办公室:承德楼217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寒假期间,为了弥补自己薄弱的历史知识,特意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记录抗日战争史的书籍,巩固一下历史文化知识之余,也可以培养一下爱国情怀。 粗略浏览过书本的内容......

    中外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选修课)

    中外美术鉴赏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

    巴尔干杂拌-保加利亚战争史(范文大全)

    巴尔干杂拌——近世的保加利亚与战争 作者:歌剧院幽灵 刊于《战争史研究》第17卷 一、“上帝的后花园”二、“来自北方的解放者” 三、马其顿问题 四、巴尔干战争 五、从......

    《抗美援朝战争史》读后感体会

    《抗美援朝战争史》读后感体会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