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所有的美好似乎都与高中有关,所有的青春似乎也都是有关于高中,那是走过这段路的人最美好的时光。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着一个兵荒马乱的青春,那里有着最美最纯的友谊,有着小芽破土来到这世界的羞涩暗恋,有着迷惘,有着失意&&仿佛好像人一生所要经历的,都先尝试了个遍。然后,成长。
耿耿和余淮,简单和韩叙,洛枳和盛淮南,好像无意有意就这样把我们的青春摊到了所有人面前,于是所有人,对着过去默默回忆。
我羡慕洛枳,那个如水一般的女子。在条条框框中起舞,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写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让人看的,那个努力闪光的女神为了卑微的暗恋低声询问学妹认不认路的声音不自觉会带上一点点的期盼,只为了带路去见上某人一面;那个温柔微笑的女神会鼓励失落小学妹说阴天的时候就从身边那些像太阳能电池一样的人身上感受阳光;那个从容淡定的女神会小心翼翼的在表白墙写下那全世界都不知道的心事,然后微笑的祝福着他和另外一个人的幸福。
我羡慕简单,那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见钟情的她大胆而怯懦。鼓足勇气与喜欢的男生同桌,却从不逾越。默默在旁一年,记下了关于他的所有,甚至文理分科留在了最不擅长的理科。这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赌博。不经意撞见冷面神韩叙和后桌那关于自己及小伙伴得天独厚的言论,毅然决然在高三去了文科。简单败了吗?不,她在这场赌博中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宠爱,知道了自己对父母的愧疚,最重要的是,她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
我羡慕耿耿,那个乐观却又敏感的小女生。不是因为她的同桌是那个好像无所不能的同桌,而是她的自愈能力。她敏感,害怕家庭重组,害怕好友分离,害怕优秀的同桌余淮,害怕新的妈妈和爸爸误会她伤害了弟弟。她乐观,父母都会幸福,友谊天长地久,余淮说要一直做同桌,她坚强,在和新妈妈发生了不愉快之后为了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勇敢走出妈妈的怀抱。
一切的一切之后,所有人好像都找到了自己。就连那个敏感别扭的耿耿,都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之努力。可是谁也都知道,永远不会忘了当初那个迷惘痛苦寻路而后为了一个目标疯狂前进的岁月。而我们,终将成为最好的我们。
第二篇:重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重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在读大学以前,除了资源有限,更是有老师家长规定不可以读课外书,那都是不顾正业,班主任不时地巡查,看到谁桌上有本读者都被收走,后来听一同学讲,他一看不下去书就看课外书,竟然没被发现,嗯,应该是他成绩太好,老师比较放心,还记得一次买了一本《十大元帅的岁月》,也不记得怎么就买了,回去就被我爸骂了一顿,这是你应该看的书吗?然后,那本书也就搁置放在一边,至今没有翻阅过。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印象中也只记得读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这样几本书,每次都是放假期间,几天几夜不睡,晚上怕被发现,就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准备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用功过,跟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然后每次我妈喊我吃饭,每每埋怨,晚上不睡,整天白天睡,回到家也不开心,整天跟欠了你什么似的,看到就烦,你说你回来干嘛,我习惯了不解释,就任误会一直下去,反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
读大学了,再也不会有人说这不能看,那不能怎么怎么样,终于得以个性得到释放,然后,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叛逆在大学才开始。
为什么要谈到最好的我们?
刚读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其实自己是没有太多心思去阅读,接触到八月长安的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推荐去读她的《你好,旧时光》,然后是《最好的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竟然看这类青春的小说看到入迷,看到心血澎湃,看到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看到开始不再对身边的人与事做出表面肤浅或者不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心胸开阔,开始善待他人,也开始学着善待自己,我也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闺蜜。
最近一直热播《最好的我们》,看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失望,那不是我认识的耿耿,也不是我所熟悉的应该的余淮,我也将我所想象的人物形象弄丢失了,重读,我一边又一遍的找寻那个我所熟悉的耿耿余淮,虽然会有所干扰,还是又被感动的一塌糊涂,那种简单的相处,不说话的舒服,没有什么情与爱的争执,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小小的美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确实电视剧是表现不了的。
每次读到一下文字,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你呢?
我们不负责任的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现实生活中,除了小孩子之间那种小小的嫉妒作怪,长大如我们甚至我们的父母,大家仍总是喜欢狠狠地抬高别人,无论是家长的你看你家的谁谁怎么那么厉害,那么聪明,以后肯定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婆家,等到人家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会如何嘲讽呢,还是,我们年轻人相互之间的羡慕,哇,你工作肯定有大大前途,好好干,说多了,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了,我自己工作也不如意啊,自己被这样说多了,那种滋味只可意味,其实我内心是十分抗拒的!自己不了解他人,反正被捧上去被给予无形压力的是别人,他人所感都与自己无关,反正大家永远只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然后添油加醋的满口都是酸酸的。
这个世界上,离开谁你都活的下去,因为大家的幸福,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
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样的体会越明显,好比亲人的去世,你会发现,除了偶而缅怀,你的生活竟没有任何变化,不相关的人更加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你去世这件事情都为人所不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运作,所以,先活着再说,然后,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是说,人就这么一辈子的时间,你前半辈子观看你父母的生活,后半辈子还要模仿复制一遍——你亏不亏啊?”
我默然。话虽这么说,可是谁能保证我们不重蹈覆辙?也许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聊,他们也有理想和憧憬,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爱情,就像此刻的我们。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运气。
我一直跟自己讲,无论如何,都不能步父母的后尘,仿若这一辈子的使命意义,就是结婚生子养家,然后完全没有了自我,正如耿耿所想,难道我们父母没有想过,难道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迫于命运,只愿,无论未来怎么样,永远记住那份初心,慢慢的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等到以后步入婚姻也好,作为家庭主妇也好,我们可以自豪说一声,这是我乐意去做的,这是我最想做的事,而不会说以为被迫选择的,简单说,就是变为更优秀的自己,给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气愤,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这也是大家普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邻居朋友发达、比自己发展的好,而对不认识的人的成名、成才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羡慕嫉妒的文艺说法吧。
世界上总会有种人,嬉皮笑脸地随手摘取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够得到的神仙果,然后表现出并不是很稀罕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可恨的。
嗯,确实很可恨的,就如小说中的沈屾,她那么的奋力努力,看着在大家心目中原本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那样落到根本不会在大家眼线里的人中,在别人口中就是各种惋惜与不平,可是沈屾自己怎么想的呢,每每读到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大意是,她从来没有关注过别人怎么想,她只是尽自己的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虽然不尽人意,可是她努力过了,就足够了。
嗯,我也会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追求就OK了,就只追求别人希望自己或者不如说自己以为的别人希望自己的样子,人这辈子那么短,多么不值得,是不是。
旅行中看到的最好的风光永远在奔赴目的地的路上。
对,以前可能没有说话的话语权,经历过为期几个月的旅行,深刻体会到,旅行,在别人眼里就是吃喝玩乐,只有自己才清楚,其实,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赶飞机赶火车的惊险刺激,往往是旅行最最挂在口边的事情。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那么多的活法,我们总要褒奖某几种,贬低另外几种。可是仔细想想,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谁知道。我们只有活过一遍之后才会明白,可是那时候剩下的感觉只有一种,名叫后悔。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大家眼中的正确的选择,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大家期待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大家说的跟你学历什么相符的,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会不会在大家标准范围里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很多,我没办法去预测,也没法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使命,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会努力的好好生活,把每一天过的充实快乐,工作之余可以有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在人生路途中,我的人生如果走了另外的一条路,肯定风景会大大的不同,比如,如果我高考多考几分或者少考几分,如果工作地点我就选择了家乡,如果……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也挺不错的,我也慢慢地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吧。
第三篇: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做好的老师》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尚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所以我要如李老师所说,自己和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李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做最好的老师》就是李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是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的全程实录。他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他成功的秘诀。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想过如何去帮助学生,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好,也想过如何去爱学生,如何使学生能更崇敬自己„„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很少。李老师对爱的那种坚持使我震撼。“‘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但他是在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一种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愿老师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美好和温馨。”不是吗?如果,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以温馨,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那么,未来的他们就一定会给社会无数的美丽和惊喜。
第四篇:读《最好的员工》有感
读《最好的员工》有感
读《最好的员工》有感1泥土被踩在脚下,它却以花朵来报答。
人一辈子都会遇到泥土的遭遇,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泥土的行动,人之所以会有遭受困境的时候,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问题在自身上。人总有缺陷,或是品行或是行为方面,缺陷无疑阻碍了我们的成功,夺走了一部分快乐,然而,许多人并不懂面对困境的态度。或许是抱怨比较容易,许多人便常怨气重重,怨天尤人。我知道一个不错的例子,一个给予抱怨者启发的人。
史蒂夫,一名智障人士,他自身的缺陷无疑是大得无法掩盖,因此他有足够的理由去抱怨生活,但事实是史蒂夫成为了他工作的那家餐馆的最好员工,成为小镇上最受欢迎的青年人。史蒂夫之所以能带着快乐心情过每一天,秘诀在于两点,一是他爱笑,常常开怀大笑,总给环境带来乐趣;二是他每天充实的劳作转移了他的思想方向,劳作后获得的成就让他忘了自己的缺陷,但就有人取得成功。为什么?
有数据显示,100%的成功者回忆自己通往成功之路的同时都说,自己从来没花时间去抱怨。抱怨,是人遇到困难烦恼时的正常反应,但是古今中外没人会一边抱怨却拾到成功与快乐。生活中有许多常识都反应这一点,试问,当某夜停电后你的行动被影响,你是会选择抱怨还是去点起几支蜡烛?当你感到口渴难耐时,你是诅咒这种令你难受的感觉,还是去水壶边装水?当你所走的路前出现一块拦截你的岩石,你是坐在原地破口大骂,还是抬高教跨过去?是的,道理非常简单,与其诅咒黑暗,不如在黑暗中燃烧一支明烛。史蒂夫就是这么做了,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司马迁等伟人,都选择去做一名燃烛者,而非如今一些跳楼自尽地人去做一支黑暗中的瞎耗子。
对待生活中的不悦,我们相信自己能战胜它,并从中发现乐趣。说这句话需要底气,而这股底气来源于行动。马克思曾说过:“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可见行动的重要。花时间与精力,把它们从抱怨中省出来,好好为生活奋斗,为机遇而准备,相信好运总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其实自己在之前也常常会让抱怨占据业余空间,为功课多、零花钱少、分数低,他人与自己的矛盾所导致的压力而烦恼抱怨,还好我比一些与我有相同经历的中学生要醒悟得早。每当怨功课多时,立即动笔先强迫自己写几行字,然后顺着惯性不自觉就做到底,写完了一大叠作业。曾经为练电子琴,练古筝而抱怨,但试着一个一个音符去弹,练琴时间便从一刻一刻地变成了大步大步的刷过去,也培养出了乐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史蒂夫,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满怀热忱能源,给予快乐一个机会接近我们。在梁启超的《敬业乐业》一文中,就有结论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里的“职业”应该是指广义的而非特指工作吧!对于不同的人,“职业”可代表自己目前想逃避,却不得不承担的任务,或者听闻口碑不好的`人却不得以面与之合作。若是把热忱与希望代入这份痛苦的“职业”中,除了会发现其中有自己未曾涉足的一片领域,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常常听一首朋友推荐的新歌,不觉得怎样,但不久又莫明其妙喜欢了;认识一位给我们留下不好印象的人。熟悉后也发现了他的可爱之处,都是此道理。
最后,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理谁都会说,行动却是关键,成与不成,还是看个人的行动吧!
读《最好的员工》有感2利用工作之余,我翻看学习了《做最好的员工》前两章,朴实的文字却铿锵有力,简单的道理却令人深思,我们应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呢?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积极行动起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是的,正如书中所讲,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态在调整好工作态度的同时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工作机会努力付出,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一、泥瓦匠的人生观
同是泥瓦匠的两个人,十几年后,一位已经当上了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而另一位依然是普通的泥瓦匠。这则故事很有力的说明了人生观的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不同,消极的工作态度使工作毫无动力,不知不觉中就拉大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看似泥瓦匠在自己的岗位没有被老板辞去,殊不知较建筑公司的经理相比他错失了多少。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工作态度,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工作中我们当然不能逊色于建筑公司经理当泥瓦匠时的理想,要以正确的工作态度,为自己打工。
二、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两匹马儿各拉一大车的货物,一匹马拉着货走得很好,另一匹马常常不好好走,不是停下来歇会儿,就是东张西望慢吞吞。于是主人把慢的那匹马车上的货搬到快的那辆车上去。途中走的好的马儿被另一匹马嘲笑:越是努力干,越被折磨。当货物被拉到终点时,主人把那匹偷懒的马儿送到了屠宰场。
很明显,走的好的马儿,顶得住压力,受得住嘲笑,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主人给它工作的机会,使付出获得了回报,找到了自我价值。而另一匹马,糊弄工作,投机取巧,不愿付出,不肯奉献,就什么也得不到。两匹马工作的机会均等,由于对工作态度的不同,使它们的命运相差天地。对于企业,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怎么会让两个人去做呢?所以,在拥有工作机会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把握与珍惜。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我价值,从收获的回报里寻找新知与经验。
三、出色的工作成就感恩
厨师海伦为了达到要求苛刻客户的满意,对一盘普通的马铃薯耐心的进行多次改进,最终不仅赢得了客户的满意,还使之成为自己的招牌菜,更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爱的休闲零食。“油炸马铃薯”的故事,是客户的抱怨成就了厨师海伦的成功。也正是海伦面对客户的不满,忍住怨气与牢骚,用积极的工作态度一次次的完善自己的工作,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造就了双赢的局面。客户选择了海伦,海伦感恩客户选择对自己的“油炸马铃薯”提出要求,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获得成功。
感恩是种人生态度,工作中、生活中都需要它,它带给你的是积极、自信的正能量。学会感恩吧,感恩公司的培养与信任、感恩老板给予我们工作的机会、感恩同事的帮助,家人的奉献,感恩客户对我们的抱怨与选择,使我们看清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改进,更加出色。
第五篇:读《最好的家长》有感
遇见教育的另一半 ——读《最好的家长》有感
我经常把教育比作是一条河,老师在河东,学生在河西,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一同踏入这条河流,一同品尝河水的甘甜。我曾经固执地以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重要责任,与家长的联系甚微。直到读到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一书中的一段话让我恍然大悟:“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完全一致,那就是你的孩子。”
原来,教育的确是一条河,只是并不是教师和孩子在河中央的相见,而是家长领着孩子与教室的相见。
一.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家长
李镇西曾经写过《做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会拥有“做到最好”这样的信念;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能百分百地理解孩子与家长;只有不折不扣的好教师才能以对待儿女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在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过程中,他也在向成为最好的家长而努力。
一直以来,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的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教育得很好,非常杰出,我们便会说不愧是老师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自然严格;另一种情况,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是纵容,我们便会说,教室教了那么多的学生,深知学生的苦处,于是对自己的孩子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两种情况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其实,处理教师和家长这双重身份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当教育的一半与另一半时刻交替时,他们就不知自己应当站在怎样的角度来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利了。
我认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是一个好家长。只有他能够正确处理最近的教育,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
李镇西在书中无比自豪地说:我一直把女儿作为我的第一教育成果。我的名片背后罗列着我的“主要作品”,是这样写的——“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儿,数以千计合格的中学生,十多本受读者欢迎的著作。
他就是在随处可见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断正视和提高了自己。
二.一个好家长也是一个好老师
我并不否认,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教育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前者是先有专业后有实践,而后者只能凭着一腔发自天性的爱在实践中越发地专业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责任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我曾看过小说家池莉所写的有关教育她女儿的书《来吧,孩子》。作家笔下的教育更加让人动容,她可以用很真切的语言向读者传达真实的想法。她说:“孩子出生的时候,医生在第一时间,把她的小脚丫子印在了病历上。我当时就像欣赏一朵花,一朵从自己生命里开放出来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那个浪漫和新奇啊。后来,一月月,一年年。孩子的小脚不断长大。某一天我替她这双大脚剪指甲,发觉浪漫和新奇再也没有了,这熟悉的一双大脚让我心里竟然全部都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家长对自己的责任也是非常珍视的,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最好的家长,然后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未来。
李镇西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或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忽视孩子的道德培养。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似乎对自己的教育真正职责所在的理解有所偏差。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应当站在一个更加高远的角度去考虑自己怎样的言行和态度才能成就一段可持续的教育。我们也向往卢梭笔下的爱弥儿一样一生只从一位老师,但现实的教育就是这样,学校的老师总是过了几年就会更换,在每一段的过渡期,家长就应毫不犹豫地为孩子填补哪怕是一丁点的精神上的空缺。家长更大的作用在于辅佐,就如池莉说得那样:我希望,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永远都不是我呼喝她去做什么,而是她告诉我她要做什么。我的责任,就是润滑她,疏通她,为她创造想做什么的心理条件。
三.将合作进行到底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与教育的另一半相融合,呈现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理论上说,教师会更偏于关注学生的短期发展。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任教的短短几年内让学生有所得,而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家长则会更偏于关注孩子的长期发展,一生的进步。这两个角度本有所冲突。但就现实来说,很多家长“主动协调”了这一矛盾,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最终导致教育天平的严重失衡。这便不再是双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反倒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趋炎附势,甚至是妥协。
每个老师都应将家长看作是自己的“同事”,每个家长也都应将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共同创造的伟大事业就是孩子的前程和发展。在教育上,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座右铭应当是: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
在教育的河流中,既然遇见了另一半,就让我们将合作进行到底,携手奔腾汇入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