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学习了三个多月的三高,我感觉高级微观是三高里面相对来说最难的,高级微观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抽象的,其中还有许多有相当难道的数学知识,高级计量与高级宏观跟其比起来则要具体多些,不管是公式的推导,还是概念的讲解,都给人很明晰的感觉。当然学习高级微观感觉比较抽象的另一方面原因,应该是自己能力的不足,对于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刚刚接触这种学习还有一些畏难情绪。但是,总而言之,自己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努力去总结,努力去使自己跟上老师的节奏,我也相信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几个月的学习感悟,当然,也许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会跟老师的有些出路。
(一)关于偏好与效用
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试图建立模型,用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参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从分析个人决策的制定开始。对于个人的决策其实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人的选择又分为自觉的选择和本能的选择。在微观中我们考虑的四个问题就是选项是什么、可能的选项是什么、可行的选项是什么、应该的选项是什么。首先对于选项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可能的选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说明,任何个人决策的起点都是一个可能的备选物集合,然后这些备选物是互斥的,个人必须从这些备选物中进行选择。我们将备选物集记为X,这个集合可以为任何东西,这样的一个集合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选项,由于集合可以为任何东西,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X可以为不同的备选集。而当个人具体选择里面的选项时则涉及可能的选项是什么,比如中午吃什么,米饭不是选项,面条也不是选项,而{在一楼,一份面条,一个鸡蛋}才是选项。对于可行的选项,则是对选项的一个具体要求,对于不同的约束情况下,备选集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有具体的选项,而不能脱离选择约束条件,一个不可能的选项永远也不可能选上。最后就是应该的选项,这个应该的选项也就是我们最后想要的结果。
整个第一部分就是在考虑去怎么解决这四个问题,为了建立个人的选择模型,课本引入了偏好与效用问题。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组合。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偏好之所以会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和研究,是因为它是所有经济学的最最基础的东西,如果经济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偏好的研究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里的一块块砖石。而所有的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都必须要先建立在人们的偏好基础之上。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历士多的《政治学》。作为经济范畴的效用,最初出现于费迪南多加利亚尼1751 年出版的《论货币》,其含义为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有了效用之后就可以用效用来衡量个人对一个选项的喜欢程度,而偏好又是在效用上增加了规则。对于决策者的偏好,我们 主要有两个假设:完备性和传递性,满足这两个假设的偏好被称为理性偏好。有的教科书也加上反身性(或者称为自反性),实际上这个假设已经蕴含在完备性中了。完备性是指决策者有能力做出选择,传递性是指决策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假设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呢?这是因为只有当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时,才能有一个效用函数与该偏好相对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数学研究决策者的行为。但是,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理性偏好都能用效用函数表示。即理性决策者的偏好是能用效用函数表示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还要施加其他的假设,如连续性、单调性和凸性等。
当我们用选择结构来模型化个人行为时,我们需要对个人的选择行为施加某些合理的限制。选择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是显示偏好弱公理,这实际上就是指决策者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决策者对两种产品的评价是确定的、稳定的。牵强地说,这对应于偏好法中的完备性原则。如果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那么由它导出的选择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但是选择行为满足弱公理并不能推出存在一个理性化该选择行为的偏好,这需要施加一个条件,那就是预算族包含了所有的三元子集。这的条件保证了选择行为也满足传递性。也就是说,偏好法和选择法最重要的不同是关于传递性这个条件。偏好的理性假定相对于显示偏好弱公理多了一个传递性假设。在这本微观经济学书中,作者采取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即区分经济中的两类主体:单个消费者和厂商。因为单个消费者拥有和经营企业,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经济模型中更基本的元素。因此,我们通过对经济中消费一方的考察来开始我们对经济决策理论的研究。
如果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那么由它导出的选择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但是选择行为满足弱公理并不能推出存在一个理性化该选择行为的偏好,这需要施加一个条件,那就是预算族包含了所有的三元子集。这的条件保证了选择行为也满足传递性。也就是说,偏好法和选择法最重要的不同是关于传递性这个条件。偏好的理性假定相对于显示偏好弱公理多了一个传递性假设。在这本微观经济学书中,作者采取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即区分经济中的两类主体:单个消费者和厂商。因为单个消费者拥有和经营企业,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经济模型中更基本的元素。因此,我们通过对经济中消费一方的考察来开始我们对经济决策理论的研究。
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用来研究经济规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边际效用理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确计量的。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冲突。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大的压力,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也成了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移。为了避开这个矛盾,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而是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分析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样,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立了新的理论依据——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出的契约曲线加以改造,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无差异曲线。他认为,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可以分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就可以画出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拉的结果相比,虽然形式相似,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变。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根据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从而以“边际替代率”代替了“边际效用”、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替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价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的研究,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一结论,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了补充和发挥。无差异曲线仍然招致了许多批评,许多反对者认为它还是以效用满足的数量关系为前提的。对于这些反对意见,萨谬尔森作了无懈可击的回答,他提出了新的消费者行为假定,形成了显示偏好理论。于是,“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能够相当确切地找到无差异曲线。” 因此,从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
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经济人”的最优选择。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衡。在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下,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均衡,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于是,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条件—— 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建立了完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 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经济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他把福利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1)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2)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
总而言之,效用本身其实并没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的,只是经济学家们为了研究问题和阐述理论的方便而做了如此的区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大角度去把握效用理论,而不是固守原来的思想。
(二)关于需求与生产 我们研究经典的、基于偏好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我们始终假设这个偏好关系是理性的,即能对消费者的可能消费选择进行完备而传递的排序。有了这一个前提后,我们将证明并非所有的偏好关系都能用效用函数表示,然后我们提出偏好的连续性假设,这个假设足以保证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在研究消费者的决策问题,我们假设他的决策环境是:有L种商品,他将这些商品的价格视为固定不变的和不受他的行为影响的,这个称为价格接受者假设。消费者的问题是在瓦尔拉斯预算约束集的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我们重点关注两件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这用瓦尔拉斯需求对应表示;消费者的最大效用值,这用间接效用函数描述。
为了分析的目的,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效用函数来归纳消费者的偏好,那将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那样的话,数学规划技术就可以被用来求解消费者问题。本节,我们将研究什么时候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不幸的是,根据我们迄今为止所作的假定,理性偏好关系并不总是可以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然后再引人一个很弱的、经济意义很自然的假设(被称为连续性),该假设将确保效用函数的存在性。然后,用字典式偏好作为并非所有偏好都能形成效用函数的反证。说过了字典式偏好的非连续性的一个证明思路,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如何说明“为确保效用函数存在,我们所需要的前提是:偏好关系是连续的。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反证法:用一个从实数到有理数的映射的不可能行,来证明不连续的偏好不存在效用函数。然后就是对理性偏好关系的连续性是效用函数存在及连续的充分条件的证明。最后的结论就是:
1、理性偏好关系的连续性是效用函数存在及连续的充要条件;
2、但是并非所有代表偏好的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
3、一个连续效用函数的任何递增、但不连续的变换也都代表理性偏好;
4、能够代表理性偏好的效用函数不唯一。
5、虽然并非所有的效用函数都是可微的,但往往不特殊指出(方便起见)的地方,都假定它是二次可微。
6、理性偏好的凸性并不蕴含着效用函数是凹的,而只是意味着它是拟凹的。即u(ax+(1-a)y)>=MIN{u(x),u(y)}存在,但u(ax+(1-a)y)>=au(x)+(1-a)u(y)不一定存在。
对于大多数经济问题而言,消费者的总体行为比任何单个消费者的行为更为重要。在总需求和总财富的问题上。这里的问题可以简单的表述为:
个人需求可以表示为价格和个人财富水平的函数,那么,何时总需求可以表示为价格和总财富的函数?计量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在估计过程中,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总需求函数一个简单的结构。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总需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准确地仅仅表示为总体变量——如消费者总的(或者等价地,平均的)财富——的函数。这正是在此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计量经济学家所能获得的数据可能仅仅是总量性的。
假定有i个消费者,他们分别具有理性偏好关系>,和相应的瓦尔拉斯需求函数x(p,Wi)。一般而言,给定价格P以及i个消费者的财富水平W。因此,总需求不仅依赖于价格,而且依赖于各个消费者的特定财富水平。在本节,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总需求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总需求仅仅依赖于总财富X(p,W)。要使这一性质一般性地成立,就要求在总财富相等的情况下,对消费者之间的任何两种财富分配而言,总需求都是相同的。
简而言之,对于任一固定价格向量P和任一商品l,不管我们考察的是哪一个消费者,也不管他的财富水平如何,在P上的财富效应都应该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形下,由任何消费者之间的财富再分配所导致的需求变化都会相互抵消,这一点实际上是很直观的。从几何上说,这一条件等价于所有消费者的财富扩展路径是平行的直线。本章接着探讨了总需求与弱公理问题。即在哪些条件下,总需求也满足弱公理,后者被认为是个人瓦尔拉斯需求函数最核心的实证性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举出一个个人需求满足WA,但总需求不满足的情况(见图)
但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如果我们所考虑的价格一财富变化,恰巧对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补偿价格变化,由于个人需求都满足WA,对于任何对每个消费者来说均为补偿价格变化的价格一财富变化来说,总需求均满足WA。困难在于,对总体而言是补偿的价格一财富变化—它使得并不一定对每个个人都是补偿的;对于某些、甚至所有的消费者,我们很可能有财富效应。如果这样的话,个人财富效应就会破坏正常的、但却可能是很小的个人替代效应。结果可能是,对于个人不成立的WA,自然对于整体总需求同样不成立。既然像WA这样基本的个人需求性质对总需求而言都无望普遍成立,我们可能会想知道,我们能否对个人偏好施加某种限制,从而使得总需求满足WA。前面的讨论表明,探讨一下这样一个假定的含义是值得的:假定对于非补偿的价格变化而言,需求法则在个人层而上也是成立的。
本书的第五章开始转向经济的供给方,研究人们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供给方由一系列被称为“企业”的生产单位组成。企业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其它合法的组织,也能代表家庭和个人的生产。而且,所有的企业的集合还包括有潜在生产能力但并没有实际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因此,生产理论适用于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和潜在的但并没有实际运行的生产过程。本章将集中讨论企业能做些什么。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其它问题不重要,而是尽快地找一个概念范围小的工具来分析市场行为。因此,本章中的生产可能性模型将是十分简化的:这简单地把企业视为一个能够将投人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和前面几章一样,我们将考察有乙种商品的经济。生产向量(也称投入——产出或净流量向量,或生产计划)是一个向量,它描述一个生产过程中L种商品的(净)产出。用正数代表产出,用负数代表投人。一个生产向量的某一元素可以是零,它表示该生产过程没有这种商品的净产出。比如,y=(-5,8,-6,0,3)表示物品2和5是产出品,产量分别为8单位和3单位,而物品1和3是投人品,投入量为5单位和6单位。而物品0既不是投入也不是产出。生产集是生产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要分析企业行为,我们首先需要识别技术可行的生产向量。所有组成企业可行计划的生产向量的集合被称为生产集,任何属于可行集的计划都是可能的,而任何可行集之外的计划都是不可能的。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受到的最初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约束是技术约束。当然,在任何特定的模型中,法律限制和事前合同约束也影响生产集的决定。我对这部分的理解是,生产集包括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可能都是合理的,或者说合适的,有效的。
(三)关于瓦尔拉斯 在第二章中最新接触到瓦尔拉斯是瓦尔拉斯预算集,瓦尔拉斯预算集也称为竞争性预算集B={x∈R:p.x≦w},是由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价格p和财富w时的所有可行消费束组成的集合。而在后面的一般均衡内容中我们接触到了瓦尔拉斯均衡,我们所谓均衡,通常直接指的就是供求均衡,即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数量的相等。而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对于价格施加相反作用的两种因素,因此,在供求相等的意义上,均衡就是相反的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达到势均力敌的一种和谐状态。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各个市场上供求的普遍相等;而这个条件所表明的,正是一般均衡的这样一种基本性质,即:它是整个经济体系内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反对的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抵消所达到的一种普遍的和谐状态。
在瓦尔拉斯的理论中,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被称作“生产性服务”。瓦尔拉斯将土地、人力和生产资料都视为资木,分别称作土地资本、人力资本和资本物品。资本的功能,就在于它们能提供“服务”。服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性服务”,可直接用于消费,其需求来自消费者;另一类即“生产性服务”,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各种产品,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则直接来自企业主。“服务市场”上买卖的服务,既包括消费性的,也包括生产性的;但在瓦尔拉斯体系中,这种市场与消费品市场相比较的特殊性质,就在于生产性服务的买卖。因此这里所说的服务市场,就相当于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所说的“生产要素”市场。
瓦尔拉斯论断的一个大前提是:凡是能够实现他所说的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制度,就是优越的经济制度;但他根本没有对这个前提本身作出任何证明,甚至对于他所使用的衡量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不身,即“每个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概念本身的社会经济意义,也没有作出任何科学的说明。而问题止是由此产生的。事实上,经过深入分析便可以发现,瓦尔拉斯所说的社会上每个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一方面不过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可能再大”;另一方面则不过是一种脱离任何客观标淮的“任意最大”。就第一方面来说,按照瓦尔拉斯自己的理论,每个人面对任何一种价格体系,都可以确定一种主观的“效用最大值”;但是他所能实现或得到的,却只能是与社会地决定的均衡价格相联系的那一种“效用最大值”,而不可能实现其他种种对他说来更大的效用。因此,就如同均衡价格是由社会决定的一样,任何一个人的满足程度,也都是社会地规定的,是由整个体系的资源技术条件、财产占有状况、所有其他人的主观评价以及他个人在此体系中的地位和条件共同决定的,是一种社会强制下的不可逾越的“最大”。例如,在自由竞争下,只能一方面是胜利者的最大满足,另一方面是失败者的“最大满足”。就第二方面来说,由于瓦尔拉斯所说的效用,都是个人的、主观的评价,因此他所说的个人效用最大,对客观社会经济生活来说,完全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地租收入很高,地主反而会“最大满足”地增加自己的消遣用地,减少生产用地的供给,从而使地租、房租及地价进一步上涨,而资本家和工人不得不“最大满足”地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地主去挥霍社会财富的更大份额。总之,瓦尔拉斯效用最大化的两个方面的性质,恰恰反映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两大根本性弊病,即贫富的两极分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又怎么能用这种效用最大化来证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的优越性呢?
(四)总结
以上讲到的几点是这段时间学习中比较有感触的,当然在很多方面理解的还不够透彻,很多时候还是要借助别人的观点来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瓦尔拉斯均衡,自己很有兴趣,但是能力有限,所以在前期很多时候都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论文来使自己更好的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慢慢的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是对该理论更好的理解。
另外感谢叶老师认真的教诲,坚持板书让学生很佩服。这些总结肯定不尽人意,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的学习中会保持虚心求教,认真专研的学习态度,希望学后自己能有所得。
第二篇:高级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高微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们不必严格地按照标准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史理论的讲法,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只需以人们公认的1776年为里程碑,亚当·斯密发表他的《国富论》为标志,经济学开始了出离哲学的第一步,而到1998年阿玛蒂亚·森为另一标志,经济学某种程度上又开始了向哲学复归的进程(其实经济学与哲学的联系也一直未断,不过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强弱程度有差异罢了)。这200年间经历众多学派、无数论战,其中长期困扰经济学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难题便是作为立论之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主义者与历史主义者的论战持续了几十年,LSE的经济系主任罗宾斯在上世纪早期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实际上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选择的科学,只要有稀缺性,必然有选择,只要有选择,也就有经济学的用武之地,罗宾斯把经济学之基础归结为稀缺,没有对理性人作较多论述,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让经验因素介入理论经济学研究之中——也正是基于此,罗宾斯、哈耶克以及广义的奥地利学派在早期数量经济学刚刚起步之时都对之持质疑和批评的态度。而承认理性人某种程度可能意味着将心理等经验因素引入,从而可能打乱他们严格的逻辑演绎体系。
偏好公理中蕴含的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们不必严格地按照标准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史理论的讲法,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只需以人们公认的1776年为里程碑,亚当·斯密发表他的《国富论》为标志,经济学开始了出离哲学的第一步,而到1998年阿玛蒂亚·森为另一标志,经济学某种程度上又开始了向哲学复归的进程。这200年间经历众多学派、无数论战,其中长期困扰经济学特别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难题便是作为立论之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主义者与历史主义者的论战持续了几十年,LSE的经济系主任罗宾斯在上世纪早期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实际上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的选择的科学,只要有稀缺性,必然有选择,只要有选择,也就有经济学的用武之地,罗宾斯把经济学之基础归结为稀缺,没有对理性人作较多论述,他的出发点在于防止让经验因素介入理论经济学研究之中——也正是基于此,罗宾斯、哈耶克以及广义的奥地利学派在早期数量经济学刚刚起步之时都对之持质疑和批评的态度。而承认理性人某种程度可能意味着将心理等经验因素引入,从而可能打乱他们严格的逻辑演绎体系。
但显然,理性人的设定对经济学具有充要性。以经典物理学为标竿的经济学从早期就贯穿着对确定性的、完整的体系建构抱有浓厚的兴趣。即至今日欧美三大研究生用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Mas-Colell版、Varian版、Jehle版)中也依然保持着这种倾向,而捍卫理性人假设这一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仍被现代经济学视为第一要务。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从古典走向新古典直到现代经济学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价值论的变化。古典经济学以价值论为基础,成熟期古典经济学的教科书必以价值论置于论述的首位,至新古典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客观价值到主观效用的转变,因此,我们今天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放在首位的不再是价值论部分(甚至于也略去了对价值论的探讨),而是一般以消费者理论为开端。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从现代性的观点看,无论是经济行为主体是消费者还是厂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一个人受某种普适性规律的支配。这个规律,经济学家认为是理性人的行为假设。理性人假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经济学学科内外的强烈质疑,这里不作过多探讨。只着重从《高微》一书的开篇七条公理分析一下,在一个演绎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如何蕴含其中的。
首先是完备性。消费者面临X集中的两个选择x1与x2,要么x1≥x2,要么x2≥x1。完备性公理的潜台词是,消费者必须具备区分、判断和评价能力,能够对不同的消费计划进行比较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其次是传递性。对属于X集的任意三元素x1、x2、x3,若x1≥x2且x2≥x3,则x1≥x3。传递性公理暗示我们:消费者的选择具有前后一致性。这一公理存在争议,因为不完全与某些人的某些消费行为相符——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行为也是很普遍的,故而在消费者问题一章引入的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只能满足于两物品情形,两个以上必然存在传递性问题。
第三是连续性。对所有的x∈,“至少与x一样好”集(≥x)与“不优于x”集(≤x)在 上是闭的。连续性公理确保了偏好不会发生突然的逆转,而无差异关系~作为≥集与≤集的交集,实际上也是闭的。
第四是局部非饱和性(也称局部非餍足性)。对所有x0∈X,与对所有ε>0,总存在一些x∈X,使得x>x0。局部非饱和性公理意味着消费者对任意消费计划x0具有不满足性,无差异关系作为“至少一样好”和“不优于”两种关系的交,只能是一条线而不能是一个区域。否则根据本公理,在此假想区域内任一点为圆心、任意小长度为半径做圆,也不会交于无差异区域。
第五是严格单调性。对所有x0,x1∈X,若x0在数量上大于或等于x1,则有偏好关系x0≥x1;若x0在数量上严格大于x1,则有偏好关系x0 x1。严格单调性公理意味着,在两物品平面上任取一点,针对该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在该点右上方的全部点集必然严格优于该点(因两物品的数量都向东北方向绝对增加),同理,在该点右下方的全部点集必然严格劣于该点(因两物品的数量都向西南方向绝对减少)。
第六是凸性。若x1≥x0,则对所有t∈[0,1],tx1+(1-t)x0≥x0。凸性公理表达的偏好关系式的左边实际上是x0至x1之间的某一点xt,消费者认为xt计划至少和x0一样好。这一公理确保了无差异曲线不可能凹向原点。
第七是严格凸性。若x1≠x0,且x1≥x0,则对所有t∈[0,1],tx1+(1-t)x0 x0。严格凸性公理在凸性公理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排除了无差异曲线为线性条件的可能。这两条公理共同暗示了消费者是一个中庸平和的人,不会走极端,在两物品选择集情况下,总会进行某种程度的加权平均,而不至于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全部选择一种商品而置另外一种商品于不顾。理论上也易于证明,平衡地选择各种物品优于极端的消费结构。
这七条公理是消费者偏好公理,从上述规定性来看,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能够对各种消费集做出比较,并给出评价(偏好关系),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在上述公理之下,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也呈现向右下方递减且凸向原点的特征,与我们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所见到的情形完全一致。
理性人特征的进一步描述
其实关于理性人假设的更突出描述在于优化问题。人总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无法无天、无拘无束地实现自己的预期。因此,经济学在研究人的行为的同时,也的的确确是一门研究稀缺性的学问,一门研究优化配置的学问。如何在条件约束下,最大化个体的效用,这是个人本位经济学考虑的首要问题。具体地,对消费者来说,是在价格和收入(预算平衡性)约束下,实现效用的最大化问题;对厂商来说,是在生产技术(生产函数)、投入价格(成本函数)与产出价格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根据拓扑学的对偶性原理,又可以在最优点转化为相应的两个最小化问题——即支出最小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
书中在论述为什么要坚持把利润最大化假设作为厂商理论的基础时运用了前面的消费者理论,可谓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作者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作了精彩的分析。一方面,假设经理层不作为,不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那么企业的盈利能力未达到饱和,这就将直接导致企业所有者消费能力达不到饱和状态,而根据前面的消费者理论,理性消费者是要谋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的,因此所有者必然要寻找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新的管理人员替代现有人员。另一方面,假设企业所有者本身不作为,无意于谋求利润最大化,则市场中的其他企业所有者作为理性消费者,为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必然有足够的动力希图并购此企业。资本具有扩张的天性,它谋求的是利润,因此势位必须达到均衡,否则便处于不断的流动与能量转换过程中。当然,技术性质及其相关的规模报酬类型对于利润最大化条件的存在性也有很大影响。
顺便一提,包络定理是论证最优问题的一把神兵利器。在上述优化问题列出后,建立拉格朗日方程,运用包络定理可证明罗伊(Roy)定理、谢泼德(Shepherd)引理、霍特林(Hotelling)引理甚至反需求方程组等大量定理。其中罗伊定理用于在给定间接效用函数v(p,y)情况下,对p和y分别求偏导在相比并加负号可得到马歇尔需求函数x(p,y);谢泼德引理用于在给定支出函数e(p,u)情况下,对p求偏导可得到希克斯需求函数xh(p,u);霍特林引理则用于在给定利润函数∏(p,w)情况下,对p求偏导可得产出供给函数y(p,w),对w求偏导并加负号可得投入需求函数x(p,w)。
VNM模型蕴含的深刻的人本思想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序数效用问题,序数效用的目的在于保证消费者选择排序的前后一致性,也就是对一个效用函数作正单调变换后,它所代表的消费者对物品组合的评价也就是偏好关系并不发生变化。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考试成绩问题,假如出题较难,使得全体学生按照卷面成绩核算都偏低,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为保持相对的优次顺序,只需对分数做正单调变化就可得到较好修正,常见的开根号乘10的办法就是典型例子。
这种正单调变换只能保证排序信息不变,但未必能保证线性的成比例的变动,而这一点在第二章后面冯·诺依曼—摩根斯坦(VNM)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改进。实际上他倒是有点超越传统的基数论和序数论的味道,这得益于他对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视(作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的一位健将,摩根斯坦很好地继承了门格尔以降的对包括不确定性在内的非传统经济因素的研究),引入概率P之后,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而关于P的设定以及个人期望效用函数的给出则要来源于大量基于经济行为主体心理状态的实验测度,这也比较好地沟通了演绎与实证两种方法。
VNM模型一大贡献在于引入期望的效用U(E(g))与效用的期望U(g)。个人认为,这个区分在经济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何为期望的效用?就是通常意义的期望值。根据教材中所举多个例子,不难看出,期望值是一个赌局中所有得意情况的数学期望,它的单位是货币,因此,期望值直接地等同于财富值。何为效用的期望?就是根据实验数据推出经济行为主体对包含特定风险的赌局的效用函数,并不简单地运用赌局中各结果的货币而是代之以相应的效用函数值进行数学期望的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这一变化,从哲学的视角看是对自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发端的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的继续。它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评价、主观价值、主观效用的期望值要远远重于简单的贵金属期望、货币期望,故而是对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以及经济学史上众多以客观价值为核心的学说的一种间接但却是深刻的反驳和批判。价值问题尽管在现代经济学中似乎被有意掩饰甚至忽略掉了,但仔细观察,还是处处可见的。门格尔说价值即意义,价值是行为主体赋予给客体的,财富自身没有价值,只有当它纳入到人的主观效用分析框架之内,作为效用函数U(w)的一个变量才具有意义。第二章中有关风险投资的一些例题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思想。而通过比较U(E(g))与U(g)的大小,观察曲线的U(w)曲线的凹凸性,进而还可严密一些用阿罗—帕拉特(Arrow-Pratt)测度办法通过对财富效用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符号的观测得到经济主体对待风险的不同类型(风险回避、风险偏好、风险中立)。
(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在读本科的时候,我一直弄不懂期望的效用与效用的期望之间的区别,后来也只是模模糊糊的弄懂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解释,觉得真有几分道理啊!)
上面的讨论也涉及到一些货币哲学的问题,在这本教科书中也大略地提到了几句“货币的幻象”。预算平衡性px(p,y)=y和消费者需求函数x(p,y)关于关于价格和收入的零次齐次性意味着什么?无非就是说明“货币中性”这个问题,零次齐次性条件下,货币收入与所有价格水平等比例变动,价格上浮情况下预算线等比例地向右平移并不代表你的真实购买力的增强,而不过是一种相应的补偿。齐次性的作用就在于消解货币尺度,转而任意地把n种物品中的一种物品作为计价物来替代货币职能进行分析。理论经济学偏爱物物交换的框架不仅仅是由货币在历史中的出现晚于物物交换,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抓住问题的根本。门格尔、埃奇沃思等经济学家也无一不在两部门简单交换的模型中花费了大量心思,进而论证交换行为有利于创造更大的满足程度(效用)和更高的社会福利。因此,简单地以货币、财富、GDP等等绝对的数字来作为计量个人效用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实不可取。
技术与经济学
第三章厂商理论是以生产问题开端的。生产函数研究的是一个“技术上是否可行”的问题,潜含着技术条件。在给定成本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生产函数,在技术上最有效率;根据对偶性,我们也可以说,给定产出条件下,成本最小化的成本函数,也在技术上最有效率。因此,f(x)和c(w,y)都潜含着技术条件。这次期末考试中一道有关Cournot和Stackelberg模型的计算题中的一问,是厂商1由于改进技术而改变了成本函数,降低了耗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经济学发展史上关于技术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宏观经济学对技术究属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已经纠缠了几十年,并由此催生了系列的增长理论与模型,现在看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技术经济学要素。在成本函数的推导过程中,列出给定产出水平约束下成本最小化问题的拉格朗日方程,对两种不同的投入品价格求一阶偏导后相比,可以看出其恰好等于边际产出之比,也就是投入价格比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于是技术与价格之间的桥梁建立起来。罗宾斯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经济学与技术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学的盲目扩大和细致化——将触角伸向各具体领域,会丧失经济学研究的本意,演变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比如农业经济学转化为农业科学等等。他的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但未免过于悲观。根据生产中的对偶性,具有一个成本函数性质的任何函数都能够生成与此成本函数相关的生产函数。具体的应用研究这当然需要获得所研究具体产业的技术性信息,但是完全不必要具备详尽技术知识和相对复杂的工程资料,只需要对可观察的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与产出水平的方式估计成本函数并从估计的成本函数中运用可积性定理“恢复”生产函数。故而,从经济学对稀缺性的情有独钟、从经济学最原始的配置资源的意义上看,尽管它不是直接研究技术的本质特征的,但不能说经济学无法反映技术条件,这种反映恰是通过数量(产量)与价格(投入品价格)这两个重要的杠杆实现的。厂商理论——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技术条件——经济效率,大概是这么一条线索。
市场中的策略行为
在前面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后,第四章着重研究由这两者共同组成的市场体系,并致力于对这个市场体系的不同性质和状态进行价值上的评估。在完全竞争情况下,消费者与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每个人基于各自的环境与目标进行自利的市场行为,但最终会趋向于市场均衡。均衡的条件,在短期情况下,厂商数目给定但存在进出壁垒,厂商存在不可变动的投入要素,因而其均衡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出清的实现;在长期情况下,不存在固定投入,一切要素可变,厂商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由进出市场,因此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动实现了优胜劣汰,最终的均衡在表明市场出清的同时也传递了另一个信息,即通过竞争各厂商利润为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亏损,因为利润是收益与经济成本之差,成本中是包含正常利润的。完全竞争刻画了一个完美的经济状态,在均衡点上,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了最大化(供求曲线与价格轴围成的面积达到最大),不存在不损害他人福利而使一些人福利得到提高的帕累托改进。这也表明每个企业提供的产量必然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最低点——耗费最少的资源提供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出,而消费者购买商品耗费的预算也达到最低点,这确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理想局面。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多方面不确定因素来阻止理想状态的出线的,现实中只有相对、没有绝对——“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在现实中,完全竞争和纯垄断都不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两种形态中,厂商都只需按部就班地理性计算求解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就足够了,完全无须顾及其他方面的策略行为。但大多数的市场是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的结合,这是不完全竞争,其特点就是行业内每个厂商都感觉到相互间的依存性,于是就出现了对串谋的可行性论证。既然都认识到强烈的依存关系,那么尽可以组建卡特尔来实现共同利润最大化达到一个串谋性的均衡水平。事实证明合谋协议会刺激厂商实施谋求打破均衡的欺诈行为,所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论——走入囚徒困境。对合作均衡的奢望破产,催生了非合作纳什均衡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是古诺(Cournot)模型、伯川德(Bertrand)模型和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模型。概言之,古诺模型的核心逻辑是价格由市场总产量决定,众寡头厂商根据自己的成本函数与价格等条件列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其一阶条件方程,联立后求解各自均衡产量,由经典古诺模型的均衡解推出的价格偏离公式表明,价格随厂商数目的增加而趋近于边际成本,这很好地描绘了不完全竞争向完全竞争进化的过程图谱。伯川德模型恰反其道而行之,其核心逻辑是数量由市场价格决定,各积极厂商不再以数量作为竞争手段,而是运用定价策略进行较量,众寡头宣布各自宣布他们索要的价格——这意味着价格差异不能过大,否则定价过高的一方必然失去全部消费者,因此具有价格优势的一方只需将价格定位在小于等于对手的边际成本上便可轻松占有全部市场份额,而这种策略是交替进行诬陷重复下去的,直至最终将所有厂商的定价逼近到各自的边际成本的水平上。伯川德模型的思想与门格尔论述的思路极为接近,后者早前者近十年在《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用特有的图表描述了一个供给者对众多消费者、几个供给者对众多消费者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尽管没有使用严格的微积分方法,但那种离散的、非连续的、不可微的模型表达的却是同样的边际思想。而正是由于这里的出色表达,门格尔赢得了和杰文斯、瓦尔拉斯一样的殊誉,成为边际革命三大开启者之一。至于斯塔克伯格模型则类似于古诺模型,也是基于数量竞争的考量,不同之处在于他进行了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二元划分——这种划分确实是与经济现实中厂商的行为相符的。斯塔克伯格双寡头模型要求两厂商彼此知悉对方的成本和市场需求信息,追随者将领导者的产量视为给定,并依此确定自己的产量。领导者则将追随者的反应视为给定,并依此确定自己的产量。特别的,不同于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要求先从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入手,通过其一阶条件导出其产量对领导者产量的反应函数,而追随者的“任务”到此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是领导者将追随者的反应函数代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求解出自己的产量。
一气呵成写完这么一堆,就是怕时间长记不清了。就此打住,开始准备下一科考试,书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思考清楚(书也只学了一半),留待寒假慢慢啃吧。
参考书目
[1][美]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奥]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英]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三篇:高级微观经济学题库
高级微观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得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效用:人们消费或拥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7.收入—消费曲线:是指在两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为常数的情况下,每一收入水平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
8.价格—消费曲线:是指在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消费者收入水平为常数的情况下,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对应的两种商品最佳购买组合点组成的轨迹。也就是当某一种物品的价格改变时的消费组合。
9.吉芬商品: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10.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他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11.边际产量:在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12.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1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在存在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即长期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其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数量组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RTSLK=w/r(使用L和K这两种生产要素时的情况)。
14.完全竞争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简称厂商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它表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市场对该厂商的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的。
15.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
16.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17.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
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18.边际要素成本:指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19.外在性:外在性又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20.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分支。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
21.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22.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23.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24.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5.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26.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27.边际收益: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R(Q)=△QTR(Q)/△Q,其中MR表示边际收益,TR表示总收益,Q表示产品。
28.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29.完全竞争市场: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做了如下明确定义符合如下四个条件的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消费者或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2:同一行业中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4: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控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30.市场失灵:是指现实的资本注意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31.公共物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32.免费乘车者问题:是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
33.社会成本:是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总成本。
34.垄断竞争市场: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35.交换的契约曲线:指在纯交换经济中,当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易者选择的交易数量组合构成的曲线;在消费的埃奇沃思框架图中,两个消费者所有无差异曲线间的切点就是交换的契约曲线。
36.生产的契约曲线:是指在生产经济中,既定数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厂商选择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所构成的曲线。是指在埃奇沃思框图中,社会使用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的等产量曲线切点的轨迹就是生产的契约曲线,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37.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38.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39.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4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41.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
42.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43.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指对于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受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4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45.科斯定理:(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二、简答题:
1.需求变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起需求变动的诸因素。
答: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指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2.供给变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引起供给变动的诸因素。
答:供给的变动时指在某些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数量的变动。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有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
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答:“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得农民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因为当其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得农民的总收益下降。
4.分析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答:商品的需求弹性表示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对于商品价格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假定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等于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则销售收入可表示为商品价格乘以商品的需求量。这意味着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影响需求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这种商品的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直接取决于该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
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2)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提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3)ed=1的单一弹性商品,降价或提价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没有影响。(4)对于ed=0的无弹性的商品,厂商销售收入同比例于价格下降而减少,同比例于价格上升而增加。(5)ed=∞的无限弹性商品,这种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无穷大的变化。
商品的需求弹性与提供该商品的销售收入之间关系的几种情况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时,降价未必就能达到薄利多销,增加收益的目的,反之,提价也不一定就会因销售量下降而减少收益。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可根据价格变化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变化,来判断商品需求弹性大小,若商品价格变化引起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化,则该商品富有弹性,降价促销能增加收益。若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厂商销售收入同方向变化,则该商品缺乏弹性,提高价格方能增加销售收入,若厂商的销售收入不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则该商品是单一弹性商品。
5.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
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指理性的生产者所限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范围。
在短期内,并且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是可变的话,则该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处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与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图。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在L1之间L2。在L1的左边,生产要素投入L的边际产量超过平均产量,相当于固定投入而言,变动投入L相对不足,增加L投入可增加总产量,显然,理性的厂商不会讲投入数量停留在这一范围内。在L2的右边,边际产量为负,厂商也不会吧投入增加到这一范围,因此只有在L1与L2之间才是投入的合理区域。
在长期内,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K和L都是可变的,那么,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经济区域是其斜率为负的区域。如图中(b)中OE和OF包含的范围。就一条等产量曲线而言,投入K超过OE和投入L超过OF的范围,则意味着生产统一数量的产量可以通过同事减少L和K来实现,因此理性的厂商会吧投入组合限定在L和K可以有效替代的区域内。
6.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答: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
7.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根据厂商理论,单个厂商对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厂商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即MC=MR的原则决定提供商品的数量。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便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有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C=MR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厂商短期均衡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厂商获得利润。按照MR=MC的原则,厂商在E1处形成短期均衡。
第二种:平均收于等于平均成本,即AR=SAC,厂商利润为零,如图,厂商需求曲线d2与SAC线相切于后者的最低点E2,而SMC和MR2也过该点,故E2为厂商短期均衡点。在该点利润为零。故E2点又称为收支相抵点。
第三种: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仍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VC 如图,当市场价格为P3,相应的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时,SMC曲线与MR3曲线交点E3决定厂商的短期平衡。因AR 第四种: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即AR=AVC,厂商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如图,在市场价格为P4,相应需求曲线为d4时,厂商的短期均衡点为E4,在该点,AR=AVC,收益刚好弥补厂商的变动成本,而不能弥补任何不变成本,厂商可能继续生产,也可能不生产。 第五种:平均收益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R 因此,MR=SMC是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条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一个既定的生产规模来说,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均衡的亏损状况。 8.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答: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另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继续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当。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编辑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以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就等于该要素的编辑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以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变现为:VMP=P*MP=R。(其中,P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9.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图中有一条等产量线Q和3条等成本线,等产量线代表既定的产量,三条等成本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表示两个要素劳动L和资本K的价格是既定的),但代表三个不同的成本量,离原点较远的等产量线成本较大。等产量线与其中一条等产量线相切于E点,这就是生产的均衡点或最优要素组合点。在E点,厂商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即MRTSL,K=MPL/MPK=w/r,其中MPL和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w,r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如果厂商的边际替代率大于或小于这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厂商就会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部分的另外一种要素,只到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价格的比率为止。 10.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答: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这类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加以说明。 图中的OX1和OX2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商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成正方向的变动。这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11.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答: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总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另一种生产要素减少的数量的比率.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不断增加一中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将越来越少,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会递减。 12.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 MR=MC? 答: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MR=MC,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时,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可用数学方法加以证明:收益是厂商出售产品的收入,收益函数R=R(q)表示收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C=C(q)表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π代表利润,则按照定义:π=R(q)-C(q),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即,所以 即MR=MC 如果MR>MC,这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增加生产有利可图,结果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到二者相等时,厂商才不增加生产。 如果MR 只有在MR=MC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获得最大利润。 13.简要评述古诺对双寡头竞争的分析。 答: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 每个寡头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他们的生产成本为0;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产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 应该说古诺对寡头行为的分析是经典的。通过寡头行为的基本假定,古诺得到了一个均衡的价格和数量,从而使得这一模型可以直接纳入到新古典的体系之中。但这一模型也存在着某些缺陷,最重要的是,在古诺米性中,厂商的最优行为是以竞争对手的产量不变为条件的,这显然不符合至少是不完全符合现实中寡头的行为 。其次,模型中假定厂商只调整产量而不调整价格或采取非价格和非数量的竞争,这也使得该模型不能作为寡头理论的普遍结论。 14.市场为什么会出现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1)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厂商不存在象完全竞争厂商那样的需求曲线,使得d(AR=MR=P),所以,不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状况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利润最大化产量q上,价格P高于边际成本MC,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到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货币额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2)外部影响。以外部经济为例。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VP 3)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即使它是排它的。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商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力。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显然,这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4)不完全信息。如图所示,由于消费者存在一条向后弯曲的需求曲线,所以,当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为P2,但它并不是最优价格。这是因为,如果把价格上升,则根据需求曲线,产量可以增加,而在较高的产量上,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如果价格超过了P*,则产量不仅不增加,反而会减少,从而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因此最优价格应当是P*。但是,当价格为P*时,生产者的供给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出现非均衡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显然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 P D S1 P1 S2 P* P2 O Q1 Qd Qs Q 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灵 15.外在性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外在性又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的存在将使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后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谁会得最大福利。政府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法进行帕累托改进: (1)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企业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可以采取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补贴,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通过企业合并,使得企业的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使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3)规定财产权: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此时被侵权者会得到侵权者的补偿,从而使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16.为什么垄断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针对垄断原因导致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方式主要有:制定反垄断法,公共管制。 17.低档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有什么特点?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 答: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相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可能会大于其替代效应,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通常称为“吉芬商品”,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 18.用图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答:以图为例,要点如下: (1)由于本题的约束条件是既定的成本,所以,在图中,只有一条等成本线AB;此外,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以供分析,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最大产量水平。 (2)在约束条件即等成本线AB给定的条件下,先看等产量曲线Q3,该曲线处于AB线以外,与AB线既无交点又无切点,所以,等产量曲线Q3表示的产量过大,既定的等成本线AB不可能实现Q3的产量。再看等产量曲线Q1,它与既定的AB线交于a、b两点。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只要从a点出发,沿着AB线往下向E点靠拢,或者从b点出发,沿着AB线往上向E点靠拢,就都可以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不断地增加产量,最后在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处E点,实现最大的产量。由此可得,厂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RTSLK=eq \f(w,r),且整理可得eq \f(MPL,w)=eq \f(MPK,r)。 19.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部分? 答:所谓供给曲线是用来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供给曲线可以用一部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 对完全竞争厂商来说,P=MR,所以完全竞争的厂商短期均衡条件又可以写成P=MC(Q),此式可以这样理解,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P,完全竞争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产量Q,使得P=MC(Q)成立,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这意味着在价格P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剑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厂商的SMC曲线恰好准确的表明了这种商品的价格和厂商的短期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当市场价格分别为不同值时,厂商根据MR=SMC的原则选择最优产量,而这刚好在SMC曲线上。 但是,厂商只有在P大于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才会进行生产。而P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厂商会停止生产。所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 20.用图说明垄断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21.运用基数效用论说明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具体的说,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越高;反之,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的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这意味着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2.运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 答:(1)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可以排序,并满足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和不饱和性等公理假定。 (2)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性质:①不相交;②有无数条;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时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进预算约束线分析。 (4)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约束下消费者实现的效用最大化。这一均衡点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表示:RCS1,2=P1/P2 P1X1+P2X2=m 即:当消费者根据偏好决定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恰好等于两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相对价值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23.试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说明,为什么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4.为什么说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点? 答:消费者的需求表示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消费者的消费要受到收入的限制。在基数效用论下,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同时消费者要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不同商品的购买上,这就要求消费者所花费的最后一元钱,无论是购买哪一种商品,所能够获得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停止对消费活动的调整即达到了消费者的均衡。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条件推导出来的消费者需求曲线,每一点都代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5.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 其主要条件是: 1)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即: 其中,x和y是任意两种产品,A和B是任意两个消费者。 2)生产的最优条件:人和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即: 其中,L和K是任意两种要素,C和D是任意两个生产者。 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替代率,即: 其中,x和y是任意两种产品。 当上述三个条件均得到满足时,称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配置。 26.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不影响其他人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一系列更重要的必要条件:(1)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同(2)任何两个厂商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3)消费者对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生产者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转换率。 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经济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效用满足,必然会把商品的消费数量选择在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的状态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其选择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也必然满足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的条件。当市场处于均衡时,厂商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进行生产,这就决定了厂商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但我们注意到,由于市场是一般均衡的,因而每个经济当事人面临着相同的价格,这就决定了上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在一般均衡状态下自然得到满足。因此,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27.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在短期,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当厂商实现MR=SMC时,可能获利,也可能亏损,各种情况考虑在内,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可以变现为以下5种情况(如图)。 (1)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MR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E,此时,平均收益EQ*大于平均成本FQ*,厂商获得利润,总利润量相当于阴影部分; (2)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即SAC和SMC的交点,也恰好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E,又叫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利润为零,但正常利润实现了; (3)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厂商是亏损的,但在Q*的产量上,厂商的平均收益AR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所以,厂商虽然亏损,但仍继续生产; (4)厂商的需求曲线d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即AVC和SMC的交点,也恰好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因为两种情况结果是一样的,这均衡点也叫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5)亏损量相当于阴影部分,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AR小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将停止生产。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降为零,显然,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好。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 式中,MR=AR=P。在短期均衡,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小于零或等于零。 28.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第一,要素供给者(消费者)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第二,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第三,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三、计算题: 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 Q = 10-2P,求价格 P = 时需求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 解:(1)∵Q=10-2P ∴,∵点=•=2•=,此即为所求弹性。 (2)∵点=<1,根据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知,欲使总收益增加,可采用提价策略。 2.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 = x·y,商品 x 和 y的价格分别为 Px = 2,Py = 5,若该消费者的收入为 m = 300 元,问他将如何选择 x 和 y的消费量? 解:∵U=X•Y ∴ =Y,=X 由消费者均衡条件 此即为所求。 3.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 =(X·Y)1/2,商品 Y的价格为 Py = 5,若该消费者的收入为 m = 300 元,求他对 X的需求曲线? 解:∵=,=,由消费者均衡条件 消去变量Y,得X=,此即为所求的需求函数。 4.已知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 = 5L—L2,其中 L 为雇佣工人的数量。 求企业劳动投入的合理区域?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 P = 5,现行工资率 PL =15,问企业应雇佣多少工人? 答:根据题意 TPL=5L-L的平方 APL=5-L MPL=5-2L 令APL=MPL L=0 令MPL=0 L=5/2 则合理生产区为(0,5/2)。 ②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L=rL 5(5-2L)=15 L=1 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1个单位。 5.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 = L1/2K 2/3,生产要素 L 和 K的价格分别为 rL = 和rK = 3,求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解:∵Q=12,∴=6,=8 代入生产者均衡条件=有 =,此即为厂商的生产要素最有组合。 6.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 = 8L1/2K1/2,生产要素 L 和 K的价格分别为 rL = 和 rK= 4。如果资本的数量 K = 9,求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 解:当=9时,Q=8=24 = (1) C=2L+4×9=36+2L,将(1)代入,得 C=36+ 即为所求的短期成本函数。 7.已知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Q=10—2P,求: 1)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 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 3,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解:(1)∵Q=10-2P P=5-,∴R=PQ=Q(5-)=5Q-,∴MR=5-Q 此即为边际收益函数。 (2)令MR= MC 5-Q=3 Q=2 ∴P=4 此即为所求。 8.设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供给为 LS=50W,需求为 LD=3000-50W,求: 1)均衡工资为多少? 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 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答:(1)SL=DL得出50w=3000-50w 解得w=30 均衡工资为30 (2)SL=DL 50w=3000-50(w-10) 解得w=35 均衡工资为35 四、论述题: 1.如何从消费者的行为中得到需求曲线? 答:消费者需求曲线可以通过基数效用论或序数效用论来推到,下面以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为例来推到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则其边际效用递减,即Q增加时MU下降。 (2)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则有MU/P=入(入为常数) 结合(1)和(2)可知,当消费者消费该商品越来越多时,MU是递减的,而在MU/P=入中,由于入不变,所以,当MU递减时,为了保持MU/P=入成立,则P必然是下降的,因此有Q↑时MU↓,而MU↓时,P也下降,这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量Q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比,这就是Q↑时P↓。以此分析可得需求曲线。 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 答:垄断是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部市场供给的行业。尽管如此,厂商的目标仍是利润最大化,会把产量选择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点。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价格将随着销售量的不同而改变。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假定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AC=MC),垄断厂商为达利润最大化,将产量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图中y1),并根据此产量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图中p2)。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收益,因此垄断厂商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如同所示: 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垄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要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产量愿意支付的数量超过了厂商生产该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帕累托最效率改进。厂商再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消费者福利将进一步提高。 垄断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也是不公平的,有必要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主要有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手段。 西方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制定了反托拉斯法,通过法律规定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等行为都是非法的,触犯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垄断的另一干预措施是价格和产量管制,对于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效率无益处的行业,政府应该尽可能增加生产,降低价格。 除上述干预政策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或政府直接经营手段进行干预。 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政府对策。 答: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分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因为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等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因此私人决策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 (1)为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政策: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该征税,增加其私人成本。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将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企业和受外部经济影响的企业合并,将外部影响变成一个企业内部问题。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如果财产权完全确定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厂商SMC曲线上大于与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完全竞争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P=SMC,在不同的价格水平选择相应的最优产量,这一系列的价格和最优产量组合的轨迹,构成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由于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所以,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5.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解答:要点如下: (1)本题涉及的两个基本分析工具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的,其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来表示。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其斜率为-(P1/P2)。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发生在一条给定的预算线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的切点上,于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RS12=P1/P2,或者MU1/P1=MU2/P2。 (3)在(2)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即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便可以得到该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如图3—8(a)所示。 (4)在(3)的基础上,将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量即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如图3—8(b)所示。显然有:需求曲线一般斜率为负,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而且,在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都是可以在该价格水平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最优消费数量。 6.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 7.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局限及调节政策。 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便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企业家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经济的所有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影响和公共物品。 首先,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社会福利受到损害。以完全垄断的厂商为例。由于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价格也就是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决定了其边际收益曲线低于平均收益。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结果,价格高于边际收益从而高于边际成本。由于价格是社会的边际福利的度量,而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社会边际成本的衡量,因而垄断市场缺乏效率。 由于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另外垄断利润也被看成是不公平,政府经常对垄断进行干预,主要手段是反垄断法和价格与产量管制。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它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非法。对非法行为依法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对垄断的另一项干预措施是价格和数量管制。政府管制可以是价格管制,也可以是价格和数量同时管制。在进行价格管制时,政府通常把价格规定在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需求之处。在进行数量和价格管制时,政府可以采取市场需求与厂商平均成本相等的条件确定政策。此外,政府也采取税收和补贴,甚至是政府直接经营的手段。 其次,外在性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外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所造成的部分成本或收益没有由经济行为人所承担或得到。外在性有正的和负的之分。无论是消费的外在性还是市场的外在性,无论是正向外在性还是负向外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即使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其主要原因是外部影响导致判断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决定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一致。例如,负向外在性导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生产过多。 为了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政府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的方法。这些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将外部经济影响内部化。例如,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征税,意味着企业的私人成本增加,以致于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合并企业将使得私人厂商在决策时考虑外在性的影响。明晰产权方案则是通过财产权规定和交易,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外在性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第三,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由于这类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有权支配或消费这种商品。然而公共物品却没有这种特性。例如,国防、净化大气等,就很难把没有支付的人排除在外。此外,公共物品有时也具有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社会增加一单位消费会引起成本增加。但对天气预报、电视广播等,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似乎并不影响生产成本。结果,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乘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因此,私人部门很难供给或全部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解决市场失灵的关键性问题是使得消费者准确显示其偏好或需求曲线。首先,公共物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需求曲线来源于所有单个消费者在既定的数量下沿横向相加。其次,显示偏好的机制通常借用投票方式。 由以上分析可能看出,尽管大致说来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实现这一效率所需要的条件是严格的,因而现实中很难达到。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也未必有效率地运行。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其所产生的波动和分配问题仍然是严重的。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也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8.试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提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的假定以外,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它是进一步推到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基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1/MU2=P1/P2。 序数效用论指数,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衡量,即消费者只能对消费组合进行排序。因为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不同人的效用之间是很难进行比较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技术效用论所主张的。序数效用论假设理性消费者的偏好应该满足完全性、可传递性和非饱和性,并进一步把消费者的排序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虽然避免了使用基数效用以及避免了假设边际效用递减,但是,一般的,序数效用论假设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即边际替代率具有递减的趋势。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RS1,2= P1/P2。这里,在一定程度上,MRS1,2可以看作是边际效用之比MU1/MU2。 总之,作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基本方法,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都在效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因此,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9.试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效益最高,完全垄断市场经济效益最低。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最高,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最低。 10.效用论主要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效用论又称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通过商品购买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高睿智 200909050015 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称,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如 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 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众多专业的概念供我来学习。比如:需求交叉 价格弹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 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洛伦茨曲线——用纵轴表示社会财富百分比,横轴上将所有人口按照从低收入到高收入从左向右排列,将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百分比积累起来,相应的点连成的曲线。 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可言呢?按曼昆的观点,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知道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 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从理论的意义看,为你学习市场营销等应用课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我们应该秉承一下要求来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微观 1、应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决不能简单地照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即空谈马克思主义,把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具体情况作出的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又要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政策全盘照搬。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认真的鉴别,在学习和借鉴其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认清其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服务的本质。 2、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方面,我们坚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积累起来的一般理论和经验,作为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要摒弃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想。 3、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有利于是解决很多问题。整个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一些资本主义的糟粕,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紧密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收获和感想,希望以后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与体会 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选了《西方经济学》的选修课,其实当时也是觉得很悲剧,毕竟对于我这个已经学过了的课程在学一遍。一开始带着已经学过这门课的心态,觉得不用听都能很简单的通过,所以上课有点懈怠。不知道是哪一天在上《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我突然间发现,我有一个同学听得很认真,我就很纳闷,说:“这门课我们不是学过了吗?没必要这么认真吧。” “也是,但是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就好好听下去,同时再学一次也可以弥补以前的不足”是啊,既然已经选了,就好好学下去。通过了半学期学习,我发现我已经再次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课,并且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大部分,我们这学期估计也只能把微观讲完,课时毕竟太少了。在上《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这段时间,其实也学到了很多,把过去很多遗忘了的知识基本上补上来了。我知道了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它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如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 在微观经济学中,通过老师讲解知道,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个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学牵涉到多种研究理论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既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又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其实我们再次学《西方经济学》是有很多优势的,因为我们学校开公选课是没有课本的,学生完全凭着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课下不能很好的去理解复习。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优势,我们有课本,可以在课堂上很好的去理解。以前一直不理解效用理论,自己也不愿意去翻书,可是经过上这门课,基本上又把书温习了一遍。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我一直比较喜欢上孔老师的课,因为老师上课很风趣,能很好的带动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他能给我们讲一下时事热点,让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增强一点社会责任感。 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哪一点最吸引我呢?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所以微观经济学帮助你了解经济世界的微观层面,让你深入到经济发动机的内部仔细观察内部运转。微观经济学是讲的厂商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分析了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和价格弹性的犯下,指导你进行科学的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微观经济学还分析了市场结构中的各种主体的价格行为,厂商的成本决策。价格对市场的资源的配置等等。学习它的意义在于可以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起码指导自己的思考,启发自己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利于自己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它是很有好处的。从理论的意义看,为你学习市场营销等应用课程打下了一个扎实的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收获和感想。毕竟时间有限,能通过选修课再次加深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我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不过,学习这条路肯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且《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确实对我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我也不会放弃对《西方经济学》的继续学习与了解。在这里,我十分诚恳的感谢教导我们《西方经济学》的孔老师,谢谢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之间我们不曾涉足的知识之门,为我们将来的道路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篇:微观经济学 学习心得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