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
2010年暑假,我通过学习教育学,明确了教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和参与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同时,我弄清了教学过程的规律,使我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其中,在引起学生求知欲和巩固知识阶段,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学开始之初,我不够重视如何去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开门见山地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仿佛就被灌输一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的思想。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那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起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识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地看书、听教师讲解、开展积极的认识活动,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后,学生都很惊叹计算出来的结果。除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之外,还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例如我在教“用图表直观反映数据”,让学生先观察工作表中的大量数据,能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没有。再看看转化后的数据图表,有平面的、立体的,有不同颜色的,就会对数据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并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应当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要立即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求知欲。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也许曾经牢牢记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忘了。就拿信息技术课来说,一星期只有一节课,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学过的知识和操作很容易就忘了,导致往后的教学更难开展。只有巩固了知识,才能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自如地运用已有知识。所以,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做一些巩固工作。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得先从众多文件中筛选出所有的图像文件。这就要求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利用搜索查找文件”以及“如何查看文件类型”。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之一,才能完成练习。此外,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联想、推论等办法追忆所学知识。
作为教师,在教育学上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不断总结、改进、创新,就能获得卓越的教学成果。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教育学》,其实最初的目的,是因为我想考教师资格证,教育和老师似乎天生就是一对。因此,尽管我认为这门课会比较枯燥和难学,我还是选了。然而,接下来的学习,却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学真正的意义所在,以及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东西、一堂好课应该是怎样的。脑子里面的东西变得清晰而不是原来的模糊。
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节教育学课,老师生动的向我们讲了什么是教育,以及教育学的的产生、发展、以及它们内涵等等知识,印象中的陈坤华老师,是一个很有文学气息的老师,更像一个学者,上课语速不紧不慢,声音适中,说话富有感情,总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正是那节课,使我慢慢喜欢上了教育学。我突然觉得,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而这种贴近,使得教育学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当我意犹未尽地离开时,我知道,我已
经喜欢上了教育学。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又很艰巨的职位,她起到了一个传授知识和育人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则是体现能力和价值的时候,虽然我是非师范类的学生,但是,我仍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当一下老师。记得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曾写过:我们可以将教育学定义成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祖母与孙子女在一起的某种际遇。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简言之,即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鲜活的文字表达,不正告诉我们,教育学不是陌生的实物,不是在静谧的教科书中,不是在遥远的记忆中,她就在身边。我们,一直被教育学拥抱着。教育,孕育了教育学;教育学,反哺着
教育。
记得那天老师问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吗?我们所有人都沉默了,也困惑了,印象中这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特色国家,一直以来坚守的真理,难道它也有错吗?我也想了很久,我觉得这句话没有错,但是需要加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教育的情况下,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必须要在教育的普及下,才能得到推广,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同样,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产生也是因为教育起到了必要的作用,没有教育,就无从谈及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就更不可能出现促使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教育就像砌房子的砖瓦,它就是基石,所有的高楼大厦都必须经过它的积累,才能稳固立足。
随着老师更深入的讲解和剖析教育学,在边学的过程中,其实我一直有个疑惑,教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曾经也找了一些资料,听说这是教育学界一直未能对此给以明确的答案。有的学者讲:如果一门学科不能以清晰的方式呈现自己,则说明它对自己的使命和发展前途还不明朗。教育学要获得进展必须在定义上打破传统哲学套语的习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因此,走向生活是教育学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只有在回答生活的提问后教育学的地位才有可能获得提升。鉴于此,他们提出假设:如果说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增进人类智慧的学问,那么人们就能够对教育学产生一个比较鲜明的感觉,而且能够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切点结合起来,从而也能使人们一下子把握到教育学的本质所在。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为摸不透生活本质而烦恼,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感到空虚和失落,为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而彷徨,为子女的教育问题而大费踌躇,总是感到子女的行为太不合意,又不知道如何着手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理应是教育中最为关切的问题,教育学应该为此提供满意的答案。所以使教育能够为生活提供意义的指示应该作为教育学的根本问题。同时,教育的传播者又得通过教师,教师担负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重大作用,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同时,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讨论、对话、商讨、沟通、质疑、批判的过程,不要把课堂搞成一言堂,同学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不知道,以后的我,会不会有机会成为一名教师,但是,对于一名老师的崇高敬仰,永远不会改变。
时间总是匆匆即逝,如今回首学习教育学的过程,我依然会心一笑,那是一段快乐的旅程。虽然只有仅仅十几节大课,但是,身在其中,享受其中,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这将是打开视界的新起
点。
第二篇: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学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第三篇: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学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第四篇: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学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第五篇:教育学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态动向以及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是必备的专业素质。可以说对《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成就。因此,感谢上苍对我的恩赐,让我有幸听了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肖新燕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讲座,听后感想深刻,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重新学习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从这些方面去解说了学习这个平时实际我们都天天在做的事情。也通过这个分析,发现我们其实还可以改进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后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知识就是适合讲述,而另外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不能采取讲述的办法。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
其次,我又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持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充分条件。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要考虑的。
再次,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做到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还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作为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高尚,同时也让我明白要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称号,就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来完善自己。
王丽霞