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心得体会 任莹利
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心得体会
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围绕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呈井喷趋势。研究的重点有转型的内涵界定、动因分析、问题剖析、路径探讨,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介绍,国内转型试点高校的创新实践案例,不一而足。总体来看,尽管我国相关研究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对于本科院校转型的主体是谁、改革方向在何处、发展定位是什么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还未达成共识。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转型的主体,截至2014年7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另有283所独立学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积淀不足,在发展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除其中部分院校已经将其发展方向确立为“应用型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外,另有一些跟随研究型大学脚步办学的,则亟需转变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地方老牌本科院校,有些办学历史长,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基础条件较好,不少传统学科的办学水平也较高,因此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也要鼓励其对特色专业、优势学科加大支持力度,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显著,形成既加强共性指导、也尊重学科个性办学的局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注重分类指导,既要强调主线突出,也要鼓励百花齐放。只有客观地分析政府的决策要求,细致地解剖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指导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地实现转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总体而言,我国本科院校转型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有待在转型方向、转型实践、转型研究深化方面付诸更多探索,涌现更多成果。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的目的,就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前已吸引1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参加。应该说,这些高校都有着强烈的转型意愿和行动。归纳这些学校的类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具有“变型”“定型”“强型”三种内涵。从大量案例来看,各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重点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服务功能、师资队伍、办学途径、组织管理八个方面,制定转型策略,推动转型实践,以此扭转在总体上“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就业低、矛盾多、困难大”的劣势局面。目前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仍然偏重教授数量、论文指标、精品学科等学术性指标,忽视对地方经济、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贡献度。比如,河南黄淮学院于2011年按照“政策引路、专家指路、行业铺路、学校探路”的方法,开展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邀请教育部门领导、教育专家来校指导,帮着理清思路;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论证,以此催生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邀请境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并派出人员到德国的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英国的班戈大学等10多所应用型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学校建立专题网站,设立课题,多次研讨,促进广大干部、教师办学理念转型。人才培养转型方面:黄淮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坚持“一个核心、四个统筹”,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转型方面:黄淮学院的做法是,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学校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4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集群,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不断提升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符合度、依存度、共享度,进而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师资队伍转型方面:师资是各类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裂变,这是转型工作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地方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就是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使教师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所谓“双师”“双能”,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教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上海电机学院升本后,就要求新晋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而且要到企业挂职锻炼至少一年。在全校192名博士中,已经有150人到企业实践,他们成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黄淮学院将打造双师素质教学与科研团队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学校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120多位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政府机构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办学途径转型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除了“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外,还必须本着“面向行业、依托企业、联盟学校、跨境合作”的原则,走出象牙之塔,实行开门办学。黄淮学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发展联盟,打造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大平台。依托联盟,学校与各成员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协同创新、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黄淮学院转型的充分学习,我们要积极汲取黄淮学院转型之经验,努力做好转型准备工作,为以后发展积淀知识和经验。
第二篇: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同时转型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提出促进转型的路径,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19-04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在此之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并且在积极探索转型的路径。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困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初期会面对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思想层面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转型存在迟疑,学校担心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会被社会理解为降格,不被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导致招生困难。从教师层面来说,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很多教师担心自己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会降低,并且“双师型”的要求对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多年来埋头科研已经与生产一线脱节的老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对于转型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家长和学生层面来说,在读的学生和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大学在“降格”,担忧未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低,想要报考该校的学生和家长也会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敢轻易选择。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层面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并不匹配。一部分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没有参照区域经济结构,而是盲目地设置专业。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也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设置方式导致专业缺乏应用性,学生学到的多是理论性知识,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趋同性,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岗位无法招到适合的人才,而另一些行业又存在大量应聘者,导致人才的浪费。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专业的课程并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课程。并且,在设置通识课时,选择的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在转型过程中应精简通识课的内容,选择为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助作用的通识课内容。另外,在实践课程方面,应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层面的困境
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能力,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聘任教师时通常只看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只看重是否拥有博士学历,并不在乎聘任来的教师是否具备本专业所对应行业产业的工作背景,同时也忽视了招聘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由于这种招聘体制和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具有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招聘的教师普遍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不仅如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重理论轻实践,只培训理论知识,从未或者很少带领教师到行业企业第一线进行学习。另外,从制度层面看,学校缺乏有效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的机制。
(四)企业参与层面的困境
想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都需要企业的配合。但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沟通都不太顺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企业不了解与学校合作的好处,觉得校企合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企业仍然单纯地采用传统方式从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没有进行订单式培养。第二,很多高端企业只愿意与更高层次的学校合作,轻视地方本科院校。第三,政府没有提供资金支持,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进行校企合作。第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完善,双方都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
(五)实践教学条件层面的困境
最初,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都是模仿在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转型成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要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设施。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成立之时在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践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劣势,成立后也忽视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六)管理与评估体制层面的困境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省市共建,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总体来讲,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行政化倾向。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财政拨款、人事编制等方面都是政府拥有决定权,这就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上过分依赖政府,极大地限制了办学自主权。这也导致管理体制上的第二个问题。第二,内部创新机制和动力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使得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自主权。这种现象导致学校内部创新性明显不足、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从而导致转型不能很好地实现。
从评价体制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评价标准层面,地方本科院校仍然采取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评价的还是学术方面,而应用技术型高校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上;第二,在评价主体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主体仍然与普通高校相同,那就是教育部门。而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型大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单单有教育部门,还应有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参与评价。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径
想顺利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层面
第一,应转变管理机制。在宏观层面上,应该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机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及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倾向这些已经转型或准备转型的学校。在微观管理体制方面,应扩大这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考试方面,允许学校进行自主招生,优先安排录取批次,招收一些技术技能方面成绩突出或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还应开展对口招生,招收成绩优异的高职生,为高职生接受本科教育打通路径。并且要改变考试模式,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模式。另外,也应扩大转型院校人事编制上的自主权,打破原有的人事编制政策,在编制基础上自主聘用教师,尤其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对于所有教师都要进行定期考核,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考核的重点也应从学术转移到实践教学上。在工资方面采取绩效工资的方式,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国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评价时也应考核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转变以教育部门为单一评价机构的状况,应让行业企业机构或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起进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评价。
第二,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首先,应该拨款给这些转型学校,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另外,对选择报考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或提供奖学金政策。除此之外,对积极与转型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税支持,除了拨款之外还应在进行一定程度上减税或完全免税。第三,政府应提倡地方本科院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政府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源优势,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供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持,不断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优势,逐渐改变人们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
(二)院校层面
1.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双证书”人才,即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人才既应该具有本科素养,同时还应具有职业技能素养,是学术与实践并重的人才。
2.专业与课程设置
在设置专业时应摒弃以学科体系来设置专业的传统,而应按照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或预测的未来新兴职业来设置专业,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也能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既满足现在的人力资源需求,又能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另外,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再结合本校的自身特点设置自己的特色专业。在设置专业时除了考虑自身与社会原因外,还应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用性。例如,把基础的文理科专业改造成应用性文理科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各类课程的比例,削减通识类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同时应改变通识性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更有针对性。除了增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外,还应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一定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注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外,也应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先聘请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另外,一定要引进生产一线的师傅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保障兼职教师的数量。在教师上岗前,应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全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培训理论知识外,还应让教师走入企业,了解生产一线需要的最新技术技能知识;在兼职教师上岗前进行教学知识的培训。入职后,仍应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以保障教学知识的先进性。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考核教师方面,对于优秀教师进行经费上的奖励,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变化与教学条件的改变,转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上一直都是以教授法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应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变为社会需求为导向,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教授内容应以实践性内容为重,并且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改变教学条件主要是改变实践教学条件来促进转型,如增加实训室等,让学生不仅在企业,在学校里也能进行实践性学习。
5.评价机制
这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培养的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所有教师的评价。转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的考查。要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用性,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多采取伴随性评价,不断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评价手段方面,不再只采取试卷的考查手段,应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转移到实践性能力上来。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转变考查重点,不再只重视考查教师的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对教师采取伴随性评价,不断督促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引入行业企业机构或第三方评价机构,保障对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6.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一直被称为软实力,校园文化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宣传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新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使师生更理解学校的新定位、新发展,了解转型之后的好处,而不再担心学校“降格”。这种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提倡政府为企业拨款,企业也必须将拨款用在促进校企合作上,如建立更大的实训基地,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除了享用拨款之外,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合同,保障学校的权益。另外,学校与企业应进行“订单式”培养,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07-07(10).[2]刘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5.[3]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21):18-20.[4]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5-8.[5]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3-116.[6]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05-15(18).[7]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责任编辑:杨在良)
第三篇: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
样转型
2014年05月15日 07:52来源:人民日报董洪亮
[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月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
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
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皆为实践家,他们的法定聘任条件要求在5年的职业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绩,这5年的职业生涯中应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任职的。
第四篇:以应用技术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以应用技术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加快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吉林工商学院转型发展办学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将开展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业人才。这将为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如何通过转型发展来提高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认识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式而实现其变革的,这也充分体现着高校服务社会这一重要的职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迫切需要在一定办学层次或类型中的部分高校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面向不断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根本性变革,并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在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转型发展是社会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和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应用技术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而且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将直接引导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
2345678-
〇一四年四月四日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