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RTP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从一入校开始,就一直有听到关于SRTP的消息,但是始终对它没有清晰的概念。直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到了可以申报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参加了2012年度的SRTP项目,想要借此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也能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加上实在的一笔。现在,SRTP接近结束,回顾这一年来的付出和收获,有许多感触想要分享。SRTP最需要也最锻炼的就是一切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平常的课堂实验,我们都有老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和材料,甚至可能有现成的实验方案。而在SRTP里,这一切都要自己去做,而这可能是以后我们作为研究生或者作为研究员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因此,在一开始我就已经做好了这并不是一次轻松的实验的心理准备。而我觉得,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学会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的成员就下决心希望能好好锻炼自己,而我们的指导老师周霞老师也一直在灌输我们要积极独立主动的去完成实验。但是,最开始的定下题目和实验方法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初次接触SRTP的我们感觉格外的陌生和手足无措,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这也是我学会了看文献的契机,最终定下我们的题目。至于实验方法,则是我们在查阅过许多文献后,综合并延伸出了我们觉得最全面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并集合成了我们的实验方案初稿。原本以后这已经迈过了SRTP最难的一道坎,但是之后,还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2.学会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每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我们还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好和精确。比如滴定管,很多滴定管都会因为塞子不严密而在滴定时漏液,第一次使我们重做了一遍样品,而在第二次,我们终于完全理解以前的实验书总是强调实验前仪器的检查,我们检查了滴定管的气密性之后才将它润洗用作实验。还有仪器的清洗,实验室的仪器在使用前应该仔细清洗并且放在烘箱中烘干或风干,切勿因上次残留的杂志影响整体实验的结果。
3.学会调配指定浓度的试剂。在许多实验方案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需要自己调配浓度的试剂,并且在文献中并不会附有它们的调配方式,这时就需要自己再去查阅资料,理解它的原理,并计算浓度后,利用现有的仪器去设计制作方案。在调配之后也并不是万事大吉,还要去考虑如何保存它,是否需要避光、密封、低温或是有其他特殊条件。然后,还要写好它的标签并且放在安全的地方。
4.学会团体合作。四个人的时间很难协调,并且各有各的思考方式,所以安排试验时间和实验进度是个很难协调的问题。经过了这次实验,虽然有很多的矛盾,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组员都学会了体谅和关怀别人,懂得去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5.熟练掌握了许多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文献上的说法往往很精练,而很多基础的操作手法是必须掌握的,在这之前,如果给我一篇文献来验证,可能我没办法顺利的完成很多操作,例如渗漉法、过筛、抽滤等,往往文献中的一小段实验,需要很多仪器和操作来完成。但经过这次SRTP,我已经可以不用翻书完成很多基本的实验操作。这些是依靠老师的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SRTP帮助我们完成了从老师的经验转变为真正自己的经验,而且不是像背诵的东西一样容易遗忘,它更坚韧和长久。
很感谢这次的SRTP,虽然有着许多的困难和坎坷,但是越是困难的问题,越是更高的跳板,经历了这些,才让我成长了很多,不只在知识上或是技术上,也是在心理上和能力上。自己动手的经验是别的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将是我们所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基本,也让我们初次尝试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的骄傲,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器材。
还要感谢我们的实验指导老师——周霞,周霞老师每周开一次讨论会,认真负责的指导我们的实验,购买实验所需的药品、试剂和实验器材,耐心的解答我们实验中所遇到的疑问,有了周霞老师的帮助,我们才能顺利的完成这次的实验。
更要感谢一起努力的组员,我们在一起讨论,一起实验,熬过了实验中的寂寞和无奈,也依靠彼此去解决了许多困难。团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穿越重重障碍直到成功。
第二篇:SRTP心得体会
探究内地化进程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适应性的影响—
—以松潘地区为例
项目编号:2014127
过去一年中的科创历程,对于我们小组的四名成员而言,无疑是充实和丰富的,同时又是充满着艰辛与波澜的。
一年前的四月,课题启动,第一次参加研究项目的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在雨雪交加的藏区高原,我们在切身体会到松潘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恶劣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图片信息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松潘古城周边未经现代开发的区域。向日本立命馆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投稿时,时间紧迫的我们尽全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考察报告并进行了翻译。立项时得知自己的项目仅仅被评为校创时小组成员们一度心灰意冷,但仍然努力地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完成了初步研究并发表了学术论文。中期汇报时,即使知道升省创的机会很少,大家还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进行准备,最终如愿获得了升级的机会,也得到了更多的外部支持。2015年3月开学后,即使主要的研究内容已经完成,成员们也没有松懈,仍然不断对成果进行着完善。
所以,说到本次研究经历的收获,首先的、也可能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通过这次的经历,使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研的过程与步骤,使我们对”天道酬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莫过于,使我们明白只要自己不懈努力,终究会得到认可。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与调研,本课题组针对本次研究的课题,本别从建筑建造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由此分析,探究,得出了丰富的成果。共完成了一篇近7000字的调查报告:《松潘地区历史城镇演化调研报告》并翻译成了英文版的《Songpan,a historical Tibetan city survives and develops in natural disasters》向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的“保护历史城市:文化遗产防灾学”学术论坛进行了投稿。一篇近5000字的研究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民居建筑环境适应性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已于2014年8月在《城市建筑》杂志上发表。以及近6000字的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并于2015年3月向北大核心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投稿。
由于具体的研究成果在项目总结、附录和论文中都有详细的叙述,在本文中仅作简要介绍。
在建筑建造技术方面,我们了解到松潘地区的建筑建造技术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变革,其间内地建筑建造文化和科技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古到今,松潘地区的建筑由早期游牧民族风格的临时搭建的帐房逐渐演变成早期的藏式传统建筑,又渐渐演变成规模宏大的碉楼、吸取了中原建筑技术的穿斗式木结构瓦房,最终演变为近现代的砖木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地区的建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发展,曾在多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松潘地区的城镇也在自身传统、适应自然和外来文化之间寻找着平衡。
汉代前的演变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少,主要是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自己经验与智慧进行城镇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松潘地区的汉人不断增加,内地化等外部因素对该地区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不断加深,该地区的城镇建设逐渐产生了显著变化。
本次研究分析了松潘地区建筑和城镇演变的动力机制,将其做出了以下总结:
在城镇空间形态演变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传统理念、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方式、中央政权影响、城市功能转化和现代化开发建设影响。
而在建筑建造方面,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内地化影响和近现代新制度、新材料的影响是推动松潘地区建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如今,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的民族特征逐渐消失,“内地化”发展到一个亟需反思的时期,尤其是针对“内地化”影响下四川藏区城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本次研究选择了多次经历地质灾害的四川藏区阿坝州包括有千年历史的松潘古城在内的松潘地区为案例,从城镇选址,城镇形态,建筑形式,建造技术等方面入手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环境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一个长时段的深入考察。并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考察与研究,分析这一地区的城镇在其发展历史的各阶段中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方面的优缺点,了解历史上四川藏区城镇建设和建筑发展中值得借鉴之处;总结藏区城镇在“内地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犯下的错误,得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和特征总结。
由于小组成员自身的局限性,在研究成果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各方人士的指导和意见,我们在结题后也仍将不断对成果进行完善。本次研究在探索新时代藏区城镇建设与建筑建造的方向上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如果对民族地区建设相关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有些许裨益都将是我们的荣幸。
第三篇:SRTP心得体会
探究内地化进程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适应性的影响—
—以松潘地区为例
项目编号:2014127
过去一年中的科创历程,对于我们小组的四名成员而言,无疑是充实和丰富的,同时又是充满着艰辛与波澜的。
一年前的四月,课题启动,第一次参加研究项目的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在雨雪交加的藏区高原,我们在切身体会到松潘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恶劣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图片信息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松潘古城周边未经现代开发的区域。向日本立命馆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投稿时,时间紧迫的我们尽全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考察报告并进行了翻译。立项时得知自己的项目仅仅被评为校创时小组成员们一度心灰意冷,但仍然努力地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完成了初步研究并发表了学术论文。中期汇报时,即使知道升省创的机会很少,大家还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进行准备,最终如愿获得了升级的机会,也得到了更多的外部支持。2015年3月开学后,即使主要的研究内容已经完成,成员们也没有松懈,仍然不断对成果进行着完善。
所以,说到本次研究经历的收获,首先的、也可能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通过这次的经历,使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研的过程与步骤,使我们对”天道酬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莫过于,使我们明白只要自己不懈努力,终究会得到认可。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经过为期一年的考察与调研,本课题组针对本次研究的课题,本别从建筑建造技术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由此分析,探究,得出了丰富的成果。共完成了一篇近7000字的调查报告:《松潘地区历史城镇演化调研报告》并翻译成了英文版的《Songpan,a historical Tibetan city survives and develops in natural disasters》向在日本立命馆大学举行的“保护历史城市:文化遗产防灾学”学术论坛进行了投稿。一篇近5000字的研究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民居建筑环境适应性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已于2014年8月在《城市建筑》杂志上发表。以及近6000字的论文《内地化进程中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以松潘地区为例》并于2015年3月向北大核心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投稿。
由于具体的研究成果在项目总结、附录和论文中都有详细的叙述,在本文中仅作简要介绍。
在建筑建造技术方面,我们了解到松潘地区的建筑建造技术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的变革,其间内地建筑建造文化和科技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古到今,松潘地区的建筑由早期游牧民族风格的临时搭建的帐房逐渐演变成早期的藏式传统建筑,又渐渐演变成规模宏大的碉楼、吸取了中原建筑技术的穿斗式木结构瓦房,最终演变为近现代的砖木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地区的建筑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发展,曾在多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松潘地区的城镇也在自身传统、适应自然和外来文化之间寻找着平衡。
汉代前的演变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少,主要是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自己经验与智慧进行城镇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松潘地区的汉人不断增加,内地化等外部因素对该地区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不断加深,该地区的城镇建设逐渐产生了显著变化。
本次研究分析了松潘地区建筑和城镇演变的动力机制,将其做出了以下总结:
在城镇空间形态演变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传统理念、宗教信仰、传统生活方式、中央政权影响、城市功能转化和现代化开发建设影响。
而在建筑建造方面,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内地化影响和近现代新制度、新材料的影响是推动松潘地区建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如今,四川藏区城镇空间形态的民族特征逐渐消失,“内地化”发展到一个亟需反思的时期,尤其是针对“内地化”影响下四川藏区城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本次研究选择了多次经历地质灾害的四川藏区阿坝州包括有千年历史的松潘古城在内的松潘地区为案例,从城镇选址,城镇形态,建筑形式,建造技术等方面入手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环境适应性的演化进行了一个长时段的深入考察。并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考察与研究,分析这一地区的城镇在其发展历史的各阶段中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方面的优缺点,了解历史上四川藏区城镇建设和建筑发展中值得借鉴之处;总结藏区城镇在“内地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犯下的错误,得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律和特征总结。
由于小组成员自身的局限性,在研究成果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各方人士的指导和意见,我们在结题后也仍将不断对成果进行完善。本次研究在探索新时代藏区城镇建设与建筑建造的方向上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如果对民族地区建设相关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有些许裨益都将是我们的荣幸。
第四篇:SRTP心得体会
SRTP项目参加心得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SRTP项目“未来的海上建筑”终于完成了,在开头,我想先表露一下我们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
都说好事多磨,我们在这期间真的是既经历过头碰南墙、一筹莫展的时刻,又经历过思维迸发、柳暗花明的瞬间。从申报题目的寻找、讨论到精心地准备申报材料,申报通过再到一系列的查找资料、咨询相关的老师,再到大家通过数十次的讨论定下方案,再将方案付诸实施,最后得到如今我们的成果,再到后期的收尾工作,这期间的过程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但却是充实的。
在最初的组队时我们几个同学就很注意搭配,首先是跨专业的组队,土木和材料。其次就是大家各有所长,***的心思细腻,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和我们这几个土木的男生不一样,作为我们团队的唯一的一位女生,她总能在很多大家感觉没思路的时候给我们以惊喜。***的电脑软件非常熟练,特别是建筑建模方面它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还有就是他喜欢关注《国家地理》,建筑设计方面见识比较广泛。***的建筑审美能力要比我们大家好,他早期学过素描,在建筑选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思维也比较活跃。然后,我在我们这几个里面应该是土木的专业课知识稍微丰富一些,自认为建筑模型手工制作的能力也还可以。大家一起合作很愉快,曾经一起一筹莫展,一起开心欢喜、一起通宵熬夜的日子必将成为我们大学短短四年一段难忘的回忆,一年的团队合作也让大家成为了亲密的好朋友。
我们这个项目最核心的工作其实是在我们能否想到一个点子,就是我们的海上建筑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它的造型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每个有特色建筑必然有它的设计灵感来源,然后我们一直伤透脑筋的就是这个灵感从何而来。大家为此,去过南京图书馆查资料,浏览过各大资源库里的类似论文,寻找过自然界各种奇花异草,甚至不惜回到童年的爱好去看那种小孩子看得漫画书。期间我们为此商量讨论过好几个月都一直没有进展,先后有过三个比较清晰的建筑设计方案,但在不断的讨论和听取了负责的张亚梅老师的建议后都被我们给否决了,这种先立又废的过程多少总让人感到有一阵强烈的挫败感。一波三折下来,最终定下方案那一刻,立即感觉心里总算有一些踏实感了。
定了方案之后就是大家玩围绕着这个方案制作手工模型,我们先在纸上大致画出了草图,经过数次的商量修改确定这个建筑安稳性、实用性、可行性等各方面基本满足之后就将方案细节都定下来,再由***来负责用电脑软件制作这个建筑的3D效果图,这期间我们其他同学则在负责分块思考这个建筑要考虑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海上建筑这一块儿在国内外虽然有人提过一些设计方案,但基本都是在建筑的外形设计上提出一种理念,鲜有这种充分考虑建筑的受力和建筑四周的环境以及这个建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对于我们都是面临的挑战。
在3D电脑软件模型基本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着手手工制作实体模型,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选什么材料?怎么来做它的主体结构?手工制作后的建筑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额风格?简约?豪华?要不要突出结构?等等一些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最终我们不断尝试了几种方法,几次拆了已经做好的局部模型,几次更换模型材料。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这真的可以算的上是完全的摸着石头过河,所幸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还是满意地过了河,采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美观的制作方式完成了它,为了一鼓作气我们甚至中间连续通宵过两天。做完模型的时候大家的欣喜和自豪之情无需描述,每个经历过这种纠结曲折的过程的同学都可以体会得到。
在这个过程当中,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增长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很尽力,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吧。撇开这些不说,我想谈一点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那就是实践与发展的关系,所有事情的发展决不能仅凭自己大脑的天马行空式的空想,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就不要再用大脑去想,可以换个方式,我们可以动动手,动手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原来真正的问题关键也许和自己最初预想的不一样,不断的去动手实践,不断地遇到各种问题,再想想办法解决它,然后继续前进。就像我们模型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就不断地去动手尝试,尽管中间改过很多次,也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的效率远高于凭着大脑在那里空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每次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总能想到这样或那样的点子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已经确定的建筑方案,这是我们仅靠思维所不能达到的深度。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开展我们加深了对科研项目基本流程的认识和了解,团队协作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科研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限于专业知识和眼界见识的不够宽广,可能在我们的项目成果中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错误,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五篇:srtp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 这次项目,还教会了我很多方面的技能,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因为我们的课题是比较贴近生活的,我们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调查和总结查。在各大学术网站上找我们需要的最新的资料并结合专业知识,了解其他人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体会到团队合作很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和想法,我没有想到的,其他成员会给我很大的启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很多的操作都是要求几个人一起操作的,每个人的付出都是不可或缺的,团队的和谐很重要。我也初步体会到了开始科研工作的方法,要早读,多读文献,还要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要努力发现,提出问题,还要大胆思维,力求创新,这是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功夫,虽然我只是在做最初步的探索,我也这样要求自己。
真的很有幸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来,加深了我对科研项目基本流程的认识和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以后的学业,职业生涯,以及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限于专业知识和眼界见识的不够宽广,可能在我们的项目成果中会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错误,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整个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曾今为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抓耳挠腮,也为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喜出望外,但是科研就是这样,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个过程是寂寞而艰辛的,但是这个过程蕴藏着希望,有时候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将来会被采用心中也会很激动。
这次srtp项目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科研素养,扩展了专业知识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坚毅的品质,回首整个过程将会是大学时代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